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35520660
大小:34.50 KB
页数:5页
时间:2019-03-25
《关于信息技术有效性教学的探索》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关于信息技术有效性教学的探索有效教学,就是在符合时代和个体积极价值建构的前提下其效率在一定时空内不低于平均水准的教学。有效教学的理念源于20世纪上半叶西方的教学科学化运动,在美国实用主义哲学和行为主义心理学影响的教学效能核定运动后,引起了世界各国教育学者的关注。20世纪以前在西方教育理论中占主导地位的教学观是“教学是艺术”。但随着20世纪以来科学思潮的影响,以及心理学特别是行为科学的发展,人们意识到,教学也是科学。即教学不仅有科学的基础,而且还可以用科学的方法来研究。于是,人们开始关注教学的哲学、心理学、社会学的理论基础,以及如何用观察、
2、实验等科学的方法来研究教学问题。有效教学就是在这一背景下提出来的。有效教学的核心就是教学的效益,即什么样的教学是有效的?是高效、低效还是无效?所谓“有效”,主要是指通过教师在一段时间的教学后,学生所获得的具体进步或发展,学生有没有学到什么或学生学得好不好,学生有无进步或发展是教学有没有效益的惟一指标。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今天,在新课程实施之际,讨论有效教学的理念与策略,就显得十分迫切与必要了。一、备课策略新课标要求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对教材再加工,有创造地设计教学过程,也就是提倡“用教材教”。教师应转变观念,更新知识,不断提高自身的
3、总和素养,创造性地理解和使用教材,积极开发课程资源,灵活运用多种教学策略,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学会学习。认真钻研教材是创造性地“用教材”的基础和前提。新教材是课改理念的文本体现,是一个载体,需要教师去认真研读、感悟、领会教材,了解教材的基本精神和编写意图,把握教材所提供的数学活动的基本线索,分析教材所渗透的数学思想、方法和学生活动的科学内涵,才能体会新教材中蕴含的教学理念,也才能备出高质量的课。课前认真钻研教材,明确教学目的、重点、难点、课时安排和教学过程。要明晰每节课在教材中的位置和作用,如何使内容前后连贯,以及以何种方式讲解学生才能有兴趣
4、去接受,只有自己做好十足的准备,才能给学生全面的讲解。5创造性地“用教材”讲究把教材用好、用活、用实。基于教材但又不完全拘泥于教材,能根据学生的实际,或根据教学的需要,或针对教材中的一些不足之处,对教材进行改进和补充,使之更好地为教学、为学生服务。对于教材,可以进行活化,也就是改变教材的呈现方式、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等办法,让静止的、抽象的、死板的教学内容活起来、动起来,从而增强教学的感染力和吸引力。同时,使教材更加切合本地实际和学生的实际,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使学生学得主动、扎实,富有成效。同时,我们还可以在Internet网上找到多种
5、资料充实到课堂中去。声、色俱全的课件,不但丰富了课堂教学的形式,更重要的是使学生对更多、更深的理解,显得更加真实、印象深刻。这样可以把教学的重点、难点变得容易、有趣。一、组织策略教学组织策略是指学习者将分散的、孤立的信息材料集合成一些整体的单元并且表示出它们之间关系的方法。这是有关教学内容应按何种方式组织、次序应如何排列以及具体教学活动应如何安排的策略。组织策略的方法主要可分为两大类:聚类组织法和概括组织法。组织教学不再是教给学生多少知识,而是要教给他们思维的方法,培养他们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为此,我们必须运用科学的方法和先进的手段
6、组织教学。1、转变教师角色,构建民主课堂优化互动方式教师必须在思想、认识、观念、行为等方面进行彻底转变,塑造民主、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在课堂上要营造宽松、和谐、活跃的教学氛围,师生互动、平等参与。以平等的态度点拨、启动学生的思维,鼓励他们主动自觉地思考、发问、选择,甚至行动。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积极探究,多鼓励学生,尊重学生个性,使学生愿学、爱学、会学。充分发挥主体与主导作用,有效利用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群体互动,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2、培养良好习惯,教给探究方法良好的学习习惯是掌握学习方法和提高学习效率的基础,教师可以通过有目的的
7、教学促使学生有意识地掌握合作技能、探究方法和学习策略,从而提高学生合作探究的效果。教学过程是一个师生双边活动过程,教与学的矛盾决定了教需有法、教必得法、学必有路、学才有效,否则学生只会模仿,不能举一反三、融会贯通。实际上教师不但要教学生学什么,更重要的是教学生如何学。作为教师要做好由“教师带着知识走向学生”到“教师带着学生走向知识”5的转变,要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只有这样才能收到良好的课堂效果。3、小组合作学习的教学组织策略小组合作学习的组织,直接关系到课堂教学效率的高低。在小组学习的选择上,要看是否有利于增加学
8、生的知识积累、发展学生的知识水平;是否有利于促进学生动脑思考,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是否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参与意识,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是否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创造精神、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教师要参与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