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机化学教材分析4

有机化学教材分析4

ID:35352807

大小:63.82 KB

页数:5页

时间:2019-03-23

有机化学教材分析4_第1页
有机化学教材分析4_第2页
有机化学教材分析4_第3页
有机化学教材分析4_第4页
有机化学教材分析4_第5页
资源描述:

《有机化学教材分析4》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九.本章典型课教学设计案例《来自石油和煤的两种基木化工原料》教学设计(第二课吋)一、木节教材背景《來占石汕和煤的两种基本化工原料》是高一化学必修二第三章的第二节,讲授需两个课吋。在此Z前,学习了烷烧、烯烧(分属饱和桂和不饱和桂)的结构和性质,非常适合对苯的学习。木教学设计是笫二课时。二、教学对象分析学生己基木掌握姪的结构与化学性质间的相互联系,熟悉了加成和取代两种典型的有机反应。同时学生已较初步确立学习冇机化学的思维方式,即〃结构〃决定〃性质〃。大多数的学生具备通过阅读课本的实验说明,独立完成实验以及通过观察实验现象,得出实验

2、结论的能力。因此,掌握本节化学知识并不困难。但是,学牛•独立发现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还不强,尤其缺乏大胆质疑的意识。三、教学目标1、通过苯的分了结构学习,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2、通过参与课堂教学活动,主动研究和掌握苯的组成、结构、性质。3、结合化学史,进行简单的科学研究方法和科学思想的教育。四、教学重点、难点苯分子屮碳碳键的独特性。五、教学策略1、总的策略本课时教学内容非常适合探究活动的实施,具体來说,就是要充分利用一切手段,腾出适当的课堂教学时间,创设问题悄境,让学生充分活动,包括回忆、观察、

3、动手、假设、想象、推理、论证、交流、表达、归纳,最后达到接受、理解、常握、运用知识的II的,同吋培养科学研究的素养和方法。2、具体策略⑴先扫清外围知识,再解决核心问题①引导学生回忆用苯萃収浪水中的漠的实验,回忆、归纳苯的物理性质,在此设置问题:你对〃苯〃冇什么印象?举出你学握的一些苯的性质。并进行讨论和提问(也是作为本节的引入)。②根据有机化学中碳是四价的原则,学牛•动手组装苯分子的球棍模型(凯库勒式)和燃烧苯的实验,让学生直观地了解苯的组成、含碳量大小(与烘烧比较)和可能结构。⑵解决核心问题的策略本节核心教学问题是苯分子屮碳

4、碳键的结构,采用假设论证,渗透科学思想。教学按下列流程展开:①假设苯的结构模型,即根据分子组成,假设苯分子存在着碳碳单键双键交替排列的坏状结构,根据假设组装球棍模型。②验证理论模型。a实验验证。分别完成苯与酸性高镒酸钾溶液,苯与澳水混合的实验,培养观察、动手能力。b数据验证。指导学生阅书,找出实测数据与理论模型的差别。①根据实验事实和理论数据推翻假设,讨论和接受新的理论结构模型(即两个〃不同于〃和一个〃独特〃)。培养发现问题的能力,培养大胆质疑,大胆提出问题的创新精神。这是木节教学的重点。设想在此环节中设置问题情境,引导学生充

5、分议论。②根据已学的烷、烯坯性质和新的苯结构模型推测苯应有的化学性质。以上实际是1865年凯库勒提出苯的初始理论模型到1931年现代苯的理论模型确立的一个简易的重复,同时可对学生进行一次科学研究方法和化学史的教育。六、教学过程【引入】对〃苯〃有什么卬象?举出你掌握的一些苯的性质。(无色液体,芳香气味,难溶于水,密度比水小,可做翠取剂等。)【板书】苯分子的组成结构【讲】苯分了结构(凯库勒模型)【学生组装模型】学生用球棍模型组装出苯分子。【讨论提问】模型所示的苯分子的碳碳键是否合理。【小组讨论】(约10分钟,教师启发,鼓励学生大胆

6、发表不同意见)【小纽代表发言】可能有下列两种主耍意见:①合理:因为符合碳是四价的原则。②不合理:因为苯分了中若真是存在碳碳单键和碳碳双键,必然键长不同,这与苯分子是平面正六边形结构不符(这个原因学生可能不易发现,适用于程度较好的学生,教师要启发和鼓励)。【提问】先假设有〃双键〃,能否通过实验验证呢?通过什么实验可以验证呢?【探究实验】①苯与高镭酸钾溶液反应。②苯与澳水反应【讨论】结合乙烯的知识,推翻假设。【阅读】阅读课本得出结论:碳碳键是独特的键。【投影】苯坏共价键形成的图示。【结论】苯分了的碳碳键键长相等且键长介于单键和双键

7、之间。【教师归纳】从化学性质上看。既能象烷怪哪样发牛取代反应,也能象烯泾哪样发牛加成反应,不被酸性高镒酸钾氧化。【小结并预制问题】苯可发生哪些取代反应,与烷怪的取代反应比较难易程度如何,苯的加成反应与乙烯的加成反应比较难易程度乂如何?【模拟实验】(1)苯的収代(2)苯的加成【小结】苯易取代难加成。十、本章教学资源链接第一节:来自稻田的甲烷据设在菲律宾的国际水稻研究所(1RRI)的科学家Lantin指出;甲烷是一种效果超过二氧化碳的温室效应气体。每年向人气的释放量为5亿吨。而20%来口稻田。稻田有机物的无氧分解生成的甲烷约90%

8、通过水稻的根、茎、叶向大气释放。其余的则被从水稻根部通过扩散作用所得的氧气氧化成二氧化碳。甲烷在大气中的浓度远小于二氧化碳。但是,其致暖效应比二氧化碳人30倍。甲烷在人气小的滞留时间也较有影响。因此.该研究所认为应当致力于研究培植向人气释放甲皖较少的水稻品种或栽培技术。催化式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