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35339509
大小:61.23 KB
页数:6页
时间:2019-03-23
《如何把握新课程》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如何把握新课程摘要:面对新课程,要重新树立新型教育教学观念,重点抓住课程理念、教学目标、学习方式、学生评价和考试改革来实践新课程。关键词:课程理念教学目标学习方式学生评价考试改革走进新课程,开始新课程实验以后,不少老师都有这样的困惑:新课程怎么上?怎样才能把握好新课程的方向?就是经过一年实践,这个问题仍然困扰着大家。我觉得,在不断学习新课程理念、转变观念的同时,可以重点抓住课程理念、教学目标、学习方式的改变、课程评价的改革来认识、实践新课程。一'课程理念:教学改革的指导思想在以往的传统教学中,教师只有大纲意识、教材意识,而课程的理念十分淡薄。理念是实践的先导,创新是
2、课改的灵魂。这次课改在新课程各学科课程标准中都提出了全新的课程基本理念,反映了该课程服务于时代要求,实现新课程培养目标的课改方向。课程基本理念应成为我们实施新课程,进行教学改革的指导思想。教师只有在掌握了课程理念的情况下才能真正把握好课堂教学。女n:《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岀:“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提岀四点课程基本理念:1.全而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2.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3.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4.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由于种种原因,在世纪之交语文教育遇到了世纪末的尴
3、尬。大家认识到人文价值的失落是当前语文教育存在的根本问题,语文教育必须回归现实的生活世界。《语文课程标准》提岀“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既体现了新课程全而发展的功能,也是人文精神回归语文教育,使学生热爱祖国语文,增强文化底蕴,提高学生语文水平,实现学生终身学习、可持续发展的需要。《数学课程标准》从六个方面提岀课程基本理念。首先是如何认识数学课程:“义务教冇阶段的数学课程应突岀体现基础性、普及性和发展性,使数学教冇面向全体学生,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这里提出的是大众数学、生活数学思想,
4、强调每个人在数学上都将有所发展,并且发展是具有个性化的。这是我们对数学课程应有的基本认识。接着,《数学课程标准》提出另五个理念:如何认识数学,如何认识数学学习,如何认识数学教学,如何认识数学教育评价,如何认识现代信息技术在数学课程中的作用。我们应该从这六个方面认识新世纪的数学课程。二、教学目标:全面、开放、生成有效的教学起始于教师与学生知道教和学的目标是什么。新课程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规定了全面的课程目标,体现了课程功能的转变,其目的是实现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据此,各学科课程冃标依据学科特点,规定了本学科课程FI标的不同方而或分FI标。
5、如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考、解决问题、情感与态度;艺术:艺术与生活、艺术与情感、艺术与文化、艺术与科学。课程目标是一个整体,三维的目标互相联系,融为一体,在教学中统一在同一过程屮。很明显,新课程不是不要“双基”,但是新课程的“知识与技能”与传统教学的“双基”不同。首先,传统教学的“双基”是以知识为本的,老师传授的是系统的基础知识,学生接受、存储这种知识。系统知识的巩固和知识为本的运用就需要进行基本技能训练。尽管十几年来我们强调了培养能力、发展智力,但是这种知识为本的“双基”并未改变。在应试教育愈演愈烈的今天,学应试的知识、练应试的技能、培养应试的心态成了时尚,“双
6、基”成了升学的敲门砖。新课程则不然。新课程需要的是学生“具有适应终身学习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方法”。这里,在“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方法”前而有个定语“适应终身学习”,这就和传统教学的“双基”区别开來了。新的语文课程不再是系统的语文知识的教学内容和单纯的基本功训练,数学课程不再有脫离生活的繁琐复杂的计算和应用题,因为它们不是终身学习所必备的知识和技能。新课程的各科教学却提岀教学的开放性和生成性,要注重学生的兴趣和体验,注重学生的经验,这正是终身学习所需要的。其次,“学习”这个词的本义不仅是对前人经验的继承,更是学习者自己发现、探索的实践活动。传统教学过分强调接受学习
7、,学习以书本为主、以认知为主、以获得间接经验为主。尽管这种学习保证了人类文明高效率的继承和发展,功不可没,但是这种学习却是以牺牲个体的直接生长体验为代价的。学生在获得“浓缩果汁式”知识的同时,失去了成长过程中所必需的直接经历和体验,失去了人类发展取之不竭的动力一一创造精神和实践能力。这种传统的学习已丧失了学习的基本内涵一一实践性。而新课程改革坚持学习的实践性观点,认为学习是学习者主动建构的过程,无论新知识的获得或是现成知识的掌握,都离不开学习者的积极参与,离不开认知主体的活动。学生学习知识的过程,实质上是一种探究的过程、选择的过程、创造的过程,也是学生科学精神、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