兒童攻擊行為之認知因素探究

兒童攻擊行為之認知因素探究

ID:36469452

大小:304.65 KB

页数:18页

时间:2019-05-11

兒童攻擊行為之認知因素探究_第1页
兒童攻擊行為之認知因素探究_第2页
兒童攻擊行為之認知因素探究_第3页
兒童攻擊行為之認知因素探究_第4页
兒童攻擊行為之認知因素探究_第5页
资源描述:

《兒童攻擊行為之認知因素探究》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兒童攻擊行為之認知因素探究/洪榮照31兒童攻擊行為之認知因素探究洪榮照壹、前言「攻擊行為」常導致和諧關係的破壞,自有人類以來就有攻擊行為,兒童早年的攻擊行為與長大後青少年的暴力犯罪及反社會行為,有著密不可分的關係(Coleman,1992;Dishion,Loeber,Loeber,&Patterson,1984;Farrington,1991;Kauffman,2005),因此不宜輕忽兒童的攻擊行為。然而兒童攻擊行為乃受到個人認知、家庭環境、學校及社會環境等因素所影響(Kauffman,2005;Wicks-Nelson&Israel,1997),

2、倘未能對攻擊行為及相關因素,及時防範處理,則易積惡成習,使行為問題更加複雜惡化,造成日後矯治付出更大的社會成本。近來報導校園中的霸凌(bully)行為,成為各國校園頭痛的問題,日本學生竟因校園霸凌引發兒童、青少年多人輕生,校長也因不知情受到教育當局指責而自殺身亡。霸凌行為常指對於同儕的各種攻擊行為。貳、攻擊行為的成因攻擊行為的產生包含生物本能因素與後天環境因素。不同研究取向的學者對攻擊行為產生原因與解釋觀點不盡相同,從心理學精神分析學派的觀點(如Freud,1953)、物種論觀點(如Lorenz,1966;Tinbergen,1968)、驅力理論觀點

3、(如Berkowitz,1962;Dollard,Doob,Miller,Mowrer&Sears,1939;Miller,1941)、社會學習論觀點(如Bandura,1973;1977)、社會認知、認知行為取向的觀點(Lochman,1984;Boxer&Butkus,2005)等。從原始遺傳基因與人類進化過程、荷爾蒙的改變及中樞神經系統功能的問題等觀點來解釋人類攻擊行為的生物學基礎,仍有許多值得爭議商榷之處,無法完全採信,諸如:Olweus(1981)研究認為人類的攻擊行為,遺傳基因扮演的角色較為薄弱,相對的環境因素扮演較重要的角色;Dodge

4、(1985)直接認為兒童的攻擊行為與其所建構的社會世界有關,兒童知覺到社會的敵意,並認為惟有透過攻擊才能抗拒,因此出現攻擊行動。Freud(1953)提出「攻擊」是人類的死之本能,從出生的那一刻起,死之32特殊教育叢書本能的能量會不斷的在體內釋放,如同水庫貯水一般,如果不以社會可接受的方式逐漸釋放出去時,會累積過多,最後導致以極端方式或社會所不允許之方式氾濫爆發出來。人類可用「宣洩(catharsis)」方式,將情感強烈表露出來,攻擊者為了將許多負向情緒(或能量)得到適當舒展,乃透過各種管道將其釋放,攻擊即為常見的一種宣洩方式。1939年Dollar

5、d、Doob、Miller和Sears等人提出挫折攻擊假說,假定個體的攻擊行為是因遭受外在挫折所引起的,Dollard等假定個體遭遇挫折必然引起攻擊,而攻擊必然是挫折的結果(引自:李美枝,民75)。挫折是指個人的目標導向行為受到干擾,雖然攻擊可能被掩飾、延宕,甚至轉移至其他事物,但絕對不會消失;然而上述的論點,也呈現缺點,諸如每一次的挫折經驗,未必會引發攻擊行為,有時反而造成抑鬱或退縮,有時挫折後的反應,是受到過去經驗所修正。後來又有學者陸續提出修正,認為挫折未必是引發攻擊的前導事件,Rosenzweig(1944)提出「挫折--容忍度(frustr

6、ation-tolerance)」的理論。Berkowitz(1982)主張攻擊是挫折所引起的是一種未分化的喚起狀態(undifferentiatedarousalstate),認為由於認知線索的引導,引發個體的反應,但並非所有的挫折都會引發特定形式的反應,然而個體的反應強度,取決於挫折引發的喚起程度,此理論稱之為「線索喚起理論(cue-arousaltheory),但從其他研究也發現,挫折為引起攻擊的一個條件,但是並非唯一的條件,也非最強而有力的一個(李美枝,民75)。社會學習理論主張攻擊行為的產生,主要有三種影響因素,分別為發生行為時是增強或懲罰

7、的環境條件、行為的本身及個人的認知變項等(Bandura,1973;1983),由此三個因素交互影響以及個體過去的社會成長經驗,而產生攻擊行為。Bandura(1973)認為個體會將所觀察到的、知覺到的經驗,以抽象的符號儲存於記憶系統中,經過一段時間後有類似的刺激出現時,會將記憶系統中的感覺經驗取回,而付諸於實際的行動,攻擊行為的形成也是經過此一歷程。社會學習論認為挫折或憤怒的情緒喚起是攻擊行為的助長條件,而非必要條件,強調人類具備特有的認知能力,當個體受到挫折後的反應決定於過去的學習歷程,並可經由學習歷程而改變(Kauffman,2005)。Ban

8、dura(1983)認為情境的誘發因素影響個體的攻擊行為,他並從攻擊行為的起源、誘發因素、維持因素等三方面來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