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34737499
大小:56.80 KB
页数:5页
时间:2019-03-10
《付成励:我们拯救你》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付成励:我们拯救你http://www.sina.com.cn 2009年11月25日11:42 《法律与生活》杂志 本刊记者/吕娟 采访对象/丁海洋 付成励能活下来的结果,包含着公检法“相当大的努力”;他的律师和他会面,多达11次。他们说:“在这个案子中,我还看到了一个女性的伟大。”这位女性,就是受害者程春明的妻子。他们,都是拯救付成励的人。 2009年10月20日,付成励杀师案宣判。 对这起备受关注的案件,北京市第一中级人民法院给出了“死刑,缓期两年执行”的一审判决结果。法院认定,23岁的付成励的行为构成故意杀
2、人罪,鉴于其具备法律规定的自首情节,且既往表现良好,对其判处死刑,但可不立即执行。 2008年10月28日18时40分,中国政法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大四学生付成励,携刀进入教室内,将正在准备上课的老师程春明砍成重伤,后自己拨打110报警。19点左右,程春明不治身亡。在案件侦办过程中,警方对付成励进行了精神鉴定,结论为精神正常。 据付成励称,他报复程春明的原因,是因为程作为老师和有妇之夫,在他和女友陈某交往前曾保持了一年的不正当关系,给他和女友之间留下了太多阴影,程“不配为人师”。 偏执的代价 10月30日11时,付成励
3、上诉和检察院提起抗诉的最后一天期限,本刊记者拨通了付成励辩护律师丁海洋的电话,他称,付成励已经明确表示不上诉,而律所也没有收到检察院抗诉的法律文书。但同时,他表示还有一个重要信息告诉我,语气难掩一丝兴奋。 10月29日下午14时,作为付成励的辩护律师,张波与丁海洋第11次在看守所会见了付成励,“我们想最后一次劝说他悔罪”,尽管判决基本已经尘埃落定,尽管前10次的劝说都未能奏效。出乎他们意料的是,这最后的一次,付成励“不可救药”的执拗终于出现了松动,他理了发,剃掉了胡子,面目清爽地坐在律师的对面。“他第一次表示:自己的行为不可取
4、。”丁海洋问付还有什么话说,他想了一下,说他很想对程春明的爱人韩某说一句:“学姐,对不起。” “保住他的命不是唯一目的,最重要的是拯救他的灵魂”,这是丁海洋在接受本刊记者采访时,第二次说到这句话。 (2009年10月29日下午14时,付成励的辩护律师丁海洋第一次在媒体面前,谈到了付案程序以外的问题) 到目前为止,我和付成励会过11次面,加上两次开庭,已经13次了。从个人的角度,我跟他可以说已经是朋友了。宣判后我跟他说,如果你不上诉的话,这可能是我们最后一次见面了。说实话,为付成励辩护,我和我们所主任张波律师是经过一番思想斗
5、争的。本案被害人是中国政法大学著名教授,而张波曾在中国政法大学当过7年的老师,我也曾在黑龙江大学执教多年,这样的经历让我们犹豫不决,但最终促使我们接下这个案子的,也是这个原因——我们都曾经是老师,而付成励是一个学生。 我想我首先要声明的一点是,目前媒体关于“政法大学弑师案”的说法并不正确。《说文解字》里对“弑”有详细的解释,“臣杀君”、“子杀父”,是带有明确的身份等级色彩的,现在的社会,即便对方是教师,他们之间的法律地位也是平等的,而目前此案涉及的所有法律文书上,也都没有“弑”的提法,我觉得这需要特别提出来更正,如果地位不平等
6、,案件的处理结果怎能公正呢? 从案发到现在,社会各界对付成励的猜测和评价很多,有的认为他罪不可赦,有的把他的行为当成英雄壮举。作为辩护律师,维护付的合法权益是我们的义务,但我们绝不会为杀人者歌功颂德,无论因为什么去杀人,都是违法的,应该受到严惩。付成励也为此付出了惨重的代价,他用一个不成熟的决定,断送了自己美好的前程!作为辩护律师,我们只是从法律的角度来审视,付是有罪的但并非十恶不赦,他应当受到法律的惩罚但罪不当诛。 通过我跟他的接触,付不是个坏人,甚至是一个很有责任感、嫉恶如仇的人。很多细节媒体未曾报道,比如,高中的时候,
7、学校开运动会,付是他们班的体委,他们班男生少,他报了所有没有人报的项目,他认为这是一个体委应当承担的责任。他在中学参加一次作文比赛中的获奖文章,题目就是“多行不义必自毙”。他五次获得三好学生荣誉称号、三次获得奖学金,大学期间是学校社团干部,5.12地震后积极献血。 他很喜欢历史和哲学,我每次会见,他都让我给他带书过去,把书目列出来给我,包括《史记》、《资治通鉴》、《四库全书》、《菜根谭》等。 他的性格里有强烈的个人英雄主义情结,每一次见面,我们都竭力劝他正视自己的错误,能够争取良好的态度悔罪,他后来说你们别劝了,以前都是我劝
8、别人。他坚信自己的行为能够改变社会的丑恶现象,他也抱定了要用鲜血和生命来换取这种改变,我对他这种心理的总结是很准确的,他要做个“殉道者”。付成励本人从来没有要求过轻判,相反他一心求死。在他看来,死缓不足以引起人们重视师德教育。所以,他在法庭宣判后问“为什么没有我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