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36287614
大小:435.50 KB
页数:20页
时间:2019-05-08
《1单元含综合性学习》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八年级下册语文·第一单元1、新闻两则毛泽东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了解两则新闻的时代背景及作者;2、识记并运用“锐不可当、业已……”等词;3、体会新闻的特点,明确新闻结构的五个总分。过程与方法:4、初步了解并运用本课题教学模式进行学习。5、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在阅读中筛选要点。情感与德育:6、引导学生感悟正义之师必胜、人民必胜的真理,培养爱国热情。教学重点:目标3教学难点:目标4、5教学方法:1、用查阅的方法学习新闻知识;2、用朗读的方法体会新闻的要点。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教学要点:学习第一
2、则新闻《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教学步骤:一、课前预习:1、字词过关读、抄《走进名校·课时优化》P1-2“字词梳理”。2、作者及写作背景查阅资料书或上网查阅。3、相关知识了解阅读教材P8“研讨与练习”二,并对照本文进行划分。4、初读课文,了解大意(以上内容在8月31日晚自习时告知学生)二、导入:在今年暑假同学们最观注的是什么?(北京奥运会)我们想知道我国当时得了多少枚金牌时,就会看什么频道?(新闻频道)因为新闻频道报道着国内外最新发生的重大事件或新气象、新成就,当然金牌榜更是这些天的重大事件。今天,我
3、们来学两则半个世纪以前的新闻,虽然时过境迁,但仍值得我们学习,请同学们打开书——三、检查预习:昨天叫同学们预习了,请同学们完成:1、字词过关:《走进名校·课时优化》P1:1-3题。2、相关知识:《走进名校·课时优化》P1:4-5题。四、解题:要迅速了解新闻的主要内容,是看标题。“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从渡江兵力可以感知战役的壮阔。这是人类战争史上空前的奇观。可以想像,千里江面上,万船齐发,冒着炮火,奋勇挺进,直取对岸的景象。可以想像,日日夜夜盼解放的江南人民该是多么激动振奋!背景介绍:详见《教师教
4、学用书》五、图解课文:1、按新闻结构图解:标题:《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电头:新华社长江前线22日22时电(电头不属结构)导语:“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从一千余华里的战线上,冲破敌阵,横渡长江。西起九江(不含),东至江阴,均是人民解放军的渡江区域。”主体:“二十日夜起,……”(结束)背景:“另一方面,……都很泄气。”(含在主体内)结语:无。2、按新闻要素图解:时间:1949年4月20日夜起至4月22日22时地点:西起九江(不含),东至江阴一千余华里长江战线人物: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原因:国民党反动派拒绝
5、签订和平协定,人民解放军为打倒蒋介石,解放全中国而发起渡江作战。:中路军首先突破安庆、芜湖线,三十万人全部渡过,占领长江南岸。西路军三十五万渡过三分之二,已占领广大南岸阵地。东路军三十五万已渡过大部,经过整天激战,歼灭及击溃一切抵抗之敌,占领南岸阵地,控制江阴要塞,切断镇江无锡段铁路线。3、按新闻内容要点图解:要更为细致地了解新闻的内容,是看主体部分。主体部分报道了三路大军渡江的进展,列表如下: 时间兵力渡过兵力中路军安庆──芜湖20日夜──21日夜30万30万西路军九江──安庆21日17时──22日22
6、时35万2/3东路军南京──江阴21日17时──22日22时35万大部在教材P3的地图上标出各路军渡江地段。六、亮点欣赏:1、再读课文,说亮点。2、引导分析亮点:总述:这篇新闻,气势磅礴。毛泽东作为全军统帅,汇总各路战况,全面报道渡江战役,反映了整个战役的磅礴气势,表现了恢宏的气度。这篇新闻,语言准确精练,铿锵有力,书面语和口头语相穿插,相得益彰。分析:准确,首先是用词准确。例如,“冲破”与“突破”词义有所区别,“冲破敌阵”“突破安庆、芜湖线”“东面防线又被我军突破了”,都运用得准确。又如,东面防线经过整
7、天激战,敌军一部分被歼灭,另一部分被击溃,不是一概说歼灭,或者一概说“击溃”,而是说“我已歼灭及击溃一切抵抗之敌”。一个词往往还有程度的差别,有时需要说明程度,表达才算准确。例如,“此处敌军抵抗较为顽强”,加上“较为”二字就十分准确。而汤恩伯是“认为南京江阴段防线是很巩固的”,加上一个“很”,可见他骄傲自负的心理。必须明确交代的地方,一点也不含糊。例如,“西起九江”后面还注明“不含”,也是为了明确。语言的精练、铿锵,有两点值得注意。一是能用单音节的词不用双音节词。电文要求极端精练,军事用语更要求斩截有力。
8、二是适当采用文言词。例如,“至发电时止”斩截有力,如果写成“到发电文的时候为止”,就拖沓了。又如,“现已占领”不说“现在已经占领”。这类例子还很多。这篇新闻许多语句很文气。例如,“我西路军当面之敌亦纷纷溃退,毫无斗志,我军所遇之抵抗,甚为微弱”。但是说到国民党官兵的情绪,又非常口语化,“不想再打了”,“听见南京拒绝和平,都很泄气”。或雅或俗,各得其妙。七、疑点解惑:1、学生自提疑问。2、引导解惑:为什么按中、西、东的顺序叙述?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