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36324871
大小:24.00 KB
页数:6页
时间:2019-05-09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少教多学》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少教多学”察尔森小学魏熙瑞内容摘要:新课程的实施,对传统的语文教学提出了许多新的挑战,而长期的语文教学中完善起来的传统的教学常规,又无法规范语文教学各个层面的操作问题。如何规范完善教师的教学行为,以达到学科教学的均衡与和谐,正是当前摆在每一位教育工作者面前的重要研究课题。 关键词:新课程语文课堂教学 新课程的实施,对传统的语文教学提出了许多新的挑战,而一些教师对新课程的认识还不到位,有的即使认识到位了,实践也不能很快地跟进。深入语文课堂,我们仍会感觉到如今的课堂教学还存在着一些与新课程“貌合神离”的现象,还存在一些有悖新课改精神的封闭、僵化的现象:
2、教师提问多,学生质疑少;内容理解多,语言揣摩少;教辅用书多,工具用书少;表演作秀多,务实创新少。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存在与新课改不相吻合的诸多问题,折射出教师们教学理念、教学行为、教学习惯的陈旧与落伍,需要改变。课程改革的前提是教师观念的提升。那么,教师作为课改的执行者,如何用课程改革的新理念规范优化自己的教学行为,如何处理好新旧教学方法和教学观念的矛盾呢?一、“用教材教”的多一些,“教教材”的少一些叶圣陶先生说:“语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凭借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练成阅读和作文的熟练技能。”教材作为课程资源的一种形式,它提供的是文化的素材、教学的范例、对话的话题
3、。作为素材和范例,它是引导学生进行认知,促进思维发展,实现意义建构的载体。作为话题,它是师生进行对话和交往,实现情感沟通和人格建构的中介。因此,教学不是如何教教材,而是如何用教材教,如何对教材进行合理的选择和创造性的使用。从教学论角度讲,“教教材”旨在把教材(课文)当成教学内容,把理解和掌握教材当成教学目标;“用教材教”旨在把教材(课文)当成生成教学内容的例子和凭借。拓展、延伸、超越、创新教材才是教学的终极目的。反观当前的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却有相当一部分教师徘徊、滞留在教教材的层面,不能也不会运用教材这个范例来进行教学。主要存在以下现象:一是教师教育思想、教学理念错误
4、。这其中有两种情况,一种是教师原本就不知道教材中的课文仅是个凭借、载体,旨在通过这个“例子”让学生学得知识,习得技能,让学生“课内得法,课外受益”。另一种情况是教师错误认为用教材教就是要对文本进行“拓展”,对教材进行“迁移”。于是在他们的课堂上,很快将课文的教学结束,然后补充一些课外资料进行读写(说)结合。这种淡化文本、游离文本的“拓展”、“迁移”注定只能成为空中楼阁,至于文本的意蕴和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更是无从谈起。二是教师虽然从思想上、理念上知道不能拘囿于教材范畴死教教材,但限于自身能力,不知怎样落实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要辩证地处理教教材和用教
5、材教之间的关系,充分运用教材这个例子,把它教好、教到点子上。对例子的拓展、延伸和超越、批判要基于例子,不能盲目为了追赶所谓的潮流,那样只会本末倒置。二、灵活发挥多一些,预设布控少一些成功的语文教学课堂绝不是“清风吹不起半点涟漪”的死水一潭,而是犹如驰骋千军万马的战场,瞬息万变,既不可预设,也无法布控。这就需要语文教师有足够的“教育机智”,能像电视台的优秀节目主持人那样,沉稳从容,临乱不慌,灵活应对各种“意外”情况。而不是预先设计一套严格的操作方案,精心布设一个个思维圈套和知识陷阱,让学生顺从地往里面钻与跳,万一出现几个“出格”的,便千方百计地进行循循善诱,请君入瓮。课
6、堂是个流动变化的动态系统,教学方案只是一个框架而已,无论怎样优秀的教师,皆不可能精确地计算在师生互动的过程中究竟会有那些“节外生枝”出现,可见随机应变非常之重要。苏霍姆林斯基认为,教育的技巧并不在于能预见到课的所有细节,在于把握当时的具体情况,巧妙地在学生不知不觉之中作出相应的变动。他十分赞赏教师在课堂上牢牢把握动态生成的情况,使教学直接诉诸儿童的理智和心灵的人。他说:“这种境界只能是教师具备深刻的知识的结果。他的知识要如此深刻,以至处于他的注意中心的并不是教材内容,而是儿童们的脑力劳动。”作为课堂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教师要真诚地倾听学生课堂上的声音,尤其是谈见
7、解、说感悟、答问题的声音;要善于察言观色,仔细观察学生课堂上的言谈举止,尤其是心灵之窗——眼睛所闪现的意味;要通过倾听与观察,及时敏锐地捕捉学生奇异的思维、闪光的思维、独特的思维,恰到好处地引发、催生、助长,引其爆发,促其撞击,使其迸射火花,做到“让预设与生成激情共舞”。三、读的次数少一些,读的指导多一些张田若先生曾经说过:“阅读教学,第一是读,第二是读,第三还是读。”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我们也时常在语文课堂上看到师生“读”的分量很重,很足,“读”的形式也非常之多:朗读、默读、范读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