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边界管理注释

跨边界管理注释

ID:36434217

大小:138.00 KB

页数:22页

时间:2019-05-10

跨边界管理注释_第1页
跨边界管理注释_第2页
跨边界管理注释_第3页
跨边界管理注释_第4页
跨边界管理注释_第5页
资源描述:

《跨边界管理注释》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注释第一章1.这些国际经济环境变化的重大意义已经从多个方面引起了人们的注意。其中第一个焦点就是各国相对竞争力及比较优势的变化。最重要的就是美国主导地位的削弱、欧洲的停滞与重整以及日本和东亚新兴工业化国家的崛起。参见Scott和Lodge(1986)就一些重要实验趋势及理论问题所编辑的论文集,及Krugman(1986)对此书的相关评述,他认为该书是反映新古典经济学家立场的典型。第二个焦点就是这些变化如何导致了各行业组织主导模式的重组,尤其是与大规模生产系统相关的组织结构的没落以及更灵活的行业组织形式的出现

2、(Piore和Sabel,1984;Powell,1986)。第三个焦点,也是本书的核心,就是关于公司之间变化的动态竞争。参见Porter(1986)有关该主题的文献及其收集的重要论文集。2.见Levitt(1983)。同样参见Porter(1986,1987),他对究竟是何种因素推动了当时某些行业中全球一体化和全球协调需要进行了更全面论述。3.例如,Owen(1976)的研究表明,欧洲大多数有生产业务的公司都没有达到最优规模,该规模取决于当地先进的生产技术和欧洲经济共同体这样的组织所带来的一体化市场。4

3、.Flaherty(1986)和Scherer等人(1975)对国际生产,尤其是规模和要素成本效率的合理化和协同化所带来的经济效益进行了分析。Pool(1976)所描述的瑞典滚珠轴承厂商(SKF)的案例是生产合理化如何会导致企业采用规模促进型技术的一个经典,该厂商对其分批生产进行整合并相应采用了连续生产技术。另一方面,Doz(1978)则更关注执行这样一种战略的巨大困难。5.Buzzell文辞优美的经典文章《你能否使跨国营销标准化?》恰当提出了诸如营销这类下游活动的全球化难题。Killough(1978)

4、、Keegan(1980)、Takeuchi和Porter(1986)就营销和广告全球标准化的一些机遇和典范进行了论证。6.这些也许是支持Levitt市场全球化这一煽动性命题的最重要案例。7.Kiechel(1981)、Haut、Porter和Rudden(1982)、Kogut(1985a,b)、Hamel和Prahalad(1985)就全球战略动态博弈(globalstrategicgame)进行了较为详细的讨论。这一比喻关注公司对战略行动的不同运用及对手的对策,包括绕过壁垒投资、跨国价格差异化及其后

5、竞争对手采取的行动可能带来的可计量后果。这些见解的理论依据可以在现代经济学的寡头垄断模型中的相互战略影响中寻找。有关这些发展及其对管理层的战略含义,参见Porter(1981)的评述。1.公司运用从某一市场获得的资金来帮助其在另外一些市场上的竞争,这被称为互补战略,它也是Hamel和Prahalad(1985)全球战略的核心。同样参见Watson(1982)。2.见Levitt(1983)。3.Porter(1986,1987)将这些要求地方响应性的力量与其自己论述的要求全球化的力量进行了对比。对于这种地

6、方化压力的更详尽描述参见Prahalad(1976)、Doz(1976)、以及Bartlett、Doz和Prahalad(1981)。4.Piore(1987)认为零部件生产系统化和模块化的趋势是大规模生产和灵活专业化的混合产物,可以称其为“灵活的大规模生产”。5.规模在传统上被视为一件纯粹的好事——有百利而无一害,但新近的的一些研究人员则提出了相反的主张(例如Evans,1982)。他们认为规模效率要通过专业化的加强和专用资产及技术的创造来实现,但这一方法也导致了不灵活并限制了公司响应变化的能力。随着环

7、境动荡的加剧,对战略和经营灵活性的要求提高了(Mascarenhas,1984)。这种主张的极端做法就有可能导致重新采用生产的手工形式以替代规模主导的流水线形式(皮奥雷和撒贝尔,1984)。这一理论的通常提法是要求规模与灵活性的均衡,方法是通过运用计算机辅助设计/生产这样的现代化技术和灵活的生产系统。(高尔德Gold,1982)6.政府和跨国公司在全球竞争条件下的相互战略作用是Doz(1976,1979)引人注目的研究关注的焦点。7.实际上,有一场“大风暴在跨国公司头顶上”孕育(Vernon,1977)。

8、关于使“国家政府走投无路(sovereigntyatbay)”,参见Vernon(1971)。8.参见Poynter(1985)有关各种形式的政府干预和跨国公司对策的论述。1.全球经济中创新对经济的重要性现在已经是过时话题了(例如Kanter,1983;Teece,1985)。另人惊讶的是,关于跨国公司应该如何组织来实现其巨大的全球创新潜力这一问题并未得到足够的关注。只有Terpstra(1977)、Ronstadt(1977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