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35980547
大小:32.50 KB
页数:3页
时间:2019-05-02
《教案乡愁教案 (2).doc》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按住Ctrl键单击鼠标打开教学视频动画全册播放《乡愁》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作者及代表作品、作品风格;2.培养学生整体把握诗歌的能力;诗歌的朗诵。3.初步掌握意象和意境;能展开合理的想象和联想;4.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二、教学重点:1.诗歌的欣赏、朗读;2.学生联想、想象和创新思维的发挥。三、教学难点:学生联想、想象和创新思维的发挥。四、教学手段:1.读——品——读结合,整体把握全诗。2.多媒体教学。五、教学时数:1课时。六、教学过程:流程:情景导入 作者简介 FLASH朗读欣赏 学生配乐诵读 诗歌赏析 比较赏析
2、 音乐欣赏(一)FLASH古诗词情景导入新课1.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2.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3.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二)显示标题(《乡愁》余光中) (三)作者简介余光中,1928-祖籍福建永春,生于江苏南京。余光中是个复杂而多变的诗人,他早期的诗论和作品都相当强烈地显示了主张西化、无视读者和脱离现实的倾向。80年代后,他开始把诗笔“伸回那块大陆“,对乡土文学的态度由反对变为亲切,由西方回归到东方,因而被台湾诗坛称为“回头浪子”。从诗歌艺术上看,余光中是个“艺术上的
3、多妻主义诗人“。表达意志和理想的诗,一般都显得壮阔铿锵,而描写乡愁和爱情的作品,一般都显得细腻而柔绵。代表作《乡愁四韵》、《乡愁》、《春天,遂想起》、《等你在雨中》等(四)FLASH 朗读欣赏(五)学生配乐朗读1.齐朗读2.朗读指导:语调:深沉;语速:舒缓;情感:深挚3.分四小组朗读本诗,然后背诵。(六)课堂讨论:1.乡愁本是说不清道不明、不可捉摸且抽象的情感,诗人却以具体可感的事物将其传神地表达了出来,找出诗中的四种意象。一枚小小的邮票:写信可寄乡思一张窄窄的船票:乘船可解相思一方矮矮的坟墓:生死隔绝哀思难诉一湾浅浅的海峡:海水有尽忧思无尽2.寄托于意
4、象传达的乡愁随诗人人生经历的变化而不断加浓,对故乡的绵绵的思念,一直萦绕在诗人的心头,让人怅惘叹息不已。找出诗歌中体现诗人人生经历变化的词。小时侯 长大后 后来 现在四个时间词,代表了诗人四个人生阶段,概括了诗人的整个人生,也就是浓浓的乡愁牵动了诗人的一生。3.四个时间序词,代表了诗人哪四个人生阶段?四个人生阶段又分别因什么而愁?家愁 生离之愁 小时侯(少年)——求学在外思念母亲 (少年清愁) 长大后(青年)——新婚离别思念娇妻 (夫妻离愁)死别之愁 后来 (中年)——生死隔绝哀思难抑
5、(丧母哀愁)国愁 现在 (老年)——国土分离忧思绵绵 (思归浓愁)4.诗歌品析:这首诗歌如果用一个字概括,即“美”,但美在何处呢?(提示:从音乐、结构、数量词、时间空间词、意境等方面进行赏析,结合板书)5.老师随机小结诗人在这首诗里,设置了四个意象,将乡愁浓缩为邮票、船票、坟墓、海峡等意象,通过四个时段和空间的变化,逐层推进,使意象次第放大,将乡愁诠释为亲情、爱情和思家爱国之情,感情由淡而浓,主题由浅入深,在咏叹中,将乡愁渲染得异常浓烈。诗人的视野越来越开阔,诗的意境也越来越深邃。时间、空间的变化,句式“乡愁是……”整齐而
6、又富有变化,充满节奏感,有音乐之美。(七)比较阅读: 1.MTV歌曲欣赏席慕容的《乡愁》(要求学生闭上眼睛欣赏,然后师生一起完成下面的问题)。2.席诗共用了哪三种意象表达乡愁?这三个意象分别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情感?(1)故乡月夜的笛声——寄寓月明之夜便会思乡(2)雾中的挥手别离——难回故乡的一种惆怅(3)没有年轮的树——对故乡绵绵无期的思念3.两首诗歌有何异同?同:(1)诗人祖籍都在大陆,都出生在大陆,后来定居台湾。(2)都写乡愁,主题一样,并且都选用恰当的意象表现乡愁和对祖国的无限眷念之情。异:(1)余光中在大陆生活了二十年,而席慕容不是在大陆长大的。
7、 (2)余光中的《乡愁》采用时空的变化层层推进诗情的抒发:而席慕容的《乡愁》以新奇的比喻,显示诗人超凡的想象力,缠绵的情思表现了女诗人所特有的细腻。(八)写作训练想象和联想是诗歌创作中的最基本的要素,请同学们模仿《乡愁》中以实写虚,以具体表现抽象概念的想象方式,就下面的句式作一些想象练习。(采用学生接龙方式)乡愁是 老师范例: 乡愁是一杯浓浓的酒乡愁是一轮圆圆的月乡愁是故乡那湾永远流淌的小溪乡愁是那根在灵魂深处流动的血管乡愁是远走时父亲久久的伫望乡愁是别离时妈妈不断的挥手乡愁是雕刻在记忆中的古老童话乡愁是人一辈子走不出的精神
8、家园(九)相关作品欣赏《乡愁四韵》(余光中作词 歌曲)《乡愁四韵》歌词余光中作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