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罪”何以“负荆”

“请罪”何以“负荆”

ID:36170714

大小:20.90 KB

页数:4页

时间:2019-05-06

“请罪”何以“负荆”_第1页
“请罪”何以“负荆”_第2页
“请罪”何以“负荆”_第3页
“请罪”何以“负荆”_第4页
资源描述:

《“请罪”何以“负荆”》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请罪”何以“负荆”教例:六年级《将相和》  师:廉颇听了蔺相如的一番话,决定负荆请罪。同学们,你们想就“负荆请罪”提什么问题?  生:“负荆请罪”什么意思?  生:我知道“负荆请罪”就是“背着荆条向别人认错”。  (冷场片刻)  师:是呀,“负荆请罪”是个好词语,我们要知道它的意思。不过,老师还想听听,谁最有本领能围绕这个词语提个考倒大家的问题。  (学生有的作深思状,有的与左右讨论,有的认真看书)  生(兴奋地):老师,我想问,廉颇请罪为什么要负荆呢?  生:廉颇请罪为什么要负荆呢?  师:啊,你真聪明,提了个好问题

2、。还有谁也能提好问题,与他赛一赛呢。  生:廉颇是大将军,他知道错了就可以了,为什么要负荆请罪呢?  生:我从插图看出廉颇是光着背的,为什么要光着背负荆呢?  生:我还想问,廉颇为什么要在大庭广众之下负荆请罪呢?  师:啊,你们分析得多透彻,多有水平。是呀,廉颇为什么要光着背背着荆条,在大庭广众之下负荆请罪呢?请你们四人小组合作研究研究。  ……  师:刚才,同学们讨论得很热烈,也很有见解。现在,我们再来较量较量,看哪一组研究最有成果。请你们派代表发表高见吧。  生:我们认为,廉颇是个大将军,大人有大量。他既然知道自己错

3、了,肯定是要认错的。至于负荆请罪,是显示他是真心诚意的。  生:我们小组同意他们的看法。廉颇光着背负荆请罪说明他认识错误很深刻,态度也很诚恳。蔺相如看到他背上已划出一道道伤痕,当然不记前仇。  生:我们反对你的后半句话。蔺相如是个以国家利益为重,顾全大局的人,他是不会记前仇的。我想,廉颇让背上留下一道道疤痕,是告诫自己牢记这次教训。  生:我认为廉颇是被蔺相如博大的胸怀深深感动了。因为蔺相如是赵王的宠臣,他只要向赵王说一下,就可免了廉颇的职务。可是,蔺相如不但不向赵王哭诉,而且故意回避,不给廉颇难堪。  生:我有补充。我

4、们认为廉颇大庭广众之下负荆请罪,是在警告秦王,我国文有蔺相如,武有廉颇,你休想侵占我们。  生:我还想说,廉颇这样做,是告诫文武百官,不要学我的样,为了个人利益斤斤计较,要团结起来,一心一意为赵国出力。  生:我想,也许廉颇也在告诉老百姓,请他们放心,赵国一定会强大起来,他们可以安居乐业。  师:啊,一位位伟大的思想家诞生了。你们的发言真精彩,如果蔺相如就在这里,恐怕也要拜你们为师了。那么,现在你们能说说廉颇和蔺相如又是怎样的人?  ……  以上是我教学《将相和》之《负荆请罪》的教学实录。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创新思维能力

5、和创新个性品质,它的主阵地是课堂。所以,语文教师要特别重视发挥课堂教育这个主渠道,以教材为依托,挖掘教材中的有利因素,充分让学生自主探究。那么,具体可以如何实施呢?我的体会是:  首先,教师要有创新精神。没有创新意识的老师,谈不上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甚至会扼杀,使学生一个个成为接受知识的容器。这不利于学生人性的发展,违背语文教学的人文性,更严重的是会阻碍时代的进步,社会的发展。所以,教师要转变陈旧的教学观,多学习,多钻研,多创新。  其次,教师要认真备课,钻研教材,把握教材的重难点,找准教材的关键点,挖掘教学内容与创新精

6、神的有机结合点。我在备《将相和》时,考虑到“负荆请罪”它不仅仅指诚心诚意地向对方赔礼道歉,而是包含着丰富的含义,是进行创新教育的切合点。抓住这个重点词语,引导学生积极探究,开掘文章底蕴,能起到培养创新精神,发挥创造思维能力,形成创新个性品质的作用。因此,在设计教案时,我安排了这个环节,让学生先对“负荆请罪”质疑,学生质疑就是对这个词语的深入理解过程。学生质疑后再自行解疑,通过这两步,学生能对“负荆请罪”有更深刻的理解,也正确把握住两个人物的品质。确实,当我在课堂上问大家,你们想就“负荆请罪”提什么问题时,开始学生只会问“

7、负荆请罪”什么意思。怎么办?是放弃自己精心设计的环节,还是老师代替学生呢?于是,我采用激将法,“是呀,‘负荆请罪’是个好词语,我们要理解它。不过,老师还想听听,谁最有本领能围绕这个词语提个考倒大家的问题。”一言既出,学生们个个行动起来,有的作深思状,有的与左右讨论,有的认真看书。忽然,一生站起来兴奋地说:“我想问,廉颇请罪为什么要负荆?”一石激起千层浪,在他的带动下,学生的思维一下子活跃起来,众说纷纭,智慧的火花不断闪烁,经综合,汇总成这样的一个问题:廉颇为什么要光着背,负着荆,在大庭广众之下向蔺相如请罪呢?  另外,设

8、计问题思考的空间要足,要能引发深层次的思考;让学生确实需要突破常规思维,另辟蹊径,才能深入理解。问题可以是老师设计,也可以是学生自己或在老师的引导下完成,后者更利于创新能力的培养。上面这个问题就是师生共同合作的结晶。它通过层层分析,步步递进,互为补充,形成这样一个思考价值大,促进创新思维能力培养的问题。问题的形成过程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