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35323640
大小:183.00 KB
页数:10页
时间:2019-03-23
《资本深化、产能过剩与通货膨胀》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要素市场扭曲、资本深化与产业结构调整收稿日期2011-3-30[作者简介]李程(1981-),男,天津市人,博士研究生,专业方向为宏观经济学和经济体制改革;蔡桂云,(1978-),女,湖北黄冈人,博士研究生,专业方向为西方经济学,产业组织方向。——基于时变弹性生产函数的实证分析李程蔡桂云(南开大学经济学院,天津,300071)摘要:本文基于时变弹性生产函数估计了我国资本要素的1978到2009年分产业的产出弹性,并用各年各产业的资本收入份额减去其产出弹性表示资本要素的扭曲程度,分析认为:第一产业基本是负向扭曲,第二产业是不很规则的U型扭曲曲
2、线,第三产业则基本是倒U型扭曲曲线;各个产业的资本深化程度不同,用资本产出比衡量,从大到小排列顺序为三二一;扭曲程度偏于正向的产业资本产出比也相对较高。政策层面既要发展第三产业,又要警惕其资本过度深化。关键词:要素市场扭曲资本深化产业结构调整一、引言对我国的市场经济发展来说,近年来有一个趋势比较明显,就是资本-劳动比和资本-产出比的不断上升,也就是所谓的资本深化过程。这个过程对我国的经济增长和产业结构调整有着深刻的影响。对经济增长来说,根据索洛模型,资本深化等于人均储蓄减去资本广化,当人均储蓄等于资本广化时,经济达到稳态均衡;对产业结构调整
3、来说,资本深化反映了工业化和产业升级过程,因为根据马克思的资本有机构成理论,资本深化是一个资本积累过程,这会使得工业产值在GDP中的比例不断上升,另一方面,资本深化会导致所谓资本排斥劳动的现象,这会使得劳动力从工业中分离出来进入服务业,而这本身是一个产业升级过程。要素市场扭曲是我国当前发展面临的又一个重要问题。在一个完全竞争的资本市场中,资本的价格等于资本的边际生产力所确定的均衡价格,但如果资本市场是非完全竞争的,则两者可能会不一致,我们将这种偏离称为资本市场扭曲。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产品市场中,除了涉及国民生产重要部门的行业外,大部分行业
4、都实现了市场定价,但要素部门的市场化改革则明显滞后,由于赶超战略、政府管制和二元经济等原因,我国生产要素的价格与国外相比普遍较低。要素市场的扭曲,虽然在短期加快了经济增长的速度,但与此同时,这些扭曲也导致了一系列的结构失衡,大大增加了中国经济中长期的风险。要素市场扭曲、资本深化、结构调整,这三者是互相联系的,要素市场扭曲是造成资本深化的一个原因,而资本深化是产业结构升级的一个必要条件,但过度的资本深化又会成为结构优化的一个障碍,同样要素价格扭曲也是我国产业结构变迁的成因和障碍。资本深化、结构调整、要素市场扭曲都是在经济转型中出现的,某种意义
5、上也是经济发展必然经历的过程。需要注意的是,我们的经济发展不能只看一时的繁荣,而要看这个繁荣能否持续。这个可持续发展的过程中,我们如何理顺各个利益主体的关系,纠正经济中的扭曲现象,调整不合理结构,使得经济能够平稳发展,这是我们需要思考的问题。一、理论回顾与文献综述要素价格扭曲、资本深化和结构调整问题前人有过很多研究。(一)关于要素价格扭曲的衡量方面:盛仕斌和徐海(1999)基于C-D函数用要素的边际产品与其价格之比来度量其扭曲程度,认为我国要素市场的资本和劳动力价格在不同经济类型企业之间的扭曲对我国的就业产生了负面影响,尤其是资本市场方面,
6、国有企业以低于市场价格的利率得到资金,使其用资本替代劳动,也就是所谓资本深化的成本较低[1]。史晋川和赵自芳(2007)引入超越对数生产函数,分所有制形式对要素价格扭曲进行分析,认为资本要素的价格扭曲程度总体上高于劳动力要素,国有经济部门中要素相对价格的扭曲程度要高于非国有经济部门,国有企业资本深化、“民工荒”等宏观经济问题与所有制约束下要素价格的扭曲有内在必然联系[2]。但他们没有对这种扭曲对经济结构的影响作出分析。徐长生和刘望辉(2008)对劳动力市场扭曲与宏观经济失衡进行了分析,他们对劳动力市场扭曲的度量是用各省的劳动者报酬与劳动的边
7、际产出弹性之差来表示,他们区分了正向和负向扭曲,认为当前中国劳动的负向扭曲是导致经济失衡的一个原因[3],但他们没有分析资本市场的扭曲对经济的影响。(二)对要素价格扭曲形成原因的分析方面:张军(2002)研究了资本深化对我国经济增长的影响,认为在转轨经济中,地方政府对要素的控制导致了过度投资,这使得投资收益率在90年代后持续下降,资本深化速度过快和投资收益递减共同作用,使得中国的增长率出现下降趋势[4]。张平等(2003)认为自1998年以来的政府大规模投资对结构调整产生了累计效应,出现了低价工业化和高价城市化并存的现象,引起了资本形成方式
8、的变化,这对中国未来的持续增长提出了挑战[5]。袁富华和李义学(2008)对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中国制造业行业的资本深化和就业调整问题做出了分析,认为资本替代劳动正作为一种客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