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生德育生活化融入的实践

小学生德育生活化融入的实践

ID:36120760

大小:17.50 KB

页数:3页

时间:2019-05-06

小学生德育生活化融入的实践_第1页
小学生德育生活化融入的实践_第2页
小学生德育生活化融入的实践_第3页
资源描述:

《小学生德育生活化融入的实践》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小学生德育生活化融入的实践一、小学德育与生活脱节造成学校德育实效低道德具有唤醒人的良知,协调人际关系和增强民族凝聚力的功能。德育工作是学校教育之首。然而,当前学校德育的实效性却很不乐观,问题很多。而究其原因,一个很重要的因素就在于,当前小学德育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相脱节。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社会政治生活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整个社会的主流意识形态、文化价值及伦理道德,都发生着剧烈的转变。随着政治对人们生活的垄断地位的降低,政治性问题不再是需要人们每天面对和关注的重要问题,取而代之的是复杂多变的生活性问题。德育的功能除促进

2、政治、经济的发展外,还应具有促进人们生活质量的提高的功能。然而,当前小学德育却未能随着时代的变化而改变,从内容到形式都落后于时代的变化与需求。尤其严重的是,德育教育与社会生活脱节,相当多的教育工作者只看到了德育的“政治意义”而看不到德育的“生活意义”(华中师范大学杜时忠教授《当前学校德育面临的十大矛盾》)。事实上,很多教育工作者把学校德育与“政治教育”完全等同起来,也因此造成一系列的错误做法:如德育目标被无限提升,只注重高尚的道德原则、道德规范的知识教育;单纯注重历史文化伟人、英雄人物事例的讲解;习惯用“成人世界

3、”的思想、观念来教育学生,而忽视了对学生生活实际的分析与指导。因此,学生知行脱节,道德认识不能转化为行为,在遭遇复杂的社会生活时难以适应;一些学生还具有“多重人格”,表现为“当面一套,背后一套”。二、生活其实就是德育的中心而教育的本质来说,生活才是教育的中心。德国哲学家胡塞尔认为,生活世界是活生生的世界。在这个世界中,人以直接的生活经验(生命经历)来直观世界,也直观自身。人在生活中,在对自己的生活的意识中,以“直观的经验”形成概念和概念系统,形成理论。在海德格尔、胡塞尔等的影响下,回归生活世界成为了一股影响深远的

4、学术思潮,道德教育也呼唤着回归生活世界,期望通过回归生活世界来解决学校德育长期脱离生活而形成的积弊。美国实用主义哲学家、教育家杜威曾经说过:“道德同存在的事实性密切相关,而不是同脱离实际的理想、目的和责任相关。作为道德基础的事实,来源于人们相互之间的密切合作,来源于人们在愿望、信仰、满足和不满的生活中相互关联的活动结果”。他认为,道德教育的核心是培养批评性探究的能力,教育的功能不是通过传授固定的规则、训练固定的行为,而是通过发展儿童的理智和探究能力来实现的;道德不是教出来的,而是儿童参与实际生活的过程中,在与人的

5、交往和合作中发展起来;道德教育不能简单的归结为“问答式教学”或某种“道德的课程”,而应该扩展到整个学校生活,因此教育要“以表现个性,培养个性反对外部的强制的灌输”等。美国心理学家班杜拉也认为,榜样对发展道德倾向具有重大影响,示范榜样是道德教育的主要手段。而这些榜样,就广泛存在于社会生活中,不仅包括人,如家长、教师、同辈群体等,还包括社会生活中涉及到的文字符号、图像信息、语言描述、艺术形象和环境,如大众传媒、学校气氛环境等。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在《我们的信条》中说:“我们深信生活是教育的中心。”他在《实际生活是

6、我们的指南针》中强调:“我们的真正指南针只是实际生活。实际生活向我们供给无穷的问题,要求不断的解决。我们朝着实际生活走,大致不至于迷路。”从这个意义上讲,道德既不是神授的天条,也不是遥不可及的抽象理念,而是人对自身生活规则的体验、总结和积累,是一种生活的智慧和艺术。因此我们只有重视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利用身边的德育资源,让学生在生活中接受教育,才能体现教育的真实性和有效性。陶行知还说过,“好生活是好教育;坏生活是坏教育;高尚的生活是高尚的教育;下流的生活是下流的教育;合理的生活是合理的教育;不合理的生活是不合理的

7、教育;有目的的生活是有目的的教育;无目的的生活是无目的的教育。”显然,生活与道德是一体的,社会生活是道德得以生长的土壤,日常生活是德育的基础。这种基础性体现在两个方面:社会生活需要是德育的基础,社会生活实践则是道德需要形成和发展的根源。因此,提高小学德育的实效性,归根到底还是要从学生的社会生活着手,从学生生活中所体验到的社会性、道德性问题入手,从生活走向德育。这也是道德教育以人为本的真正内涵。《中共中央关于改革和加强中小学德育工作的通知》指出:“德育要渗透、贯穿在各科教材和教学过程及学校的各项活动中,并力求生动和

8、形象化。”《品德与生活(社会)》课程标准也明确指出:“品德与生活课程是以儿童的生活为基础,以培养品德良好、乐于探究、热爱生活的儿童为目标的活动型综合课程。”“品德与社会课程是在小学中高年级开设的一门以儿童社会生活为基础,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的综合课程。”很明显,新的德育课程具有鲜明的“生活性”“开放性”“活动性”三大特点。“生活性”体现在:第一,遵循儿童生活的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