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业者人格特质、创业警觉性与创业机会识别关系的实证研究

创业者人格特质、创业警觉性与创业机会识别关系的实证研究

ID:35177814

大小:2.48 MB

页数:64页

时间:2019-03-20

上传者:U-24835
创业者人格特质、创业警觉性与创业机会识别关系的实证研究_第1页
创业者人格特质、创业警觉性与创业机会识别关系的实证研究_第2页
创业者人格特质、创业警觉性与创业机会识别关系的实证研究_第3页
创业者人格特质、创业警觉性与创业机会识别关系的实证研究_第4页
创业者人格特质、创业警觉性与创业机会识别关系的实证研究_第5页
资源描述:

《创业者人格特质、创业警觉性与创业机会识别关系的实证研究》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学校代码:10378分类号:F270密级:槪斯提火爹ANHUIUNIVERSITYOFFINANCE&ECONOMICS硕±学位论文创业者人格特席、创业警觉性与创业机会识别关系的实证研究■-作者姓名:黄翠翠学号;20142212237学位类别:管理学硕击学科专业:企业管理研究方向:创业管理导师姓名及职称:汪金龙教授二—六年十二月r0'、_-二-.y—、-一'--.,■V,- Schoolcode:10378Security:Classification:F270EMPIRICALSTUDYOFENTREPRENEURIALPERSONALITYTRAITS,ENTREPRENEURIALALERTNESSANDENTREPRENEURIALOPPORTUNITYRECOGNITIONStudentID:20142212237Name:CuicuiHuangDegreecategory:ManagementTheprofessionalname:EnterprisemanagementResearchdirection:EntrepreneurialmanagementTutor’sname:ProfessorJinlongWangDecember,2016 学位论文独创性声明:立进行研究所取本人郑重声明本人所呈交的学位论文,是在导师的指导下,独得的成果。除文中已经注明引用的内容外,本论文不含任何其他个人或集体己经发表或撰写的作品,也不包含为获得安徽财经大学或其他t育机构的学位或证书所使用过。的材料,。对本文的研巧做出重要贡献的个人和集体均己在文中标明并表示了谢意本声明的法律后果由本人承担。论文作者(签>^,三月王名省斗聲如3曰学位论文使用授权书本论文作者完全了解学校关于保存、使用学位论文的管理办法及规定,即学校有权保留并向国家有关部口或机构送交论文的复印件和电子版,允许论文被查阅和借阅。本人授权安徽财经大学可W将本学位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编入学校有关数据库和授权学校研究生处与中国知网和万方数据签订收录协议及收录并由作者本人享有、承担相应的权利和义务,也可W采用影印、缩印或扫描等复制手段保存或汇编本学位论文。注,:保密学位论文在解密后适用于本授权书。>JL:^作者签名:4年月曰/3聲聲華 内容摘要自20世纪70年代,技术进步、产业革命和互联网技术的应用,使得世界经济快速增长的同时也带动了创业经济的繁荣。各国创业活动的逐步兴起,使得创业研究也开始成为学术界的研究热点,如创业环境、创业绩效、创业机会开发、创业者人格特质、创业能力等等。就业难的严峻形势,使得越来越多的求职者在就业与创业面前选择创业,因此创业的人数较之前迅速增长。通过创业,创业者既可以解决生存问题,又有助于其实现自我价值。而在新创企业中,有的创业活动能够取得成功,逐渐适应市场优胜劣汰的生存规律,成为新创企业中的佼佼者;与之相反的,有的创业者创办的企业只是昙花一现,在残酷的市场争夺中逐渐败落。为什么有的企业可以成功,有的创业者可以发现合适的创业机会,而有的创业活动最终只能失败结束呢?不同的创业者拥有不同人格特质,因创业者人格特质的差异,不同的创业者对市场机会的认知、机会的识别也会产生差异。创业者对机会的识别是必然还是偶然?创业警觉性在创业中发挥什么样的作用?这将是本研究需要解决的问题。在本研究中,笔者通过对国内外相关文献的综述与梳理,在创业者人格特质与创业机会识别的研究模型中,加入创业警觉性作为中介变量,并提出相关的研究假设。在借鉴相关成熟量表的基础上,设计出本研究的调查问卷;并以创业者为问卷调研的直接对象。通过实证分析,研究有以下发现(1)创业者人格特质对创业机会识别具有显著影响;(2)创业警觉性对创业机会的识别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3)创业者人格特质对创业警觉性具有显著影响;(4)创业警觉性在创业者人格特质与创业机会识别之间具有中介作用。最后,笔者根据研究结果针对创业者及创业教育提出三点实践启示,从而对高校培养创业人才、创业者更好的开展创业活动有一定的参考价值。关键词:创业者;人格特质;创业警觉性;创业机会识别1 ABSTRACTSincethe1970s,technologicalprogress,theindustrialrevolutionandtheapplicationofInternettechnologymaketheworld'srapideconomicgrowth.Therapidgrowthoftheworldeconomyaswellastodrivetheprosperityoftheentrepreneurialeconomy.Thegradualriseofentrepreneurialactivitiesineverycountry,makingtheentrepreneurshipresearchhasbeguntobecomeahottopicinacademiccircles,Suchasentrepreneurialenvironment,entrepreneurialperformance,developmentofentrepreneurialopportunities,entrepreneurialpersonalitytraits,entrepreneurialabilityandsoon.Theserioussituationofemployment,makingmoreandmorejobseekerschoosetoentrepreneurship,Sothenumberofentrepreneurialgrowththanbefore.Throughentrepreneurship,entrepreneurscanbothsolvetheproblemofsurvival,butalsotoachievepersonalvalues.Inthenewventure,someentrepreneurialactivitycansucceed,andgraduallyadapttothelawofsurvivalofthefittestofthemarket,tobecometheleaderinnewstart-ups;Incontrast,someentrepreneur’senterpriseisjustaflashinthepan,inthefiercemarketcompetitiongraduallydecline.Whydosomecompaniescanbesuccessful,someentrepreneurscanfindtherightopportunity,andsomeentrepreneurialactivitywillonlyendfailure?Differententrepreneurshavedifferentpersonalitytraits,becauseofthedifferencesinentrepreneurialpersonalitytraits,differententrepreneursalsocanproducedifferencesinthecognitionofmarketopportunityandopportunityrecognition.Opportunityrecognitionisinevitableoraccident?Entrepreneurialalertnessplayswhatroleinentrepreneurship?Thiswillbetheproblemthatthisresearchneedstosolve.Inthisstudy,theauthorsummarizesandcombsthedomesticandforeignrelatedliterature,addsentrepreneurialalertnessasthemediatorintheresearchmodelofentrepreneurpersonalitytraitsandentrepreneurialopportunityrecognition,andputsforwardrelevanthypotheses.Byreferringtotherelevantmaturescale,thisresearchquestionnairewasdesigned;Andthemainquestionnairerecyclingtargetsaretheentrepreneurs.throughtheempiricalresearchmethod,wefound:(1)Entrepreneurialpersonalitytraitshasasignificantimpactonentrepreneurialopportunityrecognition.(2)entrepreneurialalertnesshasasignificantlypositiveimpactonentrepreneurialopportunityrecognition.(3)entrepreneurialpersonalitytraitshaveanimpactonentrepreneurialalertness;(4)EntrepreneurialalertnessplaysaIntermediaryrolebetweenentrepreneurpersonalitytraitsandentrepreneurialopportunityrecognition.Intheend,theauthorputsforwardthreepracticalinspirationsfortheI entrepreneursandentrepreneurshipeducationaccordingtotheresearchresults,soastocultivateentrepreneurialtalents,entrepreneurstocarryoutentrepreneurialactivitieshaveabetterreferencevalue.KEYWORDS:entrepreneur;personalitytraits;entrepreneurialalertness;entrepreneurialopportunityrecognitionII 目录第一章绪论..............................................1第一节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1一、研究背景..................................................1二、研究意义..................................................2第二节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3一、研究内容..................................................3二、研究方法..................................................4第三节可能的创新点..............................................5一、研究内容的创新............................................5二、研究模型的完善............................................5第二章文献综述..........................................6第一节创业者人格特质...........................................6一、创业及创业者的梳理........................................6二、人格特质概念..............................................7三、人格特质的结构和测量......................................8第二节创业警觉性...............................................9一、创业警觉性概念............................................9二、创业警觉性的结构和测量...................................10第三节创业机会识别............................................11一、创业机会及机会识别概念...................................11二、机会识别的结构和测量.....................................13第四节核心变量的关系研究......................................13一、人格特质对创业机会识别的影响研究.........................13二、人格特质对创业警觉性的影响研究...........................14三、创业警觉性对创业机会识别的影响研究.......................15第三章研究方案设计......................................16第一节变量的操作性定义和测量...................................16一、创业者人格特质的定义和测量...............................161 二、创业警觉性的定义和测量...................................17三、创业机会识别的定义和测量.................................17第二节模型构建和假设提出.......................................18一、模型构建.................................................18二、假设提出.................................................19第三节问卷设计与试测..........................................22一、问卷设计.................................................22二、问卷试测与结果分析.......................................22第四节数据收集................................................25一、调查对象.................................................25二、问卷发放与回收...........................................25第四章数据处理与分析...................................27第一节描述性统计分析..........................................27第二节信度检验和因子分析......................................28一、信度检验.................................................28二、因子分析.................................................28第三节相关分析................................................33第四节回归分析................................................34一、创业者人格特质各维度与创业机会识别的回归分析.............34二、创业警觉性各维度与创业机会识别的回归分析.................35三、创业者人格特质与创业警觉性的回归分析.....................36四、创业警觉性各维度的中介作用分析...........................38第五章研究结论与展望...................................41第一节研究结论与启示..........................................41一、研究结论.................................................41二、实践启示.................................................42第二节研究的局限性与展望......................................43一、研究局限性...............................................43二、未来研究展望.............................................44参考文献.................................................452 在读期间科研成果.........................................51附录.....................................................52致谢.....................................................553 第一章绪论第一节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一、研究背景随着创业型经济时代的到来,创业活动在当前新的市场经济体制转型的进程中的地位也是不容小觑,它不仅助力于中国经济体制由单一结构向多元结构的转变进而刺激我国经济的不断增长,而且在促进就业、推动产业及产业链的发展、提高技术创新水平、增强综合国力等重大问题上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未来也必将继续发挥其国民经济发展关键推力的作用。创业对于求职者来说是为个人及他人创造就业机会,而对整个社会而言,就是创造财富,促进经济发展。自20世纪末以来,我国高校开始响应政府扩招政策,大学生数量逐年增长,据统计,2012、2013、2014、2015、2016年的大学生毕业人数分别达到680万、①699万、727万、749万、756万。毕业生的逐年增长,正不断的创造新的历史数目。再加之经济放缓增长的趋势,经济对就业的促进作用削弱,导致毕业大学生面临巨大的就业挑战。就业的严峻形势,使得就业难的问题逐渐凸显。2014年9月天津举办的夏季达沃斯论坛开幕式上,李克强总理在发言中首次提出关于“大众创新,万众创新”的关键词,讲话内容主要是希望以创业带动创业与就业。在此次讲话之后,全国人民的创业积极性甚是高涨,刮起了一阵阵创业热潮。如今,也有不少的专家学者专注于教导大家怎么创业。《马云教你创业》《马云教你创业赚大钱》等书刊、各种辅导机构推出的创业辅导班、微商崛起等,我们也会发现身边创业的人越来越多。创客空间、创业孵化基地就是这个时代下高校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重要载体,也是创业教育上的一大重大突破。在这样的创业热潮中,有的创业项目一举成功,而有的却逐渐败落,不见起色,这是什么原因呢?创业研究的发展主要是得益于创业经济的到来,随之管理学科的主流研究方向开始转向创业研究,吸引了大批学者的目光。即使近年创业研究的热度也不曾减退,国内外学者从不同角度探索创业的本质,深层次的研究创业活动。西方学者们着手专注于创业研究的时间较早,但多为理论性的研究;而国内学者的研究起步相对较落后,多数学者都是在利用前人已有的研究理论进行更深度的挖掘,而结合中国情境下的创业研究在近几年也已经引起国内学者的关注。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创业活动的壮大是经济快增的隐形强大助手,大大促进了经济的增长。对个体而言,既可以解决就业问题,又可以工作、生活中获得最大化的身心自由,①中国新闻网,(2016-05-23)[2016-9-13]http://www.mnw.cn/news/china/1194094.html1 不受任何拘束,这可以极大的提高创业者的工作和生活满意度(Blanchflower等,1998),并且通过创业活动的途径可以实现高收入(Holtz-Eakin等,2000);而从宏观社会层次来看,创业活动可以为社会提高就业率(Glaeser等,2013),打破原有市场的均衡,促进新生事物(新产品、新技术等)的出现,从而更好的促进经济的发展。每一个个体都因生长环境等不同因素的影响,存在不同的差异,对事物认知的分歧就属其中,因此每个个体警觉性的高低、对机会的识别及把握也必然存在差异。因此,本研究在研究创业者人格特质与创业机会识别的关系过程中,引入创业警觉性,将创业警觉性作为中间影响变量,进一步研究创业警觉性在其中的中介作用,具体而深入的研究三者之间的互动关系。二、研究意义(一)理论意义创业研究作为一个新兴的热点领域,因其研究的实用性与学科的广泛性,吸引了国内外众多学者们的关注。在各主流期刊上的学者文章刊发数量逐年增加,且关注研究的问题日新月异,发现研究的问题不再局限,越来越多样化、更深入详细。创业机会的识别是一切创业活动开始的第一步,缺乏对机会的认知就开始的创业是不成功的创业。对创业机会的概念说明,学术界目前尚未得到统一。但是,从已有的研究成果中可以看出,影响机会的识别、评估及应用的要素是复杂多样。而创业失败的原因有很多,个人、周边环境、政策等等内外因素。但也许刚开始的创业方向就是个错误。作为创业者,是盲目的追从大众积极创业还是经过深思熟虑之后做出创业的决定呢?显而易见,盲目从众的创业极有可能走向末路。而成功的创业项目的发起人又是如何发现机会,如何识别机会并利用好机会的呢?因此,每一个想要创业的人都首先必须要学会如何准确识别身边的机会并抓住机会。创业开始的第一步就是创业者如何发现并掌握机会。创业机会的识别是创业者个人利用自身优势、敏锐的观察力而感知的,并不都是偶然而至,灵感迸发。本研究通过对已有相关成果的梳理,在此基础上简单阐述笔者观点。本研究是研究人格特质、创业警觉性与机会识别三变量之间的关系,这对丰富创业机会及创业相关研究的理论有一定的理论价值。通过实证研究更具体而深入的研究创业者人格特质、创业警觉性及创业机会识别之间的关系及中介作用,为以后相关的创业研究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如今,在创新创业的双创要求下,创业教育也成为各大高校及科研人员研究的重点,本文由实证结果出发,针对创业者人格特质、创业警觉性的研究,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为丰富创业教育理论提供借鉴。2 (二)现实意义创业者人格特质是创业者自身所具备的内在的较为稳定的个性特征,不因时空、外在刺激的变化而轻易改变的性格特质。创业警觉性是创业者对外界刺激接受后反应加工的敏锐感知力。机会的识别是创业开始的第一阶段,只有先发现才能更好做出评估并把握机会。本研究通过对三者关系的研究,可以发现什么样的人格特质更有利于机会的识别、什么样的人格特质对创业警觉性的提高有影响,从而对机会的识别起到正向的影响。这对于创业者或创业失败的人都能有很好的借鉴作用。创业者可以对照自身,拒绝盲目创业,更好的发挥自身人格特质的作用,发现并抓住创业机会。拥有失败创业经历的可以更好的剖析自身优劣势、扬长避短,从而增加创业成功的可能性。除此之外,此研究对于高校创业教育培养更好的创业人才也具有一定的实践指导意义。第二节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一、研究内容本文主要研究的是创业者人格特质、创业警觉性和机会识别三个变量之间的两两关系及中介作用的验证。经过对中外学者们相关文献的阅读及梳通,构建了本研究的主要理论框架,并在此基础上提出假设。本研究共计五大章节,研究的主要内容步骤详见图1-1,具体介绍如下:第一章是绪论。在本章中主要是对研究背景的介绍,并论述了本研究的理论及现实意义,最后是对文章大框架的介绍及可能创新点的说明。第二章是文献综述。在本章节,主要是对人格特质、创业警觉性与机会识别三个变量的中外文献梳理与回顾,综述关于变量的不同界定及测量方法。最后对人格特质、创业警觉性及创业机会识别三变量间的两两关系的已有研究进行梳理,从而引出下章节的研究。第三章是研究方案的设计。本章节首先是根据前一章的回顾,提出在本研究中变量的操作性界定与测量;其次是本研究模型的建立与假设提出;再是关于问卷的设计与试测;最后介绍问卷的调查对象及问卷的回收情况,从而为下章中数据的分析做好准备。第四章是数据处理与分析。第一步是运用SPSSS23.0对样本数据进行描述性的统计分析;第二步是对人格特质、创业警觉性与机会识别的信度与效度进行检验,验证问卷的有效性和可行性;第三步是运用极大方差法进行因子分析,提取主成分;第四步是对三个变量之间的相关性程度进行的相关性分析;最后一步是对变量依次进行回归处理,对假设进行最终的验证。第五章是研究结论和展望。该章节首先是对实证假设的验证进行总结,并据此得出本研究的结论;再是结合结论提出一些实践启示及建议。最后提出本研究中存在的局限性,从而提出对将来研究的展望。3 图1-1研究框架图资料来源:作者自制二、研究方法(一)文献研究法在文献研究中,笔者使用的数据库主要有知网、万方、SpringerLink、EBSCO等。通过对中英文相关文献的查阅,文献的回顾与梳理,使得笔者对研究的变量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从而为研究的进行做好理论工作。4 (二)问卷调查法在本研究的问卷设计,主要是通过对已有成熟问卷的借鉴,制订出适合本研究的量表,并经过与导师的多次讨论分析,完成问卷的设计。最后通过线上与线下的方式将设计好的问卷进行发放,回收问卷成为本研究的样本数据。问卷调查法的优点是节省人力和时间,可操作性强,是近年使用率较高的研究方法之一。(三)实证研究法实证研究法是基于对研究对象的大量观察及调查等,获得客观数据资料,再运用科学的分析工具进行分析,由个别到一般,归纳出研究对象普遍定律的一种研究方法,可以很好的提高研究的科学性和结果可信度,是现管理类学科中运用比较广泛的一种科研方法。本研究的实证分析主要运用SPSS23.0统计软件对有效样本数据进行描述性统计分析、信度和效度分析、相关性分析以及回归分析,检验假设是否成立,最后得出相关结论并提出具有建设性的实践启示。第三节可能的创新点通过对以往文献的综述,不难发现人格特质、创业警觉性与机会识别这三个变量一直备受学术界的重视,尤其是近年关于它们的研究热度一直居高不下。可见,对三个变量的研究仍是必要的。因此,对本研究的创新总结如下:一、研究内容的创新通过查阅现有的创业研究成果,发现学者们多是对创业者人格特质、创业警觉性、创业机会识别的单一或者与其他相关变量的关系研究,而对三者关系的研究仍待补充,而这正是本研究的中心。再是关于人格特质的研究中,外向性、开放性与神经质三维度的划分尚少,这也是本研究的创新点。二、研究模型的完善在本研究的研究模型中,将把创业警觉性导入创业者人格特质与机会识别的研究模型中,研究其对变量的关系影响及是否存在中介作用进行验证。至此本研究将对人格特质与机会识别的研究模型的完善做出尝试。5 第二章文献综述第一节创业者人格特质一、创业及创业者的梳理(一)创业自20世纪70年代起,创业行为逐渐在西方国家兴起,引起了学术界各学科各领域的学者对创业行为的关注并开展一系列创业研究。但由于各学者的学科背景及研究问题思路的不同,目前对创业的定义尚未得到完全统一。熊皮特从经济学的角度,基于创业的本质,认为创业是通过把新产品或新工艺等以全新的方式进入市场中的过程,重点是突破创新。管理学之父德鲁克认为创业是那些区别与其他、推陈出新的有价值创造的活动。Garter(1985)构建了关于个体、集体、环境和创办阶段的概念研究模型;Low和Macmillan(1988)认为创业研究应该从个体、团队、企业、行业与社会(地域或国家)5个方面衡量,多方面交叉的研究能够更好的理解创业行为、更深入的探讨创业本质。Timmons(1999)提出从机会、资源和团体三个方面实现可变动的均衡研究模型。目前,许多学者的研究都在借鉴和学习Timmons创业模型的基础上去发散思维而展开的。Shane和Venkataraman(2000)对创业的界定在学术界有一定的认同度,他们觉得简单来说的定义就是创造价值,是一个人或一个团体通过提供新产品或服务从而获取利益的一个过程,是创业者们有意识有目标的创造财富的行为过程。Busenitz等(2003)认为创业研究应该围绕创业者、创业环境、机会及组织形式四个方面展开,创业过程就是创业者发现机会并利用机会创造价值的过程。国内学者开始创业研究晚于西方学者,更多的是借鉴学习西方定义。创业是一个多变发展的渐进过程,创业活动的开展离不开个体对反复多变的环境与市场机会潜力的准确判断(陈震红等,2004)。李志能(2006)认为创业是一个发现并捕获机会的过程,在此过程中,创业者需要及时应变动态的时间和环境带来的变化,并以某种组织形式存在开发机会潜在价值的过程。刘军(2015)则认为创业既是一个机会识别的过程,又是企业对相关要素重新整合、合理创新的过程,基于此界定创业是拥有创业动机、以自身优势为基础的个体、利用环境中的有利条件,去发现、利用机会并承担风险的建立新组织的过程。陈刚(2015)根据创业目的的不同,将创业活动分为了为实现就业的“自我雇佣”型和为寻求商业机会的“自己是老板”二种类型。通过文献梳理,虽然学者们对创业的定义不尽相同,但大都利用发现并利用机会、组建新组织、获利或创造价值、是一个过程这四个关键点来定义。6 (二)创业者创业者是创业活动的直接执行者,是创业中的领导者和关键指挥者,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创业的成败。“创业者”最早是应用于形容经济活动中“以不变的价格卖出其以不固定价格买入的劳动力和物质的人”。创业者这一词是由Cantillon首次提出,认为创业者就是承担新组织的运作风险、却又可以从中获利的人。之后随着创业带动经济的加速发展,引起学者们关注,逐渐开始了针对创业者的学术探讨。熊彼特认为创业者是指那些能够创新组合出新的生产方式并实际运用到生产活动中的人。Schumpeter(1934)认为创业者即创新者,是善于突破,不受规范,利用创新性思维为市场提供新产品、服务并可以从中获利的人。Kirzner(1973)认为创业者是洞悉市场趋势并迅速展开行动从中谋取利益的人,这种行动依据主要来源于对未来发展前景的准确判断。Casson(1982)认为,创业者是能够及时发现市场稀缺资源并做出预判、采取措施的人,而创业者的这种预判主要是来自个人而非他人。《全球创业观察中国报告(2003)》中也做出了关于创业者的界定,提出目前主要分为下面两种,一类是企业的创业者(倡导者及其他执行者),另一类是新企业的所有人或职业经理人。王玉帅等(2009)认为创业者是指首先识别到市场可创业机会的、并倡导创建新的组织以此从中获利而又同时需要为组织错误决策承担责任的人。张秀娥(2012)认为宽泛的理解创业者是指涵括了活动中的所有参与者或执行者,而狭义的定义仅代表开展创业的骨干成员,主要指是创始人或团队。张梦琪(2015)认为创业者是能够准确发现市场中存在的具有商业发展价值的机会,并通过创建新的组织或企业利用发现的机会来获取利益的人。她认为创业者必须是具有创新性精神及风险偏好的倾向。由此可见,创业者是需要拥有创新能力、善于洞察机会的敏锐力,并可以承担风险、组织新企业的人。在本研究中,笔者认为创业者即参与创业开展的全体,其中包括三类:一类为前期准备着手开展创业的个体,即准备创业的;正在着手开展创业的个体,即正在创业的;已经拥有创业实体的创业者,且是企业存在不①超过5年的新创企业。二、人格特质概念人格特质起先是专属心理学界的研究区域,但随着创业活动的不断深入及学科分界的模糊化,逐渐渗入创业研究中。艾森克认为“人格是个体稳定的行为模式的表现”。麦克利兰从心理学角度,首创著名的冰山模型来形容人格特质是隐埋在“冰山以下看不见的部分”,是不易被定量测量且在后天中不会轻易做出改变的,其主要受先天遗传的影响,个体行为就是个性中外在的表现。而卡特尔则认为人格特质是个体内在思维活动与外在行动表现的统一体,但也会在特定情境中①全球创业观察(GEM)中界定新创企业为不超过42个月,但学者实际研究中对新创企业时间的标准有五年、八年及十年的。本研究中采用的张玉利(2009)的观点,认为新创企业时间标准为五年以内。7 受到约束。Phares(1991)对人格特质的界定综合了卡特尔与冰山模型,认为其是一种隐潜的、不变的、有别于其他个体的、内在心理活动与举止表现获得一致性的模式。Gartner(1985)认为,在创业者特质的形成过程中,会受到外在条件的诱变及其他有助于创业者成功的因素的影响,这些诱变条件及因素应值得关注。特质是个体内在的、独特的思维方式和行为倾向,而且在变化的情境中,这种思维方式和行为倾向具有一致性和稳定性,不受变化的影响,对个体的行为能力起到支配的作用。人格特质是个体具有的稳定的不易改变的心理特征,Zimbardo等(2000)认为个人特征是个人在不同时空、不同情境下所表现出来的独特的稳定的心理特质。陈仲庚(1986)认为人格特质表现为一个人潜在的思维、于不同情境下通过外在举动表现出的倾向性,而这种倾向性行为表现在变化的情境中有着一定的一致性与连续性。郑雪(2007)认为人格特质是个体遗传因素及后天各种情境刺激综合影响下而逐渐蜕变的具有自身特色且不易改变的心理与行为统一的模式。王登峰等(2005)认为人格特质会在潜意识中主导个体行为,并且在面对不同的场景中都能做出一致的心理及行为反应的心理结构。梁巧转等(2012)认为创业者特质是创业者个性中的相对稳定的一部分,它是不同于非创业者的独特特质及价值观。人格不仅是心理与行为稳定性的反映的综合体,也是一种情绪调节机制,会影响个体心理的变化,包括好坏两种相反的变化方向。周静静(2014)认为人格特质是个体中存在的相对稳定的、不易受外界刺激而改变的、有别于其他人的内在思维与行为表现统一的倾向性。三、人格特质的结构和测量人格特质是个体在变化的情境中表现出一致的心理及外在表现的倾向性。人格特质的结构即维度的划分不同的学者意见不一,在已有研究中,目前比较受学者们认可的人格特质模型有大五模型、卡特尔16PF理论、艾森克人格特质理论、奥尔波特特质论、内外倾人格特质理论、大七人格理论等。以下列举比较具有代表性且使用率比较高的模型:(一)奥尔波特(Allport)人格特质论奥尔波特(1937)是第一个谈及人格特质论的学者。他采用双因素理论,认为人格特质包括共同特质和个人特质,而个人特质是首要特质、中心特质和次要特质的综合。首要特质(cardinaltrait),是指个体所有特质中最能代表个体的第一特质;中心特质(centraltrait)就是个体所有特质中除第一特质外的不同与他人的几个关键特质;次要特质(secondarytrait)是个体特质中不关键的潜在特质,一般只会在某个特定情境中才会展现。(二)卡特尔16PF理论1949年,卡特尔(Cattell)运用因素分析法,通过进行多次的研究分析后,将人格特质归类为表面特质和根源特质。在之后反复的推敲研究,成功总结出168 种相互独立的根源特质,包括合群性、智慧性、稳定性、敢为性等。他认为这16种根源特质在每个个体特质中均有体现,只是每个个体身上的这16种特质的体现程度不同,每个人有自己不同的特质程度组合。在此理论上,他还开发编制出关于人格特质的量表,简称16PF,从而更加充实了人格特质的理论内容。(三)艾森克(Eysenck)人格特质理论艾森克(1967)采用因素分析法和实验法对人格进行研究,通过研究认为人格可以通过多样的行为举止来表现。他认为对人们的行为举止发挥重要指导作用的人格特质仅是由几个维度组成的。艾森克经过长期的实验研究和临床观察,认为人格特质是由精神质、外倾性和神经质这三个维度组成的。而每个人的差异性主要是因为三个维度在每人身上的轻重反映是因人而异的。根据这三个维度的人格特质,艾森克(1986)编制了艾森克问卷,即EPQ问卷。(四)大五模型(Big-FiveModel)Costa和McCrae于1985年在前人理论基础上,对卡特尔16种特质进一步总结归类,提出了大五模型,包括:外向性、神经质、开放性、宜人性和严谨性。具体定义如下:外向性是指个体对人际关系的舒适感知度,高倾向者具体表现为热情、健谈、果断、个性开朗、积极乐观等;神经质是个体对压力的承受能力,高倾向者具体表现为忧虑、敌视、克制、敏感等;开放性是个体对新生或陌生事物的接受程度,高倾向者具体表现为好奇心强、智慧、想象力丰富等;宜人性是个体对他人的亲和力或顺从倾向,高倾向者具体表现为服从、朴实、谦卑、亲和等;责任感是对待制度、信誉的重视程度,高倾向者具体表现为尽责、守序、拘谨等。这也是目前国内外学者应用最为广泛的人格特质模型。关于人格特质的测量,不同的学者因构成维度的不同,分别建构了不同的量表。代表性的有大五人格量表,由Costa和Crace编制,张建新于1992年翻译的用于华人测试的量表,共计60个题项,五个分量表;卡特尔(1949)根据16个因素设计的量表(16PF);艾森克(1986)根据三维度开发了一个量表(EPQ),其中包含一个测谎量表,共计85个题项;国内学者王登峰、崔红(2004)根据中国情境,开发出了适合中国国情的中国人人格量表(QZPS),7个人格主因素,18个子因素,共计180题项;除此之外,还有学者根据研究的需要开发出明尼苏达多相人格调查表(MMPI,1996)、Saucier(1994)开发的测度五项特质的Mini-Marker量表、王宇中(2009)根据国人性格及结合中国情境下开发的中国人七因素人格量表等。第二节创业警觉性一、创业警觉性概念创业警觉性最先是由Kirzner(1973)提出,他最开始界定创业警觉性为一9 种不经意间就能发现易被别人忽略的机会的敏锐能力(1979);而后经过修改,界定创业警觉性是创业者不同于他人所具备的的一种对事物有着较强敏锐感知力,且能够对未来有大胆设想的倾向(1985)。Kaish和Gilad(1991)提出信息流,并指出创业者放任自己置身于信息流中,提高警惕,从而增加机会发现并识别的可能性。他们认为这种机会遇见更多的取决于偶然性而不是主动发现,具有随机性。Caglio和Katz(2001)从心理学角度出发,认为定义应涵盖三个方面,一是能够准确预测感知到市场中存在的可能性;二是要能够精准的判断发展所需要具备的重要影响因子;三是能够对不同影响因子间的关系有一定的推断;这需要创业者善于创新突破既有心理范式,且拥有个体特殊知觉和信息处理能力。Karra等(2008)则认为警觉性是敏锐的观察力的快闪,是创业者能够感知机会的关键能力,拥有较高警觉性的个体即使没有深厚的专业知识基础,也可以凭借自身敏锐的感知力发现机会、看到商机。苗青(2006)认为创业警觉性是创业者所具备的心智模式和心理图式,拥有这种心理图式可以更好的保持对信息的敏锐观察力,并在此基础上进行信息处理、做出推断。徐凤增(2008)认为创业警觉性是对身边动态的敏锐感知力,能够对尚未被识别的机会保持持续的关注并及时发现的能力。高明明(2012)认为创业警觉性是一种对信息能够敏锐感知的能力,是通过保持高度的警惕性以感知市场环境中不断变化的信息,以期望能够与具有市场发展前景的机会相遇。姜萍(2015)认为创业警觉性是外在其他条件突变时,仍能保持对潜在机会发现的敏锐感知力,考验的是创业者对市场供需、信息的准确判断的敏锐力。二、创业警觉性的结构和测量Kaish和Gilad(1991)从信息流的理念出发,将警觉性划分为阅读和开放两种警觉性。阅读警觉性主要是考察个体不间断地接触某种信息的时间周期,如每周观看一次经济期刊;开放警觉性是试探创业者日常中耗费在考虑商业问题的时间和精力。他们据此开发的创业警觉性量表,因量表效度较低而受到质疑,参照使用率较低。Ko等(2003)将警觉性划分为商业构想警觉性和信息警觉性的二维度,前者是个体关于商业信息所具有的警觉感知力;而后者是个体对周边信息接受及吸收的敏锐程度。随后,他们在Kaish量表的基础上进行重新修改,形成了适用于其二分类的的7个题项的测度新量表。Li(2004)通过对信息搜索模型和适应性学习理论的研究基础上,采用多种统计分析的研究方法,如结构方程等,在多次研究验证之后,他对创业警觉性给出了一个全新的界定,并首创提出创业警觉性是由并行思考、抛弃以前想法、不断探索与不断改进这四个维度,引起了学术界的广泛好响。Tang等(2007)以信息为切入点,将警觉性划分为信息的搜索、转换和选择,为了更好的对维度进行测度,他们通过对已有的相关成果的借鉴,开发出一个10 10题项的量表。Tang等(2012)又继续从认知理论着手探索,将警觉性分为信息的浏览和搜索、联系和连结、评佑和判断,根据维度的需要,也编制出一个包含13题项的量表。国内苗青(2006)提出创业警觉性是由探求挖掘、重构框架和敏锐预见所构成,随后,通过理论研究及试测开发出一个15个题项的量表,在国内认可度较高。徐亚平(2011)根据文献研究成果,从积极探索和开放思维两个维度研究警觉性,并根据文献的阅读与提炼,编制了适合其维度的一个8题项的量表。魏喜武等(2011)在关于警觉性与创业机会匹配的问题上,提出警觉性应是矢量,不仅有大小还有方向,只有两者均为匹配时,机会才有可能被发现。屠佳(2012)将创业警觉性划分为感知警觉性、记忆警觉性、记忆警觉性和思维警觉性四维度。而杨玲(2014)、姜萍(2015)则将创业警觉性分为感知警觉性、思维警觉性和反应警觉性三个维度,并通过实证分析的结果验证了警觉性与机会识别间的显著正向关系。第三节创业机会识别一、创业机会及机会识别概念(一)创业机会创业机会(Casson,1982)是一些新产品、新服务等通过创新方式改变后以远大于其所耗费的购入价而被售出或接受的情况。Timmons(1999)认为创业机会是个体在发现市场上某种供需的不均衡后,快速为市场补充某种产品以满足需求,而个体可以从中获得价值的过程。而在这一过程中,需要注意开始的时效性及长久性。Eckhardt和Shane(2003)指出创业机会是个体创造性的利用某种新方式向市场介绍新产品或服务而又被接受的趋势,通过新方式让新产品拥有了更高的价值,而个体也从中获得利益。类似地,Gaglio(2004)认为机会就是将全新创新的(非仿制或模仿)一个产品或服务引入一个行业或市场中,并从中获取利益的可能性。Smith(2009)认为创业机会是指创业者发现市场中出现的不均衡或者供需失衡的机会,并通过提供产品或服务来弥补市场均衡、满足需求的情况,而创业者也将从中获得价值报酬。国内刘萌芽等(2009)认为创业机会是以创新性的产品来满足市场需求为切入点,并且是对创业者和社会均有利的机会。他们认为创业就是在实现创业机会的过程,这个过程不局限于新企业的创立,也包括能够使已创企业达到新的高度的机会。创业机会不同于商机,商机可能为行业内某个具有价值的内部信息,而创业机会一定是行业发展的商机。蔡莉等人(2011)通过文献回顾,发现现有关于创业机会的研究主要分三个视角,即人力资本视角、网络视角和创业学习视角。人力资本主要是指掌握的各种技能和知识(Castanias等,1992)。网络视角主要研11 究的是关系网络。而通过关系网络,创业者将可以得到一些关于机会的有价值的信息,创业者就可以对信息进行机会的识别与判断,这是机会识别的途径之一(Singh,1998)。而关系网络对信息获取及机会识别的积极作用已经得到相关的实证验证。创业学习视角的研究主要是围绕机会开发展开,创业者可以在观察、思考、实践的学习过程中发现机会、开发机会(Corbett,2007)。(二)机会识别就机会的存在,有两种不同观点:一种是机会发现观,认为机会是客观存在的,需要个体去主动搜寻才能拥有,此观点的假设前提是市场上本就拥有有待被识别的机会(Kirzner,1973;)无论是否被及时发现都一直存在;另一种是机会创造观,认为机会是主观创造,这种观点认为机会是由创业者主观创造的(Schumpeter,1934),认为可以凭借创业者主动的意识去创造机会。而关于创业机会的来源,主要有三个:外部环境的突变、信息的异质性(由于信息的不对称性,导致市场中不同的个体掌握着不同的信息流)和个体认知特征的差异。Gaglio等(1992)认为,机会的识别就是个体发现那些拥有着无限市场发展前景的商业可能性,这将取决于个体是否拥有较高的敏锐感知力和主动观察发现的觉悟。Hills(1997)认为机会的识别是一个发现市场需求、及时匹配需求、并创造性的开展新业务以满足需求的过程。Shane和Venkataraman(2000)认为,机会的识别不仅仅针对新创企业,对已创企业来说,就是将拥有潜力发展及增长的现有业务进行改进的感知力。Baron(2003)认为,机会识别是一种创业者自身具备的知觉感知方式,是创业者通过对周边信息的接受与消化,从而对产生的机会前景可能性进行的判断。Lumpkin(2005)认为,创业机会识别就是发现某种具有潜在增值价值的商机,并可以通过转化新业务来实现。机会识别是个体通过创新性思维的发散思考而得到某个具有市场发展前景的想法,并在实际中实践以证明其想法的可行性的多步骤渐进的过程。(Dimov,2007)。创业机会的识别是一个主观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创业者会主动去搜集、挖掘更多的信息资源(李雪灵等,2009)。陈忠卫等(2010)提出机会识别与开发的概念模型,并通过多案例的对比研究发现,创业机会的识别受个体特征、关系网络、战略匹配、愿景与文化四个因素的影响。王倩(2011)通过文献总结梳通,用“顿悟”来形容机会识别,认为机会识别是创业者在某一个特殊的时机下突然觉悟,猛然感知到某种拥有发展前景的未来,这种觉悟带有一定随机性与巧合。创业机会(李华晶等,2014)是将不同的手段与目的重新联接,便于新产品或服务进入市场的状态。张红和葛宝山(2014)认为机会是客观的,而机会识别的整个过程却又是离不开个体主观意识,个体在发现的过程中可以尽可能的发挥其主观能动性的作用,而不受客观限制。他们指出创业机会识别就是评估对未得到完整开发的市场或不均衡市场提供新类产品或服务的行为的可行性。12 二、机会识别的结构和测量创业机会识别本身就是动态进展、多变复杂的过程。Tang(2007)在前人基础上,从警觉性的视角,认为机会识别过程应包括准备、筹划和洞察三个阶段。陈文婷等(2008)认为机会识别包括机会的搜寻(searching)、识别(recognition)和评估(evaluation)三个方面,在整个的识别过程中,不是循序过渡的,而是密切关联的。林嵩(2010)则认为机会识别包括机会搜索与机会开发两个过程,这两个过程并没有先后秩序,而是相互依存,互相交叉的。以上主要是基于机会识别的过程进行的划分。从机会的识别途径出发,Hills等(1997)将机会识别划分为自然获取、关系获取和非正式获得。自动获取是不经过主动搜寻拥有的;关系获取主要是依赖社会网络或交际圈获取;非正式获得是除以上两种方式的获得方式。张红和葛宝山(2016)从机会识别的途径分类,将机会识别分为主动搜索、被动搜索和偶然发现,并通过实证发现主动搜索是机会发现的最主要的方式。Baron(2004)首个提出根据机会的特征进行分类,他认为可根据特征划分为潜在经济价值、独特性和感知可行性。目前国内多数学者关于机会识别的维度划分比较认可且使用率比较高的是从机会识别的特征出发,将机会识别分为盈利性识别和可行性识别(苗青,2006;黄金睿,2010;王飞,2012;张秀娥等,2013;)。国内学者苗青(2006)通过借鉴已有研究,编制出一个关于创业机会识别的二阶(盈利性与可行性)六因素(新颖性、潜在性、持续性识别、可行性、实践性、独立性和可取性)的量表。、而王飞(2012)认同盈利性与可行性两个维度的划分,却不赞同维度下细分的因素。他认为盈利性包括行业吸引力、竞争力和经济性,而可行性包括关键性、创业者特质和社会网络。杨玲(2014)借鉴Tiommons(1999)和苗青(2006)的研究将机会识别分为:机会的盈利性、可行性和新颖性。姜萍(2015)在实证研究中,将机会识别作为单一变量,未分维度。目前,关于创业机会识别的量表还没有统一,学者在进行研究时多为借鉴前人量表的基础上,根据自身研究情境需要设计问卷。第四节核心变量的关系研究一、人格特质对创业机会识别的影响研究人格特质最早是属于心理学的研究范畴,在创业研究开始早期逐渐被引入管理学中展开关于人性方面的研究。Entrialgo等人(2000)通过实证发现创业者特质对创业导向具有积极作用。陈浩义(2008)认为创业机会的识别过程实质上是创业者获取的信息资源、个体的信息加工能力、个体性格特质和风险倾向三方面因素综合作用下得出信息处理结果的过程。个体通过对信息的处理分析可以更快地发觉创业机会的存在。不难发现,其实创业机会的识别过程就是创业者的认知13 系统对信息进行处理加工并得出结论的过程。叶映华(2009)在针对大学生创业意愿的实证研究中,通过实证结果验证了潜在创业者的人格特质、认知程度与创业意向间显著的正向关系。郑振宇等人(2009)在研究个体情绪对创业者及创业活动的影响中,经过研究之后,他们发现情绪对一个人的认知及行为有着重要的作用,尤其对创业者而言,这将会直接影响到创业者在整体的创业活动中的行为表现,进而间接地对创业绩效产生影响。如果一个人带着消极情绪参与活动中,将会明显拉低整体的创业绩效。仲伟伫和芦春荣(2014)在研究环境动态性与机会识别影响的关系中加入创业者人格特质,结果表明,个人特质中的风险倾向与成就需要等均对机会的识别产生显著的积极作用。丁铎(2015)将人格特质中的冒险性、主动性、创新性和尽责性等特质进行研究,发现这些人格特质都对大学生创业的意愿影响显著。由此可见,人格特质是影响机会识别的一个关键因素。人格特质的差异,将直接导致个体对机会的认知及发现。在已有的研究发现中,虽然学者们对人格特质的划分各有不同,但是人格特质对创业机会识别的影响是不可否认的。因此,在本研究中,笔者将从外向性、开放性、神经质三个维度探讨其对机会识别的影响。再引入警觉性,检验其在两个变量之间是否存在中介作用二、人格特质对创业警觉性的影响研究Shaperor(1980)认为个体自身所具备的稳定特质在外在条件的刺激下,将对个人警觉性的提高有所帮助。Crant和Bateman(1993)认为拥有主动性人格的个体不习惯被约束于外部因素,因此很少被动接受环境拘束或主动适应环境,而更倾向于主动去改变环境,发现利我机会。Ardichvili等(2003)在企业家胜任力模型的基础上提出了机会识别模型,在模型中,创业警觉性与个人特质之间存在正向影响,尤其是个体特质中的创造力及乐观等因素与警觉性之间呈现显著的同向关系,但是研究只局限于模型的构建,并没有得到相关的实证验证。Seibert(1999)等研究认为具有主动性人格在工作中更倾向于去主动选择或者创造更有助于自我发展的有利条件去获取优异的绩效,他们也因此更关注机会、更易识别到机会。而相反的人格个体只会选择被动适应环境、安于现状、消极对待,因此难以发现机会。Crant(2000)认为主动性个体更擅长于去改变环境中对自己不利的情况或者创造新的有利空间,习惯主动去改变而不是被动接受。这是主动性人格对于创业行为的影响研究,这样的人格特质会主动改变并适应环境,这就是对环境的警觉性反应一种表现。罗明忠等(2014)通过实证分析,结果显示外倾性和经验开放性特质有利于农民创业者开展探索式学习,农民创业者在外倾性、神经质、尽责性以及开放性特质上的表现越好,其利用式学习的效果越好。李国彦等(2014)通过实证对大学生创业者个体因素对创业警觉性关系进行研究,研究中将个体因素分为自我效能、网络支持、先验知识和特别兴趣,结果显示网14 络支持、先验知识和特别兴趣对大学生创业警觉性有显著的影响,而自我效能对警觉性的影响关系未得到验证。可见,在已有的研究中,人格特质对警觉性的影响是毋庸置疑的。不同的人格特质对同样的周边环境、信息的反应存在差异性。面对同样的客观机会,个体只有通过警觉性的发觉并采取行动才能成功识别与开发机会。虽然现有的研究学者们从不同的人格特质的角度,研究其对警觉性的影响,但是从外向性、开放性、神经质三个维度的研究尚有不足。因此,在本研究中,将从人格特质的三维度出发,研究其与创业警觉性的关系,具有一定的理论意义。三、创业警觉性对创业机会识别的影响研究Kirzner指出,市场中的供需不均衡或者市场环境的突变都可能潜藏着有价值的创业机会,而拥有较高警觉性的个体极易发现这种商机,这从理论上认可了创业警觉性对机会识别的影响。Hills(1997)通过取样实证分析,发现警觉性高的人群在机会识别上拥有更大的优势。Galio和Katz(2001)建立了一个以创业警觉为中心的理论模型,认为在机会识别中创业者需要具备较高的警觉性和善于观察的敏锐洞察力,并指出创业警觉性相对较高的个体在机会识别中的表现明显更优异,但没有对此进行实证研究。Minniti(2005)通过研究发现警觉性与创业行为发生的数目之间显著相关,且呈现正相关关系。魏喜武和陈德棉(2011)通过对前人研究成果的文献梳理与综述,创造性的提出创业警觉性与机会识别之间的匹配关系的理念,他们认为警觉性与机会是动态匹配的,在创业机会的识别中警觉性与机会的匹配是必然的,而警觉性与机会的匹配却不一定能够识别出机会。郭红东等(2013)通过实证研究发现,先前工作经验对于农民创业者在机会的识别中有着积极的影响作用,而创业警觉性对这两个变量直接的关系又发挥着中介的作用,即先前经验对警觉性的直接影响将会间接对农民创业者在机会识别的过程中起到间接效应。黄歌(2014)以杭州市大学生为研究对象,研究创业警觉性与创业机会识别之间的关系,通过实证结果显示,发现大学生的创业警觉性对大学生在创业机会的识别上的作用具有显著的积极作用。由此可见,创业警觉性与创业机会识别之间的显著同向影响关系是多数学者认可的研究结论,即警觉性越高,越有助于机会的识别。在本研究中,我们将继续探讨两变量之间的关系,不同的是将加入人格特质变量,进一步的深入研究其中的关系机制。15 第三章研究方案设计本章主要分为四个部分。首先是在上一章理论综述的基础上,对本研究中的各变量做出界定并介绍测量方式;然后提出本研究的模型及假设;再是为保证问卷的科学性对问卷进行试测;最后介绍本研究的数据收集情况。第一节变量的操作性定义和测量一、创业者人格特质的定义和测量本文借鉴Zimbardo等(2000)的观点,认为人格特质是影响个体在面对不同情境所表现出来的行为倾向的稳定心理特质,不会因时空的变化而变化。本研究借鉴大五模型和艾森克人格特质论,将人格特质划分为外向性、开放性和神经质。外向性强的个性主要表现为活泼开朗、自信乐观、善于沟通、热情等;开放性强的个性主要表现为好奇心强烈、富有想象力、创造力等;神经质强的个性则主要表现为敏感、容易紧张、焦虑、缺乏安全感、情绪不易控制等。本研究的测量量表主要是借鉴Saucier(1994)开发的Mini-Marker量表。共计18个题项,运用李克特5点量表形式来进行计分。问卷内容详见表3-1,其中第6题与第17题为反向计分题。表3-1人格特质的测量变量题项1.喜欢参加各式各样的社交活动2.参加社交活动时,喜欢与他人交流,很少出现冷场的情况外3.喜欢参加冒险、刺激类的活动向4.面对陌生的环境,不会感到不自在性5.常常觉得自己精力充沛,充满能量6.喜欢独处的感觉创7.遇到问题时,常与他人有不同的见解业8.能够将不同的事物联系起来,发现新问题开者9.对于新鲜的事物,极具好奇心放人10.对于新鲜的事物,能够短时间内适应性格11.喜欢把很多事情想得太复杂12.喜欢探究事物背后的深意特13.会担心不好的事情发生质14.别人对自己好,会担心对方抱有什么目的神15.因事情不如预期的顺利而心情欠佳经16.当别人有所成就而获得奖励时,心里感到不舒服质17.心情不会受到季节和天气的影响18.我会因别人的看法而改变自己的行为16 二、创业警觉性的定义和测量本文主要借鉴苗青(2006)的观点,认为创业警觉性是创业者对周边环境及信息的感知力,这种感知力是个体对接受的信息进行消化吸收的重要能力。拥有较高警觉性的个体就能敏锐的感知信息并及时吸收信息中有价值的讯息。本研究采用三个维度,即探求挖掘、重构框架和敏锐预见。探求挖掘是指创业者善于搜寻、挖掘市场中可能存在的一切有用的信息及潜在商机;重构框架是指创业者善于打破已有的规范,不受外在限制,通过偶然的新发现、以新想法赋予原有资源新的价值和意义,即打破先有的思路建立新的框架;敏锐预见是指创业者对周边环境的感知洞察力及对未来发展潜力的预判,主要为短时间的一种心理预测活动。这需要创业者对未来充满新奇、善于思考、注重细节及敏锐的观察力。本研究对该变量的测量主要是参照苗青(2006)量表,共计15个题项,以李克特5点量表形式计分。问卷题项详见表3-2。表3-2创业警觉性的测量变量题项1.我会投入较多的时间来思考如何经营探2.我通过关系网络来求证商业信息求3.我通过各种媒介来获悉商业动态挖4.我很在意来自外界的反馈掘5.我总是能够汲取他人的意见和建议6.我能够发现易被别人忽略的东西重创7.我能够看到有用的资源构业8.我的商业设想来自于偶然发现框警9.我可以将几个看似不相关的事情,重新联合架觉10.当反常情况出现时,我会把他视为一种偶然现象性11.我能够较快的做出经营决策敏12.我能够预见某种具有商业发展潜力的机会锐13.我会对突闪的念头进行大胆预测和行动假设预14.我对未来充满好奇,相信不会是简单枯燥的重复见15.我会对易被忽视的东西,保持关注和思考三、创业机会识别的定义和测量通过文献综述,在本研究中笔者认为机会是客观存在的。创业机会的识别是创业者主动搜寻待识别的机会信息并开展创造性活动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创业者主要运用自我内在认知信息对找寻的机会潜在价值进行主观判断。在本研究中,机会识别将作为单一维度的变量参与研究。本研究的量表是主要借鉴苗青(2006)和黄金睿(2010)量表,一个维度,共计5个题项,以李克特5点量表形式计分。问卷题项详见表3-3。17 表3-3创业机会识别的测量变量题项1.我能快速识别新的政策或信息可能带来的变化创业2.我能很快掌握各种关于创业机会的信息机会3.在日常工作中,我总是能够发现身边存在的创业机会识别4.我发现的创业机会具有一定的可行性5.我发现的创业机会具有一定的新颖性第二节模型构建和假设提出一、模型构建通过对国内外相关文献的梳理及综述,不难发现,创业者人格特质、创业警觉性及创业机会识别之间互有关系。创业者人格特质对于创业机会的识别、创业行为、创业绩效等都存在明显的相关性。而创业警觉性是影响机会识别的重要因素。人格特质与创业警觉性的关系,因不同个体间认知、性格等的差异也将会产生不一样的效果。联系实际,不同的创业者的人格特质存在一定的差异,有的创业者能够敏锐的感知市场的变化,识别对自己有利机会,而有的却只能错失机会。由此可见,创业者人格特质、创业警觉性与创业机会的识别之间存在关联是必然,但是彼此之间如何影响,什么样的人格特质拥有更高的创业警觉性,对机会的识别更具有优势。图3-1研究模型资料来源:作者自制基于此,勾画出本文的研究模型。在模型中,需要体现出创业者人格特质、创业警觉性与机会识别之间的两两关系及中介作用,并体现各小维度的关系。自变量为人格特质在最左侧,包括外向性、开放性、神经质三个维度;创业警觉性需要验证中介作用,处于模型的中间,分为探求挖掘、重构框架、敏锐预见三个18 维度。创业机会识别作为单一维度的因变量在模型的最右侧。本研究将创业者作为主要的调研对象,获得一手数据资料,通过实证分析的方法研究三个变量之间的关系及其内在作用机制。在本研究中主要对研究的各变量各维度之间的关系探讨及创业警觉性中介作用的验证。具体模型的构建图见图3-1。二、假设提出创业者人格特质与机会识别的关系影响研究由来已久。通过文献阅读,目前国内外已有研究表明,外向性和神经质对个体情绪有较大的影响(Lucas&Fujita,2000;郑雪&王玲,2003)。研究普遍认为,外向性与积极情绪有较稳定的正向关系,而神经质对负面情绪影响比较大。范巍和王重鸣(2005)通过研究结果表明,外向性、开放性严谨性和自我效能感对个体的创业倾向及创业动机有着显著的影响。梁巧转等(2012)在研究创业团队整体人格特质与创业导向关系的研究中,通过对86份收集到的创业团队的问卷数据进行实证分析,采用大五模型的人格特质,结果发现大五模型中的神经质、开放性与尽责性三个维度与创业导向的正相关关系得到验证,而外向性与宜人性与创业导向的关系没有得到验证。姚艳虹等(2013)就大五模型与组织公平及创新行为进行了研究,结果发现,开放性、宜人性、外向性、严谨性四个因素对员工创新行为有着显著正方向的影响,而神经质则是反向预测作用。神经质是个体情绪是否稳定状态的反映,情绪稳定性较低的人易产生恐惧、愤怒、悲观的情绪。神经质影响到个体对工作的满意度,易产生较低的自我效能感。外向性的人在群体中比较合群、开朗、活跃、积极乐观等。大量研究表明,外向性对个体工作的表现有着正向影响作用。开放性较高的个体更倾向于创造性的探索且极具想象力。高开放性的人能够从容应对变化,适应力强,主动创新。罗明忠等(2014)利用大五人格模型的五个维度探讨各维度对农民创业绩效的不同影响,结果发现,外向性和开放性有利于农民创业学习的开展。赵波等(2016)以大学生为研究对象,在探讨创业者人格特质与创业意愿关系的研究中发现,神经质对创业意愿存在消极反向的影响;而开放性与外向性则对创业意愿具有积极地正向影响。可见,不同的人格特质对于创业机会的识别具有不同的显著影响。因此,在本研究中,将创业者人格特质分为外向性、开放性和神经质三个维度,并基于以上研究,提出下列假设:H1:创业者人格特质对创业机会识别存在显著影响H1a:创业者的外向性对创业机会识别存在正向影响H1b:创业者的开放性对创业机会识别存在正向影响H1c:创业者的神经质对创业机会识别存在负向影响创业警觉性既可以直接对创业机会识别有显著正向的作用(孙维,2016;杨玲,2014;张秀娥等,2013;屠佳,2012),又可以通过影响其他因素,作为中间变量间接影响创业机会的识别(王沛等,2015;郭红东,2013)。Yu(2001)认19 为机会是客观存在,需要个体主动去识别,如果不具备较高的警觉性,将无法识别有价值的机会。StephenKo(2003)将机会识别分为可行性和盈利性,并分别验证了创业警觉性对机会可行性与机会盈利性的正向作用。苗青(2006)将警觉性分为探求挖掘、重构框架和敏锐预见,机会识别按照特征分类为机会的盈利性与机会的可行性,通过多元回归的实证分析,发现创业警觉性(探求挖掘、重构框架、敏锐预见)对机会识别的盈利性具有积极作用,而对机会识别的可行性影响没有得到验证。而且在研究中,他发现创业警觉性的三个维度在企业发展的不同时期发挥的作用明显不同。符惠明等(2010)以大学生为研究对象,通过实证分析,验证了大学生探求挖掘、重构框架两个维度对机会潜在价值的正向预测作用,可见大学生在创业中不再是盲目从众,而是在日常中会主动关注或搜集有关于创业方面的信息,也更加看中创业之后可能带来的价值收获。而敏锐预见对机会的实践性具有负向预测作用,表明大学生在创业中对于实践的关注仍是不够,未来有待加强。张秀娥(2013)等通过实证验证了创业警觉性对创业机会识别的两个维度(盈利性与可行性)显著正向作用。王沛等(2015)以大学生为研究对象,通过对大学生中创业的学生和不曾创业的学生分开测评并进行结果对比研究,结果发现发现在创业大学生的创业警觉性明显高于非创业大学生,但是两类大学生的警觉性对机会识别都有显著的影响。可见,创业学生平时会更多的关注信息,保持较高的警觉性。可见,国内外学者对于创业警觉性与创业机会识别之间的关系都有所研究,且两者之间关系显著。因此在本研究中,笔者将创业警觉性分为探求挖掘、重构框架和敏锐预见三个维度。基于此,提出下列假设:H2:创业警觉性对创业机会识别存在显著影响H2a:探求挖掘对创业机会识别存在正向影响H2b:重构框架对创业机会识别存在正向影响H2c:敏锐预见对创业机会识别存在正向影响Hisrich(1990)认为个体在外界环境的刺激影响下,通过不断的刺激干扰,个体将进行不断的自我暗示,并不断的保持高度的警惕性以防无关刺激的打扰,从而这种警惕性的加强将有利于其快速发现周边机会的可能性。Ray和Cardozo(1996)认为警觉性是个体对外部事物变化的一种倾向和敏感,警觉性是后天形成的对外信息的一种反应特征,受个体本身特质以及社会网络关系影响。林嵩等(2005)认为个体自身特性与机会本质属性会直接影响到个体对机会的判断。机会的潜在价值与发展前景直接影响到个体对机会的预期判断,而个体的性格、警觉性、风险偏好等对机会的识别产生影响。孙宇(2012)运用大五模型对领导者行为进行验证,结果发现外向性与开放性对变革型的领导有正向影响,而神经质与领导行为的关系为反相关。这主要是因为神经质特征的人对自己能力缺乏自信,创新力较低;而开放性的个性对变革充满兴趣,能够敏锐感知变化;外向性20 的个体更擅长沟通,能够及时掌握更多有用信息。赵鑫等(2014)通过实证研究青少年人格特质与社交焦虑之间的关系,发现外向性、宜人性、开放性及严谨性对社交焦虑水平呈现反向关系,而与神经质存在正向关系。Graham和Lachman(2014)认为高神经质个体的焦虑状态对其工作表现会产生负面影响,同时影响到个体的推理能力;但高开放性者有着较高的智力水准及认知能力,对个体推理能力有正向影响。但是这些影响不是一层不变的,随着个体年龄的变化,大五模型中各维度对认知能力的影响也会发生变化。可见,创业者人格特质对创业警觉性的影响是毋庸质疑的。基于此,提出下列假设:H3:创业者人格特质对创业警觉性存在显著影响H3a:创业者的外向性对探求挖掘存在正向影响H3b:创业者的外向性对重构框架存在正向影响H3c:创业者的外向性对敏锐预见存在正向影响H3d:创业者的开放性对探求挖掘存在正向影响H3e:创业者的开放性对重构框架存在正向影响H3f:创业者的开放性对敏锐预见存在正向影响H3g:创业者的神经质对探求挖掘存在负向影响H3h:创业者的神经质对重构框架存在负向影响H3i:创业者的神经质对敏锐预见存在负向影响不同的人存在着性格的差异,而作为创业者,与非创业者的人格特质之间也必然存在着差异,这种差异可能影响到创业者的警觉性,从而对机会的识别产生影响。通过文献综述,不难发现,人格特质对机会的识别产生影响,创业者的人格特质对个体警觉性的敏锐程度也存在影响,而创业警觉性在机会的识别中同样也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但是什么人格特质的人在什么警觉性下更善于发现并把握创业机会呢?这就需要进一步的研究人格特质、创业警觉性与创业机会识别三个变量之间的关系。因此,本研究将创业警觉性作为中介变量,试探其在创业者人格特质与机会识别关系间能否发挥中介作用,对于机会识别的影响是否发生变化?基于此,提出下列假设:H4:创业警觉性在创业者人格特质与创业机会识别之间起中介作用H4a:探求挖掘在创业者的外向性与创业机会识别之间起中介作用H4b:重构框架在创业者的外向性与创业机会识别之间起中介作用H4c:敏锐预见在创业者的外向性与创业机会识别之间起中介作用H4d:探求挖掘在创业者的开放性与创业机会识别之间起中介作用H4e:重构框架在创业者的开放性与创业机会识别之间起中介作用H4f:敏锐预见在创业者的开放性与创业机会识别之间起中介作用H4g:探求挖掘在创业者的神经质与创业机会识别之间起中介作用21 H4h:重构框架在创业者的神经质与创业机会识别之间起中介作用H4i:敏锐预见在创业者的神经质与创业机会识别之间起中介作用第三节问卷设计与试测一、问卷设计问卷调查的方法是实证类分析中最基础且应用最多的方法。本文的数据来源于问卷。通过问卷调查,可以在较短的时间内获取真实的一手数据资料,操作方便,简单而适用性强。问卷设计是调研开始的前提步骤,设计是否合理将直接影响到收集数据的有效性。由于目前尚无针对创业者人格特质、创业警觉性及创业机会识别三者关系的成熟量表,故本研究通过分析现有的各变量的测量量表,初步制订出本研究的量表,之后经过与导师的多次讨论与点评,确定本研究中的量表。问卷收集而来的数据将成为本研究数据分析的直接资料。问卷总共分为四大部分:第一部分是被测者基本信息,包括5道题项;第二部分是人格特质量表,包括外向性、开放性和神经质三个子量表,每个子量表为六道小测题,共计18个题项;第三部分是创业警觉性量表,同样也包括三个探求挖掘、重构框架、敏锐预见三个子量表,每个子量表为五道小测题,共计15个题项;第四部分是创业机会识别量表,共计5个题项。为方便后期数据处理,问卷采用李克特5点计分法对问项答案进行编码,其中由1到5分别为“完全不符合”、“基本不符合”、“不确定”、“基本符合”、“完全符合”。因此,总问卷共计43题。在调查中,不干涉被测者,由被测者根据个人感受真实填写。二、问卷试测与结果分析在进行正式问卷收集之前,一般研究会针对问卷的有效性开展一次规模较小的预测,从而更好的确保问卷的有效性及对可能影响研究结果的因子降至最低。本文的预测是针对上海某创业基地里的创业者而进行的。通过为期一周的努力,笔者通过回访共计回收到了89份问卷,其中有效问卷为82份,有效率高达92.1%。信度和效度是进行预测时评估问卷题项是否具有稳定性和一致性的常用系数。信度分析是观察问卷内部题项是否具有一致性的指标。信度分析可分为内外信度分析,正常研究中采用内部信度分析即可,即通过观察Cronbach'sa系数的大小来确定量表内部的一致性好坏。一般我们认为,Cronbach'sa系数值在0.6以下的问卷是无意义的,问卷信度是受到质疑的。Cronbach'sa系数值在0.8以上的问卷,说明问卷内部一致性很好;处于0.7-0.8之间,则内部一致性较好;处于0.6-0.7的信度问卷,只是可以接受的程度。此外,测量中如果出现删除某项之后Cronbach'sa系数值将会明显变大,这样的情况下,我们为了更好的问卷信度,选择删除题项。22 关于效度,是用于评估结果有效性的指标。一般通过观察KMO值、Bartlett's球形检验及其显著性。KMO值在0-1之间,越接近于1,说明越适合进行因子分析,而Bartlett's球形检验是为了检测数据是否符合正态分布,如若在显著性水平下正态分布,则也适合进行因子分析。下面我们就对预测的问卷结果进行检验。(一)人格特质量表的信度和效度表3-4人格特质的信度检验表题项编号项删除后的α值Cronbach'saA10.807A20.813A30.821A40.821A50.817A60.821A70.819A80.813α系数=0.826A90.818项数=18A100.816A110.853A120.818A130.811A140.807A150.802A160.810A170.841A180.807由表3-4可以看出,人格特质量表的信度指标Cronbach'sa系数达到0.8以上,为0.826,可见量表的内部比较一致。但是仔细对比,有两项若删除后Cronbach'sa系数的值会有明显的上升。因此,为了使量表拥有更好的内部一致性,我们舍弃A11、A17两个题项,人格特质量表缩减为16题项。表3-5人格特质的效度检验表KMO值0.809近似卡方574.026Bartlett's球形检验自由度153sig.0.00023 由表3-5可以看出,经过处理,人格特质量表的KMO值达到0.809,大于0.8,自由度为153,且对应的球形检验概率为显著水平,因此该量表具有较好的效度,适合做因子分析。(二)创业警觉性量表的信度和效度表3-6创业警觉性的信度检验表题项编号项删除后的α值Cronbach'saB10.896B20.898B30.902B40.905B50.904B60.900α系数=0.906B70.906项数=15B80.905B90.902B100.899B110.901B120.902B130.904B140.902B150.900由表3-6可以看出,创业警觉性量表的信度指标Cronbach'sa系数超过0.9,为0.906,可见量表的内部一致性程度较高。且删除任一题项均不能使得信度有所提升,因此,该量表的所有题项保留。表3-7创业警觉性的效度检验表KMO值0.861近似卡方840.297Bartlett's球形检验自由度105sig.0.000由表3-7可以看出,经过处理,创业警觉性量表的KMO值达到0.861,大于0.8,自由度为105,且对应的球形检验概率为显著水平,因此该量表具有较好的效度,适合做因子分析。24 (三)创业机会识别量表的信度和效度由表3-8可以看出,创业机会识别量表的信度指标Cronbach'sa系数大于0.8,为0.879,可见量表的内部一致性程度较高。且删除任一题项均不能使得信度有所提升,因此,该量表的所有题项保留。表3-8创业机会识别的信度检验表题项编号项删除后的α值Cronbach'saC10.848C20.850C30.858α系数=0.879C40.872项数=5C50.838由表3-9可以看出,经过处理,创业机会识别量表的KMO值达到0.856,大于0.8,自由度为10,且对应的球形检验概率为显著水平,因此该量表具有较好的效度,适合做因子分析。表3-9创业机会识别的效度检验表KMO值0.856近似卡方198.287Bartlett's球形检验自由度10sig.0.000综上,本研究的变量量表信度和效度都达到较高水平。从信度的角度,除人格特质量表需要删除两个题项,其余量表题项都保留;从效度来看,所有量表均达到因子分析的要求。问卷具有一定的可行性,可进行大样本的收集。第四节数据收集一、调查对象本研究的三个变量分别为创业者的人格特质、创业警觉性和创业的机会识别三者之间的关系研究,是针对创业者进行的研究,因此本研究问卷收集的对象为创业者,即参与创业活动的所有人,有准备创业、正在创业、已经拥有创业实体及创业失败的创业者。二、问卷发放与回收在正式问卷调研中,从开始发放问卷到收回最后一份问卷,共经历一个半月的时间。问卷的发放主要是通过线下与线上两种形式。线上的收集主要是运用网络,对家人、朋友及其他社会关系中的创业者进行邮件发放并回收;线下的收集主要25 是通过现场邀请创业者填写问卷的回收方式,主要来源于本校创业孵化基地的创业群体、校周边的创业企业及安徽周边地区企业的创业者。问卷共计发放360份,回收321份,回收率为89.2%。问卷回收之后,需要对其中的无效问卷进行排除,排除的标准有:1.问卷未全部完成;2.根据反向题项,答案前后矛盾的;3.非创业者填写的问卷。经过筛选后,共得到有效问卷276份,问卷有效性达到86%。26 第四章数据处理与分析本章是采用SPSS23.0统计软件对收集到的问卷数据进行实证分析。首先是对基本信息的描述性统计分析;然后是进行数据的信度与效度检验,并对变量进行因子分析,提取主成分;再是为检验变量间相关程度而进行的相关分析;最后是对假设验证的回归分析及中介作用检验。第一节描述性统计分析根据收集得到的数据资料,先对样本的基本信息部分进行描述性统计分析,从而更好的了解样本的基本情况。基本信息包括性别、年龄、学历、是否有创业经验、目前的创业阶段五个题项(见表4-1)。表4-1样本基本信息分析表基本特征人数百分比(%)性别男16961.2女10738.820岁及以下217.621-30岁(含30)12344.6年龄31-40岁(含40)9534.441岁以上3713.4高中(中专)及以下3713.4大专8129.3学历本科12846.4硕士及以上3010.9有21477.5创业经历无6222.5准备创业5319.2正在创业9634.8目前所处创业阶段已经拥有创业实体11642.0创业失败114.0由表4-1可以看出调研的对象均符合创业者的定义,有77.5%的被测者有过创业经验,正在创业与已经拥有创业实体的创业者所占比例达到76.8%。本次调27 研的创业者中男性明显较多于女性;年龄主要集中在21-40岁之间的,以较年轻的创业者为主,占比79%;教育背景主要集中在本科与大专,占比75.7%,说明被测者大都接受过高等教育,能够较好的理解问卷题项,从而有效的提高样本的可靠性。因此,本研究收集的数据资料具有一定的研究价值,可进一步的分析。第二节信度检验和因子分析一、信度检验首先通过观察Cronbach’sa系数来评估量表内部的一致性。通过软件分析,得出三个变量及各维度的Cronbach’sa系数,如表4-2。三个变量的Cronbach’sa系数分别为0.715、0.891、0.854,大于0.7,且各变量各维度的Cronbach’sa系数均大于0.7,可见量表的信度较好,具有较好的内部一致性和稳定性。表4-2各变量的信度系数变量项数Cronbach’sα系数人格特质160.715外向性60.884开放性50.788神经质50.919创业警觉性150.891探求挖掘50.809重构框架50.841敏锐预见50.851创业机会识别50.854二、因子分析为降低数据分析的复杂性,因子分析是常用的处理方法。因子分析主要就是采用降维的思想,利用几个因子去呈现因子间相互之间的关系强度,从而使得研究过程得以简化。首先我们对量表对应的KMO值、Bartlett's球形检验及显著性进行观测。由表4-3可见,人格特质、创业警觉性和创业机会识别三个变量的KMO值分别为0.885、0.906、0.861,均大于0.8,Bartlett's球形检验值均在0.001的水平上显著,因此三个变量都适合做进一步的因子分析。在本研究中,我们通过主成分分析法,提取特征值大于1的主成分。在提取主成分的时候应该注意提取的特征值大于1的因子其累计解释的总方差应超过28 60%,这样才能尽可能的保留原变量的信息,值越大,则提取主成分后能代表原变量的信息越多,否则信息流失较大,不利于数据的处理分析。表4-3各量表的KMO值和Bartlett's球形检验KMO值0.885人格特质近似卡方2342.069Bartlett's球形检验df120sig.0.000KMO值0.906创业警觉性近似卡方1733.392Bartlett's球形检验df105sig.0.000KMO值0.861近似卡方550.318创业机会识别Bartlett's球形检验df10sig.0.000(一)人格特质的因子分析本研究利用SPSS软件对人格特质的因子进行主成分分析后,处理结果如表4-4。由表看出,人格特质可以提取三个特征值大于1的因子,三个因子对原变量的累计解释总方差达到65.679%,超60%,说明提取的三个因子可以解释原变量的大部分信息。表4-4人格特质量表解释的总方差情况初始特征值提取平方和载入旋转平方和载入成份方差方差方差合计累积%合计累积%合计累积%的%的%的%15.61835.11335.1135.61835.11335.1133.84524.02924.02923.04519.03354.1463.04519.03354.1463.84424.02548.05431.84511.53365.6791.84511.53365.6792.82017.62565.67940.6774.23169.91050.6454.03073.94060.5763.59977.53970.5533.45680.99580.5193.24584.24090.4402.75386.99329 100.4022.51589.507110.3682.30191.808120.3342.09093.898130.2891.80395.701140.2701.68797.388150.2421.51598.904160.1751.096100.000①经过旋转之后,人格特质各维度的构成如表4-5。A13、A14、A15、A16、A18属于成分1,因子载荷均大于0.6,且这几个题项均属于同一个维度,即神经质;A1、A2、A3、A4、A5、A6属于成分2,因子载荷均大于0.6,且这几个题项都属于同一个维度,即外向性;A7、A8、A9、A10、A12属于成分3,因子载荷分别为均大于0.6,且这几个题项都属于同一个维度,即开放性。此维度划分与本研究引用的结构一致。表4-5人格特质的因子载荷矩阵因子测量题项成分1成分2成分3A160.893A180.880A140.868A150.842A130.803A40.815A30.794A10.780A50.775A60.763A20.679A120.764A100.739A80.697A90.687A70.671①在正式问卷中,人格特质量表为16题,但为了保证前后文的一致性,所以仍按照第三章中的18项量表进行的编号,直接剔除第11、17,即不存在A11、A17.30 (二)创业警觉性的因子分析由表4-6可以看出,通过对创业警觉性量表数据进行主成分分析后,可以提取三个特征值大于1的因子,而且三个因子对原变量的累计总解释方差达到61.011%,超过60%,说明提取的主成分可以解释原变量的大部分信息,可继续进行数据分析。表4-6创业警觉性量表解释的总方差情况初始特征值提取平方和载入旋转平方和载入成份方差方差方差合计累积%合计累积%合计累积%的%的%的%16.03440.22940.2296.03440.22940.2293.12520.83120.83121.82212.14952.3781.82212.14952.3783.12120.81041.64131.2958.63361.0111.2958.63361.0112.90619.37161.01140.8075.38166.39250.6474.31270.70560.6064.03774.74270.5233.48678.22880.5103.39881.62690.4863.24384.869100.4462.97487.843110.4352.89790.741120.3912.60993.349130.3792.52695.876140.3332.21998.095150.2861.905100.000表4-7创业警觉性的因子载荷矩阵因子测量题项成分1成分2成分3B150.787B140.741B130.730B120.706B110.695B90.780B70.76331 B80.739B100.738B60.712B10.740B20.723B40.715B30.685B50.671经旋转之后,创业警觉性各维度的构成如表4-7。B11、B12、B13、B14、B15属于成分1,因子载荷均大于0.6,且这几个题项都属于同一维度,即敏锐预见;B6、B7、B8、B9、B10属于成分2,因子载荷均大于0.6,且这几个题项都属于同一个维度,即重构框架;B1、B2、B3、B4、B5属于成分3,因子载荷系数均大于0.6,且这几个题项都属于同一个维度,即探求挖掘。维度的划分与本研究中引用的结构一致。(三)创业机会识别的因子分析表4-8创业机会识别量表解释的总方差情况初始特征值提取平方和载入旋转平方和载入成份方差方差方差合计累积%合计累积%合计累积%的%的%的%13.16063.19563.1953.16063.19563.1953.16063.19563.19520.56411.28874.48330.50610.11784.60040.4188.36392.96350.3527.037100.000由表4-8可以看出,创业机会识别可以提取一个特征值大于1的因子,该因子对原始变量的累计解释总方差达到63.195%,因此提取的公共因子能够对原变量的大部分信息予以解释,可以继续进行数据分析。表4-9创业机会识别的因子载荷矩阵成份测量题项1C20.834C50.824C30.797C10.775C40.74132 由表4-9可知,创业机会识别的因子载荷矩阵中,因子载荷系数均大于0.6,五个题项属于一个维度,即创业机会识别。第三节相关分析相关分析是用于研究变量之间相关程度的分析方法。本研究采用双变量相关分析法,探讨创业者人格特质、创业警觉性和创业机会识别各维度之间的两两相关程度。其中,相关系数用Pearson系数表示,正值表示正相关,负值表示负相关。通过SPSS软件对数据进行处理后,得出变量间相关性的分析表,见表4-10。由表4-10可知,外向性与机会识别之间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关系,相关系数为0.480,在0.01水平上显著,H1a初步成立;开放性与机会识别之间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关系,相关系数为0.524,在0.01水平上显著,因此假设H1b初步成立;神经质与机会识别之间存在显著的负相关关系,相关系数为-0.141,在0.05水平上显著,假设H1c初步成立。探求挖掘与机会识别之间存在显著正相关关系,相关系数为0.425,在0.01水平上显著,假设H2a初步成立;重构框架与机会识别之间存在显著正相关关系,相关系数为0.475,在0.01水平上显著,假设H2b初步成立;敏锐预见与机会识别间存在显著正相关关系,相关系数为0.463,在0.01水平上显著,假设H2c初步成立。外向性与探求挖掘之间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关系,相关系数为0.125,在0.05水平上显著,假设H3a初步成立;外向性与重构框架之间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关系,相关系数为0.347,在0.01水平上显著,H3b初步成立;外向性与敏锐预见之间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关系,相关系数为0.287,在0.01水平上显著,假设H3c初步成立。表4-10相关性分析表变量外向性开放性神经质探求挖掘重构框架敏锐预见机会识别外向性1开放性01神经质001探求挖掘0.125*0.359**-0.0281重构框架0.347**0.241**-0.148*01敏锐预见0.287**0.359**-0.083001机会识别0.480**0.524**-0.141*0.425**0.475**0.463**1注:*p<0.05,**p<0.01,***p<0.001开放性与探求挖掘之间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关系,相关系数为0.359,在0.0133 水平上显著,假设H3d初步成立;开放性与重构框架之间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关系,相关系数为0.241,在0.01水平上显著,假设H3e初步成立;开放性与敏锐预见之间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关系,相关系数为0.359,在0.01水平上显著,假设H3f初步成立。神经质与探求挖掘之间不存在显著负关系,相关系数为-0.028,因此假设H3g不成立;神经质与重构框架之间存在显著负相关关系,相关系数为-0.148,在0.05水平上显著,假设H3h初步成立;神经质与敏锐预见之间不存在显著负相关关系,相关系数为-0.083,因此假设H3i不成立。通过相关性的检验,我们可以初步得出三个变量之间存在相互关系。为了进一步验证各个假设,下面我们将针对三个变量进行具体回归分析。第四节回归分析通过前文的相关性分析,我们可以初步确定各变量之间存在显著的关系,为了进一步明确各变量之间的因果关系及中介作用。本部分采用线性回归分析的方法,更进一步的研究三个变量之间的相互关系,从而更好的验证相关假设。在回归研究之前,需要注意序列相关、多重共线性,这可能对回归验证的产生影响。因为本研究数据都是某个截点的数据,因此不存在序列相关问题。关于共线性的问题,我们可以通过观测容忍度(TOL)和方差膨胀因素(VIF),这是常用的检测是否存在共线性的指标值。TOL值与VIF互为倒数,TOL值介于0-1之间,越小则说明变量间的共线性越强;相对应的,VIF值大于10,则变量间可能存在共线性问题。在下列回归分析的模型中,所以模型的TOL值均大于0.1,VIF值均小于10,在0-2之间,因此不存在多重共线性问题,可进进一步的进行回归分析。在下列回归分析中,本文均选取性别、年龄、学历、有无创业经验作为控制变量。控制变量的加入主要是为了尽可能的排除除自变量以外的因素对因变量的影响,从而更好的探讨自变量与因变量之间的因果关系。一、创业者人格特质各维度与创业机会识别的回归分析在本次回归分析中,第一步将控制变量加入模型,第二步将自变量(外向性、开放性、神经质)加入模型,创业机会识别作为因变量加入模型中。通过回归处理,得到下面两个模型结果,结果如表4-11。由表4-11可知,模型1中控制变量除了有无创业经验这一项对机会识别有显著影响,其他项均不存在显著影响;模型2中控制变量对机会识别的影响变化不大,但因加入了人格特质,使得人格特质对创业机会识别的变异解释率增加了34 22%,F值为49.031,且达到显著水平,说明模型的拟合度较好。模型2中,外向性和开放性的回归系数分别为0.376、0.446,为正值,且均通过T检验并达到了显著水平,从而验证假设H1a、H1b。神经质的回归系数为-0.086,为负值,且通过T检验达到了显著水平。从而验证假设H1c。表4-11创业者人格特质各维度与创业机会识别的回归模型研究变量因变量:创业机会识别模型1模型2控性别-0.018-0.032制年龄-0.090-0.081变学历-0.088-0.046量*****有无创业经验0.5440.193***自外向性0.376***变开放性0.446量*神经质-0.0862R0.3410.5622△R0.3410.220******F35.13249.031注:*p<0.05,**p<0.01,***p<0.001二、创业警觉性各维度与创业机会识别的回归分析在本次回归分析中,第一步将控制变量加入模型,第二步将自变量(探求挖掘、重构框架。敏锐预见)加入模型,创业机会识别作为因变量加入模型中。通过回归处理,得到下面两个模型结果,结果如表4-12。表4-12创业警觉性各维度与创业机会识别的回归模型研究变量因变量:创业机会识别模型1模型3控性别-0.018-0.019制年龄-0.090-0.030变学历-0.088-0.005量******有无创业经验0.5440.232***自探求挖掘0.386***变重构框架0.393量***敏锐预见0.3702R0.3410.6632△R0.3410.321******F35.13275.248注:*p<0.05,**p<0.01,***p<0.001由表4-12可知,通过模型1与模型3的比较,控制变量除有无创业经验之外,对机会识别的影响均不显著,但因加入了创业警觉性各维度,使得模型335 中对创业机会识别的变异解释率增加了32.1%,F值为75.248,且达到显著水平,说明该模型的拟合度较理想。在模型3中,探求挖掘、重构框架和敏锐预见三个维度的系数均大于0,分别为0.386、0.393和0.370,且均通过T检验达到了显著水平,从而验证了假设H2a、H2b、H2c。三、创业者人格特质与创业警觉性的回归分析(一)创业者人格特质各维度与探求挖掘的回归分析在本次回归分析中,第一步将控制变量加入模型,第二步将自变量(外向性、开放性、神经质)加入模型,探求挖掘作为因变量加入模型中。通过回归处理,得到下面两个模型结果,结果如表4-13。由表4-13可知,通过模型4与模型5的对比,控制变量对探求挖掘的影响变化不大,但因加入了人格特质各维度作为自变量,使得模型5中人格特质对探求挖掘的变异解释率增加了12.4%,F值为7.332,达到显著水平,说明该模型的拟合度较为理想。在模型5中,外向性和开放性对探求挖掘的影响显著,回归系数分别为0.148和0.379,大于0,且均通过T检验达到了显著水平,从而验证了假设H3a、H3d。但是神经质的回归系数小于0,且没有达到显著水平,因此假设H3g不成立。表4-13创业者人格特质各维度与探求挖掘的回归模型研究变量因变量:探求挖掘模型4模型5*控性别-0.104-0.114制年龄0.0150.040变学历-0.040-0.012量**有无创业经验0.175-0.019*自外向性0.148***变开放性0.379量神经质-0.0332R0.0370.1612△R0.0370.124****F2.6157.332注:*p<0.05,**p<0.01,***p<0.001(二)创业者人格特质各维度与重构框架的回归分析在本次回归分析中,第一步将控制变量加入模型,第二步将自变量(外向性、开放性、神经质)加入模型,重构框架作为因变量加入模型中。通过回归处理,得到下面两个模型结果,结果如表4-14。36 表4-14创业者人格特质各维度与重构框架的回归模型研究变量因变量:重构框架模型6模型7控性别0.0990.098制年龄-0.086-0.086变*****学历-0.208-0.186量***有无创业经验0.2990.057***自外向性0.295**变开放性0.193量*神经质-0.1322R0.1650.2482△R0.1650.083******F13.34412.622注:*p<0.05,**p<0.01,***p<0.001由表4-14可知,通过模型6和模型7的对比,控制变量中学历及有无创业经验对重构框架的具有显著的影响。模型在加入了人格特质各维度作为自变量后,使得模型7中人格特质对重构框架的变异解释率增加了8.3%,F值为12.622,达到显著水平,说明该模型的拟合度较好。在模型7中,外向性和开放性对重构框架的影响显著,回归系数均大于0,分别为0.295和0.193,且均通过T检验达到了显著水平,从而验证了假设H3b、H3e。神经质的回归系数小于0,为-0.132,负相关,且达到了0.05的显著水平,从而验证了假设H3h。(三)创业者人格特质各维度与敏锐预见的回归分析在本次回归分析中,第一步将控制变量加入模型,第二步将自变量(外向性、开放性、神经质)加入模型,敏锐预见作为因变量加入模型中。通过回归处理,得到下面两个模型结果,结果如表4-15。表4-15创业者人格特质各维度与敏锐预见的回归模型研究变量因变量:敏锐预见模型8模型9控性别0.005-0.005制年龄-0.086-0.078变学历0.0380.065量***有无创业经验0.3440.130**自外向性0.218***变开放性0.305量神经质-0.0392R0.1500.2442△R0.1500.093******F11.99712.349注:*p<0.05,**p<0.01,***p<0.00137 由表4-15可知,通过模型8和模型9的对比,控制变量对敏锐预见的影响变化不大。模型在加入了人格特质各维度作为自变量后,使得模型9中人格特质对敏锐预见的变异解释率增加了9.3%,F值为12.349,达到显著水平,说明该模型的拟合度较好。在模型9中,外向性和开放性对敏锐预见的影响显著,回归系数均大于0,分别为0.218和0.305,且均通过T检验达到了显著水平,从而验证了假设H3c、H3f。神经质的回归系数为-0.039,且未能达到显著水平,因此假设H3i不成立。四、创业警觉性各维度的中介作用分析根据Baron&Kenny(1986)以及温忠麟(2004)等的观点,中介检验需要满足4个条件:一是自变量对中介变量有显著作用;二是自变量对因变量有显著作用;三是中介变量对因变量有显著作用;四是因变量对自变量及中介变量同时做回归时,中介变量的回归系数仍达到显著水平。此时存在两种情况,如果自变量的回归系数不再显著,则为完全中介作用,如果自变量的回归系数仍显著但绝对值变小,则为部分中介作用。实际操作中,我们往往是三步回归法对假设进行验证:第一步因变量对控制变量及自变量的回归;第二步因变量对控制变量及中介变量的回归;第三步,做因变量对控制变量、自变量及中介变量的回归。在此部分研究中,因有的步骤与前面相同,可借鉴前面模型结果。(一)探求挖掘的中介作用检验通过前面已有的检验结果,可以发现神经质对探求挖掘不具有显著影响,即假设H3g不成立,中介检验的前三个条件无法满足,中介作用不成立,即假设H4g不成立。因此在本部分检验中,自变量只选取外向性和开放性两个维度。根据中介检验的三步骤,第一步检验控制变量、自变量(外向性、开放性)与因变量创业机会识别的关系,即模型10;第二步检验控制变量、中介变量(探求挖掘)与因变量机会识别的关系,即模型11;第三步将控制变量、自变量、中介变量及因变量纳入模型中,即模型12。通过回归处理,结果如表4-16。表4-16探求挖掘的中介作用检验研究变量因变量:创业机会识别模型10模型11模型12控性别-0.0390.017-0.014制**年龄-0.094-0.095-0.102变学历-0.045-0.074-0.042量有无创业经验0.215***0.484***0.217*********自外向性0.3650.334变******开放性0.4370.357量******中介变量探求挖掘0.3440.21438 2R0.5550.4550.5932△R0.2130.1140.252*********F55.86445.13355.850注:*p<0.05,**p<0.01,***p<0.001由表4-16可知,通过三个模型的对比可以发现,在模型10中,外向性对机会识别具有显著的正向作用(β=0.365,p<0.001),在模型12中,加入探求挖掘之后,外向性对机会识别仍具有显著正影响(β=0.334,p<0.001),但是,回归系数的绝对值从0.365降至0.334,这说明探求挖掘在外向性和机会识别间起到部分中介的作用,即H4a成立。类推,在模型10中,开放性对机会识别的具有显著正向作用(β=0.437,p<0.001),在模型12中,因探求挖掘中介的加入,开放性对机会识别仍具有正向影响(β=0.357,p<0.001),但是回归系数的绝对值从0.437降至0.357,这说明探求挖掘在开放性与机会识别间起到部分中介的作用,即H4d成立。在上述三个模型中,共线性检验的VIF值在0-2之间,远小于10,说明各模型均不存在多重共线性,所得结果有一定的可信度。(二)重构框架的中介作用检验本部分根据中介检验的三步骤,第一步自变量与因变量之间的关系,此处借鉴上文中模型2结果。模型13是将控制变量、中介变量(重构框架)与因变量纳入模型。模型14将控制变量、自变量、中介变量和因变量均纳入模型。经过处理,结果如表4-17。表4-17重构框架的中介作用检验研究变量因变量:创业机会识别模型2模型13模型14控性别-0.032-0.049-0.050制年龄-0.081-0.063-0.065变学历-0.046-0.023-0.012量有无创业经验0.193**0.451***0.183********自外向性0.3760.321变******开放性0.4460.410量神经质-0.086*-0.061******中介变量重构框架0.3140.1862R0.5620.4240.5882△R0.2200.0820.246*********F49.03139.73947.569注:*p<0.05,**p<0.01,***p<0.001由表4-17可知,通过三个模型的对比发现,在模型2中,外向性对机会识别具有正向作用(β=0.376,p<0.001),在模型14中,加入重构框架之后,外向性对机会识别仍具有正向影响(β=0.321,p<0.001),但是回归系数由0.376降至0.321,说明重构框架在外向性与机会识别间存在部分中介作用,即H4b成立。39 通过对比,在模型2中,开放性对机会识别具有正向作用(β=0.446,p<0.001),在模型14中,加入重构框架之后,开放性对机会识别仍具有正向作用(β=0.410,p<0.001),但是回归系数由0.446降至0.410,说明重构框架在开放性与机会识别间存在部分中介作用,即H4e成立。通过对比,在模型2中,神经质对机会识别具有负向作用(β=-0.086,p<0.05),在模型14中加入重构框架,神经质对机会识别的影响不再显著,回归系数的绝对值由0.086降至0.061,说明重构框架在神经质与机会识别间存在完全中介作用,即H4h成立。(三)敏锐预见的中介作用检验通过前面已有的检验结果,可以发现神经质对敏锐预见不具有显著影响,即假设H3i不成立,中介检验的前三个条件无法满足,中介作用不成立,即假设H4i不成立。因此在本部分检验中,自变量只选取外向性和开放性两个维度。根据中介检验的三步骤,第一步检验控制变量、自变量(外向性、开放性)与因变量创业机会识别的关系,即借鉴前文中的模型10;第二步检验控制变量、中介变量(敏锐预见)与因变量机会识别的关系,即模型15;第三步将控制变量、自变量、中介变量及因变量纳入模型中,即模型16。通过回归处理,结果如表4-18。表4-18敏锐预见的中介作用检验研究变量因变量:创业机会识别模型10模型15模型16控性别-0.039-0.020-0.037制*年龄-0.094-0.065-0.083变学历-0.045-0.099*-0.054量有无创业经验0.215***0.445***0.196*********外向性0.3650.335自变量******开放性0.4370.395*****中介变量敏锐预见0.2870.1382R0.5550.4120.5692△R0.2130.0700.228*********F55.86437.76950.582注:*p<0.05,**p<0.01,***p<0.001由表4-18可知,通过模型对比发现,在模型10中,外向性对机会识别具有正向作用(β=0.365,p<0.001),加入敏锐预见的模型16,外向性对机会识别仍具有正向作用(β=0.335,p<0.001),但是回归系数由0.365降至0.335,说明敏锐预见在外向性与机会识别间存在部分中介作用,即假设H4c成立。类推,在模型10中,开放性对机会识别具有正向作用(β=0.437,p<0.001),加入敏锐预见的模型16中,开放性对机会识别仍具有正向作用(β=0.395,p<0.001),但是回归系数由0.437降至0.395,说明敏锐预见在开放性与机会识别间存在部分中介作用,即假设H4f成立。40 第五章研究结论与展望第一节研究结论与启示一、研究结论本研究在理论分析的基础上提出研究模型及研究假设,并通过实证分析的方法来探讨创业者人格特质、创业警觉性与创业机会识别三者之间的关系,最终假设的验证结果如下表5-1。表5-1研究假设验证结果H1创业者人格特质对创业机会识别存在显著影响成立H1a创业者的外向性对创业机会识别存在正向影响成立H1b创业者的开放性对创业机会识别存在正向影响成立H1c创业者的神经质对创业机会识别存在负向影响成立H2创业警觉性对创业机会识别存在显著影响成立H2a探求挖掘对创业机会识别存在正向影响成立H2b重构框架对创业机会识别存在正向影响成立H2c敏锐预见对创业机会识别存在正向影响成立H3创业者人格特质对创业警觉性存在显著影响部分成立H3a创业者的外向性对探求挖掘存在正向影响成立H3b创业者的外向性对重构框架存在正向影响成立H3c创业者的外向性对敏锐预见存在正向影响成立H3d创业者的开放性对探求挖掘存在正向影响成立H3e创业者的开放性对重构框架存在正向影响成立H3f创业者的开放性对敏锐预见存在正向影响成立H3g创业者的神经质对探求挖掘存在负向影响不成立H3h创业者的神经质对重构框架存在负向影响成立H3i创业者的神经质对敏锐预见存在负向影响不成立H4创业警觉性在创业者人格特质与创业机会识别之间起中介作用部分成立H4a探求挖掘在创业者的外向性与创业机会识别之间起中介作用成立H4b重构框架在创业者的外向性与创业机会识别之间起中介作用成立H4c敏锐预见在创业者的外向性与创业机会识别之间起中介作用成立H4d探求挖掘在创业者的开放性与创业机会识别之间起中介作用成立H4e重构框架在创业者的开放性与创业机会识别之间起中介作用成立H4f敏锐预见在创业者的开放性与创业机会识别之间起中介作用成立H4g探求挖掘在创业者的神经质与创业机会识别之间起中介作用不成立H4h重构框架在创业者的神经质与创业机会识别之间起中介作用成立H4i敏锐预见在创业者的神经质与创业机会识别之间起中介作用不成立41 根据研究结果,本研究得出以下四个结论:(一)创业者人格特质对创业机会识别存在显著影响由研究结果我们可以看出,人格特质对机会的识别存在显著的影响。通过实证分析得到,外向性和开放性对机会的识别存在正向的显著影响,而神经质对机会识别的影响为负向作用。这说明,在现实中,性格偏外向、活泼、自信、好奇心强、想象力丰富的个性群体在机会识别与利用上更具有优势。而神经质在现实中更多的表现为焦虑、悲观的状态,对于周边的信息处理、消化、适应可能需要更长的周期,从而不利于机会的识别。因此在生活中,我们应避免出现消极的情绪,对自我的人格特质上进一步的健全完善。(二)创业警觉性对创业机会识别存在显著正影响由研究结论我们可以看出,创业警觉性对机会的识别有着明显的正向作用。通过实证分析,警觉性的三个维度对创业机会识别的影响也均为显著同向作用。这也与大多学者已有的研究结论相一致。由此可见,在现实中,创业警觉性的提高,将有利于机会的识别与开发,从而大大加大开展创业活动的可能性。(三)创业者人格特质对创业警觉性存在显著影响本研究中,将人格特质和创业警觉性均分为三个维度,通过实证具体探讨了各维度之间的相互关系。在假设部分提出了九个假设,虽然根据实证分析结果,人格特质中神经质与创业警觉性的两个维度(探求挖掘、敏锐预见)的影响结果不是很理想,结论不成立;但人格特质中外向性、开放性两个维度与创业警觉性各维度的相关性仍及影响很显著。由此可见,人格特质对创业警觉性存在影响,但是可能有些个性特征中对警觉性影响的作用不大。(四)创业警觉性在创业者人格特质与机会识别之间起中介作用本研究是将创业者人格特质和创业警觉性各维度对创业机会识别回归,结果发现,创业警觉性三个维度(探求挖掘、重构框架、敏锐预见)在创业者人格特质(外向性、开放性)和创业机会识别间起到部分中介作用;而重构框架在创业者人格特质(神经质)和创业机会识别间起到完全中介作用。探求挖掘、敏锐预见则对创业者人格特质(神经质)不起中介作用。由此可见,创业警觉性在创业者人格特质与创业识别中间发挥中介的作用,即创业者人格特质可以通过直接影响创业者的警觉性,对机会的识别间接产生影响。二、实践启示本研究主要研究的是人格特质、创业警觉性与创业机会识别三者关系的实证研究。以创业者为主要研究对象,通过实证分析取得了一定的研究成果。本研究的成果对即将创业和正在实践中的创业者、我国创业教育的改进具有一定的指导42 意义。具体有以下几点:(一)创业者应时刻保持警觉性市场瞬息万变,许多商机可能就暗藏在变化之中。创业者需要不断关注市场变化、及时有效的搜寻对自我有用的信息,保持高度的警觉性。在实际创业中,政策的变化、市场机制的调整甚至气候的改变等等都会对行业经济、未来发展趋势产生一定的影响。保持高度的警觉性,才能尽早的发现机会,利用机会。。(二)创业者应学会主动沟通创业者警觉性在创业者人格特质与创业机会识别中间起到中介作用,因为个体特质、认知的差异性,导致不同的人对不同的信息处理结果不同。外向性的个体在与人沟通、社交活动中都可以获取一些信息;开放的想象力、极强的好奇心都有助于个体发现不同的信息,从而使得个体的警觉性得以提高,发现创业机会的概率大大增加。因此,在现实中,要学会主动的沟通、主动的获取信息。(三)创业教育应关注人格特质的健全高校开展创业教育,可以进一步健全学生的人格特质,尤其应该多关注神经质指数较高的学生。高倾向的神经质个体多会表现不自信、较敏感、易激动等。高校在开展教育活动的时候,可以适当的开展一些可以提高心理抗压能力的心理课程、以及提高心理素质的一些实践活动,尽可能的降低学生焦虑紧张的情况,让更多的学生能够学会主动,这无论是对创业或者学生未来人生都有益处。第二节研究的局限性与展望一、研究局限性本文结合文献研究和实证分析,对创业者人格特质、创业警觉性与机会识别三个变量直接关系有了更深入的理解,也获得了一些研究成功,但因个人能力与精力的有限,在研究过程中,不可避免的受到一些内外因素的影响,使得研究存在一些不足,具体有以下几个方面:1.样本的局限性。第一,样本数量的不足。本研究中总计收到321份数据,而筛选后的有效问卷仅276份,样本数量不够大;第二样本的来源局限。问卷的来源主要依靠笔者的关系网络收集而来,在年龄、行业等方面的代表性和广泛性仍不够。关于样本的这两个问题,可能对实证结果的可靠性及结论的推广产生一定的影响。2.问卷主观性较强。本研究采用的是问卷调研的方法,问卷的填写者具有较强的主观能动性,不排除在问卷填写过程中主观判断过强,被测者是否如实填写受到质疑,从而对最终研究结论产生影响。43 3.控制变量选取不够全面。本研究中的控制变量主要选取了性别、年龄、学历这些应用比较广泛的简单控制变量,可能会导致研究中有未考虑到的控制变量影响研究结果,影响研究结果的可信度。4.分析方法过于单一。本文中运用的统计分析方法都是比较常规性的操作方法,采用的数据分析方法过于单一,使用的统计分析软件也过于简单。5.研究中未考虑到数据的动态性。本研究收集的数据均为横截面数据,即收集的某个时间点的数据。而个性特质、警觉性是会随着时间、环境的变化而产生差异,这就对研究结果产生一定的影响。二、未来研究展望研究展望主要是针对研究的局限,未来可以避免或采取一些弥补措施,主要有以下几点:1.扩大样本。未来研究中可以尝试扩大样本的数量,从而提高样本数据的代表性。此外,可以进行更针对性的研究,比如可以按行业、地区来收集样本,使得研究结果有更好的代表性。2.问卷填写原则的强调。针对被测者主观性较强这个问题,可以在被测者在填写之前,强调问卷用途、保密原则等,使被测者尽可能的真实填写问卷,从而有效的提高问卷及研究结果的可靠性。3.丰富研究方法。未来可以尝试使用其他的统计分析软件,如利用AMOS、LISREL进行结构方程模型建立等。通过研究的方法的丰富,从而更好、更深入的研究变量间的关系。4.动态跟踪研究。为了进一步的提高研究结果的可靠性,可以对调研对象采取多次跟踪采集数据,将多次数据进行横纵向的对比,弥补研究采用单一横截面数据的不足,从而使得研究结果更有效、更可信。44 参考文献[1]陈仲庚.试论人格心理及有关的某些概念[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6(4):30-34[2]陈震红,董俊武.国外创业研究的历程[J]外国经济与管理,2004,(2):7-11[3]陈浩义.基于信息资源视角的创业机会识别过程研究[J].情报科学,2008(9):1413-1418[4]陈巍.创业者个体因素对创业倾向的影响:感知环境宽松性的中介作用[D].吉林大学,2010[5]陈文婷.创业学习、知识获取与创业绩效[D].东北财经大学,2010[6]陈忠卫,史振兴.创业机会的识别与开发研究——以微软与谷歌的案例比较[J].管理案例研究与评论,2010,03(4):273-284[7]蔡莉,单标安,朱秀梅,王倩.创业研究回顾与资源视角下的研究框架构建-基于扎根思想的编码与提炼[J].管理世界,2011(12):160-169[8]陈刚.管制与创业-来自中国的微观证据[J].管理世界,2015(5):89-99[9]丁铎.首都大学生创业意向影响因素研究[D].北京邮电大学,2015[10]范巍,王重鸣.个体创业倾向与个性特征及背景因素的关系研究[J].人类工效学,2005,11(1):33-35[11]符惠明,韦雪艳,段锦云.大学生创业警觉性、团队主动性与机会识别关系——两种创业教育模式的比较[J].现代教育管理,2010(10):115-118[12]郭军盈.中国农民创业的区域差异研究[J].经济问题探索,2006(6):70-74[13]高明明.创业警觉性、创造性思维与创业机会识别关系研究[D].吉林大学,2012[14]黄金睿.环境特性、创业网络对创业机会识别的影响研究[D].吉林大学,2010.[15]林嵩,姜彦福.创业研究进展综述与分析[J].管理现代化,2005(6):22-24[16]陆园园,张红娟.中国创业问题研究文献回顾[J].管理世界,2009(6):158-167[17]李雪灵,万妮娜.基于Timmons创业要素模型的创业经验作用研究[J].管理世界,2009(8):182-183[18]林嵩.创业机会识别的过程解构与机制探讨[J].技术与创新管理,2010,31(3):306-308[19]梁巧转,孟瑶,刘炬,等.创业团队成员人格特质和工作价值观与创业绩效45 ——基于创业导向的中介作用[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12,33(7):171-180[20]李华晶,张玉利,王秀峰.基于CPSED的创业者伦理与创业机会关系研究[J].管理学报,2014,11(1):95-100[21]李国彦,李南.大学生创业者个体因素对创业警觉性的影响研究——基于社会创业政策的调节作用[J].教育发展研究,2014(19):38-43[22]罗明忠,陈明.人格特质、创业学习与农民创业绩效[J].中国农村经济,2014(10):62-75[23]刘军.我国大学生创业政策体系研究[D].山东大学,2015[24]苗青.基于规则聚焦的公司创业机会识别与决策机制研究[D].浙江大学,2006[25]孙维.创业警觉性、心理资本、知识共享对大学生创业决策的机理分析[J].扬州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2016(1):72-75[26]徐凤增.创业机会识别与杠杆资源利用研究[D].山东大学,2008[27]徐亚平.创业学习对创业机会识别的影响机制研究[D].浙江大学,2011[28]温忠麟,张雷,侯杰泰,等.中介效应检验程序及其应用[J].心理学报,2004,36(5):614-620[29]王登峰,崔红.对中国人人格结构的探索——中国人个性量表与中国人人格量表的交互验证[J].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31(5):5-16[30]王玉帅,尹继东.创业者:定义的演化和重新界定[J].科技进步与对策,2009(10):137-141[31]王倩.社会网络对创业机会识别的影响:信息获取的中介作用[D].吉林大学,2011[32]魏喜武,陈德棉.创业警觉性与创业机会的匹配研究[J].管理学报,2011,08(1):133-136[33]王沛,陆琴.创业警觉性、既有知识、创业经历对大学生创业机会识别的影响[J].心理科学,2015(1):160-165[34]尹苗苗,蔡莉.创业能力研究现状探析与未来展望[J].外国经济与管理,2012(12):1-12[35]姚艳虹,韩树强.组织公平与人格特质对员工创新行为的交互影响研究[J].管理学报,2013,10(5):700-707[36]杨玲.先验知识、创业警觉性、学习风格对创业机会识别的影响研究[D].华东理工大学,2014[37]郑振宇,谢文锦,李永耀,等.情绪对于创业者及其创业过程的影响[J].科技创业月刊,2010(1X):45-4746 [38]郑雪,王玲,邱琳,严标兵.大学生主观幸福感与人格特征的关系[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03,11(2):105-107[39]张玉利,杨俊、戴燕丽.中国情境下的创业研究现状探析与未来研究建议[J].外国经济与管理,2012,34(1):1-9[40]张秀娥,王勃.创业警觉性、创造性思维与创业机会识别关系研究[J].社会科学战线,2013(1):78-84[41]周劲波,黄胜.关系网络视角下的国际创业研究述评[J].外国经济与管理,2013,35(2):22-32[42]张红,葛宝山.创业机会识别研究现状述评及整合模型构建[J].外国经济与管理,2014,36(4):15-24[43]赵鑫,张雅丽,陈玲,等.人格特质对青少年社交焦虑的影响:情绪调节方式的中介作用[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14,22(6):1057-1061[44]仲伟伫,芦春荣.环境动态性对创业机会识别可行性的影响路径研究——基于创业者个人特质[J].预测,2014(3):27-33[45]周静静.90后大学生人格特质和创业意向的关系研究[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4[46]张梦琪.创业者社会资本、创业机会开发与新创企业成长关系研究[D].吉林大学,2015[47]张红,葛宝山.创业学习、机会识别与商业模式——基于珠海众能的纵向案例研究[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16,37(6):123-136[48]赵波,杜万恒.大学生人格特质、创业环境感知与创业意向的关系研究[J].经营与管理,2016(1):147-150[49]ArdichviliA,CardozoR,RayS.Atheoryofentrepreneurialopportunityidentificationanddevelopment[J].JournalofBusinessVenturing,2003,18(1):105-123.[50]ArdagnaS,LusardiA.Heterogeneityintheeffectofregulationonentrepreneurshipandentrysize[J].JournaloftheEuropeanEconomicAssociation,2009,8(2-3):594-605.[51]BaronRM,KennyDA.Themoderator-mediatorvariabledistinctioninsocialpsychologicalresearch:conceptual,strategic,andstatisticalconsiderations.[J]JournalofPersonalityandSocialPsychology,1986,51(6):1173-1182.[52]BlanchflowerDG,OswaldAJ.Whatmakesanentrepreneur?[J].JournalofLaborEconomics,1998,16(1):26-60.[53]BaronRA.Humanresourcemanagementandentrepreneurship:somereciprocalbenefitsofcloserlinks[J].HumanResourceManagementReview,2003,13(2):253-256.[54]BusenitzLW,IiiGPW,ShepherdD,etal.Entrepreneurshipresearchinemergence:Pasttrendsandfuturedirections[J].JournalofManagement,2003,29(3):285-308.47 [55]BaronRA.Opportunityrecognitionaspatternrecognition:howentrepreneurs"ConnecttheDots"toidentifynewbusinessopportunities[J].AcademyofManagementPerspectives,2006,20(1):104-119.[56]CassonM.Theentrepreneur:Aneconomictheory[M].Oxford,UK:MartinRobertson,1982.[57]CostaPT,McCraeJR.Anintroductionofthefive-factormodelanditsapplications[J].JournalofPersonality,1992,60:175-215.[58]CastaniasRP,HelfatCE.Managerialandwindfallrentsinthemarketforcorporatecontrol[J].JournalofEconomicBehavior&Organization,1992,18(2):153-184.[59]CrantJM,BatemanTS.Potentialjobapplicantreactionstoemployeedrugtesting:Theeffectofprogramcharacteristicsandindividualdifferences[J].JournalofBusiness&Psychology,1993,7(3):279-290.[60]CrantJM.Proactivebehaviorinorganizations[J].JournalofManagement,2000,26(3):435-462.[61]CorbettAC.Learningasymmetriesandthediscoveryofentrepreneurialopportunities[J].JournalofBusinessVenturing,2007,22(1):97-118.[62]DimovD.Fromopportunityinsighttoopportunityintention:Theimportanceofperson-situationlearningmatch[J].EntrepreneurshipTheory&Practice,2007,31(4):561–583.[63]EntrialgoM,FernándezE,VázquezCJ.Psychologicalcharacteristicsandprocess:theroleofentrepreneurshipinSpanishSMEs[J].EuropeanJournalofInnovationManagement,2000,volume3(3):137-149.[64]EckhardtJT,ShaneSA.Opportunitiesandentrepreneurship[J].JournalofManagement,2003,29(29):333-349.[65]GartnerWB.Aconceptualframeworkfordescribingthephenomenonofnewventurecreation[J].AcademyofManagementReview,1985,10(4):696-706.[66]GartnerWB,BirdBJ,StarrJA.ActingasIf:Differentiatingentrepreneurialfromorganizationalbehavior[J].EntrepreneurshipTheory&Practice,1992,16(3):13-31.[67]GaglioCM,TaubRP.Entrepreneursandopportunityrecognition[D].Wellesley,MA:BabsonCollege,1992.[68]GaglioCM,KatzJA.Thepsychologicalbasisofopportunityidentification:Entrepreneurialalertness[J].SmallBusinessEconomics,2001,16(2):95-111.[69]GaglioCM.Theroleofmentalsimulationsandcounterfactualthinkingintheopportunityidentificationprocess[J].EntrepreneurshipTheory&Practice,2004,28(6):533-552.[70]GlaeserEL,KerrSP,KerrWR.Entrepreneurshipandurbangrowth:Anempiricalassessmentwithhistoricalmines[J].ReviewofEconomics&Statistics,2013,97(4):13-15.[71]GrahamEK,LachmanME.Personalitytraits,facetsandcognitiveperformance:Age48 differencesintheirrelations[J].Personality&IndividualDifferences,2014,59(1):89-95.[72]HisrichRD.Entrepreneurship/Intrapreneurship[J].AmericanPsychologist,1990,45(2):209-222.[73]HillsGE,LumpkinGT.Opportunityrecognitionresearch:implicationsforentrepreneurshipeducation[J].1997,203-218.[74]Holtz-EakinD,WeathersR.HoratioAlgermeetsthemobilitytables[J].SmallBusinessEconomics,2000,14(4):243-74.[75]KirznerIM.Competitionandentrepreneurship[M].Chicago:UniversityofChicagoPress,1973.[76]KirznerIM.Perception,opportunity,andprofit:studiesinthetheoryofentrepreneurship[M].Chicago:UniversityofChicagoPress,1979.[77]KirznerIM.MustCapitalismYieldtoSocialism?[J].EconomicAffairs,1985,5(3):35-37.[78]KaishS,GiladB.Characteristicsofopportunitiessearchofentrepreneursversusexecutives:Sources,interests,generalalertness[J].JournalofBusinessVenturing,1991,6(1):45-61.[79]KoS,ButlerJE.Alertness,Bisociativethinkingability,anddiscoveryofentrepreneurialopportunitiesinAsianHi-TechFirms[J].SocialScienceElectronicPublishing,2003,22(3):421-429.[80]KarraN,PhillipsN,TraceyP.Buildingthebornglobalfirm:Developingentrepreneurialcapabilitiesforinternationalnewventuresuccess[J].LongRangePlanning,2008,41(4):440-458.[81]LowMB,MacmillanIC.Entrepreneurship:Pastresearchandfuturechallenges[J].JournalofManagement,1988,14(2):139-161.[82]LucasRE,FujitaF.Factorsinfluencingtherelationbetweenextraversionandpleasantaffect.[J].JournalofPersonality&SocialPsychology,2000,79(6):1039-1056.[83]LiZhineng.Entrepreneurialalertness:Anexploratorystudy[M].AnnArbor,Mich:UMI,2004.[84]LumpkinGT,LichtensteinBB.Theroleoforganizationallearningintheopportunity-recognitionprocess[J].EntrepreneurshipTheory&Practice,2005,29(4):451–472.[85]LiY,GuoH,LiuY,etal.Incentivemechanisms,entrepreneurialorientation,andtechnologycommercialization:EvidencefromChina'stransitionaleconomy[J].JournalofProductInnovationManagement,2008,25(1):63–78.[86]MinnitiM.Anempiricalassessmentofentrepreneurialbehaviour:thecaseofItaly[J].GlobalBusiness&EconomicsReview,2005,7(1).[87]MbokoS,Smith-HunterAE.WomenentrepreneursinZimbabwe:Acasestudy[J].JournalofGlobalBusinessIssues,2009,3(1):157-170.[88]OzgenE,BaronRA.Socialsourcesofinformationinopportunityrecognition:Effectsofmentors,industrynetworks,andprofessionalforums☆[J].JournalofBusinessVenturing,2007,49 22(2):174-192.[89]RayS,CardozoR.Sensitivityandcreativityinentrepreneurialopportunityrecognition:aframeworkforempiricalinvestigation[C].Thesixthglobalentrepreneurshipresearchconference,ImperialCollege,London,1996.[90]SchumpeterJA.TheTheoryofeconomicdevelopment:Aninquiryintoprofits,capital,credit,interest,andthebusinesscycle[J].SocialScienceElectronicPublishing,1934,25(1):90-91.[91]ShaperoA.Somesocialdimensionsofentrepreneurship.[J].Adults,1980,25(8):28.[92]StevensonHH,GumpertDE.Theheartofentrepreneurship[J].1985,63(2):85-94.[93]SaucierG.Mini-Markers:AbriefversionofGoldberg'sunipolarBig-Fivemarkers[J].JournalofPersonalityAssessment,1994,63(3):506-516.[94]SinghRP.Entrepreneurialopportunityrecognitionthroughsocialnetworks[J].BusinessAdministrationGeneral,1998.[95]SeibertSE,CrantJM,KraimerML.Proactivepersonalityandcareersuccess.[J].JournalofAppliedPsychology,1999,84(3):416-27.[96]ShaneS,VenkataramanS.ThePromiseofEntrepreneurshipasaFieldofResearch[J].AcademyofManagementReview,2000,25(1):217-226.[97]SmithBR,MatthewsCH,SchenkelMT.Differencesinentrepreneurialopportunities:Theroleoftacitnessandcodificationinopportunityidentification[J].JournalofSmallBusinessManagement,2009,47(1):38–57.[98]ShaneS.Priorknowledgeandthediscoveryofentrepreneurialopportunities[J].OrganizationScience,2014,11(4):448-469.st[99]TimmonsJA.newventurecreation:Entrepreneurshipforthe21Century(5thEdi-tion)[M].IrwinMcGraw-Hill,1999.[100]TangJ,MurphyPJ,ChadhaR,etal.Entrepreneurialalertness,technologicalinnovations,andnewproductansservicedevelopment:Evidencefromtwostudies(summary)[J].FrontiersofEntrepreneurshipResearch,2007,27(5).[101]TangJ,KacmarKM,BusenitzL.Entrepreneurialalertnessinthepursuitofnewopportunities[J].JournalofBusinessVenturing,2012,27(1):77-94.[102]YuFL.Entrepreneurialalertnessanddiscovery[J].ReviewofAustrianEconomics,2001,14(1):47-63.[103]YangK.InstitutionalholesandentrepreneurshipinChina[J].SociologicalReview,2004,52(3):371–389.[104]ZimbardoPG,WeberAL,JohnsonRL.Psychology[M].Boston:AllynandBacon,2000.50 在读期间科研成果[1]汪金龙,黄翠翠.基于顾客满意的个性化定制三阶段研究--以木子里手工皮质与服饰为例[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2016(8):52-56.51 附录创业者人格特质、创业警觉性与创业机会识别关系问卷尊敬的先生/女士:您好!这是一份用于学术性研究的调查问卷,您的意见是本研究的重要数据来源,非常希望得到您的支持与帮助。问卷旨在研究创业者人格特质、创业警觉性与创业机会识别之间的相互关系。问卷共包括四个部分,一律采用无记名填写的方式,答案不分对与错。您所填内容绝不会对外公开,仅供学术研究之用,非常感谢您的配合。祝您工作顺利,生活幸福!安徽财经大学工商管理学院研究生:黄翠翠指导老师:汪金龙第一部分:此部分是关于您个人信息的问题,问题不涉及个人具体隐私,请依照您的个人真实情况,每题选出最符合的一项(在相应的选项上打钩即可),谢谢!您的性别为:□男□女您的年龄为:□20岁以下(含20岁)□21-30岁(含30岁)□31-40岁(含40岁)□41岁以上(含41岁)您所受教育程度为:□高中(中专)及以下□大专□本科□硕士及以上您有无创业经验:□有□无您目前所处的创业阶段为:□准备创业(有想法还未正式实施)□正在创业中(创业计划实施中)□已经拥有创业实体□创业失败第二部分:以下是关于创业者特质的一些问题,请依照您的个人真实情况,每题选出最符合的一项(在相应的栏目下打勾即可),谢谢!完全基本基本完全序号题项不确定不符合不符合符合符合1喜欢参加各式各样的社交活动参加社交活动时,喜欢与他人交流,2很少出现冷场的情况52 3喜欢参加冒险、刺激类的活动4面对陌生的环境,不会感到不自在5常常觉得自己精力充沛,充满能量6喜欢独处的感觉7遇到问题时,常与他人有不同的见解能够将不同的事物联系起来,发现新8的问题9对于新鲜的事物,极具好奇心10对于新鲜的事物,能够短时间内适应11喜欢把很多事情想得太复杂12喜欢探究事物背后的深意13会担心不好的事情发生别人对自己好,会担心对方抱有什么14目的15因事情不如预期的顺利而心情欠佳当别人有所成就而获得奖励时,心里16感到不舒服17心情不会受到季节和天气的影响我会因别人的看法而改变自己的行18为第三部分:以下是关于创业警觉性的一些问题,请依照您的个人真实情况,每题选出最符合的一项(在相应的栏目下打勾即可),谢谢!完全基本基本完全序号题项不确定不符合不符合符合符合我会投入较多的时间来思考如何经19营20我通过关系网络来求证商业信息21我通过各种媒介来获悉商业动态22我很在意来自外界的反馈23我总是能够汲取他人的意见和建议24我能够发现易被别人忽略的东西25我能够看到有用的资源53 26我的商业设想来自于偶然发现我可以将几个看似不相关的事情,重27新联合当反常情况出现时,我会把他视为一28种偶然现象29我能够较快的做出经营决策我能够预见某种具有商业发展潜力30的机会我会对突闪的念头进行大胆预测和31行动设想我对未来充满好奇,相信不会是简单32枯燥的重复我会对易被忽视的东西,保持关注和33思考第四部分:以下是关于创业机会识别的一些问题,请依照您的个人真实情况,每题选出最符合的一项(在相应的栏目下打勾即可),谢谢!完全基本基本完全序号题项不确定不符合不符合符合符合我能很快识别新的政策或信息可能34带来的变化我能很快掌握各种关于创业机会的35信息在日常工作中,我总是能够发现身边36存在的创业机会我发现的创业机会具有一定的可行37性我发现的创业机会具有一定的新颖38性问卷结束,非常感谢您的支持!54 致谢时光匆匆,转眼两年半的研究生生涯即将结束,将要开启另一段旅程。回首这两年多的时光,交错着悲欢喜乐,有收获有感动也有遗憾。但此刻的我,更多的是想感恩。感谢在这段岁月里,遇到的所有人,谢谢您们对我的帮助、对我宽容。在这里,首先我需要感谢的是我的导师,汪金龙教授。感谢汪老师在这两年多的时间里,对我学术上的耐心指导,老师严谨的学术态度一直深深影响着我们。在此次毕业论文的完成中,老师给予了我极大的帮助。老师从论文的选题、模型构建、问卷设计、到初稿修改,老师不厌其烦的一次次的给予我们修改意见,直至我们顺利完成论文。除了在学术上的指导,汪老师温文儒雅的为人也深深感染着我们。感谢创业研究所的所有老师,包括陈忠卫老师、王晶晶老师、杜运周老师、李宏贵老师等等;感谢各位授课老师,包括张斌老师、焦晓波老师等。感谢胡旺盛老师及胡敏华老师对我论文开题提出的宝贵建议。感谢同门的师兄王丹、师姐周金平、及赵青云同学对我论文写作的极大帮助;感谢室友沈雨琪两年半的相伴,因为有你们的鼓励与帮助,我才能顺利的完成论文。感谢在这段时光里,与你们的相遇。未来我们可能在不同的城市打拼,相遇的机会不会太多,但希望我们可以常联系,珍惜这份美好的相遇。感谢我最亲爱的爸爸妈妈和姐姐,感谢你们这么多年来对我的疼爱与照顾,是你们一直的鼓励与支持成就了现在的我。最后祝福所有曾经帮助过我的人,祝你们一生平安,生活幸福!黄翠翠2016年12月于安徽财经大学55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