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酸芽孢杆菌的分离筛选及对玉米秸秆的微贮效果

产酸芽孢杆菌的分离筛选及对玉米秸秆的微贮效果

ID:35145560

大小:2.59 MB

页数:55页

时间:2019-03-20

产酸芽孢杆菌的分离筛选及对玉米秸秆的微贮效果_第1页
产酸芽孢杆菌的分离筛选及对玉米秸秆的微贮效果_第2页
产酸芽孢杆菌的分离筛选及对玉米秸秆的微贮效果_第3页
产酸芽孢杆菌的分离筛选及对玉米秸秆的微贮效果_第4页
产酸芽孢杆菌的分离筛选及对玉米秸秆的微贮效果_第5页
资源描述:

《产酸芽孢杆菌的分离筛选及对玉米秸秆的微贮效果》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AGRICULTURALUNIVERSITYOFHEBEI硕士学位(毕业)论文产酸芽孢杆菌的分离筛选及对玉米秸秆的微贮效果学位申请人:杨继业指导教师:朱宝成教授郭晓军讲师学科专业:微生物与生化药学学位类别:理学硕士授予单位:河北农业大学答辩日期:二〇一五年五月三十日独创性声明本人声明所呈交的学位论文是本人在导师指导下进行的研究工作及取得的研究成果。据我所知,除了文中特别加以标注和致谢的地方外,论文中不包含其他人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研究成果,也不包含为获得河北农业大学或其他教育机构的学位或证书而使用过的材料。与我一同工作的同志对本研究所做的任何贡献均已在论文中作了明确的说明

2、并表示谢意。.学位论文作者签名:士签字円期:年0〈月丨卜丨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书本学位论文作者完全了解河北农业大学有关保留、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有权保留并向国家有关部门或机构送交论文的复印件和磁盘’允许论文被查阅和借阅。本人捋权河匕农业大学可以将学位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编入有关数据库进行检索,可以采用影印、缩印或扫描等复制手段保存、汇编学位论文。(保密的学位论文在解密后适用本授权书)(A学位论文作者签名:知姊‘导师签名:签字F1期:M/]•年乂月I「丨签字R期:如J�年%月In学位论文作者毕业后去向:工作单位:电话:通讯地址:邮编:分类号:S816.53单位代码:100

3、86密级:公开学号:2012071产酸芽孢杆菌的分离筛选及对玉米秸秆的微贮效果TheisolationandscreeningofBacillusstrainsproducingorganicacidsonmicrobialcornstalksilage学位申请人:杨继业指导教师:朱宝成教授郭晓军讲师学科专业:微生物与生化药学学位类别:理学硕士授予单位:河北农业大学答辩日期:二〇一五年五月三十日摘要青贮是秸秆饲料化利用较为成熟的技术,可以最大限度地保存秸秆中的营养物质,为畜牧养殖业提供较为廉价优质的饲草。目前,用于秸秆青贮的微生物添加剂主要是乳酸菌类,然而乳酸菌不耐高温

4、,在生产和贮存过程中易失活,质量不稳定,影响了其使用效果。针对这一问题,本研究拟分离筛选可以发酵产酸的芽孢杆菌菌株,制备微贮菌剂,用于鲜玉米秸秆的贮存。首先从牛粪等样品中共分离得到了芽孢菌菌株200余株,利用变色圈法从中初筛出13株可使溴甲酚紫变黄的产酸菌株。利用平板培养基打孔法对这13株菌进行了复筛,最终获得1株产酸量较高的芽孢杆菌R42-16菌株。该菌株可以发酵糖产生多种有机酸,其中乙酸、乳酸的产量较高,液体发酵条件下分别为220.70μg/mL、174.25μg/mL。根据菌落形态、菌体特征、生理生化试验、以及16SrDNA序列分析,菌株R42-16被鉴定为解淀粉

5、芽孢杆菌(Bacillusamyloliquefaciens)。对R42-16菌株的生物学特性进行研究发现,该菌株对酸、胆酸盐具有较强的耐受性,耐受pH的范围为1.0~7.0,耐受胆酸盐的范围为0.1%~0.3%;该菌株对蔗糖、果糖的利用率均较高;同时,菌株R42-16对致病大肠杆菌O157:H7具有较强的拮抗活性。通过单因素试验和正交试验,对菌株R42-16的培养基组成和培养条件进行了优化。优化培养基为:玉米粉1.0%、酵母浸粉2.0%、MnSO4·H2O0.01%、CaCl2·H2O0.01%;适宜的培养条件为:培养基pH6.0、装液量为50mL/250mL三角瓶、

6、接种量为4.0mL/9瓶、发酵时间为48h。在此培养条件下,发酵液中菌株R42-16的活菌数为3.19×10-1CFU·mL,芽孢形成率为93.76%。对菌株R42-16对玉米秸秆的发酵效果进行了评价。设定菌剂施用量分别为8998.0×10CFU/kg(试验组Ⅰ)、1.0×10CFU/kg(试验组Ⅱ)和1.2×10CFU/kg(试验组Ⅲ),发酵30d,对各试验组秸秆的营养指标对比如下:与青贮对照组相比,试验组Ⅰ中的乳酸、乙酸含量差异不显著(p>0.05),试验组Ⅱ、试验组Ⅲ中两者的含量均显著增加(p<0.05),试验组Ⅱ、试验组Ⅲ的乳酸含量分别提高24.38%、25.0

7、%,乙酸含量分别提高292.87%、338.52%。但试验组Ⅱ和试验组Ⅲ之间差异不显著(p>0.05)。试验组Ⅰ中的丁酸含量、氨态氮/总氮与对照组相比差异不显著(p>0.05),而试验组Ⅱ、试验组Ⅲ与对照组相比,显著降低(p<0.05),试验组Ⅱ、试验组Ⅲ的丁酸含量分别降低了47.34%、53.36%;氨态氮/总氮分别降低了36.89%、42.33%。但试验组Ⅱ、试验组Ⅲ之间差异不显著(p>0.05)。试验组Ⅰ的粗蛋白含量与对照组相比,差异不显著(p>0.05),试验组Ⅱ、试验组Ⅲ与对照组相比,含量显著增加(p<0.05),试验组Ⅱ、试验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