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数学教学论文 浅谈数学教学中的情境创设

初中数学教学论文 浅谈数学教学中的情境创设

ID:35674074

大小:20.00 KB

页数:3页

时间:2019-04-10

初中数学教学论文 浅谈数学教学中的情境创设_第1页
初中数学教学论文 浅谈数学教学中的情境创设_第2页
初中数学教学论文 浅谈数学教学中的情境创设_第3页
资源描述:

《初中数学教学论文 浅谈数学教学中的情境创设》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浅谈数学教学中的情境创设关键词:数学、教学、创设、情境   内容摘要:本文着重谈数学教学中要注意创设良好的情境。分别从可创设生活情境,质疑情境,交流情境三个方面来论述数学教学中情境创设的重要性。   马克思说过:“数学教育具有创造之本型,数学是人类自由的创造物。”这句话明确了数学教育的首要目的就是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数学教育过程,事实上就是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对数学问题的解决方法进行研究、探索的过程,继而对其进行延拓、创新的过程。因此,学生的创新意识的培养,关键在于教师如何设计数学问题,选择数学问题,而问题又产生于情境

2、。最终,教师在教学中如何创设良好情境,就成为整个课堂教学设计的核心了。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创设良好的情境,是提高课堂效益的关键,也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有效途径。   一、创设生活情境,引导学生自主探究   生活中蕴含着大量的数学信息,学生对生活中的数学现象具有一定的敏感性。因此在课堂中我们应通过创设生活情境,让学生体验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数学就在我们身边。同时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体验到学数学是有用的。例如,在上代数式一节时,课本在介绍了代数式的概念之后,是这样引入的:“根据问题的要求,用具体数值代替代数式中的字母,就可以

3、求出代数式的值。如:用200代替4+3(x-1)中的x,就得到搭200个正方形所需要的火柴棒数量。”我感到这个引例没有很强的冲击力,于是我采用了如下的方法:   首先问学生:“想知道自己将来能长多高吗?”课堂气氛立刻调动起来。“那么请看身高预测公式:   男孩成人时的身高:(x+y)÷2×1.08   女孩成人时的身高:(0.923x+y)÷2   其中x表示父亲的身高,y表示母亲的身高。   学生都怀着极大的兴趣,以极快的速度计算着,课堂气氛更加的活跃。此时,我不失时机地讲出“每位同学求出的这个数值,就叫做这个代数式

4、的值,刚才大家用自己的父母身高代替x,y计算的过程就是求代数式的值。”学生恍然,而且印象深刻。   初中数学中的“二次函数”与生活实际联系密切。在学习二次函数应用时,我们可以通过生活中的例子来说明问题。如一场篮球比赛中,小梁跳起投篮,已知球出手时离地面20/9米,与篮圈中心的水平距离8米。当球出手后水平距离4米时达到最大高度4米。设篮球运动的轨迹为抛物线,篮圈中心距地面3米,问此球能否投中?学生根据已有知识可以求出二次函数的解析式,通过进一步分析要解决是否投中的问题只需求出当x=8时对应的函数值y是否等于3。通过计算得

5、出结果是球未命中。解决上述问题后,我们可以提出另一个问题:若篮球出手的角度和力度不变,如何才能使球命中?如果你是教练,你将怎样对小梁作出技术指导?一席话激起了学生的探究欲望,大家议论纷纷,各抒己见。最后根据生活经验和合情推理,得出正确结论。   二、创设质疑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围绕每个教学目标,创设一系列问题,构造认知冲突,使学生感到所面临的问题既熟悉又新奇,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充分发挥其学习主动性。   例如,在讲“平方根”这一节时,我们可以设计一个有趣的问题:“大象和蚂蚁一样重吗?

6、”学生一定会说:不一样。教师说:我能让大象和蚂蚁一样重。这时学生一定会非常吃惊,带着学生的吃惊,教师演算这样一道题:设蚂蚁的体重为x克,大象的体重为y克,它们的体重之和为2a,则   x+y=2a   两边同乘以(x-y),得   (x+y)(x-y)=2a(x-y)   即x2-y2=2ax-2ay   可变形为x2-2ax=y2-2ay   两边都加上a2,得(x-a)2=(y-a)2   两边开平方,得x-a=y-a   所以x=y   这样,蚂蚁和大象就一样重了。为什么会有这种结果?学生一定会说解题过程中有错误

7、,这时教师可以让学生去找出错误所在。但是学生运用所学知识根本无法找出,此时,教师趁机指出:问题就出在平方根上,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平方根的相关知识。因为学生对这个问题的奇怪现象感到非常吃惊,迫切想知道错误究竟出在哪,所以注意力会特别集中。这样学生对平方根的概念及重要性就会印象深刻,以后遇到这类问题就能避免错误了。   三、创设交流情境,发展学生创造思维   有计划地组织学生讨论,为他们提供思维摩擦与碰撞的环境,就是为学生的学习搭建更为开放的舞台。   例如,在上《全等三角形》习题课的教学过程中,有这样一道习题:“一个三角形

8、中的两边与另一个三角形中的两边对应相等,第三边上的高也对应相等,则这两个三角形全等”。在解决这道习题的教学过程中,我采用了这样的教学情境:对于上述的几何证明题,学生都能给出正确的解答过程,但我引导学生不要停留在命题的愿意上,分组讨论,试更换命题的条件,看结论是否依然成立。结果学生给出下面几种命题:   第一类:将“第三边上的高线”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