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己 无功 无名

无己 无功 无名

ID:35994238

大小:67.50 KB

页数:23页

时间:2019-04-29

无己 无功 无名_第1页
无己 无功 无名_第2页
无己 无功 无名_第3页
无己 无功 无名_第4页
无己 无功 无名_第5页
资源描述:

《无己 无功 无名》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无己无功无名-------论庄子逍遥游思想的三个层面【摘要】庄子所追求的审美人格,有一个从“有待”而“无待”的转变,一个从逻辑层面、实践层面向审美层面的递升,也是庄子以“无名”超越理性与价值,以“无功”超越功利,以“无己”回归“神人以和”的审美境界的过程。【关键词】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无”是道家的哲学思想范畴,“无功”、“无名”、“无己”则是庄子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人生哲学思想。在《逍遥游》中,庄子提出:“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者,彼且恶乎待哉?古云: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庄子认为,要达到至人、神人、圣人的境界,必须“无己”、“无功”、“无

2、名”,由“有所待”达到“恶乎待”,才能达到人生逍遥的自由理想的境界。也就是说,庄子提出“无己”、“无功”、“无名",根源于对人生自由理想境界的追求,是对达到人生理想境界的方法和探索。一、逍遥游的第一个层面:至人无己王夫之在其《庄子解》中把“逍遥游”看作是一种不局限于个人心灵认识偏见的感物方式并把达到“逍遥游”的方式归纳为“无待”:“无待者,不待物以立己,不待事以立功,不待实以立名”。也就是说,欲达到“逍遥游”的境界,必须消弭“物”和“己”、“事”和“功”及“实”和“名”之间的对立关系,即“无待”。这种“不待物以立己,不待事以立功,不待实以立名”就是庄子的“至人无己,神人无功,

3、圣人无名”。逍遥游者,逍遥之游也。逍遥,谓自由自在。游,谓精神活动。精神活动欲求自由自在,须先以达观之大智,解除小智之拘束。小智之拘束为何?谓从个己观察一切,而纯为己见及功名之见所拘束也。达观之大智为何?谓从大道观察一切,而不为己见及功名之见所拘束也。“小智不及大智”,故本篇以“无己、无功、无名”,为精神自由之理想境界,此其大旨也。〔8〕“三无”思想是理解庄子诗学思想的一把钥匙,以“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和“圣人无名”为线索细读《庄子》则可以体悟庄子思想的内涵。成玄英把“至人”、“神人”和“圣人”看作是庄子所言的“乘天地之正、御六气之辩”之人:  一人之上,其有此三,欲显功

4、用名殊,故有三人之别。此三人者,则是前文乘天地之正、御六气之辩人也。欲结此人无待之德,彰其体用,乃言故曰耳。在成玄英看来,为了显示“乘天地之正、御六气之辩”之人的“功用名殊”,把这种人又分为不同的三个类别,即“至人”、“神人”和“圣人”。既然“至人”、“神人”和“圣人”是不同之人,由此“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和“圣人无名”也就具有不同的特点了。郭象指出“至人”、“神人”和“圣人”(即“乘天地之正、御六气之辩”之人)具有如下特点:  故乘天地之正者,即是顺万物之性也;御六气之辩者,即是游变化之途也;如斯以往,则何往而有穷哉!所遇斯乘,又将恶待哉!此乃至德之人玄同彼我之逍遥也。

5、〔10〕“玄同彼我”就是处理好主体自我与外界万事万物的关系,也即是正确对待物我关系,做到物我齐一。物我齐一就是“顺万物之性”、“游变化之途”。事物的变化规律是“道”,顺应了事物的变化规律就可以达到逍遥之境。因此,“玄同彼我”既是达到逍遥的一种方法又是逍遥的一种状态。“玄同彼我”必须取消物我界限,王雱在其《南华真经新传》中把外物形器看作是逍遥的障碍:  夫道无方也,无物也,寂然冥运而无形器之累。惟至人体之而无我。无我则无心,无心则不物于物,而放于自得之场,而游乎混茫之庭。其所以为逍遥也。至于鲲鹏潜则在于北,飞则徙于南,上以九万,息以六月。蜩鸠则飞不过榆枋,而不至则控于地,此皆有

6、方有物也。有方有物则造化之所制,阴阳之所拘,不免形器之累,岂得谓之逍遥乎?郭象谓物任其性,事称其能,各当其任,逍遥一也,是知物之外守而未为知庄子言逍遥之趣也。〔11〕人只有“无己”,取消自身形体对心灵的束缚,才可以“物物而不物于物”,才可以逍遥,但世人大多拘泥于形器,无法“知庄子言逍遥之趣也”。徐复观在其《中国人性论史》中从物我关系角度探讨乘天地之正、御六气之辩之人的特点,强调取消自我是物我齐一的关键:  乘天地之正,郭象以为“即是顺万物之性”,⋯⋯人所以不能顺万物之性,主要是来自物我之对立;在物我对立中,人情总是以自己作衡量万物的标准,因而发生是非好恶之情,给万物以有形无形

7、的干扰。自己也会同时感到处处受到外物的牵挂、滞碍。有自我的封界,才会形成我与物的对立;自我的封界取消了(无己),则我与物冥,自然取消了以我为主的衡量标准,而觉得我以之物的活动,都是顺其性之自然。〔12〕所以,正确处理物我关系就是要使主体不为外物所羁绊,取消物我对立,使万物处于一种自由兴发的自然状态。这种“玄同彼我”的状态就是“无己”状态。郭象云:  无己,故顺物,顺物而至矣。〔13“顺物”就是取消物我对立的紧张关系。王雱在其《南华真经新传》中也把那种不受限于物欲之人称为“至人”:  至人知道,内冥诸心,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