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36041137
大小:43.00 KB
页数:10页
时间:2019-04-30
《丁如全 五学课堂教学模式》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重庆市渝北区实验中学校“五学课堂教学模式”基本程序基本理念:以生为本,全程学习。基本程序:一、定向学习1、目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让学生从总体上知道本节课的知识结构、学习任务和所要达到的要求,以及学习的重点和难点。2、操作要领。(1)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融入到学习情境之中去,明确本节课要学习的课题。(2)出示本节课的知识结构。(3)展示本课题学习目标,通过投影或小黑板让学生看清目标。3、要求:(1)问题情境的创设要清晰、简练、明确、典型、形象、具体、直观、自然、真实、可靠,切忌冷僻、生硬、笼统、模糊,不能生搬硬套、哗众取宠、牵强
2、附会、虚假造作、空洞无物、热闹浮躁,为情境而情境,偏离学习目标或学习主题。(2)知识结构要简洁明了、一目了然。(3)要把握学生的知识储备,认知能力和年龄特征等,制定适合学情的学习目标;要把课程标准中概括性的、模糊的目标陈述,细化为具体的、可操作性强的动词陈述。4、评价:10观察学生是否集中注意、重视学习目标的情况,对个各学习小组进行及时评价。二、自主学习1、目的:让每个学生都知道自学的内容,自学的方法,自学的时间,自学要达到的标准、自学后的考核方式和自学中教师给予的启发引导等,从而积极主动地投入自学,能确定自学后存在的疑难点,并能
3、提出问题。2、操作要领:指导学习自学“问题引领”,调控学生自学的学习行为。3、要求:(1)指导学生自学要让学生“六明确”。①明确学习的内容,即让学生知道学什么。无论是一次性自学,还是分几次自学,每次自学前都必须让学生明确自学的内容(或范围)。②明确自学的方法。例如:看书,是围绕问题看书,独立找答案,还是边看书边与邻位讨论或小组讨论解决疑难。③明确用多长的时间学习完自学内容。④明确自学应达到的标准。⑤明确自学完后的考核办法是什么。⑥明确教师给出的启发引导。(2)学生自学时,老师要加强督查,收集学习信息,及时调控学生自学的学习行为,督
4、促学生端正学习态度。要及时表扬自学认真、速度快、效果好的学生,激励他们更加认真地自学。教师要重视巡视中等生和学困生,要主动给“学困生”提供帮助,要以积极的态度对待学困生。要面向全体学生,不得只顾辅导一个学生,而放弃了督促绝大多数学生。教师不得做与学生自学无关的事,否则会分散学生的注意力。要指导学生整理个人学习疑难,为合作学习创造条件。4、评价:观察、记录学生的自学情况,形成性地对各学习小组和组内成员进行及时评价。三、合作学习101、目的:最大限度地解决学生自学过程中存在的疑难问题。2、操作:组织学生进行邻位讨论、小组讨论或组间讨论
5、。3、要求:(1)掌控讨论方向,贯彻“三讨论”和“三不讨论”原则。“三讨论”是指:讨论重点、难点;讨论解题思路;讨论易错点、易混点和易漏点等。“三不讨论”是指:学生已学会了的不讨论,学生通过自主学习能够学会的不讨论,深入学习也不会的不讨论(这对应着教师的“三讲”和“三不讲”)。(2)教师要推动学习讨论的发展,须做好如下工作:一是管理好课堂纪律,帮助学生规范讨论行为,提高讨论质量。二是促进所有学生参与讨论。三是调节讨论交流偏差,紧跟学习目标。四是提供讨论话题。五是促进学生对学习内容的理解。六是以平等的心态参与学习讨论,为学生解决问题
6、铺路搭桥。(3)鼓励各类学生特别是“学困生”参与讨论,并注意发现他们的闪光点及时评价。(4)观察、记录学生的学习情况和学习特点,及时引导每个学生成为合格的小组成员。(5)调控讨论时间。(6)使用发展性评价和激励性评价,让学生把握自己的成功。(7)引导学生提出并整理出有价值的回扣学习目标的小组问题,制订合理的展示方案。4、评价:观察、记录各小组和各小组内成员合作学习的情况,采取激励性评价的方式对各学习小组进行及时评价。四、展示学习1、目的10(1)通过展示交流,真正地找出需要教师引导、点拨的问题。(2)通过学生的质疑、讨论和教师的点
7、拨、精讲、反问、追问等,使学生进一步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3)让学生能在他人回答问题或展示学习成果时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2、操作(1)组织展示小组学习成果或个体学习成果的内容和方法,让学生观察或倾听提出错误或比较自己的思路、方法、答案等是否与展示出的一致。(2)教师及时给予点拨、精讲、反问、追问,让学生自己更正、讨论,说出错因和更正的理由。(3)引导学生整合归纳所学知识、思想方法,使之更准确、更概括、更系统,以指导今后的运用。(4)科学评价展示学习的成效3、要求(1)在解答学生的疑难问题和学生提出却未能解决的问题时,教师要把自
8、己的点拨、精讲、反问和追问等活动与学生的展示、质疑等活动结合起来,帮助学生明确概念的内涵和外延,探讨一题多解等,使学生对疑难问难有更深层次的理解。(2)要有效地协调好“学生展示”与“目标达成”的关系,不要为展示而展示,不要过分地强化过程与方法的要求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