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政治教学论文 思想政治课中质疑解疑教学法初探

高中政治教学论文 思想政治课中质疑解疑教学法初探

ID:35674647

大小:19.50 KB

页数:3页

时间:2019-04-10

高中政治教学论文 思想政治课中质疑解疑教学法初探_第1页
高中政治教学论文 思想政治课中质疑解疑教学法初探_第2页
高中政治教学论文 思想政治课中质疑解疑教学法初探_第3页
资源描述:

《高中政治教学论文 思想政治课中质疑解疑教学法初探》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思想政治课中质疑解疑教学法初探古人云:“学启于思,思源于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这说明质疑解疑在学习过程中的重要地位。思想政治课教学也不例外,教师必须根据新课程标准,优化课堂结构,在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过程中,采用质疑解疑的方式进行教学,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一、质疑解疑教学法的特点   质疑解疑教学法是主体教育理论实践的新手段,是对传统师—生教学模式的质疑和突破,是初中思想政治学科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有效途径。这种教学法的显著特点是改变传统教师滔滔讲、学生静静听、教师单口相声、唱独角戏的状况,体现了“学生为

2、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原则。它充分体现了当前素质教育以能力为核心的基本思想,使课堂45分钟的效益最优化,减轻学生的学习负担。这种学习方式不单能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更重要的是培养了学生善于学习的能力。二、质疑解疑教学法的一般程序   在新课程的指导下,教师必须优化课堂结构,突破“一言堂和満堂灌”的教学模式,加强学生的主体作用,在学生阅读教材的基础上,鼓励学生提出疑问,并让他们自己去解决自己的疑问。在此过程中教师只有适时地加以引导,师生之间密切配合,师生互动,才能实现教与学的统一。1、引导学生自学,提出疑问在教学中,教师可安排一

3、定时间,引导学生通过学习教材,编制自学提纲,指导学生预习新课,启发学生自己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在教师的引导下,让学生自己去开拓、思考,最后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即学生自主质疑;然后教师可根据实际情况设问质疑,利用背景材料或案例,结合教材内容吸引学生学习的注意力,引导学生进一步自学教材,启发学生积极探究思考。但教师设问质疑应注意:第一,设疑要“精”,要紧扣教学目标,围绕所学知识的重点、难点、模糊点,即要把问题设到“点”子上。第二,设疑要“巧”,要有意识地在看似无疑的内容中挑起“争端”,造成“悬念”,以激发学生的思维兴趣,使他们的思维处于

4、最佳状态。第三,设疑要有“度”,即难易要适合学生。第四,设疑要“近”,即有现实性,与现实生活、学生实际紧密结合,能够引发学生思考。2、指导学生讨论,共同辩疑心理学家特瑞赤拉做知识保持的实验,结果是:人们的一般能记住听到的20%,看到的30%,讨论交流自己所说内容的70%,这就足以证明讨论交流在教学中的魅力所在。如《理性的选择—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为讲清可持续发展战略,我让学生分组讨论国家规定的每年7、8月份为休渔季节。这样的规定好吗?有的说不好,7、8月份为休渔季节,我全家要喝西北风。有的说,大鱼捕捞后,小鱼放回大海。有的说,眼光要放

5、得远点,我们要考虑到明天和下一代。通过讨论,教学重点自然而然得以突破,难点也迎刃而解。课堂上在引导全体学生讨论的同时,可以是同桌、前后桌或几个人一组,也可以是全体学生一起讨论。小组讨论以4—6人为宜,让学生各抒己见,并让各小组学生自己推出本组代表总结发言,然后各小组学生之间相互质疑辩疑。也可以采取辩论赛的方式,按不同正反两方开展辩论。3、诱导学生思考,自主解疑教师针对学生的疑问和讨论,及时发现其中的共性问题,对学生未解决的重点问题进行必要的讲解,帮助学生解惑,并诱导学生进一步深入思考,逐步开拓学生思维的空间,使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为

6、实践打下坚实的基础。如我着重在课前精心设计疑问,在课中巧妙提出疑问,先让学生感到:“山重水复疑无路”,然后激励、诱导学生通过自己努力去寻找“柳暗花明又一村”而当学生找到“又一村”后,得到的不仅是成功的快感,同时他们的创造思维能力也得到培养。正如陶行知先生说“发明千千万万,起点是一问,一池死水,风平浪静,投去一石,碧波涟漪,可谓一石激起千层浪”,那么究竟何种疑问方式最能启迪学生的思维呢?我认为标准是能联系实际发人深思,有助于学生分析综合、发散、聚合、观察、想象等思维能力的提高。比如:我上初二思想政治法律的主要特征时出一则材料。材料:最高人

7、民法院于2000年3月8日作出终审裁定对原江西省副省长胡长清以受贿罪,巨额财产来源不明罪,数罪并罚判处死刑,剥夺政治权利终身,并处没收财产,试问这则材料说明了什么?为什么?大家带着这个问题,立即展开想象翅膀、各抒己见,有的学生认为体现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有的则说体现了法律是靠国家强制力来保证实施;还有的则说这是依法治国,反腐倡廉,建立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新举措;……众说纷纭,莫衷一是,在学生讨论基础上我顺势诱导,这两则材料主要是共同说明了法律对全休社会成员具有普遍约束力这一显著特征,为什么呢?大家就茅塞顿开,异口同声回答:课本P12页二个要点

8、即:⑴、任何人不论职位高低功劳大小,都必须严格遵守国家法律,依法规范自己行为,不允许特殊人物存在。⑵、任何人不论职位高低功劳大小,一旦触犯了国家法律都要受到法律制裁,不允许任何人超越于法律之上。最后,我再作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