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34728995
大小:73.18 KB
页数:3页
时间:2019-03-10
《一切景语皆情语周峰》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一切景语皆情语——在景物背后寻找隐藏的情感线【案例叙述】《庐山的云雾》是苏教版第六册教材的一篇写景物的文章。作者紧紧抓住庐山云雾的神奇绝妙,用优美的语句、传神的文字,描写了庐山云雾的秀丽多姿、神奇多变的景观,表达了作者对庐山云雾的喜爱和留恋。在上这课之前,翻看了教参,也上网走了走,其实选择这篇文章作为公开课的还真不少,好几个名家也上过。下载下来慢慢学习。一篇篇看,一课课读,发现大家研读文本的时候都看出了庐山云雾的特点,也都以云雾的特点为主线,然后紧紧围绕了云雾的“千姿百态”、“瞬息万变”这两个中心
2、词来开展课堂教学,让孩子去感受庐山云雾的姿态之美、变化之美。所有的人都这样上,看来这样的分析,这样的课堂,应该没问题。可真的没问题吗?虽说整理出的教案汲取了大家对文本和课堂的思考,其中不乏名家的智慧。可不知为何我对着整理出的教案总觉得有些不对。放下教案,重新拿出文本,静下心反复思考。原来,用“庐山的云雾都有哪些特点?”这个主问题穿引全文的确会让整个课堂的思路清楚,脉络清晰,老师在课堂上也容易把握。可是,这个问题却又不觉之中让学生站在文本之外分析文章,解析文字,拉远了学生与文章与作者之间的距离,是一
3、种站在文本以外的阅读,并未真正引领学生走进文字,去感受、去体验。可这样一篇写景的文章,不用景物特点做线索,还能发掘出什么线索来呢?我再次回到文本中找寻……反复阅读之后我问自己,作者游览庐山之后为什么要写云雾?庐山这么多的奇峰异岭、瀑布溪流,他为何就唯独钟情于这云雾?是不是作者对这景色有着独特的情感呢?背后到底没有隐藏着什么样的情感线呢?在不断地询问中,我的目光落在了“在山上游览,似乎随手就能摸到飘来的云雾。漫步山道,常常会有一种腾云驾雾、飘飘欲仙的感觉。”这是第一自然段中的最后两句话,第一自然段不
4、是文章的重点段落,这两句话在课堂上也往往是一句带过。但是,这篇文章的情感线索恰恰隐藏在这其中!瞬间,我豁然开朗……片段一:(初读课文之后)3师:秀丽的庐山有众多的美景,作者最喜欢的是什么?其实课题就告诉了我们,一起读读生:庐山的云雾。师:奇异的高峰,幽静的山谷,飞流而下的瀑布,潺潺的溪流……这么多的美景,作者为何就那么喜爱这云雾呢?生:因为庐山的云雾千姿百态。生:还因为庐山的云雾瞬息万变。师:让我们一起走进庐山的云雾。(跳过第一自然段,直接带领学生走进课文的二、三自然段,共同感受云雾的千姿百态、瞬
5、息万变。)片段二:(重点段落学习完之后)师:我们喜爱庐山的云雾,是因为它的姿态之美,也因为它的变化之美。可是,这云雾这么让作者喜爱甚至流连忘返,仅仅是因为它的千姿百态、瞬息万变吗?请同学们再仔细读读课文,走进这云雾还会有什么特殊的感受呢?(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再读全文,静心思考)生:因为这云雾使得庐山更神秘。师:是的,变幻无常的云雾让庐山的奇峰异岭若隐若现,更显神秘。还因为什么?生:我发现,在山上游览时随手就能摸到飘来的云雾。师:仅仅是能摸到?看,眼前漂浮的生:是云雾!师:迎面拂过的生:是云雾!生:
6、身边到处是云雾。生:我觉得连脚下踩着的都是云雾!师:是啊!这云雾无处不在,让所有身在其中的人有了生:(突然醒悟,接过老师的话)产生了一种腾云驾雾、飘飘欲仙的感觉。师:是的,我们喜爱这云雾是因为它的千姿百态,是因为它的瞬息万变。可更重要的是。这无处不在的云雾,让所有身在其中的游客有了一种腾云驾雾,羽化而登仙的独特感受!难怪3生:(齐读)云遮雾罩的庐山,真令人流连忘返。【案例反思】初读王国维先生的《人间词话》,只记下了他说的治学经验。今日再读,当看到“昔人论诗,有景语情语之别,不知一切景语皆情语也。”
7、之时,不觉想起前两日所上《庐山的云雾》。我们平日遇到写景写物之文章,通常全篇扣住景物的特点来分析,觉得这样思路清晰,却不知反而把学生隔于文章之外,隔于作者情感之外。久而久之,学生分析文字的能力强了,阅读理解的正确率高了,但对文字中情感的触觉却弱了。一个个文字,一篇篇文章在眼中只成了题目,再不是情感,也不是思想了。其实一切写景状物的文字都是作者表情寄意的载体,一切景物又必然引起作者情感波动,进而付诸文字,形成景语。景与情,情与景,二者相因相成,不可分离。所以,王国维先生会说“一切景语皆情语也”。看来
8、我们在教学写景写物之文章时,不能只看景物特点,更应该引着学生一同寻找潜藏在字里行间的情感。找出了情感线,才能真正感受到作者对那景物的独特体验。其实,这样的方法在以往的古诗教学中常常用到,可到了白话文章反而忘了,煞是奇怪。其实即使是相同的景物,引起作家写作欲望的起因也绝不相同。同是庐山,李白写瀑布、苏轼写山峰,还有人写云雾,情感的体验因人而异,描绘的景物当然也就各不相同。再如荷花,周敦颐胸怀洒脱,一生致力理学思想才会写出“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杨万里对勤奋正直的追求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