敦煌三卷本《王梵志诗集》词汇研究

敦煌三卷本《王梵志诗集》词汇研究

ID:34607542

大小:4.59 MB

页数:115页

时间:2019-03-08

上传者:U-24835
敦煌三卷本《王梵志诗集》词汇研究_第1页
敦煌三卷本《王梵志诗集》词汇研究_第2页
敦煌三卷本《王梵志诗集》词汇研究_第3页
敦煌三卷本《王梵志诗集》词汇研究_第4页
敦煌三卷本《王梵志诗集》词汇研究_第5页
资源描述:

《敦煌三卷本《王梵志诗集》词汇研究》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目录中文摘要⋯⋯⋯⋯⋯⋯⋯⋯⋯⋯⋯⋯⋯⋯⋯⋯⋯⋯⋯⋯⋯⋯⋯⋯⋯⋯⋯⋯1英文摘要⋯⋯⋯⋯⋯⋯⋯⋯⋯⋯⋯⋯⋯⋯⋯⋯⋯⋯⋯⋯⋯⋯⋯⋯⋯⋯⋯⋯⋯⋯3绪{仑⋯⋯⋯⋯⋯⋯⋯⋯⋯⋯⋯⋯⋯⋯⋯⋯⋯⋯⋯⋯⋯⋯⋯⋯⋯⋯⋯⋯⋯⋯⋯⋯6第一节王梵志与王梵志诗⋯⋯⋯⋯⋯⋯⋯⋯⋯⋯⋯⋯⋯⋯⋯⋯⋯⋯⋯⋯⋯⋯⋯⋯6一、王梵志其人⋯⋯⋯⋯⋯⋯⋯⋯⋯⋯⋯⋯⋯⋯⋯⋯⋯⋯⋯⋯⋯⋯⋯⋯⋯⋯⋯⋯6二、王梵志诗界说⋯⋯⋯⋯⋯⋯⋯⋯⋯⋯⋯⋯⋯⋯⋯⋯⋯⋯⋯⋯⋯⋯⋯⋯⋯⋯⋯7三、王梵志诗的语料特点⋯⋯⋯⋯⋯⋯⋯⋯⋯⋯⋯⋯⋯⋯⋯⋯⋯⋯⋯⋯⋯⋯⋯⋯7四、本文的研究对象~一敦煌三卷本《王梵志诗集》⋯⋯⋯⋯⋯⋯⋯⋯⋯⋯⋯⋯9第二节王梵志诗研究现状及存在的问题⋯⋯⋯⋯⋯⋯⋯⋯⋯⋯⋯⋯⋯⋯⋯⋯⋯10一、王梵志诗研究状况⋯⋯⋯⋯⋯⋯⋯⋯⋯⋯⋯⋯⋯⋯⋯⋯⋯⋯⋯⋯⋯⋯⋯⋯⋯10二、王梵志诗研究存在的问题⋯⋯⋯⋯⋯⋯⋯⋯⋯⋯⋯⋯⋯⋯⋯⋯⋯⋯⋯⋯⋯12第三节本文的总体思路与研究方法⋯一⋯⋯⋯⋯⋯⋯⋯~————n—一⋯⋯-⋯1r3一一、系统考察与专题研究相结合⋯⋯⋯⋯⋯⋯⋯⋯⋯⋯⋯⋯⋯⋯⋯⋯⋯⋯⋯⋯⋯13二、共时描写与历时分析相结合⋯⋯⋯⋯⋯⋯⋯⋯⋯⋯⋯⋯⋯⋯⋯⋯⋯⋯⋯⋯⋯14三、本体研究与应用研究相结合⋯oolo⋯⋯⋯⋯⋯⋯⋯⋯⋯⋯⋯⋯⋯⋯⋯⋯⋯⋯14四、描写与解释相结合⋯⋯⋯⋯⋯⋯⋯⋯⋯⋯⋯⋯⋯⋯⋯⋯⋯⋯⋯⋯⋯⋯⋯⋯15第一章词汇系统考察⋯⋯⋯⋯⋯⋯⋯·⋯⋯⋯⋯⋯⋯⋯⋯⋯⋯⋯⋯⋯⋯⋯16第一节汉语词汇系统构成的相关理论探讨⋯⋯⋯⋯⋯⋯⋯⋯⋯⋯⋯⋯⋯⋯⋯⋯16一、传统的汉语词汇构成理论⋯⋯⋯⋯⋯⋯⋯⋯⋯⋯⋯⋯⋯⋯⋯⋯⋯⋯⋯⋯⋯⋯16二、本文采用的词汇构成理论⋯⋯⋯milld⋯⋯⋯⋯⋯⋯⋯⋯⋯⋯⋯⋯⋯⋯⋯⋯⋯17第二节敦煌三卷本《王梵志诗集》词汇的历时考察⋯⋯⋯⋯⋯⋯⋯⋯⋯⋯⋯⋯⋯18一、历时考察的思路和方法⋯⋯⋯⋯⋯⋯⋯⋯⋯⋯⋯⋯⋯⋯⋯⋯⋯⋯⋯⋯⋯⋯⋯15二、词语的历时考察⋯⋯⋯⋯⋯⋯⋯⋯⋯⋯⋯⋯⋯⋯⋯⋯⋯⋯⋯⋯⋯⋯⋯⋯⋯⋯20第三节敦煌三卷本《王梵志诗集》词汇的共时考察⋯⋯⋯⋯⋯⋯⋯⋯⋯⋯⋯⋯⋯27一、共时考察的思路和方法⋯⋯⋯⋯⋯⋯⋯⋯⋯⋯⋯⋯⋯⋯⋯⋯⋯⋯⋯⋯⋯⋯⋯27二、词语的共时分析⋯⋯⋯⋯⋯⋯⋯⋯⋯⋯⋯⋯⋯⋯⋯⋯⋯⋯⋯⋯⋯⋯⋯⋯⋯⋯27第四节敦煌三卷本《王梵志诗集》词汇系统的构成分析⋯⋯⋯⋯⋯⋯⋯⋯⋯⋯⋯32一、来源于汉语基本层的词汇成分⋯⋯⋯⋯⋯⋯⋯⋯⋯⋯⋯⋯⋯⋯⋯⋯⋯⋯⋯⋯32二、来源于汉语常用层的词汇成分⋯⋯⋯⋯⋯⋯⋯⋯⋯⋯⋯⋯⋯⋯⋯⋯⋯⋯⋯⋯34 三、来源于汉语局域层的词汇成分⋯⋯⋯⋯⋯⋯⋯⋯⋯⋯⋯⋯⋯⋯⋯⋯⋯⋯⋯⋯35四、来源于汉语边缘层的词汇成分⋯⋯⋯⋯⋯⋯⋯⋯⋯⋯⋯⋯⋯⋯⋯⋯⋯⋯⋯⋯36第二章新词新义研究⋯⋯⋯⋯⋯⋯⋯⋯⋯⋯⋯⋯⋯⋯⋯⋯⋯⋯⋯⋯⋯⋯37第一节敦煌三卷本《王梵志诗集》中的新词⋯⋯⋯⋯⋯⋯⋯⋯⋯⋯⋯⋯⋯⋯⋯⋯37一、新词概貌⋯⋯⋯⋯⋯⋯⋯⋯⋯⋯⋯⋯⋯⋯⋯⋯⋯⋯⋯⋯⋯⋯⋯⋯⋯⋯⋯⋯⋯37二、新词的产生方式⋯⋯⋯⋯⋯⋯⋯⋯⋯⋯⋯⋯⋯⋯⋯⋯⋯⋯⋯⋯⋯⋯⋯⋯⋯⋯39第二节敦煌三卷本《王梵志诗集》中的新义⋯⋯⋯⋯⋯⋯⋯⋯⋯⋯⋯⋯⋯⋯⋯⋯48一、新义概貌⋯⋯⋯⋯⋯⋯⋯⋯⋯⋯⋯⋯⋯⋯⋯⋯⋯⋯⋯⋯⋯⋯⋯⋯⋯⋯⋯⋯⋯48二、新义的演变途径及其认知分析⋯⋯⋯⋯⋯⋯⋯⋯⋯⋯⋯⋯⋯⋯⋯⋯⋯⋯⋯50第三章俗语词研究⋯⋯⋯⋯⋯⋯⋯⋯⋯⋯⋯⋯⋯⋯⋯⋯⋯⋯⋯⋯。。57第一节俗语词的界定⋯⋯⋯⋯⋯⋯⋯⋯⋯⋯⋯⋯⋯⋯⋯⋯⋯⋯⋯⋯⋯⋯⋯⋯⋯⋯57一、俗语词研究的相关理论探讨⋯⋯⋯⋯⋯⋯⋯⋯⋯⋯⋯⋯⋯⋯⋯⋯⋯⋯⋯⋯⋯5"7二,敦煌三卷本《王梵志诗集》俗语词的界定方法⋯⋯⋯⋯⋯⋯⋯⋯⋯⋯⋯⋯⋯58第二节敦煌三卷本《王梵志诗集》俗语词的基本情况考察⋯⋯⋯⋯⋯⋯⋯⋯⋯⋯58一、俗语词的词类考察⋯⋯⋯⋯⋯⋯⋯⋯⋯⋯⋯⋯⋯⋯⋯⋯⋯⋯⋯⋯⋯⋯⋯⋯⋯58二、俗语词的语音形式考察⋯⋯⋯⋯⋯⋯⋯⋯⋯⋯⋯⋯⋯⋯⋯⋯⋯⋯⋯⋯⋯⋯⋯62三、俗语词的结构构成考察⋯⋯⋯⋯⋯⋯⋯⋯⋯⋯⋯⋯⋯⋯⋯⋯⋯⋯⋯⋯⋯⋯⋯63第四章敦煌三卷本《王梵志诗集》词汇研究与辞书编纂⋯⋯⋯⋯⋯⋯⋯66第一节增补《汉语大词典》失收的词目⋯⋯⋯⋯⋯⋯⋯⋯⋯⋯⋯⋯⋯⋯⋯⋯⋯⋯66第二节补正《汉语大词典》诠释的义项⋯⋯⋯⋯⋯⋯⋯⋯⋯⋯⋯⋯⋯⋯⋯⋯⋯⋯69一、增补《汉语大词典》缺失的义项⋯⋯⋯⋯⋯⋯⋯⋯⋯⋯⋯⋯⋯⋯⋯⋯⋯⋯⋯69二、辨正《汉语大词典》可商榷的释叉⋯⋯⋯⋯⋯⋯⋯⋯⋯⋯⋯⋯⋯⋯⋯⋯⋯⋯70第三节充实《汉语大词典》的书证材料⋯⋯⋯⋯⋯⋯⋯⋯⋯⋯⋯⋯⋯⋯⋯⋯⋯⋯73一、提前《汉语大词典》晚出的书证⋯⋯⋯⋯⋯⋯⋯⋯⋯⋯⋯⋯⋯⋯⋯⋯⋯⋯⋯73二、补充《(汉语大词典》的孤证用例⋯⋯⋯⋯⋯⋯⋯⋯⋯⋯⋯⋯⋯⋯⋯⋯⋯⋯75结{吾⋯⋯⋯⋯⋯⋯⋯⋯⋯⋯⋯⋯⋯⋯⋯⋯⋯⋯⋯⋯⋯⋯⋯⋯⋯⋯⋯⋯⋯⋯⋯78参考文献⋯⋯⋯⋯⋯⋯⋯⋯⋯⋯⋯⋯⋯⋯⋯⋯⋯⋯⋯⋯⋯⋯⋯⋯⋯⋯⋯⋯⋯⋯⋯80附录⋯⋯⋯⋯⋯⋯⋯⋯⋯⋯⋯⋯⋯⋯⋯⋯⋯⋯⋯⋯⋯⋯⋯⋯⋯⋯⋯⋯⋯⋯⋯85致{射⋯⋯⋯⋯⋯⋯⋯⋯⋯⋯⋯⋯⋯⋯⋯⋯⋯⋯⋯⋯⋯⋯⋯⋯⋯⋯⋯⋯⋯⋯⋯lll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112扬州大学学位论文原创性声明和版权使用授权书⋯⋯⋯⋯⋯⋯⋯⋯⋯··113 秦洁:敦煌三卷本《王梵志诗集》词汇研究中文摘要王梵志是唐初一位富有传奇色彩的诗僧。通常所说王梵志诗并非王梵志一人之作,是众多民问白话诗人创作的作品总称。王梵志诗创作于唐代前后,基本保持历史原样,口语化程度高,内容具有广阔的社会文化生活覆盖面,因而反映实际语言的程度高,是研究唐代语言的样板性语料。本文选取王梵志诗中最核心的部分——敦煌三卷本《王梵志诗集》为研究对象,将其作为一个封闭的研究系统,以系统考察与专题研究相结合的思路来考察三卷本《王梵志诗集》的词汇面貌。第一章对敦煌三卷本《王梵志诗集》的词汇面貌作一全面描写。通过历时分析和共时分析,将其中的2938个词运用四川大学俞理明教授的词汇构成理论穷尽性地陈列出来,分别将其归入基本层、常用层、局域层和边缘层四层,展现在历史稳定性和普遍性两个因素下王梵志诗词汇构成的特点。王梵志诗词汇的特色性主要表现在大量的新词新义和一批唐代俗语词,这也是王梵志诗词汇最直观的研究价值。因而第二章和第三章选取新词新义研究、俗语词研究两个“点”进行研究,凸显文献的词汇特色,做到点面结合。第二章对敦煌三卷本《王梵志诗集》中出现的新词新义作了简要描述,并结合认知语言学对新词的产生方式和新义的演变途径作了探讨。第三章对敦煌三卷本《王梵志诗集》中的俗语词从词类、语音形式、结构构成三方面作了考察,并运用方言佐证的方法探讨俗语词的源流。第四章展现王梵志诗词汇研究对辞书编纂的实用价值,从增补词目、补正义项、充实书证等方面为《汉语大词典》的修订提供参考。基于以上的研究过程,本文对王梵志诗的词汇价值有以下一些发现:一、王梵志诗的汉语史价值王梵志诗中的许多词语为汉语词汇的历史发展演变提供了过程证明,有助于消除汉语史研究中的薄弱环节,填补某些空白。(一)为汉语词汇史的建设提供了一批时代最早的或独有的词语、义项例证如近代汉语中的程度副词“到大”,“争吵”义的“唱叫”等最早出现在王梵志诗中。还有些词只在王梵志诗中出现过,是王梵志诗的独有词语,如“例头”、“贫奇”、“唱祸”、“方孔兄”等,这也正是王梵志诗的独特语料价值。(二)有助于对一些现代汉语词语以及方言词语的存在和形成作出科学的说明现代汉语中的一些词或现代方言中流行的词语或口语词,可以在王梵志诗中找到最 扬州大学硕+学位论文早的源头,如方言中的“四片板”、“长头雨”,现代汉语书面语中的表“差池、差错”义的“参差”等。二、王梵志诗的应用价值王梵志诗具有通俗化口语化的特点,词汇丰富,保存了大量的方言俚语、佛教词汇,为《汉语大词典》等大型语文辞书的编纂修订提供了丰富的语料,具有重要应用价值。增补漏收词目,如“女妇”、“忙怕”、“形段”等;修正词典释义,如“伏肉”、“黠儿”等:增补义项,如“料”、“露头”、“出身1”等;提前最早书证,如“骨崖崖”、“保爱”等。本文的创新之处主要有以下几个方而:一、运用新的词汇构成理论对三卷本《王梵志诗集》的词汇作系统考察,并做到点面结合。本文运用四川大学俞理明教授的词汇构成理论作宏观考察,又结合具有代表性的两个“点”进行研究。二、在解释新出现的语言要素时,利用认知语言学的理论阐释分析。在研究王梵志诗中新义的产生时,不光描写新义的演变,探讨新义的演变途径,更揭示词义演变的动因机制。运用认知语言学的概念隐喻、概念转喻、“焦点/背景”理论解释其演变机制。三、将本体研究与应用研究有机结合。论文前三章是本体研究,第四章是应用研究,展现王梵志诗词汇研究对辞书编纂的实用价值。关键词:王梵志诗;词汇系统;新词新义;俗语词;辞书编纂 秦洁:敦煌三卷本《王梵志诗集》词汇研究3AbstractWang#nzhiwasalegendarymonkwhogoodatwritingpoetryintheearlyTangdynasty.臃略fanzhi’SpoemsthatcommonlyreferredtoaS,werenotonlycreatedbyWangfanzhi.It’Sageneraltermforworkscreatedbymanyfolkvernacularpoets.Wangfanzhi’Spoemswerecreatedbeforeandafterthe勋馏dynasty,andkepttheoriginalappearanceofhistory.Theyreflectsahi曲degreeofspokenlanguage,andthecontenthasbroadsocialandculturallifecoverage.Thustheyreflecttheactuallanguageofthehi曲degreeoftheactuallanguageandarethebestmodelcorpusofstudyinglanguageofTangdynasty.ThisarticleselectedthemostimportantpartofWangfanzhi’Spo锄s.—D“nHuangthree-volume<肠愕fanzhi’Spoetryanthology>astheresearchobject,redardsitasaclosedsystemofresearch,andstudiedvocabularyfeaturesofDunHuangthree—volume<胁船fanzhi’Spoetryanthology>bycombininginvestigationandresearchofthesystem.ThefirstchaptermadeacomprehensivedescriptionofvocabularyfeaturesofDunHuangthree.volume.Throughthediachronicandsynchronicanalysis,itlaidoutthe2938wordsusingwordsconstituteexhaustivenesstheoryofprofessorYuLimingin&ChuanUniversity,respectivelyclassifiedthemintofourlayers,basiclayer,commonlyusedlayer,locallayerandedgelayer,andshowsthewordformscharacteristicsofDunHuangthree-volume<肠增fanzhi’Spoetryanthology>underthetwofactorsofthehistoryofstabilityanduniversality.Vocabularycharacteristicof肋略fanzhi’SpoemsmainlydisplaysinalotofnewwordsandnewmeaningsandanumberofcolloquialwordsinTangdynasty.AndthisisalsothemostintuitivevocabularyresearchvalueofWangfanzhi’Spoems.Sothesecondchapterandthe廿1irdchapterselectedtwo”points”thatthestudyofnewwordsandnewmeaningsandthestudyofcolloquialwordsforresearch,highlightedwordscharacteristicofliterature,andintegratedpointsandspheres.ThesecondchaptermadeabriefdescriptionofnewwordsandnewmeaningsofDunHuangthree-volume,anddiscussedtheapproachintheformationofnewwordsandtheevolutionofthenewmeaningscombinedwithcognitivelinguistics.Thethirdchaptermadetheinspectionfromthreeaspectsofpartsofspeech,speechform,andstructureofcolloquial 一4扬州大学硕士学位论文wordsofDunHuangthree—volume.andusedthemethodofdialectexampletodiscussestheoriginanddevelopmentofslangwords.ThefourthchaptershowedtheapplicationvalueofcompilingdictionaryofDunHuangthree.volume,andprovidedareferencefortherevisionofthe”ChineseBigDictionary”fromsupplementationofheadwordsandmeanings,theconnectionwiththefulldocumentaryevidence,etc.Basedontheaboveresearchprocess,thispaper,hasthefollowingfindingsofthevalueofthevocabularyofWangfanzhi7Spoems:First,thevalueonhistoryofChinese.ManywordsprovidestheevidenceofdevelopmentprocessforthehistoryofChinesevocabularythathelpseliminateweaklinksinthestudyofhistoryofChineselanguageand6llsomegaps.1.ProvidesflbatchoftheearliestagewordsandmeaningsoruniquewoMsandmeaningsfortheconstructionofChinesevocabularyhistoryForexample,thedegreeadverbsinmodemChinese‘"DaoDa”.“ChangJiao’’whichmeans“quarrel”,firstappearedinWangfanzhi’Spoems.AndsomewordsonlyappearedinWangfanzhi’Spoems,theyaretheuniquewordsofWangfanzhi’Spoems.Forexample.‘'LiTou”,‘"Pin9”,“ChangHuo”,‘'FangKongxiong'’,etc.Andthisisuniquecorpusvalueof肠孵fanzhi’Spoems.2.HelpsmakingascientificexplanationoftheexistenceandformationofsomewordsinmodernChineseanddialectwordssomewordsinmodemChineseandsomepopularwordsorspokenwordsinModemdialect,Canbefoundtheearliestoriginin胁馏fanzhi’spoems.Forexample,“S/Pianbaff’indialect,“CenC/’’whichmeans”mistakes,errors”inmodemChinesewrittentable,etc.second,theapplicationvalueof腑甥fanzhi’Spoems。Wangfanzhi’Spoemswithpopularizedandcolloquialfeatureshaverichvocabularyandsavealotofdialectslang,andBuddhistvocabulary,thusprovidearichcorpuscompilationforrevisionofthe”ChineseBigDictionary”andothermajorlanguagedictionaries.Theyhaveimportantapplicationvalue.Addingmissinglexicalentries,suchas‘'NvFu”,‘'MangPa”,‘"XingDuan”andSOon;amendingtheinterpretationofdictionary,suchas‘'FuRou’',‘'Xia Er'’andSOon;Supplementingsenses,such蠲‘'Liao”,‘'LuTou”,“ChuShen1”andSOon;Advancingtheearliestwrittenevidence,suchas“GuYaya";’'BaoAi’’Theinnovationofthispaperismainlyinthefollowingareas‘First,usingnewvocabularytheoryforthesystematicinvestigationofDunHuangthree.volume,andintegratingpointsandspheres.ThispaperusedatheoryofvocabularyconstitutethatfromProfessorYuLiMinginS/ChuanUniversityformacro-visits.,andstudiedtworepresentative”points”.Second,usingthetheoryofcognitivelinguisticstointerpretandanalysisthenewlanguageelements.Whenresearchedemergenceofnewmeanings,notonlydescribedtheevolutionofnewmeaningsandexploredthepathwayoftheevolutionofnewmeaning,butalsorevealedthemotivationandmechanismoftheevolutionofthemeanings.Useconceptualmetaphor,conceptualmetonymy,Focus/Backgroundtheoryofcognitivelinguisticstoexplainthemechanismsofevolution.一~———一一Third,Organiccombinationofbodyandappliedresearch.Thefirstthreechaptersofthispaperalebodyresearch.ThefourthchapterisappliedresearchwhichshowspracticalvalueofthevocabularyresearchofWangfanzhi’Spoemsonlexicography.Wang#nzhi’Spoems;vocabularysystem;newwordsandmeanings;slang 扬州大学硕士学位论文绪论第一节王梵志与王梵志诗一、王梵志其人白话诗人王梵志,似乎颇多神秘色彩。历史文献对其生平的记载,仅有两处,分别是晚唐冯翊J了所撰《桂苑丛谈》和宋代李叻的《太平广记》。《桂苑丛谈》引《史遗》:“王梵志,卫州黎阳人也。黎阳城东十五早有王德祖者,当隋之时,家有林擒树,生瘦,大如斗。经三年,其瘦朽烂。德祖见之,乃撤其皮,遂见一孩儿,抱胎而出,因收养之。至七岁,能语。问日:‘谁人育我?复何姓名?’德祖具以实告。因曰:‘林木而生,日梵天。’后改日‘志’。‘我家长育,可姓王也’。作诗讽人,甚有义旨。盖菩萨示化也。”①《太平广汜》引《逸史》,内容与《桂苑丛谈》相差无几。仅存的两处文献都记载了王梵志生于树瘿之中的神话及其命名经过,给王梵志其天蒙上了一层神秘面纱_o落弓I起学界对其生平的研究兴趣。台湾学者潘重规在《敦煌王梵志诗新探》中扫除了关于王梵志生平的神秘色彩,认为《桂苑丛谈》和《太平广记》只是记载了王梵志作为弃婴被收养的故事。著名学者项楚先生又在此基础上,运用一些与王梵志故事类似的神话来进一步论证王梵志并非神话中的人物,并通过考证敦煌遗书《王道祭杨筠文》,认为《桂苑丛谈》和《太平广记》所记载的王梵志籍贯“卫卅f黎阳”是可信的。而关于王梵志的生活年代,《桂苑丛谈》和《太平广记》分别记载为“当隋之时”、“隋文帝时”,据此胡适和郑振铎先生推断王梵志为隋未唐初人。后来有学者开始尝试根据历史资料判定王梵志生活的历史年代。80年代,赵和平、邓文宽从王梵志诗反映的社会现实、历史事实等证明“王梵志活动的上限是初唐武德年问,最迟不晚于开元二十六年”。②这一论断后来得到学界的认同,张锡厚和项楚都认为王梵志主要活动在唐初,为初唐白话诗人。据此,虽然王梵志的生平仍比较朦胧,但以下几点已为学界所公认:白话诗人王梵志确有其人,并非是神话中的人物。他生活在初唐时期,卫州黎阳(今河南浚县)人。王梵志是唐初一位富有传奇色彩的诗僧,他生活在下层,正史不载,笔记小说中略有提及。他与他的白话诗在唐宋时期受到僧俗的欢迎,曾广为流传,颇具影响,但后来渐渐o【唐】苏鹗、冯翊予《杜阳杂编桂苑丛谈》(丛书集成初编版),商务印书馆,中华民国二十八年十二月初版.《桂苑从谈》第8页。曾赵和、h邓文宽《敦煌写本王梵志诗校注》(续),《北京大学学报》1980年第6期,第37页。 秦洁:敦煌三卷本《王梵志诗集》词汇研究二失传,只在唐宋以来的诗话笔记中流传下来二十多首。直到敦煌遗书中发现大量王梵志诗的抄本,王梵志其人其诗才引起了中外学者的广泛关注。二、王梵志诗界说王梵志为唐初白话诗人,但通常所讲的王梵志诗却并非王梵志一人之作,也非一时之作。王梵志诗主要来源是敦煌所出的王梵志诗写本与少数散见于唐宋诗话笔记、禅宗语录中的王梵志诗。20世纪80年代以后,学界对王梵志诗开始了大规模的校录工作,其中集大成者是张锡厚的《王梵志诗校辑》与项楚的《王梵志诗校注》。《王梵志诗校注》鳌定的王诗总数达390首之多,并且校勘精细、释义确当,是目前辑录王梵志诗数量最多,校注最精的一部著作。在近400首王梵志诗中,项楚等学者深入考证后认为,这些作品中有不少并非出自王梵志本人之手,实为其他民问白话诗人所作,由于王梵志的深远影响而附丽于其名下。其中项楚先生主要通过王梵志诗与佛教有关的作品来论证它们不可能是某个特定人的创作。又通过王梵志诗的内容来分析其涉及的年代实际上是从初唐(以及更早)到宋初的很长一段时期,得出王梵志诗“决不是一人所作,也不是一时所作,而是在数百年问,由许多无名白话诗人陆续写就的”这一论断,令人信服,得到了学界的广泛认同。①根据项楚先生《王梵志诗校注·前言》中的分析,可以将王梵志诗分为四个不同的来源系统:一是敦煌所出三卷本《王梵志诗集》r即《王梵志诗校注》之卷一、卷二、卷三、卷五),主要创作在初唐时期,特别是武则天当政时期,共203首;二是敦煌所出法忍本《王梵志诗集》(即《王梵志诗校注》之卷七),主要部分乃“盛唐时期的产物”,共69首;三是一卷本《王梵志诗集》(即《王梵志诗校注》之卷四),编写于晚唐时期,共92首;四是散见于诗话、笔记小说的少量王梵志诗歌(即《王梵志诗校注》之卷六),附丽于王梵志名下,产生时间从盛唐、中晚唐、五代乃至宋初,共26首。总之,王梵志诗非一人一时之作,是众多民间白话诗人从初唐(以及更早)到宋初的很长一段时期创作的作品总称。一三、王梵志诗的语料特点进行历史语言研究,首先需要解决的问题就是选择适当的语料。那么,什么样的语料才可以称之为“适当的语料”呢?朱庆之认为:“理想语料的质地应该具备这样三个条件:一是要基本保持历史原貌,年代大致可考,并具有充足的数量;二是语料的用语不过于典雅而含有较多的口语成分;三是语料的内容具有广阔的社会文化生活覆①项楚《王梵志诗校注·前言》(增订版),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年,第4页。 墨扬州大学硕十学位论文盖面。”∞程湘清在论述怎样选择适当的专书进行语言‘研究时,提出了类似的见解:“需要看三个条件:第一、要看口述或著作某部专书的作者是否属于该断代,这需要作一番专书及其作者的辩伪的工作。第二、要看专书的语言是否接近或反映该断代的口语,这是最重要的一条标准。第三、要看专书的篇幅大小是否具备相当的语言‘容量。”②这些条件都可以归结为最重要的一点:作为汉语史的研究语料,其反映实际语言的程度如何。这是语料可以作为研究对象、具有研究价值的根本所在。作为近代汉语④的研究语料,王梵志诗的质地特点完全符合理想语料的要求,其断代清晰,基本创作于唐代前后,保持历史原样,口语化程度高,内容具有广阔的社会文化生活覆盖面,因而反映实际语言的程度高,体现了当时的语言面貌,且具有充足的语言容量,是研究唐代语言的样板性语料。王梵志诗的语料特点决定了其可以作为历史语言研究的对象。(一)语料时代的可靠性前文在分析王梵志诗的四个不同来源系统时已经提到四个部分各自的创作时代,可见其断代清晰,总的时间跨度为唐初到宋初。其中,三卷本《王梵志诗集》语料年代为初唐,是王梵志诗中最主要的部分。它们数量最多,占全部王梵志诗的52%,且价值最高。法忍本《王梵志诗集》和一卷本《王梵志诗集》语料年代分别为盛唐和晚唐。再加上三卷本的初唐作品,语料时代为唐朝的王梵志诗(不计第四部分中散见的唐代王梵志诗)占全部王梵志诗的比率至少高达93%。因此王梵志诗语料时代可考,自唐初跨越至宋初,主体部分语料创作于唐代。(二)语料的“同时”性日本学者太ffl辰夫在《中国语历史文法》中将文献分为两种,即“同时资料”和“后时资料”。“‘同时资料’,指的是某种资料的内容和它的外形(即文字)是同一时期产生的。⋯⋯不过即使不是这样严格地考虑,粗略地说,比如宋人著作的宋刊本,姑且看作同时资料也可以。”④做历史语言的研究应以“同时资料”为研究对象,而唐五代时期,最重要的“同时资料”是敦煌写本。王梵志诗是敦煌藏经洞《王梵志诗集》的多个写卷与少量散见于诗话、笔记小说的王梵志诗的整理合集。敦煌写卷是王梵志诗的主体,其为唐人手抄写本,抄写的是唐代白话诗,且其后没有经过后人的传抄,一直封存在敦煌藏经洞中,都维持原状,没有改写,使唐代语言面貌得以完整地保存下来。用唐代语料。朱庆之《佛典与中古汉语词汇研究》,文津出版社,1992年,第l页。。程湘清《汉语史专书复音词研究》,商务印书馆,2008年,第8页。。关于汉语史的分期,本文依照日本学者太嘲辰夫以及蒋绍愚等学者的观点,将有唐一代划入近代汉语范围。。【日】太fT{辰夫著,蒋绍愚、徐昌华译《中国语历史文法·跋》,北京人学出版社,2003年,第374页。 秦沽:敦煌三卷本《王梵志诗集》词汇研究!研究唐代语言面貌,是对太田辰夫所说的“同时材料”的利用。王梵志诗语料具有“同时”性,故而真实可信,是研究汉语史的绝好材料。(三)语言的口语性王梵志诗的语言极具特色,其词汇具有广阔的社会生活覆盖面,佛教说理色彩浓厚,而最大的语言特色是口语化程度高。与唐代文人诗的语占面貌大相径庭,王梵志诗语言通俗,多用俚词俗语,具有很强的口语性。王梵志诗的作者活动在社会下层,诗歌集中反映的是唐代下层人民的生活和心态,用语自然贴近人民生活,多用方言俗语。其中出现了一批当时社会常用的俗语词,如“貌哨”、“肥特肚”、“市郭儿”、“田舍儿”、“千年调”等。“有书面记载以来的整个汉语史都是口语和文言并存的历史,只有接近或反映口语的书面语言才能比较真实地记录汉语的历史面貌。”④有较多口语成分的王梵志诗无疑能比较真实地记录汉语的历史面貌。四、本文的研究对象——敦煌三卷本《王梵志诗集》由于以上的语料特点,王梵志诗能较大程度地反映唐代的实际语言面貌,具备进行专书研究的可行性。而我们之所以选取王梵志诗四个来源系统之一的敦煌三卷本《王梵志诗集》作为研究对象,是由其价值决定的。所谓王梵志诗,虽然是众多民问白话诗人从初唐(以及更早)到宋初的很长一段时期创作的作品总称,但其最核心最主要的部分是敦煌所出三卷本《王梵志诗集》,共203首。它们是全部王梵志诗的核心部分,不仅数量最多,占总数的52%,而且内容最具有现实性,艺术形式最具特色,因而价值也最高。项楚在《王梵志诗校注》前言中认为:“不过其中数量最多、时代最早、内容最深刻、形式最多样,因而价值最高、最能代表王梵志诗的特点和成就的,仍然是三卷本《王梵志诗集》。”@相比一卷本、法忍本及散见的王梵志诗,三卷本《王梵志诗集》更具有研究价值。其语料时代清晰可靠,为唐初,正处于中古汉语向近代汉语的过渡时期,语言具有样板性。因而,我们在作王梵志诗词汇研究时,以它为研究对象。研究的语料底本为辑录最为精审、齐备的项楚《王梵志诗校注》。敦煌所出三卷本《王梵志诗集》即《王梵志诗校注》之卷一、卷二、卷三、卷五部分。。程湘清《汉语史专书复音词研究》,商务印书馆,2008年,第8页。。项楚<王梵志诗校注·前言》(增订版),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年,第23页。 lO扬州大学硕十学位论文第二节王梵志诗研究现状及存在的问题1900年,敦煌藏经洞打开,发现了大量珍贵的唐五代写卷,其中就包括《王梵志诗集》的多个写卷。久已失传的王梵志白话诗得以重见天Fj,引起了中外学者的广泛关注。一、王梵志诗研究状况回顾百年来的王梵志诗研究,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文献整理研究王梵志诗的文献整理研究主要是对王梵志诗的校录工作和考订工作。对王梵志诗的研究也『F是ttl对其诗集的文献整理开始,开创于20世纪20年代。由于包括王梵志诗在内的大量敦煌文书被劫流散海外,文献整理初期所能见到的敦煌写本中的王梵志诗数量非常少。1925年,我国学者刘复开筚路蓝缕之功,率先整理巴黎藏的敦煌本王梵志诗,他将从巴黎抄回的三个有关王梵志诗和五言白话诗的写本编入《敦煌掇琐》,晟早把王梵志及其诗介绍到国内。同本昭和七年(1932年)出版《大正新修大藏经》第八十五卷第二八六三号率先编入“$778王梵志诗卷上并序”,次年矢吹庆辉对其进行概括说明的《鸣沙余韵解说》问世。1935年,郑振铎编辑的《世界文库》第五册收入《王梵志诗一卷》与《王梵志拾遗》,是王梵志诗的最早校录本。其后,50年代,王重民编《伯希和劫经录》,刘铭恕编《斯坦因劫经录》。1963年,苏联出版的《亚洲民族研究所敦煌特藏汉文写本解说目录》第四部分“文学作品”有著录编号为“L1456王梵志诗”的抄本,这就是可贵的法忍本。这些工作对王梵志诗的多个写卷做了整理、考辨、说明,对王梵志诗相关写卷的原貌做出了客观全面的反映。80年代,王梵志诗开始了大规模的校录工作,整理研究工作取得突破进展。邓文宽、赵和平《王梵志诗校注》、法国戴密微《王梵志诗附太公家教》、张锡厚《王焚志诗校辑》、朱风玉《王梵志诗研究》、项楚《王梵志诗校注》等成果相继问世。其中张锡厚的《王梵志诗校辑》从伦敦、巴黎、前苏联所藏28件相关文书以及17种唐宋诗话笔记中辑出王梵志诗348首,是第一个全辑本。项楚于1991年出版《王梵志诗校注》,后又经过修订增补,到2010年版的增订本,所校录的王梵志诗总数达390首之多,并且对王梵志诗校勘精细、释义确当,是目前辑录王梵志诗最多,校注最精的一部。(二)文本内容研究文献整理工作的突破进展为文本内容的研究提供了前提。王梵志诗的文本内容研究主要包括文学研究和语言学的研究。 秦洁:敦煌三卷本《王梵忐诗集》词汇研究旦1.文学研究从文学角度对王梵志诗进行研究,多从其诗歌的艺术特征、思想内容、影响和地位等角度入手,涌现出一批具有较高水平的研究成果。张锡厚、项楚在作校录、注释工作的同时,也对王诗的思想内容和艺术风格作了概括,这一工作集中表现在《王梵志诗校辑》与《王梵志诗校注》的前言以及《关于王梵志思想评价的几个问题》、《王梵志诗论》等论文中。任半塘在为张锡厚《王梵志诗校辑》作序时,也概括出王梵志诗“早”、“多”、“俗”、“辣”的特点。黄忠慎、张锡厚、刘瑞明、高国藩分别撰文从不同的角度对王梵志诗的思想性、艺术性作了总体上的评价。匡扶《王梵志诗社会内容浅析》、文山月《王梵志笔下贪官谱》、郑志明《敦煌写本王梵志诗所反映的社会庶民伦理》,以及肖潇的硕士论文《从王梵志诗看唐代下层民众的生活和心态》等,对王梵志诗所反映的社会思想内容进行了考察。研究者们主要对王梵志诗中的“不浪虚谈”、反映社会现实的诗作高度赞赏,认为其思想和艺术特征都值得称道。学者们还注意到了王梵志诗对后代诗歌的影响,对其诗歌进行了比较研究。匡扶《王梵志诗与宋诗的散文化、议论化》、张锡厚《论唐代通俗诗的兴起及其历史地位》、黄新亮《试论王梵志的通俗诗对历代僧诗的开拓和发展》、许总《王梵志及其影响下的僧人诗》考察了王梵志诗对后代的影响。王梵志诗与寒山诗、王绩诗的异同也倍受关注。此方面的研究成果有陆永峰《王梵志诗、寒山诗比较研究》、金英镇《试论主梵志诗与寒山诗之异同》、綦开云《另一番世界一田园诗人王绩与民间诗人王梵志》等。金英镇还著有博士论文《唐代白话诗研究一以王梵志诗和寒山诗为中心》。2.语言学研究王梵志诗由于其反映实际语言的程度高,语言学方面的研究也引起关注,取得不少成果。集中表现在词语考释、音韵研究、语法修辞研究等方面,其中数量最多的是词语考释方面的单篇论文。(1)词语考释张锡厚《王梵志诗校辑》和项楚《王梵志诗校注》问世后,学界掀起对王诗进行增补性校勘和考释的热潮。蒋绍愚的《(王梵志诗校辑)商榷》、袁宾《(王梵志诗校辑)校释补正》、黄征《(王梵志诗校辑)商补》、项楚《(王梵志诗校辑)匡补》等主要是对张锡厚《王梵志诗校辑》的修补和增订。就项楚《王梵志诗校注》进行商补的文章有:朱炯远《(王梵志诗校注)商补》、张涌泉《(王梵志诗校注)献疑》、平新谊《读项楚(王梵志诗校注)》等。此外还有李正宇的《释“耳巳没忽”——敦煌遗书王梵志诗俗词语 里扬州大学硕士学位论文研究之~》、黄交军的《王梵志《吾富有钱时》诗“貌哨”一词义正》、朱庆之《王梵志诗“脆风坏”考》、袁宾《王梵志诗词语札记》等。关于王梵志诗个别词语考释的单篇论文层出不穷,占王梵志诗语言研究的绝大部分。(2)音韵研究王梵志诗口语性强,不像唐代文人诗受韵书束缚,因此利用它来进行音韵研究的文章也不少。代表性的成果有蒋冀骋《王梵志诗用韵考》、张鸿魁《王梵志诗用韵研究》等。研究者们基本订出了韵谱,并通过与不同材料的用韵比较,认为王梵志诗代表隋术唐初河南北部的实际语音。苗昱的硕士论文《王梵志诗、寒山诗(附拾得诗)用韵比较研究》将王梵志与寒山拾得诗的用韵情况作了对比。(3)语法修辞研究黄家全《<王梵志诗一卷>中的否定副词》、彭嘉强、张春山《王梵志诗的民俗修辞色彩》、李字林《王梵志诗用典特色初探》、曹小云《王梵志诗语法成分初探》、《王梵志诗词法特点初探》等分别考察了王梵志诗的词法、修辞、用典及语法的特征。学位论文有张慧欣《王梵志诗双音节副词初探》和曹翔《王梵志诗合成词专题研究》,主要从语法的角度分析王梵志诗的语言。(三)作者考述研究关于作者考述研究,探讨的中心是王梵志是否确有其人、其生活年代、这些诗是否全是他一人所作。这方面的研究是伴随着王梵志诗的整理研究开始的,也是探讨的热点。在前文“王梵志其人”“王梵志诗界说”中,我们对学界相关研究情况作了简要介绍。最早对王梵志生平作出论述的是胡适,其后杨公骥、张锡厚、潘重规、邓文宽、赵和平、项楚等名家均对王梵志生平进行研究,提出了许多有力证据。王梵志确有其人,为唐初白话诗人,王梵志诗非一人一时之作。二、王梵志诗研究存在的问题我们对王梵志诗研究的论著进行初步统计,其基本情况如下表:单篇论文学位论文著一乍语言研究其他语言研究其他语言研究其他681083438根据以上研究现状的分析以及简单的统计数据,我们可以看到,关于王梵志诗的研究,其他方面的研究(如文学、文化、作者生平考证等)远超过语言研究。语言研究成 秦沽:敦煌三卷本《王梵志诗集》词汇研究旦果多见诸单篇论文,学位论文较少,专门针对王梵志诗作语言学研究的学位论文只有三篇。而在占少数的语言研究中,个别词语的考释、标点校勘商榷等单篇论文和散札式的论著占了很大比重,还停留在语文学的研究阶段,缺乏语言学的研究。除曹翔的博士论文《王梵志诗合成词专题研究》以外,真正从语言学角度进行专题研究的不多。以上统计中的语言研究方面的著作多为一些专家在文献整理研究的同时对词语进行考释的相关著作,目前没有一部关于王梵志诗语言研究的专题或专门著作。学界对王梵志诗词汇的系统研究注意不够,专题词汇研究较为薄弱,更谈不上对其词汇系统的细致整理了。而作为样板性语料的专书,词汇的系统分析是十分必要的,需要宏观的视角对词汇现象进行整个的把握。不能做到将其词汇作为一个系统来考察,也就不能全面认识在其在汉语史、词汇史上的地位。对王梵志诗的语言研究,不仅要进行“点”的研究,还应该进行“面”的研究,从词汇系统的角度出发,对其词汇进行全面研究。纵观王梵志诗语言的研究现状,虽然学界对王梵志诗的语言研究收获颇丰,但基本局限于微观研究。王梵志诗的词汇研究绝大部分的工作都是词语考释,总体来讲,传统训诂学的方法偏重,词汇史的关注较少。“全面地看,近代汉语词汇的研究不仅仅是词语考释,而是应该包括更多的内容。”①王梵志诗词汇专题研究较为薄弱,其词汇系统研究没有涉猎,因此王梵志诗的词汇研究具备研究的空问和研究的必要。第三节本文的总体思路与研究方法专书词汇研究是汉语词汇史研究的基础工作,也是近年来词汇研究的重点和热点。前人作了许多有益的探索,成果丰硕,并总结出了大体相似的研究思路与方法,可以说已经形成了一定的模式和套路,如复音词研究、同义词研究、新词新义研究等。因此专书词汇研究在研究思路上容易落入前人窠臼。本文在做敦煌三卷本《王梵志诗集》词汇研究时,采取了这样的思路与方法:一、系统考察与专题研究相结合专书词汇研究的通常做法是择取一个或几个专题对专书词汇进行探索,不外乎上文所提的复音词研究、同义词研究、新词新义研究等。这些专题的研究是必要的、有价值的,但仅仅靠这些选择性的研究还不能反映专书的整体词汇面貌,还停留在“点”的研究阶段,甚至也不能称其为真正意义上的专书词汇研究——“专书词汇研究指对某一部。蒋绍愚‘近代汉语研究概要》,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第287页。 兰堑型查兰堡圭兰堡笙奎(或几部)具体著作的词汇系统全面的而非选择性的研究”。①要全面反映研究对象所代表时代的词汇的真实面貌,必须点面结合,除了专题研究,还应该对研究对象的词汇面貌作一全面描写,对其词汇系统进行考察。基于此,我们以系统考察与专题研究相结合的思路来研究三卷本《王梵志诗集》的词汇面貌。本文第一章对三卷本《王梵志诗集》的词汇面貌作一全面描写,将所有的词汇成分经过整理穷尽性地陈列出来。本文在陈列这些词汇成分时,没有采取词性分类,而是采用四川大学俞理明教授的词汇构成理论来陈列词汇成分。对三卷本《王梵志诗集》的2938个词一一考察,作穷尽性剖析,采用词汇分层的方法将其分别归入基本层、常用层、局域层和边缘层四层,展现在稳定性和普遍性两个因素下,呈现的词汇构成特点。此外,还选取新词新义、俗语词等几个“点”进行研究,凸显文献的词汇特色,做到点面结合。其中,也对一些词语进行了考释,但整体框架是着眼于对三卷本《王梵志诗集》的词汇构成作宏观考察与对个别专题的微观研究。二、共时描写与历时分析相结合本文的词汇分层研究是建立在对三卷本《王梵志诗集》词汇的历时考察与共时考察的基础上的。“历时”和“共时”这一对概念最早由索绪尔在《普通语言学教程》中提出,后被广泛运用于语言研究中。②俞理明的词汇分层方法的两个标准是“历史悠久”和“普遍使用”,这要求从历时和共时两个角度考察词的历史稳定性和普遍性,综合判定词所处的词汇层。因此我们运用大量历时语料和共时语料来考察三卷本《王梵志诗集》的2938个词。探源溯流,作纵向的历时分析:统计实证,作横向的共时描写。在共时描写与历时分析的基础上进行词汇系统研究,对其词汇面貌作一全面的展示。三、本体研究与应用研究相结合徐时仪《古白话词汇研究论稿》中提到:“大型辞书是汉语史词汇研究成果的直接体现者,新编这类辞书质量上超越前入旧制,在很大程度上要取决于近代词汇的研究。”@就王梵志诗而言,现有词典在很大程度上不能完全反映王梵志诗词汇研究的面貌,对王梵志诗的词汇研究成果的吸收不够。将王梵志诗的词汇研究成果与词典编纂结合起来,正是本体研究与应用研究相结合,是王梵志诗词汇研究的应用价值所在。本文将专辟一章,研究王梵志诗词汇研究对《汉语大词典》的修订所具有的价值,以期为《汉语大词典》的修订提供一些有价值的参考。这样就将王梵志诗的本体研究与应用研究有机结合。①周俊勋《中古汉语词汇研究纲要》,四川出版集团巴蜀书社,2009年。第6l页。@【瑞士】索绪尔簧,高明觊译《普通语言学教程》,商务印书馆,1980年,第118页。@徐时仪《古白话词汇研究论稿》,卜海教育出版社,2000年,第34页。 秦洁:敦煌三卷本《王梵志诗集》词汇研究—:15四、描写与解释相结合本文注重描写与解释的结合。在描写的基础上,解释新出现的语言要素的形成机制。如在研究王梵志诗中新义的产生时,不光描写新义的演变,探讨新义的演变途径,更揭示词义演变的动因机制。运用认知语言学的概念隐喻、概念转喻、“焦点/背景”理论解释其演变机制。 16扬州I大学硕士学位论文第一章词汇系统考察三卷本《王梵志诗集》的词汇,对于整个唐代的词汇来讲,具有抽样性质。其词汇成分是有唐一代汉语共时词汇系统在一部具体作品中部分投射的结果,也形成一个词汇子系统,是汉语词汇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本章主要从俞理明教授的汉语词汇系统构成理论入手,对三卷本《王梵志诗集》的词汇系统构成作全面分析:通过对词汇成分的历时考察,判断词语使用的历史悠久性:通过对词汇成分的共时考察,判断词语的使用普遍性。在此基础上,按照稳定性和普遍性这两个标准,将三卷本《王梵志诗集》的词汇成分归入4个词汇层中,分别是基本层、通用层、局域层、边缘层。第一节汉语词汇系统构成的相关理论探讨词汇只有系统性。不同的词汇成分在词汇系统中的地位是不一样的,.应该区别汉语词汇内部的不同层面,根据词在语言词汇构成的地位作用将词汇进行划分。一、传统的汉语词汇构成理论词汇构成作为词汇学的研究课题之一,在50年代汉语词汇学建立之时就引起了学界的关注。关于汉语词汇构成的分析,学界习惯上将其分为基本词汇和一般词汇两部分。许多现代汉语词汇的代表专著,如周祖谟《汉语词汇讲话》①、符淮清《现代汉语词汇》②、葛本仪《现代汉语词汇学》@等,都采取了这种分法。高校通行的《现代汉语》教材,如黄伯荣、廖序东版、胡裕树版等,也纷纷吸收了这一研究成果。这种词汇系统的分类方法,围绕的焦点是基本词汇的界定问题。基本词汇的理论最初是由斯大林在1950年发表的《马克思主义和语言学问题》一文中提出的。国内词汇学界在引进斯大林的理论后,将基本词汇的特点概括归纳为全民性、稳固性、能产性。此后,在讨论基本词汇界定的时候,都以这三个特征作为标志。80年代,学界对基本词汇又有了新的认识,认为全民性、稳固性、能产性这三个标准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着难以调和的矛盾,对基本词汇的界定标准提出了异议。周荐④、刘叔新@都对汉语词汇构成的分类进行了深入思考,提。周祖谟《汉语词汇讲话》,人民教育⋯版社,1959年,第lo页至第1l页。@符淮青《现代汉语词汇》,北京人学jl{版社,1985年,第155页。@葛本仪《现代汉语词汇学》,山东人民出本社,2001年,第3页。。周荐《基本词魏-与一般词汇划分刍议》,《南开大学学摄》,1987年,第3期,第73页至第79页。@刘叔新《汉语描写词、汇学》(重排本),商务印书馆,2005年,第266页至第268页。 秦洁:敦煌三卷本《王梵志诗集》词汇研究旦出了新的标准:一是历史悠久性,一是使用范围广泛性。刘叔新在《汉语描写词汇学》中对词汇体系进行的划分,代表着80年代以来学术界对汉语词汇构成的最新认识。他认为:“实际上,在基本词汇与一般词汇之间,存在着的是它们在历史长短上和使用是否普遍上的差别,没有构造上的关联、对应。”①刘叔新将历史悠久和社会普遍使用这两个特征作为确定基本词汇的条件,将基本词汇又分为六类。词汇的其余成因构成一般词汇,分为五大类。总之,传统的汉语词汇构成理论是将词汇系统分为基本词汇和~般词汇,而对划分依据的认识不断深入,由全民性、稳固性、能产性这三个标准渐渐演变为历史悠久性和社会普遍常用性这两条标准。虽然对划分标准有了新的认识,但是仍是在传统的词汇构成分类的框架里进行。二、本文采用的词汇构成理论对传统的将词汇构成一分为二的做法,四川大学俞理明教授认为:“这种区分过于粗略,不足以说明词汇内部的复杂构成。因此几乎无法以此为基础对词汇作深入的研究。”②他在吸收周荐和刘叔新的观点的基础上,从词汇内部宏观分析的角度,对传统的词汇构成分类进行了改进,提出“四重环靶状词汇分析”的观点。他认为:“综合共时和历时两个方面来观察,从使用范围来看,不同的词汇成分存在着时间和空间两方面的差异,即词汇成分在稳定性和普遍性方面的差异。我们把词汇分为4个部分:基本层、常用层、局域层、边缘层。”@基本层:长期稳定且普遍使用的词汇成分。历史悠久,使用普遍度高。这一层的词主要是汉语的基本词。常用层:稳定性和普遍性稍逊的词汇成分。包括历史悠久、使用普遍度较低或罕见的词语和历史短暂、使用普遍度高的词语。局域层:指使用受到限制,在某些语言社团里使用的词汇成分。俞理明认为,地域、行业、社会地位、年龄性别、文化教养、兴趣爱好或者语体等因素,是语言社团的成因,因此这一层可分为若干块。主要是历史短暂、使用普遍度较低的词。边缘层:指缺乏社团基础的词汇成分,如已经淘汰而没有完全遗忘的旧词语,仅见于书面的古语词以及陌生的新造词、外来词等。∞。刘叔新‘汉语描写词汇学》(重排本),商务印书馆,2005年,第266页。@俞理明‘东汉佛道文献词汇研究的构想》,‘汉语史研究集刊》第八辑,巴蜀书社,2005年,第2l页。@俞理明‘词汇历史研究中的宏观认识》,《江苏大学学报》,2008年,第3期,第70页。@俞理明‘东汉佛道文献词汇研究的构想》,‘汉语史研究集刊》第八辑,巴蜀书社,2005年,第2l页。 旦扬州大学硕士学位论文他以稳定性和普遍性这两条标准作为词汇构成的划分依据,考察历时和共时两个方面的因素,将词汇大致分为四个层次,即基本层,常用层,局域层,边缘层,这四个部分构成一个环靶状结构。如下图:基本层常心层局域层边缘层其中,基本层和常用层是词汇的主体部分,是交际用语的基础,而局域层则满足特定环境或特定人群的交际需求,边缘层的成分仅偶尔使用。本文将俞理明教授对词汇的这种新认识与对王梵志诗的词汇研究结合起来,但在稳定性和普遍度的具体调查中作适当的调整,使调查具有可操作性。第二节敦煌三卷本《王梵志诗集》词汇的历时考察我们对三卷本《王梵志诗集》的词汇系统作构成分析的依据是稳定性和普遍性。要鉴定词汇使用的稳定性,即历史悠久性,需要对三卷本《王梵志诗集》的词汇作历时考察。一、历时考察的思路和方法对三卷本《王梵志诗集》的历时考察的具体思路和方法,借鉴郭作飞博士的著作《<张协状元>词汇研究》的研究方法来进行具体操作。。(一)历时考察的思路对敦煌三卷本《王梵志诗集》的词汇作历时考察,不仅要考察每个词的历史来源,。郭作飞《c张协状元>词汇研究》,四川}B版集团巴蜀书社,2008年,第145页。 秦洁:敦煌三卷本《王梵志诗集》词汇研究旦进行溯源,找出始见例,还要考察每个词的历史流变,主要是其发展到现代,在现代汉语中的使用情况。在此基础上观察词语在历史中发展变化的稳定性,从而为历史悠久性的鉴定提供一个清晰可靠的基础。第一项工作,即考察词语历史来源时,首先需要确定三卷本《王梵志诗集》的词汇成分发生变化的不同历史阶段。俞理明教授认为,词汇成分受到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多方面因素影响,只有经历过重大社会变革而仍被使用的词才能算是具有高度稳定性的词,历史悠久的词:而中国历史上统治比较稳定的王朝大约有三四百年历史,因此认定一个词经历过重大历史变革而具有高度稳定性的时间需要五百年左右。o’再结合中国历史朝代更迭的实际,我们将三卷本《王梵志诗集》词语的发展历史划分为四个阶段:春秋战国时期,时间跨度为前77卜前221,共550年,大体相当于汉语史分期中的上古汉语时期;秦汉时期,时间跨度为前22卜220,共441年,大体相当于上古汉语向中古汉语过渡的时期;三国至隋时期,时间跨度为22旷617,共398年,大体相当于中古汉语时期:唐初,即王梵志诗出现的时代,最晚不超过开元以后,大体相当于近代汉语的起点。根据以上划分,我们将三卷本王梵志诗的每个词进行溯源,分入这四个阶段。第二项工作,考察词的历时流变,具体是分析其在现代汉语中是否还在使用。(二)历时考察的方法l、历史来源的考察方法找出三卷本《王梵志诗集》中每个词的始见年代,量非常大,需要细致的检索统计工作。我们主要运用《汉语大词典》2.0版、《汉籍全文检索系统》4.0版和《中国基本古籍库》来进行电子检索。具体操作情况如下:首先找出某个词在《汉语大词典》中的始见年代,如在《汉语大词典》中的首见年代是春秋战国,则不再运用《汉籍全文检索系统》和《中国基本古籍库》查证,确定其来源于春秋战国时代;如始见年代是秦汉时期,则运用《汉籍全文检索系统》和《中国基本古籍库》检索其在春秋战国时期是否已有用例;如始见年代是三国至隋,则运用《汉籍全文检索系统》和《中国基本古籍库》检索其在春秋战国、秦汉是否已有用例;如始见年代是唐代,则运用《汉籍全文检索系统》和《中国基本古籍库》查证其在唐以前是否已有用例。通过这样的方法,来确定三卷本《王梵志诗集》中每个词大致的始见年代。。俞理明‘词汇历史研究中的宏观认识》,《江苏大学学报》,2008年,第3期,第70页。 垫扬州大学硕士学位论文词语历史来源的考察看似简单机械,实则不是那么容易。尽管有电子检索系统的辅助,但中国古代文献可谓浩如烟海,以我们的研究条件无法面面俱到,所能考察的只能是其中的一部分,因而,我们的研究结果不可能是完全精确的。同时,在具体的检索统计工作中,也会遇到各种的主观考验。比如,检索到的文献性质是否是“同时资料”,如果是“后时资料”,那对时代的确定需要留心。特别是文献例证里的词的义项与我们所要考察的义项是否相符,这是操作中遇到的主要困难,需要仔细甄别。这些困难的克服与操作者的学术素养息息相关,需要研究者用自己的眼光分析解决。因此,有不少词语的始见年代肯定还需商榷,目前研究出来的成果只能算是对三卷本《王梵志诗集》中词的历史来源的大致考察。2、历史流变的考察方法历史流变的考察主要是看在现代汉语中的使用情况,相比历史来源的考察更简单些。主要运用工具是《现代汉语词典》和《汉语大词典》。检索《现代汉语词典》中是否收入该词,《汉语大词典》的词目下是否列举了现代汉语作品的书证,从而判断该词在现代汉语中是沿用还是消失。二、词语的历时考察(一)历史来源考察首先需要说明的是,为讨论词义演变的方便,我们所说的对词进行历史来源的考察,实际上是将词的不同义位视为不同的词,以词的义位作为基础单位研究,而不是笼统地以一个词为单位。即是对词的义位的历史来源的考察,不同的义位以词l、词2、词3①的形式标记出来,以便更精确地反映词的发展变化。同时,在本文中,同义异形词也作为不同的词条来处理。所以有的词条或义项虽然其异体形式可能早就出现,但该词的产生年代以我们考察的词形年代为准。按照前文所述的考察思路和方法,敦煌三卷本《王梵志诗集》中2938个词的历史来源情况如下:1.来源于春秋战国在春秋战国时期就已出现的词共1350个,5193词次。(见附录1)如:人1、安1、一家、有1、泣、村、张口、哭、他l、尸、不知、身1、本、是、鬼1、地上、立1、养1、儿、毡、且1、前、死1续、即1、入、吾、富、钱、时1、妇、看1、我、好1、若1、脱l、衣裳、与、出、去2、送、即2、舍、见l、满1、面1、旋、鹦鹉、鸟、贫、还1、财、且2、尽1、无1、设、得1、人2、埋、遣、如、里1、母义位的顺序以其在:Ii梵志诗中的出现先后为序。 秦洁:敦煌三卷本《王梵志诗集》词汇研究望羊、披、毛、走1、好2、衣1、立2、不如、日日、亡、同1、命l、绝1、逐、魂魄、历、多、愚人、广、痴、者、少、不1、愁、长1、苦1、夜、眠、游、天l、晓、归、起、相l、索1、贫苦、无处、鞭、苦、早、笑2、极、牛、亦、马、贼1、高、并1、用、处、常、穷苦、随、体、君、独身、贪、奴、婢、门、不容、别1、邻里、钱财、奴婢、卒、属、先、渡、水、至、遍、经1、刑名、铁叉、把、刀、捣、磨、身2、生1、无由、妻、他人、使1、事l、新1、驷马、被2、金、鞍、银、辔、角弓、张1、宝剑、地l、事2、前人1、后人、此、不免、贫穷1、夫妇、相对、坐1、千年、不足、一个、病、床、手、触1、费、将3、卜、积、山、一1、两、拳、口1、含玉、上1、镜、开1、尘、中1、生2、歌舞、更l、习、曲1、绝2、断1、丧车、日1、千1、办、贫穷2、席、空l、琢、休1、万、乐、冥冥、乡里、行l、逞、作、百岁、乃、七十、能l、自1、皮、裹、脓血、强1、相随、脚1、不识、急2、追1、项、心中、骤、四面、兵、围、向、十、挽、张弓、射、使者、迟、共1、号1、悲、妻子、不关、己、永、离、散、头1、飞、无人、知1、骑、食1、恒、受l、饥、难、谁、诸、造、过1、福、各、太、百年l、活、俳徊、脑、买、锦、有意、荣、苦毒、大2、人人、期、半、流星、光1、中途、初生、及1、不得1、审、三思、重1、知足、独、养2、四方、待、自知、学、误、羡、福、今、田、惜、留、何、益、施、盘、酒食、酒、黄泉、下、遮1、方、黄、贵2、贤圣、弱、强2、为1、分别、想、尊、粮食、内、妇人、号名、悉、横1、声1、数1、无2、乞1、谷、衣、远、求、免、饥寒、胜地、饮食、拜、更2、低头、物、未必、虫蛇、人子、何处、事3、女l、个、一一、依、牢、家人等。2.来源于秦汉最早出现在秦汉时期的词共353个,726词次。如:世间、急1、暂1、暂时、不顾、雇、破伤、他乡、吃、啾唧、接1、快乐、锦袍、大l、儿子、唤1、一条、别2、空手、都市、掇1、碓、础、抛1、古来、贮积、宝物、棺木、无心、镜匣、剪刀、琵琶、琴弦、自2、生平、堕、但1、莫、张眼、反缚、独自、背后、铁缒、剧、宅舍、三魂、七魄、告知、厌足、长命、少少、月月、如今、各各、人形、吾家、交通、怕、轻薄、同一、褒、医药、应报、观l、冶、病困、道人、哺、盂、元、报恩、寺、徒众、补1、五事、合2、寒饥、财富、相过、但2、当身、佐史、家门、童儿、发遣、良、职任、钻、不须、痴愚、生业、谷米、平章、博戏、役使、癞、渐渐、衫、裤、西家、别3、随身、翁、男女、横2、韩伯瑜、董永、长大、纸、摘、喻若、踏、业、无常1、人间、入朝、端坐、劫夺、分毫、罗衣、畜2、无限、 丝扬州I大学硕+学位论文相和、没3、盲人、殊别、天上、空堂、釜灶、寒食、节、傍、时间、便、恨l、不惜、强健、灯烛、八节、狂风、倒、度1、财色、时时、岁岁、街巷、悲声、憋憨、鞋、改嫁、蚯、缚束、奉1、监、铸、贵重、孟光、怨家、暂2、真实、分2、修道、念2、东西、聚会、南山、落、霹雳、激、势力、黄母、祗、牛哀、当时、因1、因缘、都、少年、故2、孙子、悲喜、槌、催、何异、精魂、料量、屠儿、一滴、王相、福德、先时、媒、汉武帝、秦始皇、仙药、处处、宝马、瞰、虑、傥、身命、跪拜、嘉偶、梳、灭族、行迹、生活、挈、犊车、傅、下泽、父祖、施恩、慎、面2、一盏、道理、好丑、偏、盏、声响、院、窠1、律令、波涛、文词、怀抱、忽然、抱、冤屈、截、御史台、师子、困1、家僮、怜爱、衣祷、霍去病、冯子都、关、因2、蝙蝠、纷泊、志性、官宦、铛、帽、膝头、著5、自得、散官、坡、青松、四五、两三、柰、一世、下意、豪毛、善业、修理、受2、以此、南北、通达、风尘、吹火、条1、一朝、纵情、积恶、跨、辞别、辄、杌杌、债、决鼻、打1、努力、毛衣、各自、重重1、相离、响、不中、不及、瘀、粪、尿、破坏、后来、秋节、昔时、败坏、缠、恣意、家家、无名、成就、苦战、相将、从征、阵、将军、马上、军营、省事、远离、鼻涕、富饶、屯田、饲、肫子、客2、蹴、曾祖、第一、四季、状、京兆、佐史、受取、分散、路人、盂、获得、后园、新人、甘果、时气、负债、解释、浮游、案、逃走、恶来、窥、逾、事4、流、贱价、营作、髓脑、何谓、黑发、啖食、公名、白发、中2、后母、相值2、稀1、朝庭2。3.来源于三国至隋敦煌三卷本《王梵志诗集》中首见年代是三国、魏晋南北朝、隋的词共524个,974词次。例如:遥看、合1、去1、欲似、叠、袍袄、上道、将1、遭、恰似、邂逅、相报、家口、忽、亲表、资产、托生、任、自相、恰、形段、捉1、将2、辛苦、著1、好3、思量、可笑、黠、死路、贪著、烦恼、人道、忽1、租调、被1、拷、生时、抄掠、差科、却l、草衣、经纪、不解、三恶道、荒忙、棒1、驱走、厅1、一七日、牛头、狱卒、镫、袱、著2、百日斋、寻常2、徒、平生、薄福、迅速、阁、地狱、苦海、省觉、靴、袄、衣架、步步、阿鼻、串、脊皮、露头、缒、刀锥、忙怕、倮体、庄牧、家内、出头1、桥梁、有限、纵得、转烛、福田、奴仆、拟、纵令、无问、年年、增长、透、一聚、带1、黠儿、修福、宝山、踪迹、眷属、不由、道士、总、礼拜、佛1、天尊堂、徒自、一种1、道2、师僧、凡俗、垂死、敕、一生、上2、天堂、长裙、金色、朝朝、铛釜、安2、王役、夫婿、看2、出身1、架、趣1、出家、佛衣、破戒、佛殿、损坏、法家、 秦洁:敦煌三卷本《王梵志诗集》词汇研究墅只、余事、随宜、往还、巧风、业道、台2、帖、心里、愧、仍、缣、饷、将4、文簿、配、处分、平等、一概、取骚、户主、必须、不觉、缓行、果报、前身、悭心、临死、忏悔、婿、转动、妻儿1、桃棒、急手、三宝、涅檠、只有、人定、日西、五更、唤2、家生、频年、家具、得便、伴、合斗、觅l、住1、索2、替、家母、门户、住2、气绝、非关、恶语、若是、安稳、王祥、倒见、打煞、将来、缘1、行坐、急3、鬼兵、寄住、行路人、光2、陌、坐2、府兵、当日、有缘、重2、相见、深坑、识字、人中1、判、曹事、兴生、例2、千2、众生、营生、忆想、无赖、露地、棒2、出头2、齿、抛2、水上泡、空虚、波浪、悭贪、功德、忽2、丘荒、园林、故路、空闲、死鬼、掣拨、皮裘、终须、纵使、烛、堂屋、清贫、白日、饭瓮、停、除名、百方、黑暗、悠悠1、足1、山门、佛2、斋1、取次、念1、债主、来去、忿忿、冥空、义居、私产、嗔、五戒、懊恼、磨灭、四大、星散、百年2、相看、头2、咆哮、歇、相3、无明、明2、寂灭、自然、色声、箔、过去、变化、出手、邪淫、今世、苦恼、未来、后身、来生、祖公、何曾、无常3、唱歌、郭秃、柳木、腰肢、一群、汉、叩头虫、车子、玉髓、金刚、释老、石函、天曹、运命、秤、体上、没4、淳善、阿谁、合4、结构、自死、鸟残、如来、体恕、筋、阎罗王、心路、荒忙、希2、菩萨、剃头、薰修、将4、好妇、颧、休3、九牛、投耀、香粉、阴地、一两、声3、负恩、何如、钵、结宇、下种、梭、寄语、那、强明、花草、心神、激箭、俸禄、动手、怀1、劫贼、毒手、翻、有理、自家、共3、饱暖、形模、头巾、缠、客作、恣情、无事、入选、斧凿、绿豆、钉、桃符、叉手、方便、价直、相打、年少、不恶、借问、高心、生天、嗔恚、一念、多少、寻思、俗心、六贼、草屋、瓦钵、脚2、石盐、宁馨、遭罗、浪2、方始、修善、戾、遍体、俄尔、分张、无价、二鼠、四蛇、草头、刀风、无疋、剥削1、真成、黄檗、五浊、轮追、念佛、毡被、促、托寄、布施、后夫、意智、五阴、出没、居住、瞰食、寻2、微尘、窄、影2、万劫、频、积代、净、能2、疆、虫蛆、枉屈、入土、先灵、得病、拍手、本主、何相、徒劳、丁、刘伶、碛、白日、同火、归去来、阎浮、边庭、残、关山、嫁处、牵挽、尊亲、乳食、夜叉、面皮、引气、牙齿、面首、傍边、田舍儿、青烟、厅2、和市、驮、状似、幞头、足下、恶骂、明府、掌中珠、寸断、富几、肫、文案、走散、秉正、解官、同伴、无面、本乡、羹塍、发愿、身心、色欲、染著、生佛、憨2、身名、巷罗、迎春、子2、悉达、四果、新年、相雠、掷、二亲、相值1、甚是、好人、还钱、万万、剥、催迫、要须、于时、义故、凭话、伴侣、冷泪、乌2、手脚、五体、蛆虫、可惜1、 丝扬州I大学硕士学位论文可惜2、今夕、小弱、灵神、抽1、荣华、昨、鬼子、见2、消、女妇、遮莫。4.来源于王梵志诗时代来源于王梵志诗时代,是指首见用例出现在敦煌三卷本《王梵志诗集》中,或是唐代其他文献中。这样的词共711个,1072词次。(见附录2)如:村坊、社邑、死生、相就、长眠、回干、就湿、经求、貌哨、七贫、七富、图、来时道、急首、逆修斋、好处、邻保、你、圈、命报、相当、着1、赤体、从头、他2、造福、造罪、鬼界、他家、户役、呼唤、展脚、寻常1、缠缚、愚痴、觅2、伺命、四片板、黄衾被、沉沦、负特、鬼2、伺命使、奈河、倒拽、枷棒、身起、受罪、覆1、撩乱、失精神、家里、后翁、郎君、娘子、镂、浑家、忘却、惭愧1、守财奴、正报、到头、台1、衣服、衣醭、巧声、花帐、七宝堂、土角橱、勾牵、鬼朴、般1、光影、争、角、相共、唱、奈何、永别、西方、掇头、擎头、事当、著3、千年调、觉知、顽骨、双盲、赤绳、赤脚、身上、道1、浑舍、欺、倚住、依巡、次弟、却活、普劝、贵1、火急、程期、憨人、装束、只得、旷身、数个、憨痴、万年期、却2、辽乱、婴孩儿、男夫、惊忙、罪根、肉身、神猪儿、保爱、脓血袋、顽皮、广平王、承闻、七七斋、配罪、受苦、相觅、借贷、藏着、破除、浑身、三教、浪1、君、教1、续命汤、女官、梳略、带2、芙蓉冠、并2、黄觎单、步虚赦、巡门、常住、当房、生缘1、交1、例头、肥特肚、俗家人、斋家、礼七、数珠、肥没忽、尼、威仪、褂、诠择、纲维、佛教、住持、众厨、巍饭、不探、生缘2、今身、若为、阳坡、唱祸、子细、出身2、丁儿、征防、不虑、狗偷、行案、迸杖、当1、检案、追2、险语、胱、前人2、干1、曹长、颉颃、解写、除却、厥摩师、纸钱、恶道、别人、当乡、五里官、县局、点、乡头、余者、杂看、高户、禄料、笔头、管户、雷同、看3、守直、村头、便贷、度2、衙、搦1、勒、一代、斯斯、我身、擎1、注渲、好去、漫、得2、没1、多时、僧次、巡、出生、长命财、缠绳、短命鬼、放顽、元来、不怕、慵懒、例1、草衫、觜头、达官、草舍、诸人、朝庭1、核、街头、阔立、地2、荒说、宽恩、五逆、长头、没娑、涅舌、不合、角眼、蛆妒、时对、趣却、阿耶、替人、到来、条录、分付、Jt,fllj、替代、无明塬、阔海、擎2、好日、故故1、若个、耶娘、别肚、好心、探括、可怜许、逢着、角睛、放习、闻道、出来l、逢头、同2、分擘、续续、出来2、眼看、隔生、五品、虽然、畜1、一双盲、柒、掇2、从小、伴涉、供奉、终归、市郭儿等。小结:根据以上的调查分析,将敦煌三卷本《王梵志诗集》的词语历史来源情况以下表作一概括: 秦洁:敦煌三卷本《王梵志诗集》词汇研究垄词量占总量词次占总量历史阶段词量词次百分比春秋战国1350519345.95%65.2%秦汉35372612.01%9.1%三国至隋52497417.84%12.23%王梵志诗时代71l107224.2%13.46%我们可以看到,一个时代的词汇的存在和发展是在前代词汇基础上的继承和创新。王梵志诗的词汇成分包括前代词语和唐代新兴词语。尤其先秦时期的词语对王梵志诗的影响深远。(--)历史流变考察三卷本《王梵志诗集》中2938个词的历史流变情况,我们主要考察其在现代汉语中的使用情况。无非两种,一是仍在使用,二是已经消亡。1.仍在使用词具有历史继承性,三卷本《王梵志诗集》中许多词语在现代汉语中沿用下来。在《现代汉语词典》中收录该词目、义项或在《汉语大词典》中列有与该义项相符的现代作品书证。共计1923个,6599词次。(见附录3)例如:家口家口总死尽,吾死无亲表。(《家口总死尽》)得禄四季领,家口寻常饱。(《仕人作官职》)王梵志诗中“家口”义为:家属;家中人口。《现代汉语词典》第607页此词条下解释为:“家里人;家中人151:~不多瞵活~。”《现代汉语大词典》引孙犁《秀露集·书的梦》书证:“我只身一人,这里没有家口,实在不行,我还可以回老家喝粥去。~‘家口”一词的这一意义在现代汉语中仍在使用。在这1923个沿用下来的词中,其中一些词现代汉语仍在使用,但使用范围有所区别,有的词只在书面语中使用,如山阿、将6、官人、秉正、平明、不啻等,试举两例以作说明:处分处分须平等,并檑出时难。(《当乡何物贵》)此处“处分”是处置、安排之义。这一意义在现代汉语书面语中仍在使用。《现代 堑扬州I大学硕士学位论文汉语词典》第188页“处分”条下:②处理安排。《汉语大词典》引书证姚雪垠《李白成》篼二卷第四十章:“李信转向红娘子说:‘你回老营去睡一会JL,n巴。我马上把家务事处分一下,准备好明天早饭后率领人马起程。”’参差2一El事参差,独自煞你却。(《平生不吃著》)按:此处“参差”是在王梵志诗中的第二个意义:差池;差错。《现代汉语词典》第127页:③<书>差错;蹉跎。《汉语大词典》列书证《红色歌谣-十二月歌》:“或有参差,你要多指导。”有的词只在方言中使用,如:男女男女孝心我,我亦无别肚。(《一种同翁儿》)父母生男女,没娑可怜许。(《父母生男女》)见有愚痴君,甚富无男女。(《见有愚痴君》)“男女”一次在王梵志诗中频繁出现,共12次,都是“儿女”的意思。而现代汉语中这一意义只在方言中使用。《现代汉语词典》第911页此词条下第二个义项解释为:“<方>JL女。”2.已经消亡也有不少词在现代汉语中已经不再使用,表现为不被《现代汉语词典》收录此义项且在《汉语大词典》中未列与此义项相符的现代作品书证。这样的词共计1015个,1366词次。(见附录四)如:遥看、村坊、社邑、死生、相就、地上、欲似、回干、就湿、好1、袍袄、经求、上道、将1、遥、邂逅、貌哨、七贫、七富、来时道、忽、亲表、急首、逆修斋、好处、邻保、自相、差1、命报、相当、赤体、形段、从头、将2、辛苦、破伤、造罪、贪著、鬼界、人道、忽l、罗拽、租调、接1、苦痛、他家、抄掠、户役、差科、展脚1、锦袍、草衣、愚痴、伺命、四片板、黄衾被、别2、都市、三恶道、负特、荒忙、伺命使、棒1、驱走、奈河、倒拽、身起、一七日、牛头、铁叉、授、掇1、碓、硝、覆1、撩乱、失精神、家里、后翁、郎君、娘子、驷马、镫、角弓、无主、百日斋、浑家、贮积、惭愧1、正报、到头、将3、含玉等。小结:通过以上的调查分析,敦煌三卷本《王梵志诗集》的历史流变情况可以下表作一概括: 秦洁:敦煌三卷本《王梵志诗集》词汇研究望词量占总量词次占总量历史流变词量词次百分比仍在使用1923659965.45%82.85%已经消亡lOl5136634.55%17.15%第三节敦煌三卷本《王梵志诗集》词汇的共时考察上文对敦煌三卷本《王梵志诗集》词汇的历时分析主要是考察词语的历史悠久性,而共时考察的主要目的是考察词语的使用普遍性。词语的使用普遍性是指在同一历史时期不同地域、不同社会群体对其通用的程度。一、共时考察的思路和方法敦煌三卷本《王梵志诗集》词汇的使用普遍性的考察,通过对唐代的历史文献中词汇出现频率的调查来完成。唐代历史文献,我们以《汉籍全文检索系统》中所收录的146种唐代文献作为考察范围。在其中的多种通语文献中出现,则认为该词在唐代是使用普遍度高的:在少数文献或者特殊文献中出现,则认为该词是使用普遍度较低的;只在个别文献中出现的,则认为该词在唐代罕见。在具体操作中,还需要对“多种”、“少数”、“个别”的区分作一明确的数量界定。为方便操作,根据实际情况,我们将在总数的五分之一,即29种及以上文献中出现,认为是“多种”;5种以下认为是“个别”:数量在五种至29种之间的,是“少数”。此外,对于一些历史悠久,即在唐前已经使用超过五百年的词语,如果在现代汉语中仍旧使用,我们认为它在唐代的使用是普遍的,不再进行调查。因此,需要使用《汉籍全文检索系统》作共时调查的是使用时间不超过五百年的词语(nO在三国以后出现的词)和使用时间超过五百年(即来源于先秦和秦汉时期),但在现代汉语中已经消亡的词语。二、词语的共时分析通过对词语在唐代历史文献中出现频率的调查,敦煌三卷本《王梵志诗集》词汇的共时分析情况如下:(一)普遍度高根据实际操作的步骤,将普遍度高的词语分为以下三类: 垄扬州大学硕十学位论文一是在使用已经超过五百年(即来源于先秦和秦汉时期),且在现代汉语中仍旧使用的词语,共计1502个。(见附录五)例如:魂魄命绝逐他走,魂魄历他乡。(《身如圈里羊》)魂魄游空虚,盲人入暗窟。(《狼多羊数少》)魂魄似绳子,形骸若柳木。(《造化成为我》)“魂魄”是古人想象中一种能脱离人体而独立存在的精神。附体则人生,离体则人死。在先秦时期即已产生。如《左传·昭公七年》:“匹夫匹妇强死,其魂魄犹能冯依于人,以为淫厉。”《现代汉语词典》第569页“魂魄”条解释为:迷信的人指附在人体内可以脱离人体存在的精神。“魂魄”在现代汉语中经常使用。用例如吴伯箫《向海洋》:“从海洋夺得了魂魄,他们不知道什么是忧愁,笑声和戏谑里都透露着达观和矫健。”李劫人《死水微澜》第五部分十』工:“她觉得像是失了魂魄一样,头晕得很,心翻得很,腿软得很。”“魂魄”作这~‘本义使用时,在唐代32种文献中出现。如罗隐《青山庙》诗:“霸主两亡时亦异,不知魂魄更无归。”《玄怪录》卷一:“斩讫,魂魄被领见阎罗王,王日:‘此乃云台峰妖民乎?’”《广异记·燕凤祥》:“数日,风祥梦有一人,朱衣墨帻,住空中云:‘还汝魂魄。’”此词在中古、近代汉语中使用非常普遍。《抱朴子》:“赵简子、秦穆公皆亲受金策于上帝,有土地之明徵,tlj)Jl草木,井灶夸池,犹皆有精气,人身之中,亦有魂魄,况天地为物之至大者,于理当有精神,有精神则宜赏善而罚恶。”元·萨都刺《过高唐》诗:“王孙去不返,魂魄又谁招。”《红楼梦》第三三回:“宝玉听了这话,不觉轰了魂魄,目瞪口呆。”邻里伺命门前唤,不容别邻里。(《大有愚痴君》)放顽邻里行,元来不怕死。(《世间何物贵》)“邻里”指同一乡里的人。《论语·雍也》:“子日:‘毋,以与尔邻里乡党乎?”’《礼记·问丧》:“恻怛之心,痛疾之意,伤肾干肝焦肺。水浆不入El=-R,不举火,故邻里为之糜粥以饮食之。”《现代汉语词典》第798页“邻里”条下②同一乡里的人:~纷纷前来祝贺。现代汉语用例如李瑛《咖啡》诗:“亲朋相邀,邻里相招。”“邻里”一词见于唐代文献31种。如:杜甫《寄题江外草堂》诗:“霜骨不堪长, 秦洁:敦煌三卷本《王梵志诗集》词汇研究望永为邻里怜。”《朝野佥载》卷一:“邻里亲戚来贺,衣冠不得,遂以绯袍覆其上,帖然而终。”《独异志》卷中:“管辂年七八岁时,与邻里小儿戏,画地为日月星辰之状,言动不常。”《无双传》:“仙客哀冤号绝,感动邻里。”“邻里”在中古近代汉语中使用普遍度高。《搜神记》卷三:“既觉,惊呼邻里共视,皆莫测其由。”《颜氏家训》卷第二:“魏世王修母以社日亡:来岁社日,修感念哀甚,邻里闻之,为之罢社。”《警世通言·范鳅儿双镜重圆》:“徐信亦觉心中凄惨,说道:‘大丈夫腹心相照,何处不可通情,明日在舍下相候。足下既然别娶,可携新闻同来,做个亲戚,庶于邻里耳目不碍。’”清·吴骞《扶风传信录》:“邻里来问事者,填咽门户o”二是在使用超过五百年的词(即来源于先秦和秦汉时期),且在现代汉语中消失,但在唐代文献中使用普遍度高,共计21个。即:州县、县、官人、何为、地下、亿兆、一身、相次、饱食、今时、相续、御史、吾家、元、发遣、入朝、南山、窠1、昔时、京兆、何谓。如“饱食”一词,他道恒饱食。我瘦饿欲死。(《他道恒饱食》)“饱食”指吃饱。此词在先秦即已产生。《论语·阳货》:“子日:‘饱食终日,无所用一ii,,难矣哉!不有博弈者乎,为之犹贤乎已。一《庄子·列御寇》:“饱食而邀游,泛若不系之舟。”现代汉语中已经消失,《汉语大词典》此词条下未举现代汉语书证,《现代汉语词典》也未收此词。但“饱食”一词在唐代文献中使用广泛,共见于29种唐代文献。如韩愈《辛卯年雪》诗:“或云丰年祥,饱食可庶几。”《酉阳杂俎》序:“饱食之暇,偶录记忆,号《酉阳杂俎》,凡三十篇,为二十卷,不以此间录味也。”白居易《咏怀》诗:“饱食坐终朝,长歌醉通夕。”在中古近代汉语中,“饱食”一词使用普遍度较高。如《颜氏家训》卷第三:“多见士大夫耻涉农商,差务工伎,射则不能穿札,笔则才记姓名,饱食醉酒,忽忽无事,以此销日,以此终年。”宋·陆游《雨中熟睡至夕》诗:“丈夫少壮要自力,饱食养慵真可娩。”清·钱谦益《折槛行》:“当时大臣钳口饱食,效师德之畏逊,而不能继宋璩之忠谠,故以折槛为讽。”三是使用时间不超过五百年,即在三国至隋时期和王梵志时代新出现的词,但在唐代文献中使用普遍度高,共计161个。(见附录六)如: 塑扬州大学硕+学位论文非关无爱亦无憎,非关后父母。(《一种同翁儿》)自生还自死,煞活非关我。(《自生还自死》)“非关”义为“不是因为;无关。”产生于魏晋南北朝时期。如:《玉台新咏·梁尘》:“依帷蒙重翠,带同聚轻红。定为歌声起,非关团扇Jxl。”《汉魏南北朝墓志汇编·北周》:“温恭之性,禀于自然,仁恕之心,非关师奖。”在唐代,此词虽历史悠久性不高,但使用频率高。在29种唐代文献中都有用例,且使用频繁。如宋之问《燕巢军幕》诗:“非关怜翠幕,不是厌朱楼。”《朝野佥载》卷五:“其子畴,与萧俭交厚,时人语日:‘萧俭驸马子,邹畴骆驼儿。非关道德合,只为钱相知。’”又如:出身2未是好出身,丁儿避征防。(《佐史非台补》)此处“出身”义为“入仕途径”。这一意义是唐代啦现的新义,虽然历史悠久性不高,但在唐代文献中常用,共在29种文献中多次出现,使用普遍度高。如《大唐传载》:“至德元年三月,方以侍御史文叔清为宣谕使,许人纳钱授官及明经出身。”《封氏闻见记·卷三》:“御史张瑰兄弟八人,其七人皆进士出身,一人制科擢第。”《唐摭言·卷六》:“即知正字、校书,不如一乡县尉;明经、进士,不如三卫出身。”《玄怪录·卷三》:“乃命取吴郡户籍到,检得吴全素,元和十三年明经出身,其后三年衣食,亦无官禄。”这些文献中“出身”之义都与王梵志诗中一致,指入仕途径,一般都指科举考试中选者的身分、资格。(--)普遍度低普遍度低的词语是指见于唐代文献的种数在5到29之间的词语。这些词在唐代的使用普遍度不高,不是全民所使用,有其特定的范围或领域。共701个。其中使用时间超过五百年(即产生于先秦两汉时期),在现代汉语中消失,唐代使用普遍度不高的词语,146个:(见附录七)使用时间不超过五百年(即产生于三国至隋以及唐代),在唐代使用普遍度不高的词语,555个。(见附录八)这些词中,有些是俗语词,使用普遍度不高,如“宁馨”一词:看客只宁馨,从你痛笑我。(《草屋足风尘》)“宁馨”是晋、宋时的俗语,“如此”、“这样”之义。清·郝懿行《晋宋书故》: 秦洁:敦煌三卷本《千梵志诗集》词汇研究翌“今按宁馨,晋、宋方言即为如此之意。”《宋书》卷七:“太后怒,语侍者:‘将刀来,破我腹,那得生如此宁馨儿!’”此词见于唐代6种文献中,是俗语词,使用不普遍。如:《晋书》卷四十三:“总角尝造山涛,涛嗟叹良久,既去,目而送之日:‘何物老妪,生宁馨儿!然误天下苍生者,未必非此人也。’”刘禹锡《赠同本僧智藏》诗:“为问中华学道者,几人雄猛得宁馨。”《史通》:“乐广叹卫玢日:‘谁家生得宁馨儿!’”有些词是佛教词语,有其特定的使用范围与领域,如“业报”一词:贫富有殊别,业报自相迎。(《世间日月明》)责贱即有殊,业报前生植。(《审看世上人》)“业报”是佛教语,指业因与果报。谓一切行为都有果报,善有善报,恶有恶报。此词见于8种唐代文献,使用范围多是佛经与变文。如:《大唐西域记·迦毕试国》:“王若杀我,我之与王俱堕恶道,王有断命之罪,我怀怨雠之心,业报皎然,善恶明矣。”《敦煌变文集·大目乾连冥间救母变文》:“罪人业报随缘起,造此何人救得伊。”吕岩<南乡子》词:“莫待老来铅汞少,堪悲,业报前途难自欺。”(三)罕见罕见的词语是指见于唐代文献低于5种的词语,有的只出现在王梵志诗中,有的也少量见于其他唐代文献,这样的词共553个。其中使用时间超过五百年(即产生于先秦两汉时期),在现代汉语中消失,唐代文献中罕见的词语,33个。即:地上、俳徊、宝1、恭养、壤壤、睡寐、取3、好仇、计笄、鹞、剥削2、毙、舂人、仕人、遴观、知识、破伤、镜匣、张眼、应报、五事、釜灶、靳、缚束、屠儿、衣祷、纷泊、豪毛、杌杌、决鼻、肫子、受取、解释。如“知识’’一词:知识相伴侣。暂时不觉老。(《知识相伴侣》)此处“知识”指相识的人,朋友。“知识”的这一意义在先秦两汉即已出现。如《墨予·号令》:“其有知识兄弟欲见之,为召,勿令入里巷中。”岑仲勉注:“知识,友人也。”《吕氏春秋·遇合》:“人有大臭者,其亲戚兄弟妻妾知识无能与居者。”汉·孔融《论盛孝章书》:“海内知识,零落殆尽,惟有会稽盛孝章尚存。”现代汉语中这一意义已消失,《汉语大词典》此义项下未举现代汉语用例,《现代汉语词典》也没有收录这一义项。在唐代文献中“知识”一词的“朋友”义用例也较少,仅出现在3种唐代文献中。 丝扬州火学硕士学位论文除上述王梵志诗中的用例,其他两例为:自居易《感逝寄远》诗:“昨日闻甲死,今朝闻乙死。知识三分中,二分化为鬼。”《敦煌变文集·董永变文》:“为缘多生无姊妹,亦无知识及亲房。”使用时问不超过五百年(即产牛于三国至隋以及唐代),在唐代文献中罕见的词语,共520个。(见附录九)有的词除王梵志诗外,在其他文献中有个别用例,如“负特”一词:沉沦三恶道,负特愚痴鬼。(《沉沦三恶道》)“负特”即“辜负”义,是唐代产生的新词,但在唐代文献中罕见。除王梵志诗中的用例,还有一文献用例:《敦煌变文集·李陵变文》:“岂谓将军失利,将士徒然,负特壮心,乖为(违)本愿。”又如“觜头”一词:出语觜头高,诈作达官子。(《世问慵懒人》)“觜头”,即嘴巴,犹口才。除王梵志诗外,在唐文献中还有两例。陆馀庆之子曾作《嘲父》诗:“陆馀庆,笔头无力觜头硬。一朝受辞讼,十只判不竟。”《敦煌变文集·燕子赋》:“雀儿语燕子:‘恩泽莫大言,高声定无理,不假觜头喧。’”有的是王梵志诗作者的言语创新或临时发挥,对常用词组进行概括或对常用词进行改编,因而只在王梵志诗中出现。如“方孔兄”是对“孔方兄”的改编,“唱祸”是对“唱‘祸事’”、“呼‘祸事’”的概括。第四节敦煌三卷本《王梵志诗集》词汇系统的构成分析根据俞理明的词汇系统理论,结合前文对王梵志诗词汇的历时和共时考察,我们将王梵志诗的词汇系统构成分为四个层次:基本层、常用层、局域层、边缘层。一、来源于汉语基本层的词汇成分汉语基本层的词汇成分主要是汉语基本词,这些词语,从历时和共时两个角度来看,历史悠久性高,使用普遍度高。根据前文的研究,基本层的词汇成分,共1523个。(见附录十)如:人1、安1、一家、有l、泣、村、张口、哭、他1、尸、不知、身1、本、是、鬼1、立1、养1、儿、毡、且1、前、死l、续、即1、入、吾、富、钱、时1、妇、看1、我、若1、脱l、衣裳、与、出、去2、送、即2、舍、见l、满1、面1、旋、鹦鹉、 耋鎏:墼堡三堂奎!三茎查堡箜!塑、汇婴茎.兰鸟、贫、还1、财、且2、尽1、无1、设、得1、人2、埋、遣、如、里1、羊、披、毛、走1、好2、衣1、立2、不如、日日、亡、同1、命1、绝l、逐、魂魄、历、多、愚人、广、痴、者、少、不1、愁、长l、苦1、夜、眠、游、天1、晓、归、起、相1、索1、贫苦、无处、鞭、苦、早、笑2、极、牛、亦、马、贼1、高、并l、用、处、常、穷苦、随、体、君、独身、贪、奴、婢、门、不容、别1、邻里、钱财、奴婢、卒、属、先、渡、水、至、遍、经1、把、刀、捣、磨、身2、生1、无由、妻、他人、使1、事1、新1、被2、金、鞍、银、辔、张l、宝剑、地1、事2、前人l、后人、此、不免、贫穷l、夫妇、相对、坐1、千年、不足、一个、病、床、手、触1、费、卜、积、山、一1、两、拳、口l、上1、镜、开l、尘、中l、生2、歌舞、更1、习、曲1、绝2、断1、日1、千1、办、贫穷2、席、空l、塬、休1、万、乐、冥冥、乡里、行1、逞、作、百岁、乃、七十、能1、自l、皮、裹、脓血、相随、脚l、不识、急2、追1、项、心中、骤、四面、兵、围、向、十、挽、张弓、射、使者、迟、共1、号1、悲、妻子、不关、己、永、离、散、头1、飞、无人、知1、骑、食1、恒、受1、饥、难、谁、诸、造、过1、福、各、太、百年l、活、脑、买、锦、有意、荣、大2、人人、期、半、流星、光1、中途、、初生、及1、不得1、审、三思、重1、知足、独、养2、四方、待、自知、学、误、羡、福、今、田、惜、留、何、益、施、盘、酒食、酒、黄泉、下、遮1、方、黄、贵2、贤圣、弱、强2、为l、分别、想、尊、粮食、内、妇人、悉、横1、声1、数1、无2、乞1、谷、衣、远、求、免、饥寒、饮食、拜、更2、低头、物、未必、人子、何处、事3、女l、个、一一、依、牢、家人、空2、灶、炊、希1、瘦、唯、愿、损、吹、相知、卧、生人、闻1、慈母、生3、未、避、弃、每日、恐、护、付、怯、到、名、放l、柜、由1、嫁、何物、贵3、不过1、执、取1、五百、语1、在、不可、人生、间、老1、逼、走2、坐1、步、草、种、报1、罪、犹、改、欲、终1、吝、陪、锥、刺、杓、柄、衣食、五、分l、二、膊、成、字、出语、诈、子l、复、被3、睡、肯、菜、粥、逢、天下、女2、父母、耻l、日月、甚、照、家l、爱l、饱、肚、勤、不肯、收1、饮酒、夫1、敌、缝、要、男、东家、好4、既、相2、新妇、当家1、知2、家事、承、夫妻、道3、汝、守、飘、兼、没2、项、昏昏、招、何人、将5、母、爱2、偏颇、怨、孝心、问、不2、明l、户、敬、恩、冬、竹、笋、孝、孤、怜、不见1、嫌、丑、专心、听、语2、泥土、如此、心、忆、忘、长2、前后、连1、骨、回、颜色、园、果、熟、老少、皆、八十、共同、众、厄、客1、主人、不久、塞、破1、恶l、官职、不过、动、薄、界、街、边、惊、眼、终2、黑、直、何日、读书、 兰扬州人学硕十学位论文更3、官、当2、衣2、王子、渐、亲l、天子、公1、王候、市、百、余1、三、勾1、稳、利、过2、倍l、卖、抑、贱l、尺寸、分明、百姓、远征、秋、长夜、死者、生者、贤、愚、相识、何时、独守、悔、工匠、巧、耻2、赐、美、气1、实、可怜1、差2、坐3、宅、走3、止、狼、数2、恶2、年、暗1、窟、生死、江河、沸、皎皎、贵4、乘、车马、贱2、担、迎、自身、宅、松柏、邻、接2、令、缘2、偷、盛、脓、坑、一2、平、老小、信、力、王侯、相逢、定、似、堂、灭1、布、里2、浊、掘、四海、屋、覆2、四时、一百八十、最、小、须臾、霜、遭、连、根、夜、保1、修、说、喜、观2、故1、瓮、土、堂上、百人、后、日2、抽2、不许、私、曲2、名字、使2、亲2、万里、达、青黄、使3、流传、涓涓、阳、对、短命等。二、来源于汉语常用层的词汇成分汉语常用层的词汇成分,从共时和历时两个角度来看,主要包括历史悠久性高,但使用普遍度较低、罕见的词语和历史悠久性低,但使用普遍度高的词语。历史悠久性高,但使用普遍度较低、罕见的词语,共179个。如下:好1、刑名、铁叉、驷马、角弓、将3、含玉、丧车、强l、苦毒、号名、胜地、一日1、任官、里正、一日2、赋役、仰、愚者、新故、积金、好言、取2、徵、自来、贫家、腿、诤、轻裘、凑、威灵、女3、为3、一3、行善、荒、傥来、亲姻、临丧、触2、从1、行2、朴、差1、明3、聒聒、强3、共2、天3、行年、公庭、煞、鹿脯、亲5、殃、白汗、愚夫、呼、殊、安处、困2、刑、不勤、强4、入户、放2、石药、勤心、纪年、文、长道、接1、锦袍、别2、都市、掇1、碓、碹、剧、厌足、少少、但1、生业、相过、当身、佐史、童儿、飧、病困、道人、哺、补1、平章、博戏、职任、喻若、劫夺、畜2、殊别、傍、财色、暂2、分2、黄母、祗、少年、精魂、料量、福德、身命、仙药、嘉偶、生活、挈、犊车、下泽、好丑、文词、御史台、师子、家僮、志性、著5、散官、柰、下意、善业、吹火、积恶、跨、毛衣、不中、秋节、客2、佐史、分散、浮游、案、恶来、窥、事4、营作、髓脑、啖食、公名、朝庭2、地上、俳徊、宝1、恭养、壤壤、睡寐、取3、好仇、计箅、鹞、剥削2、鬼、舂人、仕人、遴观、知识、破伤、镜匣、张眼、应报、五事、釜灶、甄、缚束、屠儿、衣祷、纷泊、豪毛、杌杌、决鼻、肫子、受取、解释。历史悠久性低,但使用普遍度高的词语,共161个。如下:合l、叠、自相、恰、捉1、思量、被1、不解、厅l、寻常2、平生、靴、有限、拟、年年、带1、不由、道士、总、佛1、道2、敕、一生、金色、出家、只、必须、 秦沽:敦煌三卷本《千梵志诗集》词汇研究箜不觉、婿、只有、五更、伴、觅1、住1、替、门户、非关、缘1、陌、当日、重2、相见、判、众生、无赖、棒2、抛2、功德、忽2、烛、白日、停、念1、债主、来去、嗔、头2、歇、今世、未来、何曾、秤、如来、希2、菩萨、一两、何如、钵、借问、方始、出没、窄、频、净、碛、白日、残、驮、足下、身心、掷、于时、荣华、昨、死生、你、、撩乱、身上、图、佛教、余者、一代、供奉、行行、了、崔、卢、郑、刘、不是、今古、老2、今朝、暮、一半、领2、颗、代1、请1、医方、勘、科、三台、祗、不用、出来2、五品、虽然、擎2、元来、得2、没1、多时、擎1、度2、点、出身2、却2、西方、觅2、他2、寻常1、到头、台l、相共、欺、教1、尼、到来、有时、打2、三五、着l、郎君、娘子、镂、看3、坐4、得知、般1、巡、瓶、好事、中心、广平王、铺2、唱、不虑、诸人、汤。综上,王梵志诗中来自常用层的词语,共340个。三、来源于汉语局域层的词汇成分来源于汉语局域层的词语,是指那些历史悠久性不高,使用普遍度也较低的词,共555个。(见附录十一)如:合1、叠、自相、恰、捉1、思量、被1、不解、厅1、寻常2、平生、靴、有限、拟、年年、带1、不由、道士、总、佛l、道2、敕、一生、金色、出家、只、必须、不觉、婿、只有、五更、伴、觅l、住1、替、门户、非关、缘1、陌、当日、重2、相见、判、众生、无赖、棒2、抛2、功德、忽2、烛、白日、停、念l、债主、来去、嗔、头2、歇、今世、未来、何曾、秤、如来、希2、菩萨、一两、何如、钵、借问、方始、出没、窄、频、净、碛、白日、残、驮、足下、身心、掷、于时、荣华、昨、死生、你、圈、撩乱、身上、图、佛教、余者、一代、供奉、行行、了、崔、卢、郑、刘、不是、今古、老2、今朝、暮、一半、领2、颗、代1、请1、医方、勘、科、三台、祗、不用、出来2、五品、虽然、擎2、元来、得2、没1、多时、擎1、度2、点、出身2、却2、西方、觅2、他2、寻常1、到头、台l、相共、欺、教1、尼、到来、有时、打2、三五、着1、郎君、娘子、镂、看3、坐4、得知、般1、巡、瓶、好事、中心、广平王、铺2、唱、不虑、诸人、汤、遥看、去1、欲似、将1、恰似、相报、家口、忽、亲表、资产、托生、任、将2、辛苦、著1、好3、可笑、黠、死路、烦恼、人道、忽l、租调、拷、生时、抄掠、差科、却1、草衣、经纪、三恶道、棒1、牛头、狱卒、镫、靴、徒、著2、薄福、迅速、阁、地狱、苦海、袄、步步、阿鼻、串、露头、忙怕、家内、纵得、转烛、福田、奴仆、纵令、无问、增长、透、一聚、黠儿、修福、宝山、踪迹、眷属、 堑扬州I火学硕+学位论文礼拜、徒自、一种l、师僧、垂死、上2、天堂、长裙、朝朝、铛釜、安2、王役、夫婿、看2、架、佛衣、佛殿、损坏、法家、余事、随宜、往还、台2、帖、心里、愧、仍、缣、饷、将4、文簿、配、处分、平等、一概、户主、缓行、果报、前身、临死、忏悔、转动、妻儿l、急手、涅粱、人定、日西、唤2、家生、频年、家具、得便、索2、住2、气绝、若是、安稳、王祥、行坐、急3、鬼兵、寄住、行路人、光2、坐2、府兵、有缘、深坑、识字、人中1、曹事、兴生、例2、千2、营生、忆想、出头2、齿、水上泡、空虚、波浪、悭贪、园林、空闲、死鬼、皮裘、终须、纵使、堂屋、清贫、饭瓮、除名、百方、黑暗、悠悠1、足l、山门、佛2、斋1、取次、义居、五戒、懊恼、磨灭等。在唐代,这些词大都有特定的使用范围,一些是只在口语中出现的词,一些是只在书面语中出现的词语,一些是佛教词语。四、来源于汉语边缘层的词汇成分边缘层的词汇成分主要是历史悠久性不高,且在唐代文献中罕见的,共520个。(见附录十二)如:社邑、回干、就湿、貌哨、七贫、七富、长眠、赤体、造福、伺命、罪根、来时道、急首、逆修斋、邻保、命报、相当、从头、鬼界、户役、四片板、黄衾被、负特、鬼2、伺命使、倒拽、枷棒、身起、覆1、失精神、家里、后翁、守财奴、正报等。敦煌三卷本《王梵志诗集》词汇系统构成情况如下表所示:词汇层词量占总词量百分比基本层152351.84%常用层34011.57%局域层55518.89%边缘层52017.7%小结:根据前文的分析以及上述表格,我们发现基本词在词汇成分中分量最多,占51.84%,这符合汉语词汇构成的一般情况。而王梵志诗的一个特别之处在于,局域层和边缘层的词量超过了常用层的词量。局域层主要唐代产生的一些包括口语方言在内的俗语词以及特殊领域的词语,如佛教词语等。局域层词量大,正是王梵志诗的语言特色所在,即口语性强、佛教词汇丰富。局域层中的俗语词,体现了王梵志诗的用词特色,也是我们需要关注的焦点,将在本文第三章详细论述。 秦沽:敦煌三卷本《王梵忐诗集》词汇研究37第二章新词新义研究语言总是处于动态的发展变化中,而词汇的发展变化,相比于语音和语法更加明显。词汇系统的新旧质素不断更替,主要表现在新词的产生、旧词的消亡和词义的演变。唐代作为近代汉语的起点,它上承中古,下启近代,近代、现代汉语中广泛运用的词语,许多是在此期产生,上古、中古汉语中已出现的词语,许多在此期产生了新义,语言的词汇面貌发尘了改变。“而一个新词、一个新的义位的产生,往往先是活跃在El语中,然后再被记录下来。一般来说,新词新义的产生,最初都是通过El语反映出来,后来才会慢慢进入书面语。”①王梵志诗作为口语性极强的语料,自然新词新义现象非常丰富。前文在对三卷本《王梵志诗集》的历时考察中,我们已经掌握了王梵志诗时代新出现的义位,因而新词新义的确定问题也就迎刃而解了。第—节敦煌三卷本《王梵志诗集》中的新词王梵志诗的语料性质决定了其对现实语言的反映程度。因产生在词汇面貌发生重大变化的近代汉语初期,其中包含着大量的新词。我们所说新词,包括词义和词形皆为王梵志时代产生的词以及在王梵志时代读音和词形与旧词相同,词义上却与之没有任何联系的词。一、新词概貌依据前文对三卷本《王梵志诗集》的历时考察,王梵志诗时代产生的新词共483个,主要集中在名词、动词、形容词三类,以双音词为主,少数三音词和个别单音词。(见附录十三)现择取几条略作解释:我身:我自己:我这个人。他家马上坐。我身步擎草。(《人生一代问》)世间何物贵?只有我身是。(《世间何物贵》)“我身”即指“我”,唐诗中习见。如唐·韩愈《赠张籍》诗:“我身蹈丘轲,爵位不早绾。”自居易《我身》诗:“我身何所似,似彼孤生蓬。”到大:程度副词,非常。@董志翘‘<入唐求法巡礼行记>词汇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年,第9l页。 塑扬州大学硕士学位论文到大肥没忽,直似饱糠肫。长大充兵夫,未解弃家门。(《富儿少男女》)因诗中下一句有“长大”一词,所以此处“到大”不可能指“到长大后”之义。近代汉语中的程度副词“到大来”可省写作“到大”,义为“非常;十分。”根据卜下文语义,此处应理解为此义。“到大肥没忽”即指非常肥胖,与接下来的“直似饱糠肫”语义协调连贯。“到大来”在近代汉语中使用普遍,是表示高度的程度副词。元·无名氏《刘千病打独角牛》第四折:“俺一家儿都往深州饶阳县县令之任去,到大来欢喜杀我也。”元·关汉卿《望江亭》第一折:“怎如得您这出家儿清静,到大来一身散诞。”明·沈自征《鞭歌妓》第一折:“识啥甚天高地下,到大来心地安闲。”也常省作“到大”,如:元·徵廷玉《布袋和尚忍字记》第一折:“行也布袋,坐也布袋,到大自在。”元·汪元亨《醉太平·警世》曲:“度流光电掣,转浮世风车,不归来到大是痴呆。”元·高文秀《渑池会》第二折:“我夜月离秦邦,飞星投赵国,无瑕玉宝得全归。到大是喜,喜。”以上例中都是“非常”之义。梳略:梳妆打扮。观内有妇人,各各能梳略。(《观内有妇人》)“梳略”同“梳掠”。《汉语大词典》收“梳掠”,失收“梳略”,宜作参见条处理。“梳掠”本义是梳理头发,如唐·白居易《嗟发落》诗:“既不劳洗沐,又不烦梳掠。”引申为梳妆打扮。如宋·范成大《秦楼月》词:“窗纱薄,日穿红幔催梳掠。”现代汉语中仍在使用,如叶圣陶《未厌集·小病》:“譬如说,假定她此刻在这里⋯⋯发将怎样梳掠,口脂将怎样点抹。”强了:能干。不是人强了,良由方孔兄。(《两两相劫夺》)即能强了官,百姓省烦恼。(《仕人作官职》)《汉语大词典》此词失收,当补。“了”即“干了”之义。又如宋·王明清《挥麈后录》卷六:“州将老吏,素强了,不之听,趣令具狱。”七尺影:指人身。徒作七尺影,俱坟一丈坑。(《无常元不避》)因人身长度约古尺七尺,古人常用“七尺”代指身躯。“七尺影”指人身。唐·骆宾王《畴昔》篇:“偷存七尺影,分没九泉深。”又明·张明弼《萤芝集》卷一:“徒将七尺影,独步黄金台。”《汉语大词典》收“七尺”,失收“七尺影”。宗教的传播总会对语言产生巨大的影响。自东汉起,佛教东渐,经历了魏晋南北朝 秦洁:敦煌三卷本(CE梵志诗集》词汇研究竺发展至唐代,声势日益壮大。武周革命后,武则天出于政治目的,更是极力宣扬佛教。三卷本(SE梵志诗集》正产生在武则天执政时期,正是佛法盛行的时代。因而王梵志诗中的新词中有大量是因佛经翻译新产生的词语以及受佛教文化影响而产生的新词。如:造福:指造福田,修福。有钱多造福,吃著好衣裳。(《身如圈裹羊》)有时急造福。实莫相疑误。(《见有愚痴君》)平生不造福,死被业道收。(《说钱心即喜》)有钱不造福,甚是老愚痴。(《有钱不造福》)佛教谓积善行可得福报,如播种田地,秋获其实。一般指布施、造像、设斋等,佛教以为可以获得福报。唐-释澄观《华严经疏》卷三十五:“谓以迷出世胜义愚,造福不动业,求未来报,则常在险道。”《敦煌变文集·大目干连冥问救母变文》:“父母见存为造福,七分之中而获一。”俗家人:相对于出家人而言,世俗之人。本是俗家人。出身胜地立。(《道人头兀雷》)俗家人是相对于出家人而言,世俗之人,即指没有离开家庭当和尚、尼姑或道士的人。如明·青心才人《金云翘传》卷三:“翠翘道:‘我并没有俗家人的衣服怎处?”’清·李海观《歧路灯》卷七:“谭绍闻道:‘也许咱俗家人吃他的饭么?”二、新词的产生方式张永言《词汇学简论》认为,新词是利用语言里己有的构词材料按照既定的构词规则产生的。①新词的产生是有规则可循的。本文在考释王梵志诗中483个新词的过程中,同时参考前人时贤已有的研究成果,考察王梵志诗中的新词的产生方式。这些新词主要以同义、类义连文的方式和增加词缀的方式产生,同时辅以替换、缩略、化用典故、比喻造词等方式。(一)同义、类义连文在汉语词汇发展过程中,以同义连文、类义连文的方式而产生的词语非常普遍。A、B两个单音词通过一定关系结合成AB,其中,A、B具有相同、相近或相关的意义,二者连用而成的新词AB的意义与原来A、B的意义相同或相近。1.同义连文下面分别列举A、B同时为名词、动词、形容词三种词类的同义连文产生新词的情。张永言1i,,7汇学简论》,华中工学院出版社,1982年,第87页。 40况。扬』·I,I大学硕十学位论文名+名一名身起:身体。倒拽至厅前,枷棒遍身起。(《沉沦三恶道》)《汉语大词典》“身起”条下注有参见“身己”。“身起”、“身己”、“身已”是一词的异写。在元曲中习见,《朱子语类》中也有用例。蒋礼鸿和项楚先生认为“起”、“已”、“己”是音近和形近之歧,“身”与“已”可互训,都义为“身体”,同义连文而为一词。①《刘知远诸宫调·知远别三娘太原投事》:“为终朝每R多苦辛,扑番身起权时歇。”凌景埏等校注:“身起,身体。”“身起”一词通过同义连文成词。动+动一动分擘:分离,分丌。暂在主人家,不久自分擘。(《闻道须鬼兵》)父子相分擘,不及元不识。(《父母生儿身》)“擘”义为“分开、剖裂。”《说文》:“擘,掇也。”“掇”是剖裂、破-丌之义。《广雅·释诂一》:“擘,分也。”“分”与“擘”同义连文,即“分离,分开”。明·唐顺之《叶包庵先生寿序》:“又各自以其师说转相授受,虽支派分擘,莫不绳然,以世迭谱。”以上例中,“分擘”即分离之义。便贷:借贷。在县用纸多,从吾相便贷。(《村头语户主》)暂托寄出来,欲似相便贷。(《父母生儿身》)《说文》:“贷,施也。”“贷”的本义是施予,给予,是无偿的,后引申为有偿的,需要偿还或支付利息的,即由“施予”义变为“假借”义。《广雅·释诂二》:“贷,借也。”而“便”也表“借”义。《资治通鉴·后唐同光二年》;“豆卢革尝以手书便省库钱数十万。”元·胡三省注:“今俗谓借钱为便钱,言借贷以便用也。时租庸钱皆入省库。”此处“便”即“借”。“便贷”是“便”与“贷”同义并举而形成新词,表“借”义。《清通典·卷十七·食货》:“四十七年,定河南各州县常平仓粟每年以三之一出陈易新,并将新贮各仓粟照常平例,听民便贷不限以额。”其中,“便贷”表借贷之义。放习:仿效。孝是前身缘,不由相放习。(《孝是前身缘》)。项楚《王梵志诗校注》(增订版),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年,第36页。 秦沽:敦煌三卷本《王梵志诗集》词汇研究竺“放习”同“傲习”。“放”通作“傲”。“傲”表仿效、效法之义。《玉篇·人部》:“傲,学也。”《集韵·养部》:“放,习也,或从人。~‘放”与“习”乃同义连文,仍表“仿效”义。如:《隋书·经籍志四》:“后生好事,递相放习。”形+形一形慵懒:懒惰,懒散。世间慵懒人,五分向有二。(《世间慵懒人》)当官自慵懒,不勤判文案。(《当官自慵懒》)《说文新附》:“慵,嫩也。”“懒”古亦作“嫩”。“慵”即“懒”。如楼采《好事近》:“应是绣床慵困,倚秋千斜立。”“慵懒”亦是同义连文。唐·自居易《池上早春即事招梦得》诗:“我有心中乐,君无外事忙。经过莫慵懒,相去两三坊。”《三国演义》第三七回:“吾等皆山野慵懒之徒,不省治国安民之事,不劳下问。明公请自上马,寻访卧龙。”以上两例之“慵懒”,都是懒散、懒惰的意思。2、类义连文王梵志诗中以类义连文的形式产生的新词,A、B多同时为名词和动词。名+名一名邻保:邻居,邻里。钱遣邻保出,任你自相差。(《家口总死尽》)“邻”和“保”都是古代的户籍编制单位。按唐制,四家为邻,五家为保。《旧唐书·食货志上》:“百户为里,五里为乡。四家为邻,五家为保。”‘‘邻”、“保”类义连用,表“邻居、邻里”。如:唐·皇甫枚《三水小牍·王公直》:“所由领公直至村,先集邻保,责手状皆称实,知王公直埋蚕,实无恶迹。”明·邵璨《香囊记·起程》:“贫穷患难,亲戚相救,婚女|;;I死丧,邻保相助。”《红楼梦》第八六回:“知县挂牌坐堂,传齐了一千邻保、证见、尸亲人等。”动+动一动系著:栓附,多用作抽象意义,可理解为“定止”、“牵挂、依恋”等义。东西无系著,到处即安居。(《近逢穷业至》)“系”为栓、系扣之义。“著”义为依附,附着。《一切经音义》卷十二引《桂苑珠丛》:“著,附也。”《国语·晋语四》:“今戾久矣,戾久将底。底著滞淫,谁能兴之?”韦昭注:“著,附也。”王梵志诗中“系著”是类义复合,多用作抽象义,不同于动词“系” 竺扬州大学硕士学位论文加介词“著”构成的述补结构之“系著”。类义连文的“系著”,又如:《近思录·卷四》:“问:人心所系著之事果善,夜梦见之,莫不害否?”明·李贽《复京中友朋书》:“此心无所系著,即便是学。”这两例中“系著”可理解为牵挂、依恋。伴涉:陪伴。高马衣轻裘,伴涉诸王子。(《本是达官儿》)“涉”本义是徒步过河。后引申出许多其他意义。南朝·宋·何承天《上元嘉历表》:“离合去来,虽有定势,以新故相涉,自然有毫末之差。”宋·吴自牧《梦梁绿·闲人》:“今则百艺不精通,专陪涉富豪子弟郎君,迸宴执役,甘为下流。”以上两例中“涉”是其一引申义:相交;投合。这一意义与表“陪伴”义的“伴”类义连文,表示“陪伴”。又如:《敦煌变文集新书·舜子变》:“前家男女不孝,东院酒席常_丌,西院书堂常闭,夜夜伴涉恶人,不曾归来宅里。”王梵志诗中以同义连文、类义连文的方式产生的词语非常丰富,除以上所列举词语之外,还有大量的双音词,如借贷、呼唤、保爱、缠缚、勾牵、衣钾、喻如、干枯、缠绕、欺屈、樨祷、喘嗽、迷愚、判割、唱叫、替代、孤牺、愚痴、亲表、耶娘、村坊、憨痴、衾被、急促、曹司、曹主、欠少、庸调、诠择等。(二)增加词缀增加词缀是指在词根上附加词缀产生新词,其中附加词缀在新词中一般不表达具体意义。词缀是从表意成分虚化而来。这是汉语词汇形成的一个重要方式,尤其是在中古近代汉语中,这种增加词缀的派生法尤其常见。从造词的形式来看,可以分为前加式和后加式。王梵志诗中通过增加词缀的方式产生的新词主要是动词、名词、副词和形容词。1.X+取“取”是动词词缀,王梵志诗中出现的由其构成的新词是“买取”。铺头钱买取,饱啖何须虑。(《自死与鸟残》)“买取”即“买”,“取”不表义,为附加成分。又如:唐·施肩吾《少女词》之二:“同心带里脱金钱,买取头花翠羽连。”宋·陆游《花时遍游诸家园》诗之七:“会当车载金钱去,买取春归亦足豪。”鲁迅《三闲集·怎么写》:“偶然看见一叠《这样做》,便买取了一本。2.X+却“却”也是用于动词后的附加成分,如:“忘却”、“除却”、“憨却”。设却百日斋,浑家忘却你。(《撩乱失精神》) 秦沽:敦煌三卷本《王梵志诗集》词汇研究竺解写除却名,揩赤将头放。(《佐史非台Sl-)))别觅好时对,趁却莫交住。(《家中渐渐贫》)“忘却”、“除却”,现代汉语中仍在使用。3.X}头后缀“头”构成的新词主要是名词、副词和形容词。其中表物质的名词3个:“觜头”、“街头”、“铺头”。还有一个名词“老头”,是时间名词。少年生夜叉,老头自受苦。(《夫妇生五男》)此例“老头”条下项注:“犹云‘老时’,非谓老人,盖唐人俗语也。”山此例前一句中“少年”也非指年青人,而是指年少时,“老头”与“少年”对举,指年老时。其中,“头”是附加成分。又如唐·窦常《酬舍弟牟秋日洛阳官舍寄怀十韵》:“老头亲帝里,归处失吾庐。”元稹《酬乐天重寄别》诗:“却报君侯听苦辞,老头抛我欲何之。武牢关外虽分手,不似如今衰白。”王梵志诗中由“头”作为后加成分的新词还有词性为副词的“例头”和词性为形容词的“长头”。道人头兀雷,例头肥特肚。(《道人头兀雷》)只原长头醉,作伴唤刘伶。(《吾死不须哭》)长头饥欲死,肚似破穷坑。(《你道生胜死》)“例头”表照例、一概的意思,“头”不表义。在王梵志诗中出现l例。《唐五代语言词典》:“即‘例’。皆,全。‘头’为词缀。”圆不过,“例头”的此义,除在王梵志诗中出现两处外,在其他文献中还没发现此种用法。“长头”为“长久”之义。“长头”这一词形在唐以前就已出现。《后汉书j贾逵传》:“自为儿童,常在太学,不通人闲事。身长八尺二寸,诸儒为之语日:‘问事不休贾长头。’”郭璞《尔雅注》:“似熊而长头高脚,猛憨多力,能拔树木。”以上二例中“长头”分别义为“高个子”和“长的头部”。此二义存在密切的联系,“高个子”之义由“长的头部”义转喻而成。而王梵志诗中的“长头”共出现4例,都义为“长久”,与唐以前就存在的词“长头”没有意义联系,是同形的关系,而不是同一个词。因此王梵志诗中的“长头”,我们视为新词。此“长头”是由表“长久”之义的“长”和词缀“头”组合而成,是通过增加词缀的方式产生的新词。“头”是个后缀,没有实。项楚‘王梵志诗校注》(增订版),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年,第544页。圆江蓝生、曹广顺‘唐五代语言词典),上海教育出版社。1997年,第228页。 竺扬州火学硕+学位论文在的意义。增加词缀而形成的“长头”在唐代及唐以后的文献中还有许多用例。如唐·樊铸《及第后读书院咏物十首上礼部李侍郎》:“物情翻覆难可论,莫吉‘权势长头存。”唐·王建《织锦曲》:“长头起样呈作官,闻道官家中苦难。”《敦煌变文集·伍子胥变文》:“远道冥冥断寂寥,儿家不惯长头别。”后蜀·何光远《鉴诫录·妖惑众》:“出家长头,未除烦恼;为衣挂像,岂敬慈尊。”《歧路灯·第六十三回》:“怎如你照我说,做一个‘长头夫妻’呢?”现今上海松江方言中有“长头雨”的说法,指的是连绵的阴雨,可见在方言中,由词缀构成的“长头”还保留着。唐以前就出现的词“长头”后来又产生了其他意义,唐以后又出现了表其他意义的同形词“长头”,与我们这旱所讲的“长头”都只是同形的关系。①4.阿+X“阿”是名词前缀,由其构成的新词在王梵志诗中有两个,即“阿耶”、“阿娘”。都是表示亲属称谓,“阿耶”指父亲,“阿娘”指母亲。如:儿替阿耶来,新妇替家母。(《用钱索新妇》)阿耶替役身,阿娘气病死。(《父母是怨家》)5.X+3L“儿”是名词词缀,增加后加成分“儿”而产生的新词,即“神猪儿”。日日造罪不知足,恰似独养神猪儿。(《傍看数个大憨痴》)6.X+子增加后缀“子”而产生的新词有:“袄子”、“铁瓮子”、“主子”、“笠子”、“铛子”、“巷子”、“巾子”、“一向子”。除了“一向子”,其他都是物质名词。“一向子”,犹言一会儿,表时间短暂。纵得百年活,须臾一向子。(《有生必有死》)又如《敦煌变文集·大目干连冥间救母变文》:“通神得自在,掷钵便腾空。于时一向子,上至梵天宫。”在唐文献中,表达这一意义的通常用“一向”,亦作“一饷”、“一晌”。如白居易《昭君恨》:“自是君恩薄如纸,不须一向恨丹青。”“一向”加上词缀“子”,仍表时间短暂之义。(三)替换替换是用新的形式代替旧的形式。对于双音词而言,就是指前后同义语素的替换。王梵志诗中有些新生的双音词是通过替换的方式产生的,如:∞李为政《“长头”辨》,《衡水学院学报》,2010年,第6期,第69页至第7I页。 秦沽:敦煌三卷本《王梵志诗集》词汇研究箜贫奇:指品行恶劣者。思量小家妇,贫奇恶行迹。(《思量小家妇》)“贫奇”由“穷奇”替换前语素而成。“贫”指缺少财物,贫困。“穷”最初在古代常用义是境遇不好,不得志。但也有用来指贫困,缺少财物。《左传·昭公十四年》:“分贫振穷。”孔颖达疏:“大体贫穷相类,细言穷困于贫。贫者家少财货,穷谓全无生业。”《苟子·大略》:“多有之者富,少有之者贫,至无有者穷。”后来“穷”表“贫困”义使用非常普遍,“贫”、“穷”二者逐渐同义。《广雅·释诂四》:“穷,贫也。”唐·韩愈《赠崔复州序》:“县令不以言,连帅不以信,民就穷而敛愈急,吾见刺史之难为也。”“穷奇”一词是古代恶人的称号,谓其行恶而好邪僻。如《左传·文公十八年》:“少睥氏有不才子,毁信废忠,崇饰恶言,靖谮庸回,服谗搜慝,以诬盛德,天下之民谓之穷奇。”杜预注:“谓共工。其行穷,其好奇。”孔颖达疏:“行恶终必穷,故云其行穷也:好恶言,好谗慝,是所好奇异于人也。”又如《敦煌变文集·燕子赋》:“亦是穷奇鸟,构架足词章。”“穷奇”之“穷”义为“不肖的人:恶人。”“穷”这一用法,如:《逸周书·常iJiI》:“上贤而不穷。”孔晁注:“穷,谓不肖之人。”唐·柳宗元《天对》:“扈仇厥正,常授柄以挞凶穷。”虽然“贫”没有这一意义,但由于“穷”的常用意义变为“贫困”,因此用与“穷”的常用义相同的“贫”字替换“穷奇”之“穷”,产生“贫奇”一词。表义与“穷奇”相同,都是指品行恶劣者。巧语:表面上好听而实际上虚伪的话。山鄣贵物来,巧语能相和。(《兴生市郭儿》)“巧语”由“巧言”替换后语素而成。早在先秦时期,“巧言”一词就已存在。如《诗·小雅·雨无正》:“哿矣能言,巧言如流,俾躬处休。”又《汉书·东方朔传》:“二人皆伪诈,巧言利口以进其身。”替换同义语素而成的“巧语”义同“巧言”。文献用例如:《敦煌变文集新书》卷二:“合玉指而礼拜重重,出巧语而诈言切切。”《乐府诗集》卷第一百《新乐府辞》:“忠言未见信,巧语翻咨嗟。一鞘无两刀,徒劳油壁车。”元·武汉臣《散家财天赐老生儿》杂剧:“[梅花酒]见买卖人,塞户屯门,巧语花唇,唬鬼谩神。”(四)简缩简缩是产生新词的方式之一,即提取比较长的词语中的共同词素或核心词素,重新造词的方法。王梵志诗中的简缩造词主要是数字概括式简缩。这种简缩词形式上带有数字,而数字是对几种具有共同性质的事物和行为的概括。如: 竺扬州大学硕士学位论文三恶处但看三恶处,大有我般流。(《说钱心即喜》)又称“三恶道”。佛教谓六道轮回中作恶业者受生的三个去处。即:造上品十恶业者堕入的地狱道;造中品十恶业者堕入的饿鬼道;造下品十恶业者堕入的畜生道。二节宁知入土后,二节变为灰。(《不思身去促》)春秋、冬夏等皆可称为二节,犹云四季,表示时问流逝。三上考一得清白状,二得三上考。(《仕人作官职》)唐代官员考课分上上、上中、上下、中上、中中、中下、下上、下中、下下九等。上上、上中、上下三等称为“三上考”。《唐会要》卷六十九:“无三上考,及不带清白陟状者,并请不重注令录。”义称“三上”。宋·梅尧臣《依韵和胡舍人见唁》:“校文岂论居三上,赋分由来本下中。”以上简缩词中前项词素是数词,后项词素是对事物共同点的概括。(五)化用典故历史上一些带有深刻寓意或具有特定文化蕴义的故事、传说、哲语等经常被后人引用。在使用过程中,常常选取典故或古语中有代表性的字词来概括典故或古语以提取其精华,约定俗成后,就形成了新词。试举王梵志诗中化典而成的新词“紫毙”、“五郡”为例。紫鬼:借喻高档的流行衣料之类。自著紫晃翰,余人赤毅耀。(《思量小家妇》)“晃”同“臭”。“臭”是气味的总称。此词是化用《韩非子·外储说左上》中的典故:“齐桓公好服紫,一国尽服紫,当是时也,五素不得一紫,桓公患之,谓管仲日:‘寡人好服紫,紫贵甚,一国百姓好服紫不已,寡人奈何?’管仲日:‘君欲何不试勿衣紫也,谓左右日,吾甚恶紫之臭。’于是左右适有衣紫而进者,公必日:‘少却,吾恶紫臭。’公日:‘诺。’于是日郎中莫衣紫,其明日国中莫衣紫,三日境内莫衣紫也。”“吾恶紫臭”是说“我讨厌紫衣的气味。”王梵志诗中化用此典故用“紫晁”借喻高档的流行衣料之类。又如:《六十种曲·紫钗记》:“富贵无常,才情有种。红香艺苑,紫臭时流。” 秦洁:敦煌三卷本《王梵志诗集》词汇研究竺五郡:代指结义兄弟。四海同追游,五郡为欢乐。(《朝庭来相过》)此例中“四海”、“五郡”对举,都为用典,皆指结义兄弟或异姓兄弟。“四海”这一典故意义源于《论语·颜渊》:“四海之内,皆兄弟也。”后世多有用其代指异姓兄弟,因而“四海”一词多了一个典故义。如:唐·杨炯《和刘长史答十九兄》:“三荆忽有赠,四海更相亲。”其中“三荆”与“四海”都是用典,喻指兄弟朋友。“五郡”一词也是化用典故而成。《太平御览》卷三七二引萧广济《孝子传》:“五郡孝子者,中山、常山、魏郡、钜鹿、赵国人也。少去乡里,孤无父母,相随于卫国,因结兄弟,长元重,次仲重,次叔仲、次季仲,次,稚重,朝夕相事,财三千万。”又稗海本《搜神记》卷四:“《世语》云:五郡之人,各是异财,而逢丧乱。常山一人,安定一人,襄陵一人,博陵一人,悉皆孤独,俱行卫国,同至树阴,因相问姓名,各吉乱离状恻然。因相谓日:‘我等皆无骨肉,今日幸得聚会,亦天然也。可为兄弟己否?’众日:‘诺。’因结义为兄弟。”因五郡之人结为兄弟的典故,“五郡”这一新词产生。(六)比喻造词比喻造词不同于词的比喻义。其造词之初就是从比喻角度着眼的,词形表现的是比喻中的喻体,词的真正意义是本体,处于隐性地位。王梵志诗中有少量比喻造词而产生的新词,大都与佛教有关。如:脓血袋:指人体。各各保爱脓血袋,一聚白骨带顽皮。(《各各保爱脓血袋》)今身不修福。痴愚脓血袋。(《受报人中生》)不净脓血袋,四大共为因。(《不净脓血袋》)此词的产生是受佛教不净观的影响。佛教不净观认为人体秽恶不堪,因此佛经中多用“革囊”、“皮囊”、“屎囊”等来喻指人体。“脓血袋”~词就是受这一观念影响通过比喻造词而产生。王梵志诗中还有其他类似的比喻,如“皮袋”。无明窟/无明蟓:指愚夫凡人的躯体。愚夫痴杌杌,常守无明窟。(《愚夫痴杌杌》)愚人痴渲渲,常守无明壕。(《愚人痴渲渲》)“无明”是梵语的意译,谓痴愚无智慧。如晋·王该《日烛》:“拱己内治,总持法忍。三世都寂,一心豁尽。寄耳无明,寓目莫准。”“无明窟”、“无明蟓”喻指愚夫的躯体。如《汾阳无德禅师语录》卷下《直指本心》:“妄想贪嗔烦恼缠,都缘为 48扬州大学硕士学位论文爱无明窟。”第二节敦煌三卷本《王梵志诗集》中的新义作为近代汉语起点的唐代,大量的旧有词语在此期出现了新的意义和用法,这必然会在口语性较强的王梵志诗中反映出来。一、新义概貌所谓新义是相对旧有词语的词义而言的,是指在不改变词的原有外部形式的基础上,分化出的与旧义有明显联系的意义内容。我们所研究的王梵志诗是唐初作品,因而将义位产生年代不早于唐代的视为新义。由于本文第一章中对词汇的历时分析是以词的义位为单位进行的,采用了《汉语大词典》与语料库检索相结合的办法,因而本节新义的判定问题就解决了。在王梵志诗中产生新义的词,共222个。(见附录十四)双音词,如:惭愧1:感激,感谢。前人多贮积,后人无惭·隗。(《撩乱失精神》)“惭愧”本义指因有缺点、错误或未能尽责等而感到不安或羞耻。如:《汉书·贡禹传》:“自念终亡以报厚德,日夜惭愧而已。”《南史·孝义传上·韩系伯》:“邻人惭愧,还所侵地,躬往谢之。”王梵志诗中也有其本义的用例:“悉能造罪根,不解生惭愧。”(《一岁与百年》)唐初,产生新义,指感激。这一新义还有许多其他文献用例。如唐·白居易《病中五绝旬》之一:“世间生老病相随,此事心中久白知。今只行年将七十,犹须惭愧病来迟。”《敦煌变文集·伍子胥变文》:“更蒙女子劝谏,尽足食之。惭愧弥深,乃论心事。”娘子:女主人。奴事新郎君,婢逐后娘子。(《撩乱失精神》)奴富欺郎君,婢有陵娘子。(《奴富欺郎君》)“娘子”即“姨子”。“婊”本义为母亲,“娘”是少女之号。“姨”与“娘”本是严格区分,后随着称母为“娘”,两者开始混用。在敦煌写本中,“婊”与“娘”就已经混用,王梵志诗中“娘子”即“婊子”。《玉篇·女部》:“攘,母也。”《广韵》:“姨,母称。”“姨子”即是称母亲,这是其本义。宋·司马光《书仪》卷一:“古人谓父为阿郎,谓母为婊子。”后用“姨子”指称女主人,主母。司马光《书仪》卷一又 秦洁:敦煌三卷本《千梵忐诗集》词汇研究竺云:“其后,奴婢尊其主如父母,故亦谓之阿郎、婊子。”这是“婊子”之女主人义产生的原因。后亦写作“娘子”。王梵志诗中“娘子”即是如此。又如:《敦煌变文集·佛说阿弥陀佛经讲经文》:“或为奴婢偿他力,衣饭何曾得具全,夜头早去阿郎嗔,F::l午斋时娘子打。”《水浒传》第七回:“官人休要坐地!娘子在庙中与人合口!”以上“娘子”都是指称女主人、主母。前人2:对方。前人心里怯,干唤愧曹长。(《佐史非台补》)前人敬吾重,吾敬前人深。(《前人敬吾重》)前人许赐婚,判命向前走。(《心恒更愿取》)“前人”在王梵志诗中共出现了6次,前两次都是指其本义。《撩乱失精神》:“前人多贮积,后人无惭愧。”《夫妇相对坐》:“花帐后人眠,前人自薄福。”这两例中“前人”都指本义“从前的人。”这一意义在先秦时期即已产生,如《书·大诰》:“敷前人受命,兹不忘大功。”唐代“前人”产生了新义,犹云“对方”。这一意义大概是由于“前人”后来常指“前面的人”,渐渐发展为指对方。唐·卢重玄注《列子·天瑞》:“俗以己身为我,前人为汝。”刘肃《大唐新语》卷七:“弟对日:‘自今虽有唾某面者,亦不敢言,但自拭之,庶不为兄之忧也。’师德日:‘此适为我忧也。夫前人唾者,发于怒也,汝今拭之,是逆前人怒也。唾不拭将自干,何如笑而受之?’”骨头:詈词,比喻生成的胚子,一般用于微贱、顽劣的本性。若无主子物,谁家死骨头。(《索妇须好妇》)“骨头”本指人和脊椎动物体内支持身体、保护内脏的坚硬组织。多引申指一些抽象意义,如品格、出身等。王梵志诗中“骨头”是唐代新产生的意义,是骂词。“谁家死骨头”中“谁家”、“死”、“骨头”都是詈语,相当于“什么死胚子”。作为詈词,在后世文献中也有用例。如明·李开先《宝剑记》第三出:“小家子骨头,我拿着麒麟肉只当家常下饭吃。”《白袍记》第十二出:“这穷骨头!有这等大人情!”灰尘:喻消亡。精魂归寂灭,骨肉化灰尘。(《玉髓长生术》)此处“灰尘”并非实指尘埃、尘土,而是比喻消亡。又如唐·高适《古大梁行》:“魏王宫观尽禾黍,信陵宾客随灰尘。”明·刘基《前有尊酒行》:“瑶台倏忽成灰尘,流毒犹且迁殷民。”王梵志诗中,有的词出现的新义还不止一个,如: 竺扬州大学硕+学位论文谁家1:詈词,一般指“什么东西”之义。若无主子物,谁家死骨头。(《索妇须好妇》)这一意义在前文“骨头”条下己提到。《汉语大词典》没有收录此义项。张相《诗词曲语词汇释》对“谁家”一词这一意义有详细解释。文献用例还有唐·杜甫《少年行》:“马上谁家白面郎,临阶下马坐人床。不通姓字粗豪甚,指点银瓶索酒尝。”元·杨暹《西游记》第三本第十二出:“[鬼母云]谁家一个黄口孺子,焉敢骂我?”以上“谁家”语气都比较急切激动,是骂词。谁家2:谁,何人。尸枥阴地卧,知堵是谁家?(《天下恶风俗》)贮得满堂佥,知是谁家物。(《愚夫痴杌杌》)王梵志诗中,“谁家”的第二个新义指“谁,何人”。这一意义在唐代广泛使用。唐·张篱《游仙窟》:“十娘咏日:‘眼心俱忆念,心眼共追寻;谁家解事眼,副着可怜心?’”崔液《夜游诗》:“玉漏银壶且莫催,铁关金锁彻明丌;谁家见月能闲坐?何处闻灯不看来。”唐以后也多有使用,如元·无名氏《鸳鸯被》第二拆:“他题的名姓儿别,语话儿差,空着我担个没来由牵挂,这不识羞的汉子你是谁家?”现代汉语中也有用例,如孙犁《澹定集·致铁凝信(三)》:“鲁迅在《中国小说史略》中,曾列有对照表(即真人与书中人),也没有听说有谁家向作者提出抗议,或是起诉。”单音词,试举“闻”一例。闻2:趁。表示及时。闻强造功德,吃著自身荣。(《世间日月明》)闻强急修福,莫逾百年期。(《有钱不造福》)以上两首诗中,“闻”都表“趁”之义,“闻强”即表趁身体强健之时。这是“闻”在唐代产生的新意义。又如唐·自居易《寻春题诸家园林》:“闻健朝朝出,乘春处处寻。”《敦煌变文集·搜神记》:“比来梦恶,定知不活,闻我精好之时,汝等即报内外诸亲,在近者唤取,将与分别。”二、新义的演变途径及其认知分析词义的演变规律是词汇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王梵志诗中新义产生的主要途径,是词义引申和实词虚化。认知语言学的概念隐喻与概念转喻对词义演变的内部机制和可能性具有强大的解释力。在分析词义引申这一新义最主要的演变途径时,我们尝试用认知语言学的理论来解释其演变的机制动因。在分析王梵志诗中的实词虚化时,尝试用“焦 秦洁:敦煌三卷本《王梵志诗集》词汇研究塑点/背景”理论来对其进行认知解释。(一)词义引申及认知分析通过引申的方式产生新义,是指因思维联想作用而产生新的词义,新旧意义之间是基于事物的某种相关性或相似性。新义的产生有其认知基础和规律。认知语言学认为,词汇意义的形成演变是人类认知范畴化和概念化的结果,是通过人类认知手段完成的,主要是隐喻和转喻这两种认知模式。隐喻和转喻作为人类最重要的认知方式,在词义引申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是词义引申的内在机制动因。1.词义的相关性引申与转喻词义的相关性引申是基本词义基于转喻的认知模式而发展出新义。相关性引申的过程中所运用的转喻认知手段,是将源域的某一突显特征投射到目的域的某一对应特征上来,将两者整合起来。“转喻是相接近的或相关联的不同认知域中,一个突显实物代替另一事物,如部分与整体,容器与其功能或内容之间的替代关系。”山转喻主要是以事物的某一特点替代该事物,因此其主要功能为指称。其本体和喻体是一种替代关系,即通过某事物的突显特征来辨认该事物,事物与事物之间具有邻近性关系特征。如:朝庭:朋友。朝庭数十人,平章共博红。(《世间慵懒人》)朝庭来相过,设食因杯酌。(《朝庭来相过》)“朝庭”这一新义的产生经历了由处所向主体的演变、主体范围又进一步扩大的过程。“朝庭”本是君王接受朝见和处理政务的地方,又作“朝廷”。如《论语-乡党》:“其在宗庙朝廷,便便言,唯谨尔。”邢呙疏:“朝廷,布政之所。”本指处所,后被转指同在朝庭的朋友,这是一次由处所向主体演变的相关性引申。蒋礼鸿在《敦煌变文字义通释》中对其解释时认为,这和古人称同乡人为“乡里”,现代汉语里称“街坊”、“邻居”是同样的道理。圆后来“朝庭”指称的主体范围又进一步扩大化,一般的朋友都可以用“朝庭”来表示。这同样是词义的相关引申。如:《敦煌变文集·唐太宗入冥记》:“皇帝缘心口口,便问催子玉:‘卿与李轧风为知己朝庭否?’催子玉口口(答日):‘臣与李轧风为朝庭。’帝日:‘卿既与李轧风为口口(知己)朝庭,情分如何?’子玉日:‘臣与李轧风为朝廷已来,口口管鲍。’”其中,“朝庭”即指朋友。由处所向主体的演变、主体范围又进一步扩大的这一演变过程的机制动因可以从认。赵艳芳‘认知语言学概论》,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1年,第116页。o蒋礼鸿‘敦煌变文字义通释》(第四次增订本),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年,第35页。 丝扬州I大学硕士学位论文知语言学的概念转喻理论得到说明。李福印《认知语言学概论》一书中认为,关于转喻的分类,radden&kovecses的分法最为系统全面。他们根据理想认知模式中转喻喻体和转喻目标之间关系将转喻分为两大类:整体与其部分之间的转喻和整体中不同部分之间的转喻。每大类下又分若干小类。“朝庭”的意义由“布阵之所”向“在朝的朋友”的演变,属于“地点转喻”。即“地点与该地的人、机构、事件等密切相关,这些因素之间的替换属于地点转喻。”∞由于朝庭这一场所与同朝朋友之问的密切相关性,在转喻机制的作用下,新义产生。而由“同朝的朋友”演变为“朋友”也是通过转喻机制来实现的。这一变化是词义的扩大,其中“同在朝庭”这一语义制约条件丢失,语义范围扩大,这一过程是“转喻”的认知模式在起作用。“朋友”是上位概念,“同朝的朋友”是其下位概念,用下位概念来转指其上位范畴,属于范畴与其成员的转喻。词义扩大只是转喻的结果,而转喻才是词义扩大的内在动因。因此,“朝庭”的“朋友”这一引申义产生的内部机制是两次转喻的认知思维。妻儿:妻。妻儿嫁与鬼,你向谁边言?一(《世间何物重》)“妻儿”本指“妻与儿女”,后又可专指“妻”。王梵志诗中多次出现“妻儿”一词,但许多地方解释为其本义“妻与儿女”,或解释为引申义“妻”,似乎都行得通,语义具有一定的模糊性,这跟语料的诗歌体裁有一定关系。但此处“妻儿”,紧接着“嫁”,且民问俗传妻死后,在阴问会再嫁,因此此处“嫁与鬼”的“妻儿”定是指“妻”无疑。“妻儿”最初应是作为并列词组而存在,后使用频繁,被作为词来使用,成为同义复合词。《后汉书·独行传·范式》:“乃营护平子妻儿,身自送丧于临湘。”唐·白居易《偶作寄朗之》诗:“欢娱接宾客,饱暖及妻儿。”后来又产生了偏义的用法,偏指“妻”。如上述王梵志诗,又如元《小孙屠》戏文第八出:“自今一家要和气,改日与你娶房妻儿。”元·石德玉《秋胡戏妻》第四折:“谁着你戏弄人家妻儿,迤逗人家婆娘!”从“妻与儿女”义到偏义“妻”,实际上是转喻机制在起作用。这属于事物部分代整体的转喻,即用其中的一个成分的语义代替整个的语义。其中的一个成分意义“儿”虚化,并逐渐脱落,用“妻”的成分意义代替整个意义,使“妻儿”产生新义“妻”。这种部分代整体的转喻源于我们的认知经验:部分通常与整体相关联。这一转喻模式是许多偏义复词形成的主要手段。那么,“妻”的偏义为何偏向“妻”,不偏向“儿”呢?这与认知的突显原则以及“妻”和“儿”在认知上的不对称性息息相关。突显原则对转喻的认知模式起着重要作用,是转喻的认知原则,是转喻的完形心理基础。所谓认知的。李福印《认知语言学概论》,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第159页。 秦洁:敦煌三卷本《王梵志诗集》词汇研究里突显原则,即“人们的注意力更容易观察和记忆事物比较突显的方面。”叭‘妻”和“儿”在认知上具有不对称性,成人对于人的感知而言,相比孩童,具有体积更大、动作行为更突出等显著特征,因此更能引起人的注意。结合认知的突显原则,就不难理解在转喻过程中,“妻儿”会偏义为“妻”而不是“儿”了。娉:嫁、娶。男婚藉嘉偶,女娉希好仇。(《男婚藉嘉偶》)“娉”这一新义的演变途径是由动作过程向结果演变。这是词义相关性引申的途径之一。《说文·女部》:“娉,问也。”段玉裁注:“凡娉女及聘问之礼,古皆用此字⋯⋯而经传概以‘聘’代之。”《集韵·劲韵》:“娉,《说文》:问也。谓婚礼问名。”“娉”是“聘”本字,指问名之礼,是古代婚礼“六礼”之一,即男方遣媒人向女方问名字和出生年月。如:《苟子·富国》:“婚姻娉内,送逆无礼。”至唐代,引申出嫁、娶之义。如:《敦煌曲子词·凤归云》:“娉得良人为国远长征,争名定难,未有归程。”《敦煌曲子词·倾杯乐》:“一旦娉得狂夫,攻书业抛妾求名宦。”元·白朴《东墙记》第二折:“画檐铁马碹了彩滴梦不成,佳人才子何时娉。”“娉”的“嫁、娶”之义是从古代婚姻仪式中的过程之一“问名”发展而来。问名之礼作为婚姻六礼之一,是嫁娶的前奏动作,后转指其结果“嫁、娶”。这一新义产生的内在机制是行为转喻。“行为理想化认知模式含有旄事、受事、工具、行为本身、行为结果、时间等,这些因素之问存在行为转喻关系。”②“问名”与“嫁娶”正是处于行为理想化认知模式中的因素,前者是行为本身,后者是行为结果,由前者转指后者,“娉”的转喻意义“嫁、娶”生成。两者之间的转喻形成是人们的认知习惯使然,源于“问名”与“嫁娶”这两个部分之问的密切相关性。词义引申中的相关性引申基本都是通过转喻的认知思维而形成的。又如“五逆”本指五种大逆不道之罪,在唐俗语中多专指不孝之罪,这一词义的缩小也是在转喻机制的作用下以范畴代指成员而形成的。“娥眉”本指“女子的秀眉”,后引申出新义,指称“美女”,是范畴及其特征之间的转喻认知手段在起作用。2.词义的相似性引申与隐喻“词义的相似引申是引申义与基础义在性质、特征、作用等方面有相似之处。即两种不同的事物有相似关系,词由表达某一事物类推为表达另一事物。”@词义的相似性。赵艳芳‘认知语言学概论》,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1年,第99页.窖李福印‘认知语言学概论》,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第157页。@周俊勋‘中古汉语词汇研究纲要》,四川出版集团巴蜀书社,2∞9年,第195页. 竺扬州大学硕十学位论文引申与隐喻的认知模式密切相关。隐喻是一种重要的认知模式,它是不同领域内一个范畴向另一个范畴的语义延伸,是用某一认知域的概念来说明另一认知域的概念。隐喻利用一种概念去表达另一种概念,需要这两种概念之问的某种关联,这种关联源于人们认知中这两种概念的象似性,主要是具体和抽象概念之间的相似。下面对王梵志诗中通过相似性引申而产生的新义举例说明,并分析其内在机制。逼头1:回顾,回想。迥头忆经营,穷因只由你。(《他道恒饱食》)迥头2:回头之问,喻时间短促。迥头面北卧,寸步更不移。(《若言余浪语》)王梵志诗中“追头”出现了两个唐以前没有的意义:一是回顾、回想;一是喻时问短暂。“迥头”本义是把头转向后方。如:南朝·梁·简文帝《娈童》诗:“揽祷轻红出,迥头双鬓斜。”唐以后,出现了王梵志诗中的这两个引申义。以上两例中“迪头”都不是实指“转头”这一具体动作行为,例1是指回顾,例2中是强调这一具体行为在时Il自j上的特征——短暂。“面北百r一指“死”,例2冲是突面强调生命的短暂。这两个引申义都是由“把头转向后方”这一基本义相似引申而来。《汉语大词典》中这两个义项缺失,宜补上。此两义的其他文献用例分别为:迢头思往事。对酒空长叹。(清·宝廷《偶斋诗草·初度醉后偶书》)迥头陵谷迁,万事倏已非。(元·刘祁《归潜志》卷十四)从认知角度看,“回头”能产生“回顾、回想”与“时间短暂”之义,与隐喻机制有关。先看“回顾、回想”义。其隐喻的产生基于“回头”与“回顾、回想”具有行为过程上的相似性。具体的回转过头与思想上的回顾都存在一个趋向先前方向、往回的这样一个动作过程,两者具有相似之处。“回转过头”是具体可感的动作,能够为人们所直接感知,而“思想上的回顾”是一个抽象概念,不容易给人以直观印象。为了便于人们对抽象概念的理解,在人类认知经验的基础上以与之相似的具体动作来代表,即用“回转过头”来隐喻“思想上的回顾”。这是从具体域向抽象域的投射过程,通过隐喻将具有相似性的不同认知域联系起来,使人们易于理解、记忆。而“迥头”之“喻时间短促”义的产生,同样源于隐喻的认知模式。根据人们的同常生活经验,回转头这一动作是非常短暂的,且是具体可感的,是日常生活中经常见到和容易做到的。而时间是人们不能通过感官直接感知的,因此当需要表达时间短暂之义时,很容易就联想到回转头这一常见可感的动作,用其来隐喻时问短促,这样就实现了从具体域到抽象域的语义投射,有利于人们对“时间短暂”这一抽象概念的理解和认知。 秦洁:敦煌三卷本《王梵志诗集》词汇研究堑在语言使用中,用能为人类视觉系统直接感知的短暂动作来隐喻时间短暂的例子并不少见,如“弹指”、“俯仰”等动作都有指时间短暂之义,可以说这一隐喻模式具有一定的普遍性。都是以人类熟知的某二领域的经验为基础,去说明理解另一领域的经验,从而形成了隐喻,产生新义。隐喻与转喻对词义引申的内部机制和可能性具有强大的解释力。(--)实词虚化及认知分析语法化指从词汇性单位变为语法性单位或从语法性较低单位变为语法性较高单位的过程。实词虚化是语法化中最基本最常见的情况,它是指实词的词汇意义逐渐消失,变成表示语法关系的虚词。王梵志诗中出现的新义有的是由实词虚化而产生的,介词“搦”就经历了由实到虚的语法化过程,并且这一过程有其认知基础。搦:介词,把。后衙空手去,定是搦你勒。(《村头语户主》)一群病癞贼,却搦父母耻。(《世间慵懒人》)“搦”本义指按压。《说文·手部萨r1+搦,按也。”三酋了魏—i曹植《幽思赋》:“搦素筝而慷慨,扬《大雅》之哀吟。”后有引申出“握、持”之义和“捉、捕捉”之义。如《后汉书·藏洪传》:“抚弦搦矢,不觉涕流之覆面也。”唐·裴谓《判争猫儿状》诗:“猫儿不识主,傍家搦老鼠。”前例中“搦矢”指持箭,后例中“搦老鼠”指捉老鼠。王梵志诗中也有指“捉、捕捉”之义的“搦”:“闻道须鬼兵,逢头即须搦。”(《闻道须鬼兵》)在唐初,“搦”还产生了介词义,相当于“把”,带有处置式的意味,如《村头语户主》、《世间慵懒人》中的“搦你勒”、“搦父母耻”都是介词。“搦”的介词用例,又如《敦煌变文集·李陵变文》:“不那弓刀浑用尽,遂搦空身左右遮。”《汉语大词典》此义项缺失。汉语里的介词来源于动词,“搦”由动词演变成为引进处置对象的介词,是实词虚化的过程。“搦”这个普通动词的语法化应是基于其引申义“握、持”。它与表示“持、握”义的“持、将、把、拿”等词的语法化过程非常类似,尽管他们的出现及语法化发生在不同的时代。最初“搦”表“握、持”义出现时,大都是“搦+N”的格式,如:抚弦搦矢。不觉涕流之覆面也。(《后汉书·藏洪传》)搦素筝而慷慨,扬《大雅》之哀吟。(三国·魏·曹植《幽思赋》)舟子于是搦棹,涉人于是横榜。(晋·郭璞《江赋》)渐渐出现连动格式“搦+N1+v-咐2”,如:搦纸申辞,以吊始皇。(晋·傅威《吊秦始皇赋》) 堑扬州大学硕士学位论义搦管联册,纂兹英奇。(南朝·梁·刘峻《答刘之遴借类苑书》)故从昏者忌明,同枉者毁正,搦弦为钩,张一作百,行坐放嚏,皆生风尘。(《宋书·刘景素传》)于是搦笔衔哀,叙君盛德,冀幽魂有悟,知不爽言。(《汉魏南北朝墓志汇编·北齐》)在这类的连动结构中,“搦+N1”或表工具和方式,或是表示与后一主要动作有关的伴随动作。相比“V+N2”,处于次要地位。“搦”也就经常被用作次要动词,这种地位导致“搦”意义越来越虚化。当“搦”的受事和“V”的受事即N1和N2所指对象相一致时(且N2通常不出现),“搦”最终虚化为引进处置对象的介词。如《敦煌变文集·李陵变文》:“不那弓刀浑用尽,遂搦空身左右遮。”其中“搦”的受事是“空身”,“遮”的受事其实也是指“空身”。在唐初,“搦”的介词义已经出现在前面所述王梵志诗中,此时“搦”完成了语法化的过程。“搦”实词虚化的内在机制可以从认知语言学中得到说明。“焦点/背景”理论是认知语言‘学中以突显原则为基础的一种理论,在语言组织中具有重要的解释力。‘。。焦点和背景是语言中同时存在的两种认知概念。在被感知时,一个情景中的焦点相对情景中的其他成分即背景而言,更突出,具有显著性,被给予特殊的关注。而背景作为参照而存在,为焦点提供一个环境。在时问事件中,焦点/背景定义原则之一是顺序原则。排除讲话者或感知者对焦点的主观选择,通常情况下,后发生的事件是焦点,先发生的事件是背景。在认知层面上,焦点和背景同时存在,在语言层面上,背景有时可以隐去。在连动结构“搦+Nl+v+N2”中,“搦+N1”和“v+N2”这两个动作是相继的,“搦+N1”在先,“v+N2”在后。因此,在讲话者或感知者不对焦点进行主观选择的情况下,这两个成分中的焦点是“V+N2”,“搦+N1”是背景。作为焦点的“V+N2”,被给予更多关注,更容易被感知,在语言层面上,“搦+Nl”甚至可以隐去。这就导致“V+N2”表示的动作和语义的凸显,而作为背景的“搦+Nl”动作则显得不重要,因而“搦”的词义逐渐发生虚化。这是“搦”发生虚化的认知机制。而根据同常生活经验,当人们“持、握”某一事物时,通常是要拿这一事物做某事或做某种处置,这是“搦”动词虚化后成为表处置的介词的认知基础。回李福印《认知语言学概论》,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第305页, 秦洁:敦煌三卷本《王梵志诗集》词汇研究第三章俗语词研究王梵志诗的一个重要特色就是其中出现了大量俗语词。新词新义与俗语词是从不同的角度来研究词汇,其中有重合,对于已在新词新义中详述的俗语词,不再专门讨论。第一节俗语词的界定一、俗语词研究的相关理论探讨“俗语词”这个概念既古老又年轻。说它古老,是因为古人早就使用类似的概念和名称,如“俗语”、“俗文”、“乡言”、“俚语”、“俗呼”、“野人呼”、“东土呼”等。说它年轻,是由于正式使用“俗语词”这一名称并将对其的研究上升到理论的高度是近几十年的事。近现代学者最初将这一概念称之为“口语”、“口语词”、“俗语”、“习用语”、“特殊语辞曼等。蠢岬钥“俗语词竺这一名翳髫堤徐复先生。山而真正全面系统地对俗语词展开研究,是80年代以后。郭在贻、蒋绍愚、朱庆之、黄徵等,对俗语词的定义和内容都提出了各自的观点。其中以郭在贻对“俗语词”的定义最早最具代表性。他在《俗语词研究概述》中给俗语词的定义为:“所谓俗语词,指的是古代文献中所记录下来的古代的口语词和方音词之类(二者有时难以截然划清界限),比如《世说新语》中所保存的六朝口语词,敦煌变文中的唐五代口语词,元曲中的大量口语词和方言词之类。”圆在《训诂学》中,他又进一步界定俗语词:“所谓俗语词,一般是指魏晋六朝以后出现于载籍中的一些古代口头语词,这些词往往具有某种特殊的义训,用张相先生的话说,就是‘字面普通而义别’。”固蒋绍愚的观点可以概括为:俗语词就是口语词中排除了常用词的部分。④周俊勋《中古汉语词汇研究纲要》综合了诸名家对俗语词的定义,认为“俗语词是汉语词汇史上各个时期使用于口语中的非常用词,包括某个时代新产生的口语词、方言词以及产生于前代而仍在口语中使用却被重新赋予了时代意义的词。”@本文采用周俊勋的综合观点作为俗语词的定义。o徐复《评<敦煌变文字义通释>(增订本》,《中国语文》,1961年第10、11月号,第90页。圆郭在贻‘俗语词研究概述》,《语文导报》,1985年,第9、10期,第24页。@郭在贻‘训诂学》,湖南人民出版社,1986年,第142页。回蒋绍愚‘近代汉语研究概要》,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第274页。@周俊勋‘中古汉语词汇研究纲要》,四川出版集团巴蜀书社,2009年,第285页。 塑扬州大学硕士学位论文二、敦煌三卷本《王梵志诗集》俗语词的界定方法明确了俗语词的定义,我们需要确定界定王梵志诗中俗语词的具体操作方法。对王梵志诗中的词语在唐代哪些是俗语词,哪些不是,我们通过《汉籍全文检索系统》对唐五代时期的文献进行调查。符合下面的原则,我们就认为是俗语词:一个词或用法全部出现在口语化程度较高的文献中,则视为俗语词;一个词或用法在口语程度较高的同期文献以及其他书面文献中均已出现的,较多地出现在对话、转述之类的较富口语性的场合者,也视为俗语词。同时查阅俗语词相关著作,如胡朴安《俗语典》、张相《诗词曲语汇释》等,辅助判断是否俗语词。而口语化程度较高的唐五代文献,主要包括:白话写作的文学作品,如敦煌变文、敦煌曲子词等;禅宗语录,如《祖堂集》、《六祖坛经》等;口语较多的笔记小说如《朝野佥载》、《酉阳杂俎》等;还有唐代的通俗白话诗,如寒山拾得诗、同本僧人圆仁的《入唐求法巡礼行记》等。一些医书、佛经中的一些语言也可算作口语程度较高的语料。第二节敦煌三卷本《王梵志诗集》俗语词的基本情况考察根据以上的界定方法,初步统计出三卷本《王梵志诗集》中的俗语词117个。本节对这117个俗语词分别从词类、语音形式、结构构成这三个角度对其作简单分析。在此过程中,穿插一些个案研究,对一些俗语词的意义和发展作详细的描述,并结合现代活的方言口语材料,揭示其流变。一、俗语词的词类考察从词性来看,三卷本《王梵志诗集》中的俗语词可分为七类:名词、动词、形容词、代词、副词、介词、连词。(一)名词共62个。例如:四片板死得四片板,一条黄衾被。(《大有愚痴君》)吾死不须哭,徒劳枉却声。只用四片板,四角八枚丁。(《吾死不须哭》)·‘四片板”指棺材。《太平广记》卷二百八十三引《广陵妖乱志》:“唐高骈尝诲诸子日:‘汝曹善自为谋,吾必不学俗物,死于四板片中,以累于汝矣。’”这种说法至今还在许多方言俗语中保存着。闽南话中有一俗语:“生赢鸡酒香,生输四片板。”这是 秦沽:敦煌三卷本《王梵志诗集》词汇研究竺由于早期妇女生孩子都必须靠自己,当时没医生或设备,所以平安生产会有麻油和鸡补身。否则就是躺在棺材里了。今陕西方言中也用“四片板”指棺材。《汉语大词典》此词失收。根据“四片板”在实际语言生活中的地位,应为其立目。此外,还有短命鬼、伺命、黄衾被、伺命使、奈河、后翁、郎君、娘子、守财奴、黠儿、鬼朴、土角蛔、千年调、婴孩儿、神猪儿、脓血袋、顽骨、顽皮、万年期、阿耶、耶娘、耶嬉、阿娘、黄雠单、步虚前、丁儿、前人2、长命财、别肚、市郭儿、四合舍、三恶处、土孔笼、阎夭、贫奇、鸠巢茶、面头皮、那汉、禀荐、铛子、一向子、烂鬼、棘蒿丘、破袋、无明窟、蛆心、田舍汉、田舍儿、出家儿、续命汤、痴汉、皮袋、三煞头、阎老、村头、街头、儿郎、鬼子、死鬼、方孔兄、觜头这60个名词。(二)动词共32个。例如:唱叫生活九牛挽,唱叫百夫敌。(《思量小家妇》)“唱叫”本义指大声呼叫。如:《敦煌变文集·伍子胥变文》:“平王太剧,唱叫称冤,子胥带剑,途步而前。”也是宋代民间曲艺的一种歌唱形式。宋·灌圃耐得翁《都城纪胜·瓦舍众伎》:“唱叫,小唱。谓执板唱慢曲,曲破大率重起轻杀。”“唱叫”其实还有一引申义,指争吵、吵架。指“争吵”之义的“唱叫”是俗语词。这一意义产生于唐初,最早见于王梵志诗。此外,多见于元杂剧。如石君宝《李亚仙花酒曲江池》:“这一场唱叫无干净,死去波好好先生。”王仲文《救孝子贤母不认尸》:“亲家母和俺唱叫,须索便与他寻去,他两个前面先行,小人在后面跟觑。”无名氏《争报恩三虎下山》:“你那里没来由则把领头稍,哎!和人寻唱叫。”无名氏《朱太守风雪渔樵记》:“我和他唱叫了一只,则这两句话伤着我的心。”无名氏《神奴儿》:“你没来由寻唱叫,你可便因甚的,浑家你便见他来合先施礼。”《汉语大词典》中,作为俗语词的“唱叫”之义缺失,应补入。动词还有展脚、负特、惭愧1、唱祸、厥摩师、荒说、涅舌、角眼、蛆妒、探括、角睛、放习、逢头、打脊、避头、禳、住口、双眉肿、面北卧、邪由、好去、好住、露地、买取、看客、浪语、打2、了手、努眼、巡门、当头2等。(三)形容词共10个。即“貌哨”、“渲渲”、“肥特肚”、“肥没忽”、“长头”、“秃兀肆”、“兀雷”、“硬”、“忙怕”、“五逆”。“貌哨”乃唐俗语,指面貌丑陋。“肥 塑扬州大学硕+学位论文特肚”、“肥没忽”同义,都是唐俗语中指肥胖之貌。“秃兀碑”、“兀雷”都是形容僧徒头光秃圆滑之貌。“泾注”指愚昧无知貌。指“长久”之义的“长头”在前文新词新义中已详细描写,民闯用“盘逆”指“不孝”前文也有提及,“忙怕”将在下文第四章论及。再来看形容词“硬”:如此硬穷汉,村村一两枚。(《贫穷田舍汉》)民问用“硬”指命运凶险,多折磨。迷信常指生辰八字不好,克死亲属或注定孤单的命运。如《平妖传》第九回:“长老从小入空门,是十二分的硬命了。”清代用吴方言写作的讽刺小说《何典》第五回:“可惜一佃好相貌,如何倒造般命硬的?”现代汉语巾还在使用。如冰心《最后的安息》:“因为她过来不到两个月,公公就病死了,她婆婆成天旱咒骂她,说她命硬,把公公克死了。”(四)代词共4个。即“他家”、“若个”、“当家2”、“何相”。其中“他家”、“当家”分别是第三人称代词和第一人称代词。“若个”和“何相”是疑问代词。如“若个”:若个与好言,若个与恶语。(《一种同翁儿》)“若个”指哪个,可指人,亦可指物。最早出现于唐代。又如:《敦煌变文集·伍子胥变文》:“为言坟陇有标(题),壤壤髑髅若个是?”《旧唐书》卷一一二:“巨日:‘不知若个军将能兴相公手打贼乎?’”《船子和尚拨棹歌·续机缘集》:“师偏不把桡来打,棹拨空明若个知。”(五)副词共7个。即“急首”、“急手”、“从头”、“例头”、“宁馨”、“到大”、“一种1”。时间副词“急首”和“急手”是同形异形词,是“赶快”的意思。“一种”在王梵志诗中的第一种用法是指“同样”之义。“宁馨”在前文第一章中已作分析。程度副词“到大”和范围副词“例头”也在第二章中阐释过,不赘述。下面看范围副词“从头”:从头捉将去,还同肥好羊。(《身如圈里羊》)从头捉将去,顽骨不心惊。(《生住无常界》)兴生市郭儿,从头市内坐。(《兴生市郭儿》)“从头”此义为范围副词,指“一一、全部”,是唐代俗语。敦煌变文中用例很 秦洁:敦煌三卷本《王梵志诗集》词汇研究盟多。《敦煌变文集·破魔变文》:“更有向前相识者,从头老病总无常。”《敦煌变文集·李陵变文》:“人执一根辐棒,柯(打)着从头面奄沙。”《敦煌变文集·父母恩重经讲经文》:“佛惜众生,母怜男女,一例丞(承)情,从头爱护。”《汉语大词典》此义项失收,应补。(六)连词1个。这些俗语词中,“遮莫”是让步连词,即“纵然、尽管”之义。遮莫遮莫你崔卢,遮莫你郑刘。(《索妇须好妇》)“遮莫”是唐俗语,亦作“遮末”。此词在唐以前即己产生。晋·干宝《搜神记》:“狐日:‘我天生才智,反以为妖,以犬试我,遮莫千试,万虑,其能为患乎?’”唐代作为流行俗语,使用频繁。《敦煌变文集·目连缘起》:“遮莫金银盈库藏,死时争岂为君将?”庞蕴《诗偈》:“遮莫是天王,饶君宰相侄。”在整个近代汉语中也使用广泛。宋·苏轼《次韵答宝觉》:“芒辏竹杖布行缠,遮莫千山更万山。”元·范康《竹叶舟》第三折:“风月闲人,倒落得个散诞消遥百不忧,遮莫的山崩海漏,鸟飞也那兔走。”《二刻拍案惊奇》卷二:“小道人道:‘小牌上有言在前,遮末是高手也要饶他一先,决不自家下起。’”(七)介词1个。介词即“搦”。在前文新词新义研究中,我们详细描写解释了介词“搦”由实到虚的语法化过程,此处不再赘述。“搦”的介词用法在现代汉语中已消失,但在不少方言中还保存着。如在常州方言中,与汉语普通话中介词“拿”和“把”对应的都是“搦”。赣方言中介词“搦”也一直保存,如“搦门关到”,即指“把门关上”。将三卷本《王梵志诗集》俗语词词类分布情况制成表,如下:词性名词动词形容词代词副词连词介词词量62321047l153%27.35%8.55%3.42%5.98%0.85%所占百分比98.29%1.71%我们看到,在117个俗语词中,除了两个虚词外,其余都是实词,实词占总数的98.29%。而实词中,名词词量最多,百分比过半。动词次之。 竺扬州大学硕+学位论文二、俗语词的语音形式考察对王梵志诗中的俗语词的语音形式考察,是按音节的多少将117个俗语词分为单音词,双音词和三音词三类。(一)单音词单音俗语词较少,{{:JJ步统计共4个。即“禳”、“打2”、“搦”、“硬”。唐代俗语“打”即指“吃”,“打酒”即“吃酒”。“搦”、“硬”上文已论及。以“禳”为例,简要分析。禳中心禳破毡,还将布作裹。(《家贫无好衣》)王梵志诗中“禳”是个俗语词,指“灌装,充填”。其实“禳”此字乃俗语记音,“醵”、“穰”、“榱”等皆同。最初本写作“瓤”。填充之物可称“瓤”,因此“填充”的动作也可称为“瓤”,动词义乃是名词义引申而来。项楚《王梵志诗校注》引用明代李实《蜀语》,并结合丰富的文献材料,认为“凡填充之事及填充之物等义,皆从‘襄’得声,唯字形不定,或随文义,或添加义符,或任取一从‘襄’得声之子以代之。”①在四川方言中,现今仍有不少地区将填充棉絮称为“禳”。(二)双音词双音俗语词共78个。例如:好去好去更莫来,门前有煞鬼。(《怨家煞人贼》)好去更莫来,门前有桃棒。(《愚人痴渲渲》)“好去”是唐人送别之词,且是留者慰嘱行者所说。类似我们现代所说“好走,一路平安”之类。唐送别词中,与之相对应的是“好住”,是行人临去时慰嘱居留者之词,犹言安居保重。王梵志诗中也出现,如《好住四合舍》:“好住四合舍,殷勤堂上妻。”“好去”这一俗语词是唐人分别之际的交际用语,唐五代文献中必然使用频繁。白居易《南浦别》诗:“一看肠一断,好去莫回头。”《朝野佥载》卷五:“及期而至,郎中并在傍,番官至辞,英公频眉谓之日:‘汝长生不知事尚书、侍郎,我老翁不识字,无可教汝,何由可得留,深负愧汝。努力好去。’”张篱《游仙窟》:“皆自送张郎日:‘好去,若因行李,时复相过。’”刘觫《隋唐嘉话》卷上:“出庙门百许步,闻后有大声日:‘李仆射好去’。”《祖堂集》:“思和尚日:‘吾之法门,先圣展转递相嘱。项楚《王梵忐诗校注》(增订版),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年,第190页。 秦沽:敦煌三卷本《王梵志诗集》词汇研究竺授,莫令断绝。祖师预记于汝,汝当保持,善自好去。’”近代汉语中也有沿用。如宋《景德传灯录》卷二八:“大难大难,好去珍重。”元·马致远《耍孩儿-借马》套曲:“道一声好去,早两泪双垂。”(三)三音词三音节俗语词共35个。例如:短命鬼广贪长命财,缠绳短命鬼。(《世间何物贵》)“短命鬼”是詈词,活不长,早死。这一民间俗语的文献用例最早即是王梵志诗。在明清话本、民歌中也常使用。如《警世通言·小夫人金钱赠年少》:“当初怕作短命鬼,如今己过中年客。”《明清民歌时调集·白雪遗音》卷二:“轻轻掀开红罗帏,观见佳人,赤身精光,睡朦胧,好似一个美人样,楼抱怀,春风透体桃花放,惊醒佳人,打了几把掌,短命鬼,冒冒失失往那里放,弄的好,好似一个半猪样。”现代方言俗语中仍在使用。如李季《报信姑娘》诗:“马鸿逵这伙短命鬼还能久长!”《陕北民歌·搭伙计》:“二人短命鬼,伙了整七年,气得我贵姐女,哭了个多半。”吴语方言中,还有“短寿相”等类似说法。将三卷本《王梵志诗集》俗语词音节类型分布情况制成表,如下:音节类型单音词双音词三音词词量4783566.67%29.91%所占百分比3.42%96.58%由上可知,复音俗语词远超过单音俗语词,占总量的96.58%,单音词极少。其中双音词词量最大,三音词次之。这也一定程度上体现了汉语词汇系统发展复音化的趋势。三、俗语词的结构构成考察三卷本《王梵志诗集》中的复音俗语词,我们初步统计出113个。对这113个复音词,从内部语素构成的角度进行考察。根据语素的数量,将其分为单纯词和合成词。其中单纯词有8个,即“鸠粲茶”、。厥摩师”、“邪由”、“貌哨”、“兀雷”、“宁馨”、“遮莫”、“泾泾”。三音节单纯词,都是佛经译语,属于音译外来词。“鸠粱茶”本是佛经中的恶鬼,因其貌丑,唐人以其喻丑妇。亦写作“拘辨茶”、“究椠茶”、“恭畔茶”、“鸠盘荼”、“弓 竺扬州大学硕士学位论文粲茶”。“厥摩师”也是梵语的对音。义指“死”,但作“死”解的缘由尚存在争议。“邪由”是俗语记音,写法各异,指举手嘲弄貌,与“揶揄”义类。“貌哨”、“兀雷”、“宁馨”、“遮莫”、“注泞”前文有所提及。这些单纯词的字形一般都有多种,写法各异f日音近义同,是同词异形。而在105个合成词中,又可以根据构成它们的语素之间的关系将其分为不同的类型。在这些合成词的结构分析中,词根与词根的组合为复合式,词根与词缀的组合为附加式。复合式中,根据词根与词根的组合方式的不同又可以分为偏『F、联合、主谓、支配、补充五种类型。(一)复合式1.偏正式,共55个。四块板、黄衾被、伺命使、奈河∞、后翁、守财奴、黠儿、土角煽、千年调、婴孩儿、脓血袋、顽骨、顽皮、万年期、黄僦单、步虚镦、丁儿、前人2、长命财、短命鬼、别肚、市郭儿、四合舍、三恶处、土孔笼、阎天、面头皮、那汉、烂鬼、棘蒿丘、破袋、无明窟、蛆心、田舍汉、田舍儿、出家儿、续命汤、痴汉、皮袋、三煞头、死鬼、方孔兄、荒说、面北卧、好去、好住、浪语、五逆、急首、急手、一种1、到大、当家2、若个、何相2.联合式,共16个。郎君、耶娘、鬼朴、耶姨、贫奇、橐荐、儿郎、负特、惭愧1、蛆妒、探括、放习、唱叫、肥特肚、肥没忽、忙怕3.支配式,共17个。伺命、展脚、唱祸、涅舌、角眼、角睛、逢头、打脊、避头、住口、看客②、了手、努眼、巡门、当头2、秃兀碎、从头4.主谓式,1个。双眉肿5.补充式,1个。露地。采用季羡林先生的说法,认为奈河字面意义即地狱之河,是地狱的音译“奈落迦”根据中国词语的省略习惯,把“洛迦”二’,省略,成了“奈河”。因此认为是偏正式结构。季羡林《关于“奈河”的一点补充》:“‘奈河’二字也许来自梵文naraka,意思是‘地狱’,音译一般作‘那落迦’,并不排除译为‘奈若迦’,有时把‘迦’字省掉。斟此,‘奈河’者,地狱之河也。日本著名梵文学者中村元的《佛教语大辞典》就把‘奈河’释作‘奈落。河’。在中国,地狱这玩意儿本来就是印度货,地狱罩的河来自印度,也完全是顺理成章的。”见《季羡林文集》第6卷《中国文化与东方文化》,江珏教育出版社,1996年,第329页。圆“看客”义为“招待客人”。 秦沽:敦煌三卷本《王梵志诗集》词汇研究65(二)附加式1.前加式阿耶、阿娘2.后加式娘子、神猪儿、铛子、一向子、阎老、村头、街头、鬼子、觜头、长头、例头、他家、买取对三卷本《王梵志诗集》中的113个复音俗语词的结构构成考察的基本情况如下表:合成词组合关单纯词复合式附加式系偏正联合支配主谓补充前加后加词量85516171213所占百48.67%14.16%15.04%0.88%1.77%11.5%7.08%分比79.65%13.27%通过113个复音俗语词的结构构成考察,我们发现,单纯词占少数,绝大多数是合成词。合成词中又以复合式占绝大多数,其中偏正式比重最大,支配式和联合式次之,主谓式和补充式极少,各1个。附加式合成词共15个,主要以后加式为主,前加式合成词只有2个。前加式词缀只有“阿”一个,后加式词缀既有较早产生的词缀“老”、“子”、“儿”、“头”,又有近代汉语中新兴的词缀“取”、“家”。从俗语词中附加式合成词所占的比例来看,虽然数量不是特别多,但也扮演着重要的角色。这表明在口语中,附加式构词极具能产性。增加词缀是汉语史上极其重要的造词方式。 扬州大学硕十学位论文第四章敦煌三卷本《王梵志诗集》词汇研究与辞书编纂汉语词典的编纂,尤其是大型汉语词典是汉语词汇史研究成果的直接体现。大型辞书应尽可能反映词语的历史流变,展示词语从古至今的演变脉络。以“古今兼收,源流并重”为编纂原则的《汉语大词典》集古今汉语语词之大成,很好地做到了这一点。对直到上世纪初才被发现、保存了丰富的原始语言材料的敦煌文献,《汉语大词典》也积极吸收利用相关研究成果。但由于其出版时间的制约,许多新的研究成果未及采纳,加之词典编纂本身的主客观原因,收释疏失之处,在所难免。就我们所研究的王梵志诗而言,《汉语大词典》吸收和采纳了一些研究成果。但我们在使用过程中发现,还是存在诸如词目失收、义项缺失、释义不妥、书证过迟、孤证等问题。因此,本章将以王梵志诗的词汇研究为视角,从有利于辞书编纂的角度,探讨《汉语大词典》的疏漏与不足,以展示王梵志诗对辞书编纂与修订的价值。第一节增补《汉语大词典》失收的词目一部词典,词目是全书的骨架。收词原则是词典编纂最基本的原则,因此确立收词范围是词典编纂者首先要考虑的问题。一般来说,收词范围由词典性质、读者对象及词典规模等因素决定。以“语文性”和“历史性”为编纂总方针的《汉语大词典》,全书十二卷,共收词目约三十七万,集古今汉语语词之大成,但收条立目并不是单从语法分析角度见词就收、无所不包,“它收词立目的根据是词典的语文性,即在语言实际运用中,这些条目是否需要解释”。①鉴于种种原因,王梵志诗中一些词语未被《汉语大词典》收录。我们在进行王梵志诗词汇的研究中,发现部分词语在近代汉语中使用频繁,有的在现代汉语普通话或方言中还在继续使用,但在《汉语大词典》中没有得到反映。这些词语都具有被收词立目的需要,符合《汉语大词典》的收词原则,增补这些词目,对《汉语大词典》的修订以及汉语词汇史的研究都具有重要意义。在前文的论述中,我们零星地提到了一些《汉语大词典》的词语失收。现作具体分析。例如:经求:经营求财。吾出经求去。送吾即上道。(《吾富有钱时》)。周大璞《训诂学初稿》,武汉大学出版社,2002年,第182页。 秦洁:敦煌三卷本《王梵志诗集》词汇研究塑“经求”义为“经营求财”,是唐代产生的新词。敦煌文献、佛经中多有用例,如:《敦煌变文集新书》卷二:“经求仕宦住他乡,或在军中镇外方。”《根本说一切有部昆奈耶》卷三四:“我今有子,多有费用,宜入大海,经求珍货。”《汉语大词典》因对敦煌文献和佛教文献的利用不够,失收此词。形段:形体,形状。脱衣赤体立,形段不如羊。(《身如圈里羊》)“形段”一词在唐以前就已出现,如《宋书》卷十八:“象、革、木路,《周官》、《舆服志》、《礼图》并不载其形段,并依拟玉路,漆飚画,羽葆盖,象饰诸末,建立赤旃,十有二旒,以视朝。”近代汉语文献中广泛使用:《桂苑丛谈·太尉朱崖辩狱》:“僧既不知形段,竟模不成。”《古尊宿语录》卷二十)k-“同名同姓同形段。无死无生无色尘。毕竟如何?切忌唤作本来人。”《五灯会元》卷十九:“本来无形段,那复有本嘴。特地广称扬,替他说道理。且道他是阿谁?”“形段”这一近代汉语中普遍使用的词,具有收词立目的必要,《汉语大词典》理应收录。忙怕:害怕。使者门前唤,忙怕不容迟。(《使者门前唤》)“忙怕”一词乃同义连文而成。“忙”即“怕”。《广韵》下平声十一唐韵:“惟,怖也。忙,上同。”因此“忙怕”即指“怕”。文献用例如:《搜神记》卷十四:“邻女忙怕,不敢救之。走告其父。”在变文中习见。《敦煌变文集·伍子胥变文》:“郑王得信,忙怕异常。”《敦煌变文集·舜子变》:“百官忙怕,皆悉捶胸。即遣使者,[走]报宋王。”《汉语大词典》失收,宜补。增补这些在近代汉语中广泛使用的词语,对揭示近代汉语词汇的普遍特征,反映时代特色具有重要作用。选词应尽可能顾到相对平衡是辞书收词原则之一,同级同类词目中的词宜尽量收全,形式和意义都有相似或关联的词也应一起收入,不能顾此失彼。就王梵志诗中的词汇部分而言,《汉语大词典》中有这样顾此失彼的瑕疵。如:四蛇:佛教语。喻地水火风四大。二鼠数相侵,四蛇摧命痴。(《愚夫痴杌杌》)“二鼠”与“四蛇”都是佛教语。“二鼠”是以白鼠喻白昼、太阳,以黑鼠喻黑夜、月亮。“四蛇”是喻地水火风四大。又如《五灯会元》卷十六:“四蛇同裔看他弄,二鼠侵藤不自量。”《汉语大词典》收“二鼠”,失收“四蛇”。这两次属同级同类的 竺扬州I大学硕二|J学位论文词语,形式意义都有一定关联,也常对举使用,应一起收入,《汉语大词典》只收“二鼠”,未给“四蛇”立目,不够严谨缜密。女妇:妇女,成年女子。无问男夫及女妇,不得惊忙审三思。(《傍看数个大憨痴》)“女妇”即“妇女”。最早的文献用例为《后汉书》卷八七:“并、凉之士,特冲残毙,壮悍则委身于兵场,女妇则徽缨而为虏,发冢露黹,死生涂炭。”在近代汉语中使用频繁。《朝野佥载》卷二:“倒悬一女妇,以石缒其发,遣证与长安尉房恒奸,经三R不承。”《故唐律疏议》卷第十三:“‘妾不坐’,谓期服内男夫娶妾,女妇作妾嫁人,并不坐。”宋史卷一=一:“舍人引降王服本国衣冠诣楼前北向,女妇稍西立,僧又稍西,尼立于后。曾巩《分宁县云峰院记》:“女妇蚕杼,无懈人。《元史》卷一四o:“在镇二年,虽儿童女妇莫不感其恩。”《汉语大词典》收录与“女妇”形式意义相对应的“男夫”,而失收“女妇”,不够严密。同时,收录“女妇”一词可以反映“妇女”和“女妇”这两个同素异序的词语形式的演变竞争机制。并列复词在产生时和使用过程中会出现同素异序现象,这是汉语词汇双音化过程中的普遍现象。经过语言的调整,词序会渐渐固定,形式会发生多种择一的变化,有的形式被保留,有的被淘汰。“妇女”这一形式产生于上古汉语,中古近代汉语中“妇女”和“女妇”两者并存,现代汉语中“女妇”消失。大型辞书应尽量全面收录同素异序的词语形式,以便能够较全面地反映汉语词汇演变中的这种竞争机制。词语是否立目应当由其在语言实际中的地位决定。根据以上词语在语言实际中的地位,有立目解释的必要,宜收入在内。词语失收是《大词典》词目收录方面最主要的不足之处。以上词语只是应收却失收词语中的--d,部分。《汉语大词典》漏收的王梵志诗中的这类词语还有不少,典型的如四片板、罗拽、户役、伺命、黄衾被、负特、枷棒、事当、张眼、顽骨、双盲、依巡、却活、厌足、憨人、罪根、神猪儿、承闻、七七斋、配罪、隔命、藏着、天尊堂、徒自、众厨、惫饭、若为、巧风、展脚、唱祸、丁儿、征防、每日、行案、迸杖、检案、揩赤、厥摩师、五里官、县局、杂看、高户、禄料、管户、今身、悭心、桃棒、长命财、草衫、放顽、阔立、荒说、涅舌、合斗、角眼、蛆妒、时对、趁却、阔海、气绝、耶娘、别肚、探括、打煞、角睛、肥没忽、逢头、煞活、深坑、与生、市郭儿、火下、山鄣、巧语、擘眼、众生、信缘、欠少、平生日、蛆心、水上泡、釜灶、掣拨、恒沙劫、终须、食瓶、实莫、虚君、来时道、并舍、岁岁、孔笼、私产、缘身、色声、俭盗、舍底、蛊害、饮飨、欺屈、喻如、烂鬼、兵夫、分诤、意里、 秦洁:敦煌三卷本《王梵志诗集》词汇研究竺一食斋、庸调、邪由、仕人、阆闹等。限于篇幅,不再一一分析。敦煌三卷本《王梵志诗集》的词汇研究可以为《汉语大词典》的修订增补漏收词目。第二节补正《汉语大词典》诠释的义项词义诠释是辞书编纂的中心工作和主要任务,是决定辞书质量的关键。《汉语大词典》被广泛认为义项分析精当齐全、意义解释扼要准确,但非尽善尽美。结合王梵志诗词汇的研究,可以增补《汉语大词典》相关词目的漏收义项,可以辨正《汉语大词典》相关词目有瑕疵的释义。一、增补《汉语大词典》缺失的义项一词多义是一种语言用来丰富和发展其词汇的一条重要途径。面对大量存在的汉语多义词,作为一部语文性的大型辞书,应力求做到义项完备,以反映汉语词汇发展,满足不同查阅者的不同需求。近代汉语是汉语研究中较为薄弱的环节,《汉语大词典》对近代汉语词义的诠释也存在不足之处。不少词语在近代汉语初期产生的新义或在近代汉语中经常使用的意义,《汉语大词典》没有将之列为义项。王梵志诗的词汇研究有助于弥补《汉语大词典》在义项缺失方面的疏漏。现摘取几条简要分析:料:应役。身役不肯料,逃走背家里。(《父母是怨家》)“料”在近代汉语初期产生了新义,指“应役”。如《太平广记》卷三二引《仙传拾遗》:“真卿托以霖雨。修城浚濠,阴料丁壮。实储廪。”敦煌遗书伯二一八七《敦煌诸寺奉使衙贴处分常住文书》:“其余男儿丁口,各须随寺料役,自守旧例。”《西湖老人繁胜录》:“帝辇骄民,常沾圣恩,不时皇后殿散新钱,俱无料役保用之扰。”《汉语大词典》“料”词条下罗列了22个义项,然忽视了此义项,宜补。露头:光头,不带巾帽。露头赤脚走,身上无衣被。(《双盲不识鬼》)露头赤脚走,不容得著鞋。(《好住四合舍》)《汉语大词典》“露头”的义项中缺少近代汉语一个常用义项:“光头,不带巾帽。”我国古代制度中,罪人、丧亲者不戴巾帽,因而“露头”多用于戴罪之人或丧亲之人。如:《朝野佥载》卷六:“见武三思着枷;韦温、宗楚客、赵履温等着锁;李峤露头散腰立。”《IFt唐书》卷一一五:“器草仪注,驾入城,令陷贼官立于含元殿前,露头跣 卫扬州大学硕+学位论文足,扰膺顿首请罪,以/J杖环卫,令扈从群官宰臣已下视之。”《默记》卷下:“王荆公知制诰,丁母忧,已五十矣。哀毁过甚,不宿于家,以藁秸为荐,就厅上寝于地。是时,潘夙公所善,方知荆南,遣人下书金陵。急足至,升厅,见一人席地坐,露头瘦损,愕以为老兵也,呼院子令送书入宅。”郎君:指称主人。奴事新郎君,婢逐后娘子。(《撩乱失精神》)奴富欺郎君,婢有陵娘子。(《奴富欺郎君》)“郎君”一词除了指称贵族子弟、指称青年男子、妇女指称丈夫或所爱等常用义项,在近代汉语中还可以用来泛指主人。王梵志诗中的“郎君”即指主人。这一意义是由奴仆指称主人之子为“郎君”发展而来,词义泛化后也可用来指主人。如《太平广i,GA)卷三三三:“客日:‘日暮,前路不可及,辄寄外舍,可乎?’奴日:‘请白郎君。’乃入。”《玉壶清话》卷第九:“蒙闻将受禅,杀监守者,与亲信走骑投西平王周本。本已昏耄,不知时变,皆其子祚左右其事,故拒之,不令入报。蒙恳祈再三,办不许,闭中fGJ'I",执蒙以杀之。本知之,怒日:‘我家郎君,何不使吾一见?’”《汉语大词典》此义项缺失,宜补之。出身1:出家为僧。本是俗家人,出身胜地立。(《道人头兀雷》)王梵志诗中“出身”一词出现两次,两次意义有别。前文已分析了“出身”的另一意义,此处意为“出家为僧”。《汉语大词典》漏收此义项,当补。此意义的其他文献用例如:韦应物《再游西山》诗:“中有释门子,种果结茅庐,出身厌名利,遇境即踌躇。”《禅林僧宝传》卷六:“始得无过,方得出身。若有一毫发去不尽,即被尘累、岂况更多。”《五苦章句经》:“若有贤者,居家为道,厌世所有,空苦非身,常欲出身为道,辞家妻子,当就名师,受持法服。临出之日,妻子恋泣,悲诉声哀,其辞辛苦。贤者睹之,心为怅然,意即迥变,为妻子所惑,无复出身之志。”以上“出身”皆指出家为僧。王梵志诗中这些词目的意义及例证有益于《汉语大词典》义项缺失这方面疏漏的增补。此外,还有不少词目存在义项缺失的现象,如“颉颃“之“刁难”义,“来去”之“生死”义,“愧”之“感谢”义,“禳”之“填充棉絮”义等,这里不再赘述。二、辨正《汉语大词典》可商榷的释义词典释义不确,会使查阅者如雾里看花,不足以明其准确意义。大型辞书应力求意 秦沽:敦煌三卷本《王梵志诗集》词汇研究卫义解释扼要准确。《汉语大词典》是公认的释义最为精确的大型汉语工具书之一,但释义仍有值得商榷之处。就王梵志诗中涉及的词语而言,有些词语或义项的释义值得商榷。如:伏肉伏肉虎不食,病鸟人不弹。(《难忍傥能忍》)《汉语大词典》“伏肉”词条下释为“死尸的肉”。引两条书证:明·袁宏道《过彭城吊西楚霸王》诗:“猛虎快吞啖,终不噬伏肉。”《水浒传》第二回:“自古道:‘大虫不吃伏肉。’”“伏肉”释义欠妥,释为“已被降服的动物”,更为准确。项楚《王梵志诗校注》“伏肉虎不食”条下注:“唐人俗语,‘伏肉’谓已降服之动物。”m这一俗语常变换形式,在近代汉语文献中使用,如:《古尊宿语录》卷二十四:“小参,良久举镜清上章,良久有僧问:‘祖歌如何唱1=19.’清云:‘拖送醉人酒。’日:‘入么则辜负和尚也。’清云:‘猛虎不食伏肉。’”《五灯会元》卷七:“僧归举似,师日:‘汝向他道,猛虎终不食伏肉。’”《禅真后史》第四回《听谗言泼皮兴大讼遇知己老穆诉衷情》:“裘五福从人缝里跳出来,指着皮廿九道:‘兄长忒也用强!自古道双拳不打笑脸,饿虎不吃伏肉。’”以上例中,这一俗语皆是借动物以喻人事,喻指强者不欺凌已经屈服而顺从的弱者。因此从文献用例来看,“伏肉”当指“已被降服的动物”更妥。从“伏肉”一词的字面意义分析也是如此。其中“伏”通“服”,指降服、屈服、服从。如汉·苟悦《汉纪·哀帝纪下》:“故北狄不伏,中国不得高枕也。”“肉”本义是指供实用的禽兽肉,由此产生引申义,指“禽兽、动物”义。“肉”的这一意义用法也较为普遍。《尔雅·释器》:“肉日脱之。”郭璞注:“剥其皮也。今江东呼麇鹿之属通为肉。”宋·陶谷《清异录·禽》:“苏氏山林多鸠,宾客满座可悉餍饫,一网数十百,咄嗟可具,故其党戏之日:‘君家肉寄生也。’”宋·方千里《满江红》:“消息三年沈过处,关山千里无飞肉。”以上例中“肉”皆指鸟兽类动物。由此看来,“伏肉”一词理解为“已降服的动物”比“死尸的肉”更为妥当。《中华谚语大辞典》、《谚语》等在“大虫不吃伏肉”条下也都将“伏肉”释为已降服的动物。②黠儿学他造罪身自误,羡口口福是黠儿。(《各各保爱脓血袋》)①项楚‘王梵志诗校注》(增订版),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年,第315页。@耿文辉‘中华谚语大辞典》,辽宁人民出版社,1991年,第165页;丰滔‘谚语》,吉林摄影出版社,2003年,第37页。 扬州大学硕士学位论文黠儿苦读经,发愿离浊恶。(《童子得出家》)《汉语大词典》“黠儿”词条:“聪慧的儿童”。下引北齐·颜之推《颜氏家训·教子》的例证:“齐武成帝子琅邪王,太子母弟也,生而聪慧⋯⋯帝每面称之日:‘此黠儿也,当有所成!’”又引金·元好问《杨叔能<小亨集>引》:“无为黥卒醉横,无为黠儿白捻。”《颜氏家-i]iJ》的书证中“黠儿”指琅琊王高俨,其十二岁时就已是北齐权臣,死时才十四岁。古代儿年龄大于婴儿而尚未成年的人都叫儿童,齐武成帝夸赞他时,以他的年龄,属儿章之列。此处“黠儿”指“聪慧的儿童”之义,无瀑。但元好问《杨叔能<小亨集>引》这条书证中的“黠儿”可就不一定是指聪慧的儿童了。再来看几个文献用例。宋·张齐贤《洛阳缙绅旧闻记》第三:“呆汉出门时引领,黠儿得路已潜身。惟称三个无良汉,笑杀长安万力.人。”这一例证中“呆汉”与“黠几”两词反义对举,“呆汉”必定是成年人,可见,“黠儿”也指成年人。《敦煌变文集·燕子赋》:“雀儿语燕子:‘不由君事觜头。问君行坐处,元本住何州?宅家今括客,特敕捉浮逃;黠儿别设诮,转急且抽头。’”《五灯会元》卷七:“师举洞山真赞云:‘徒观纸与墨,不是山中人。’僧问:‘如何是山中入?’师日:‘汝试邈掠看。’日:‘若不黠儿,几成邀掠。’师日:‘汝是黠儿?’”明·高宇泰《雪交亭正气录》卷四:“嗟乎!烂羊胃骑都尉、烂羊头关内侯,岂非黠儿也哉!”这三例中的“黠儿”,根据语义无疑也都指的是成年人,不是儿童。王梵志诗中的两例也非特指儿童,指成年人。因此,《汉语大词典》的释义值得商榷。项楚《王梵志诗校注》“黠儿”条下注:“聪明人”。曹翔在《王梵志诗合成词专题研究》中认为,“黠儿”本义是聪慧的儿童,后由特指孩童引申为泛指,指“聪明人”。我们认为,“黠儿”义为“聪明人”,并非是特指到泛指的引申,其产生之初即指“聪明入”,它是中古时期产生的一个俗语词,而“儿”是其为俗语词的一个词语组合的标志。“黠儿”一词是基于“X+JL”(x为动作或形容词)这一词法模式而产生的。根据传世文献资料,我们发现“黠儿”一词最早出现在南北朝时期,文献用例为大词典所引的《颜氏家训》。《北齐书》以及《北史》中也都有齐武成帝夸赞琅琊王高俨为“黠儿”的记载。“黠儿”最早出现在中古时期,而在中古汉语中,“儿”是对某一类人的通俗称谓,与之相对应的书面形式是“人”。宋·陆游《老学庵笔记》卷六也对这种现象作了说明:“晋语儿、人二字通用。《世说》载桓温行经王大将军墓,望之日:‘可儿,可儿。’盖谓‘可人’为‘可儿’也。”中古汉语、近代时期产生的“可儿”、 秦洁:敦煌三卷本《王梵志诗集》词汇研究堡“富儿”、“健儿”、“偷儿”、“出家儿”等,都是俗语词,这些词都没有经过由特指孩童到泛指的演变,其中“儿”是“人”的通俗称谓。文献用例如:桓温行经王敦墓边过,望之云:“=-l-)D!可儿!”(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赏誉》)结友多贵门,出入富儿邻。(南朝·宋·鲍照《代少年时至衰老行》)达奚武自是天下健儿,今日服矣。(《周书·杨忠传》)夜卧斋中,而有偷人入其室,盗物都尽。献之徐日:“偷儿,青毡我家旧物,可特置之。”(《晋书·王献之传》)入门空寂寂.真个出家儿。(唐·修睦《题田道者院》诗)这些俗语词,与之相对应的书面形式为“可人”、“富人”、“健人”、“偷人”、“出家人”等。对应书面形式的例证不一一列举,上述《晋书·王献之》例中,“偷人”与“偷儿”并存,即一是书面语,一是口头俗语。“动作或形容词+JL”是这类词产生的词法模式。在这一构词模式中,“儿”是表示具有某种行为或性质的人。这一词法模式具有能产性,中古许多新的表示人物的俗语词就是基于这一模式产生。我们认为,“黠儿”就是这类的俗语词,其构词模式即是“x+儿”,“儿”代表某种性质的人,是通俗称谓。其对应的书面形式为“黠人”。如:晋·葛洪《抱朴子·行品》:“凌强御而无惮,虽险逼而不沮者,黠人也。”语文辞书从义项的建立上揭示词义发展演变的内部规律。充分吸收王梵志诗的词汇研究成果,并在《汉语大词典》将来的修订中展示出来,会使词义演变的脉络更加清晰。第三节充实《汉语大词典》的书证材料书证被誉为词典的“血肉”,是立词目、立义项的依据。合理精当的书证能起到强化、辅助和扩展释义,说明词源及其流变,凸显句法功能和典型搭配等作用。词语的源流发展通过一系列书证体现在大型词典中。《汉语大词典》高度重视书证材料的重要性,引证丰富,源流并重,很好地揭示了词语的历史流变,但也存在不足之处。王梵志诗作为新材料,可以充实汉语大词典的书证材料,尤其是帮助改善一些词语或义项始见例晚出和孤证的情况。一、提前《汉语大词典》晚出的书证书证要引初始用例,即书证溯源,是我国字典学的优良传统,有利于汉语词汇史的 丝扬州大学硕士学位论文研究。《汉语大词典》继承了这一优良传统,词条引例尽量以时代最早为原则,并且例证基本按照时问顺序排列,以求反映其历史演变过程,但仍存在不少书证晚出的情况。“已出土的金甲、简帛、敦煌文献中的词语,往往与汉语口语最接近,这些材料记录了大量的新词新义,并且未经改易,因此最能保存某些某一一时代语言的基本面貌,其真实可靠性是传世文献不能比的。出土文献的研究成果己陆续出现,但语文辞书对这部分语言材料吸收不多,也是书证迟后的原因之一。”∞由于各种主客观原因,《汉语大词典》的书证材料对王梵志诗的吸收较少。不少词语或义项在唐代已产生,在王梵志诗中已有用例,但《汉语大词典》所引例证却是唐以后的文献。首条书证并未代表词语出现的最早年代,溯未及源。如:地《汉语大词典》义项一:助词。附着在“立”、“坐”、“卧”等不及物动词后面。有时相当于现代汉语的时态助词“着”。下弓i《京本通俗小说·碾玉观音》与元王实甫《西厢记》中的例证,首条书证为宋元话本。“地”作为附着在不及物动词后的助词,实则在唐初就已产生。王梵志诗中已有用例。《世间慵懒人》:“菜粥吃一核,街头阔立地。”项注:“‘地’是用在动词后的助词,犹云‘着’。”②《工匠莫学巧》:“贫穷实可怜,饥寒肚露地。”项注“露地”条下:“露着,‘地’用在动词后面表示时态。”固王梵志诗将附着在不及物动词后的助词“地”的产生年代大大提前了。保爱“保爱”义为保重自珍。《汉语大词典》书证材料为宋代曾巩《回傅权书》和明代刘基《送胡生之定远教谕任》诗。首条书证晚出。王梵志诗中多次出现此词。《各各保爱脓血袋》:“各各保爱脓血袋,一聚白骨带顽皮。”《父母怜男女》:“父母怜男女,保爱掌中珠。”《有钱不造福》:“自身不吃著,保爱授妻儿。”别《汉语大词典》“别”义项十一:特别;格外。引宋代严羽《沧浪诗话·诗辨》、元代乔吉《沉醉东风·题扇头麋括古诗》曲和清代纳兰性德《望海潮》词作为书证。引证丰富,然首条书证过迟。王梵志诗《吾家多有田》:“配罪别受苦,隔命绝相觅。”骨崖崖“骨崖崖”指瘦骨嶙峋貌。《汉语大词典》首条书证引元代张可久《殿前欢·秋思》①毛远明《<汉语人训典>书证中的几个问题》,《中国语文》。2000年,第l期,第90页。@项楚《士梵志诗校注》(增订版),上海吉籍出版社,20t0年,第126页。。项楚《手梵志诗校注》(增订版),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年,第174页。 秦洁:敦煌三卷本《王梵志诗集》词汇研究至曲:“写新愁,一声羌管满天秋,骨崖崖入比山容瘦。”“骨崖崖”一词早已见诸王梵志诗。《心恒更愿取》:“身体骨崖崖,面皮千道皱。”敦煌遗书二五五五《烛》也出现此词:“罗衣被剥骨崖崖,直为甘泉相逼催。”可见唐代此词就己产生。王梵志诗可将此词条书证首例提前400年以上。孤牺“孤牺”义为“寂寞凄凉:悲伤”。《汉语大词典》此词条首条书证为元代关汉卿《望江亭》第一折:“到晚来独自一个,好生孤牺。”书证溯未及源。王梵志诗中已有“孤牺”之用例。《贫穷ffl舍汉》:“贫穷田舍汉,巷子极孤牺。”缠缚“缠缚”即缠绕束缚。《汉语大词典》首条书证引宋代苏辙《次韵子瞻病中赠提刑段绎》:“宦游少娱乐,缠缚苦文案。”书证过迟,“缠缚”在唐初就已出现。王梵志诗《他家笑吾贫》:“你富披锦袍,寻常被缠缚。”《章子得出家》:“不肯逍遥行,故故相缠缚。”由于对王梵志诗的语言材料吸收不多,《汉语大词典》许多在唐代已产生的词书证溯未及源。充分吸收王梵志诗里的例证,对将来《汉语大词典》的修订有着重要意义:以上列举的只是书证晚出的词条中的一小部分,此外,还有长眠、鬼界、生时、经纪、枷棒、守财奴、相共、永别、千年调、受苦、威仪、诠择、乡头、雷同、短命鬼、续后、可怜许等不少词。二、补充《汉语大词典》的孤证用例孤证是语言研究的大忌。梁启超在《清代学术概论》中总结清代乾嘉学派的治学经验时就提到“孤证不为定说”。①著名语言学家黎锦熙先生在《新著国语文法》一书中也曾提出一个原则:“例不十,不立法。”②后来,这句话成了汉语语言研究中的名言和必须遵循的法则。《汉语大词典》作为一部古今兼备的大型语文工具书,书证丰富饱满,每条义项一般精选三至四条书证。但也有少数词目某个义项或整个词目都只举一条书证。鉴于《汉语大词典》的类型、规模以及总体书证选取状况,有些词目的单一书证,不免有孤证难行之嫌。许多词目和义项可以通过吸收王梵志诗中的例证摆脱孤证立目之嫌。花古人数钱以五文钱为一花。“花”是古代数钱的单位。《大词典》此义项下仅以明代李翊的《俗呼小录》为书证:“数钱以五文为一花。”孤证立目,不妥。王梵志诗《贪暴国粱启超‘清代学术概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第173页。@黎锦熙《新著国语文法·原序》,商务印书馆,2001年。 堡扬州1人学硕士学位论文无用汉》:“积聚万金花,望得千年有。”“万金花”即指“力.金”,“花”即数钱单位。应补上此例证。当乡《汉语大词典》“当乡”词目:本乡;同乡。下引孤证:元·张国宾《罗李郎》第四折:“我可便家住在陈州郡,总饶你满园春,万花新,争如得见当乡人。”宜补王梵志诗《当乡何物贵》:“当乡何物贵?不过五里官。”此孤证实不必要,“当乡”在文献中多有用例。如《故唐律疏议》卷第十一:“其十五以下、七十以上及废疾,既不任徒役,庸力合减了F丁,宜准当乡庸作之价。”又《唐令拾遗·田令》第二十二“应贮米处,折粟一斛输米六斗,其杂折皆随十毛,准当乡时价。”赤体“赤体”指光身,不穿衣服。《汉语大词典》此词条下引清代蒲松龄《聊斋志异·金生色》这一孤证:“母惊起,见妇赤体走去,方将启关。”王梵志诗中“赤体”出现两次。《身如圈_早.羊》:“脱衣赤体立,形段不如羊。”《世问慵懒人》:“妻即赤体行,寻常饥欲死二”店家《汉语大词典》义项一:旅舍。下引宋代陆游《双流旅舍》诗:“孤市人稀冷欲冰,昏昏一盏店家灯。”孤证,宜补王梵志诗《身如大店家》:“身如大店家,命如一宿客。”追催“追催”即追交催还。《汉语大词典》孤证立目,仅引书证《宋史·食货志上四》:“先朝青苗,本为利民,并取情愿⋯⋯亦有他人冒名诈请,莫知为谁,及至追催,皆归本户。”王梵志诗《好住四合舍》:“无常煞鬼至,火急被追催。”宜补。惭荷“惭荷”指感激。《汉语大词典》引清代梅曾亮《答朱丹木书》:“今稍近矣,未及驰一书为贺,猥先赐存问及薪米之费,以为可进于古,使得并心力于所业,惭荷,惭荷!”孤证难行,结合王梵志诗,宜补《出家多种果》:“新人食甘果,惭荷种花人。”归贯《汉语大词典》“归贯”:返回原籍。书证为宋代彭乘《续墨客挥犀·王告好学有文》:“庐山简寂观道士王告,好学有文⋯⋯告后归贯登科为健吏,至祠部员外郎。”孤证立目。宜补王梵志诗《天下浮逃人》:“南北掷踪藏,诳他暂归贯。”判命《汉语大词典》“判命”:犹拼命。宋·王偶《东都事略·章悖传》:“能自判命 秦洁:敦煌三卷本《王梵志诗集》词汇研究者,能杀人也。”孤证。王梵志诗中就有此词用例。《心恒更愿取》:“前人许赐婚,判命向前走。”宜补。孤证的例子还有很多,不一一列举。以t-_N过王梵志诗补充的书证不仅能够改变孤证立目的情况,同时也将书证年代提前。吸收和采纳王梵志诗的词汇研究成果,有助于弥补《汉语大词典》在词目、释义、书证等方面的疏漏与不足,可以为《汉语大词典》将来的修订提供一些有价值的参考。这也是王梵志诗的词汇研究的实用价值所在。 扬州大学硕士学位论文结语本文将敦煌所出三卷本《王梵志诗集》作为一个封闭的研究系统,以系统考察与专题研究相结合的思路来考察三卷本《王梵志诗集》的词汇面貌。本文第一章对三卷本《王梵志诗集》的词汇面貌作一全面描写。通过历时分析和共时分析,将其中的2938个词运用四川大学俞理明教授的词汇构成理论穷尽性地陈列出来,分别将其归入基本层、常用层、局域层和边缘层四层,展现在稳定性和普遍性两个因素下王梵志诗词汇构成的特点。王梵志诗词汇的特色性主要表现在大量的新词新义和一批唐代俗语词,这也是王梵志诗词汇最直观的研究价值。因而本文第二章和第三章选取新词新义研究、俗语词研究两个“点”进行研究,l■显文献的词汇特色,做到点面结合。本文第四章展现王梵志诗词汇研究对辞书编纂的实用价值,为《汉语大词典》的修订提供借鉴。基于以上的研究过程,本文对王梵志诗的词汇价值有以下一些发现:一、王梵志诗的汉语史价值王梵志诗中的许多词语为汉语词汇的历史发展演变提供了过程证明,有助于消除汉语史研究中的薄弱环节,填补某些空白。(一)为汉语词汇史的建设提供了一批时代最早的或独有的词语、义项例证如近代汉语中的程度副词“到大”,“争吵”义的“唱叫”等最早出现在王梵志诗中。还有些词只在王梵志诗中出现过,是王梵志诗的独有词语,如“例头”、“贫奇”、“唱祸”、“方孔兄”等,这也正是王梵志诗的独特语料价值。(二)有助于对一些现代汉语词语以及方言词语的存在和形成作出科学的说明现代汉语中的一些词或现代方言中流行的词语或口语词,一些可以在王梵志诗中找到最早的源头,如方言中的“四片板”,现代汉语书面语中的表“差池、差错”义的“参差”等。二、王梵志诗的应用价值王梵志诗在语言上具有通俗化口语化的特点,词汇丰富,保存了大量的方言俚语、佛教词汇,为《汉语大词典》等大型语文辞书的编纂修订提供了丰富的语料,具有重要应用价值。增补漏收词目,如“女妇”、“忙怕”、“形段”等;修正词典释义,如“伏肉”、“黠儿”等;增补义项,如“料”、“露头”、“出身1”等;提前最早书证,如“骨崖崖”、“保爱”等。 秦洁:敦煌三卷本《王梵志诗集》词汇研究翌本文对三卷本《王梵志诗集》词汇的研究只能算是初步的研究。王梵志诗至今还有不少未弄明白的疑难词语,特别是一些俗语。再加上敦煌文献整理过程中出现的文本内容讹误,误校、失校、误注、失注等情况也存在,要想对王梵志诗的词汇作透彻的了解,不仅需要大量的精力投入、严谨的研究态度,更需要淹博的知识积累和良好的专业学术素养。由于本人学术水平有限,文中内容的深入分析、提炼还不够,有待于更深入的研究。这篇论文只能算是研究生阶段学习的一个小结,笔者将在以后的学习生活中继续对王梵志诗词汇的研究探索。 80扬州大学硕十学11i)=论文参考文献:(一)著作类1.王梵志诗研究相关专著类:张锡厚:《王梵志诗校辑》,中华书局,1983年朱凤玉:《王梵志诗研究》,台湾学生书局,1986年任半塘:《敦煌歌辞总编》,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张锡厚:《王梵志诗研究汇录》,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年项楚:《王梵志诗校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年张锡厚:《王梵志诗》,春风文艺出版社,1999年项楚:《敦煌诗歌导论》,巴蜀书社,2001年蒋冀骋:《敦煌文献研究》,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2.汉语研究相关专著类:(1)国内汉语研究专著:周祖谟:《汉语词汇讲话》,人民教育H{版社,1959年张相:《诗词曲语词汇释》,中华书局,1977年王力:《汉语史稿》,中华书局,1980年张永言:《词汇学简论》,华中工业大学出版社,1982年符淮青:《现代汉语词汇》,北京大学出版社,1985年刘坚:《近代汉语读本》,上海教育出版社,1985年郭在贻:《训诂学》,湖南人民出版社,1986年蒋礼鸿:《敦煌变文字义通释》(第四次增订本),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年江蓝生:《魏晋南北朝小说词语汇释》,语文出版社,1988年蔡镜浩:《魏晋南北朝词语例释》,江苏古籍出版社,1990年耿文辉:《中华谚语大辞典》,辽宁人民出版社,1991年朱庆之:《佛典与中古汉语词汇研究》,文津出版社,1992年袁宾:《近代汉语概论》,上海教育出版社,1992年方一新、王云路:《中古汉语语词例释》,吉林教育出版社,1992年蒋绍愚:《近代汉语研究概况》,北京大学出版社,1994年董志翘、蔡镜浩:《中古虚词语法例释》,吉林教育出版社,1994年 秦洁:敦煌三卷本《王梵志诗集》词汇研究坠周荐:《汉语词汇研究史纲》,语文出版社,1995年季羡林:《季羡林文集》第6卷《中国文化与东方文化》,江西教育出版社,1996年方一新:《东汉魏晋南北朝史书辞语笺释》,黄山书社,1997年周曰健、王小莘:《<颜氏家i)il>词汇语法研究》,广东人民出版社,1998年蒋绍愚、江蓝生:《近代汉语研究》,商务印书馆,1999年李宗江:《汉语常用词演变研究》,汉语大词典出版社,1999年董志翘:《<入唐求法巡礼行记>词汇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年董志翘:《中古文献语言论集》,巴蜀书社,2000年蒋绍愚:《汉语词汇语法史论文集》,商务印书馆,2000年方一新、王云路:《中古汉语研究》,商务印书馆,2000年徐时仪:《古白话词汇研究论稿》,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年王镆:《唐宋笔记语辞汇释》,中华书局,2001年葛本仪:《汉语词汇研究》,山东教育出版社,2001年袁宾、徐时仪:《二十世纪的近代汉语研究》,书海出版社,2001年赵艳芳:《认知语言学概论》,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1年黎锦熙:《新著国语文法》,商务印书馆,2001年陈秀兰:《敦煌变文词汇研究》,四川I民族出版社,2002年张能甫:《<旧唐书>词汇研究》,巴蜀书社,2002年化振江:《<洛阳伽蓝记>词汇研究》,中国文史出版社,2002年周大璞:(Oil诂学初稿》,武汉大学出版社,2002年罗维明:《中古墓志词语研究》,暨南大学出版社,2003年丰滔:《谚语》,吉林摄影出版社,2003年王镁:《近代汉语词汇语法散论》,商务印书馆,2004年梁启超:《清代学术概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蒋绍愚:《古代汉语词汇纲要》,商务印书馆,2005年蒋绍愚:《近代汉语研究概要》,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曹小云:《中古近代汉语语法词汇丛稿》,安徽大学出版社,2005年刘叔新:《汉语描写词汇学》(重排本),商务印书馆,2005年刘叔新:《词汇研究》,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6年汪维辉:《<齐民要术>词汇语法研究》,上海教育出版社,2007年 翌扬州大学硕十学位论文汪维辉:《汉语词汇史新探》,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年程湘清:《汉语史专书复音词研究》,商务印书馆,2008年姚美玲:《唐代墓志词汇研究》,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年郭作飞:《<张协状元>词汇研究》,巴蜀书社,2008年李福印:《认知语言学概论》,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周俊勋:《中古汉语词汇研究纲要》,巴蜀书社,2009年方一新:《中古近代汉语词汇学》,商务印书馆,2010年2.国外语言研究专著:【瑞士]费尔迪南-德·索绪尔著,高名凯译,岑麒祥、叶蜚声校注:《普通语言学教程》,商务印书馆,1980年[日]太ffl辰夫著,江蓝生、白维国译:《汉语史通考》,重庆出版社,1991年【同]太Fij辰夫著,蒋绍愚、徐昌华译:《中国语历史文法》,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二)论文类:1.王梵志诗研究相关论文(1)单篇论文胡适:《白话诗人王梵志》,《现代评论》,1927年第156期,第12.13页赵和平、邓文宽:《敦煌写本王梵志诗校注》,《北京大学学报》,1980年第5期,第64—8l页赵和平、邓文宽:《敦煌写本王梵志诗校注(续)》,《北京大学学报》,1980年第6期,第32.37页张锡厚:《苏藏敦煌写本王梵志诗补正》,《社会科学》,1982年第2期,第93—98页项楚:《王梵志诗校辑匡补》,《敦煌研究》,1982年第2期,第29.70页任半塘:《<王梵志诗校辑>序》,《社会科学》,1982年第3期,第84.87页张锡厚:《论王梵志诗的口语化倾向》,《文艺研究》,1983年第1期,第66—75页周一良:《王梵志诗的几条补注》,《北京大学学报》,1984年第4期,第13—16页黄家全:《王梵志诗一卷中的否定副词》,《敦煌研究》,1985年第3期,第133.139页袁宾:《王梵志诗词语札记》,《镇江师专学报》,1985年第4期,第12.16页蒋绍愚:《<王梵志诗校辑>商榷》,《北京大学学报》,1985年第5期,第18.30页袁宾:《<王梵志诗校辑>校释补正》,《社会科学》,1985年第6期,第85.95页 秦洁:敦煌三卷本《千梵志诗集》词汇研究坠黄征:《王梵志诗校辑商补》,《敦煌研究》,1988年第4期,第78.83页黄征:《王梵志诗校释商补》,《杭州大学学报》,1988年第2期,第90—98页张涌泉:《王梵志诗校注献疑》,《敦煌研究》,1990年第2期,第74—81页张能甫:《论王梵志诗中的俗语词》,《西昌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0年3期,第8.13页徐俊波:《王梵志研究的百年回顾》,《湖北师范学院学报》,2002年第2期,第86—90页李君伟:《敦煌文书中的王梵志诗研究述评》,《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2002年增刊,第101.102页周国瑞:《王梵志诗中的浚县俚词俗语浅释》,《殷都学刊》,2006年第4期,第86.93页张慧欣:《王梵志诗中俗语词初探》,《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08年第5期,第139—141页邵郁:《近三十年来敦煌王梵志诗研究动念》,《高等函授学报》,2009年第2期,第39-41页齐文榜:《百年爬梳百年开掘——<王梵志诗集>散佚整理与辑集研究回眸》,《汉语言文学研究》,2010年第2期,第55.61页(2)学位论文:张慧欣:《王梵志诗双音节副词初探》,山东大学,硕士论文,2006年曹翔:《王梵志诗合成词专题研究》,华东师范大学,博士论文,2007年卢其美:《王梵志及其诗研究》,山东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07年2.汉语研究相关论文徐复:《,评<敦煌变文字义通释>(增订本》,《中国语文》,1961年第10、11月号,第88-90页郭在贻:《俗语词研究概述》(上),《语文导报》,1985年第9期,第24.25页周荐:《基本词汇与一般词汇划分刍议》,《南开大学学报》,1987年第3期,第73.79页程湘清:《汉语史断代专书研究方法论》,《汉字文化》,1991年第2期,第34.41页徐时仪:《古代白话词汇研究与汉语词典的编纂》,《喀什师范学院学报》,1997年第3期,第67—72页毛远明:《<汉语大词典>书证中的几个问题》,《中国语文》,2000年,第l期,第85.90页方一新:《20世纪的唐代词汇研究》,《浙江教育学院学报》,2003年第6期,第9.15页俞理明:《东汉佛道文献词汇研究构想》,《汉语史研究集刊》,2005年,第8辑,第16-25页何洪峰、苏俊波:《“拿”字语法化的考察》,《语言研究》,2005年第4期,第66.7l页徐国莉:《安义方言的“搦”字句》,《晋中学院学报》,2006年第4期,第1.3页郭作飞:《历史文献专书词汇研究方法新探》,《社会科学论坛》,2009年第9期,第157-161页 坠扬州人学硕士学位论文徐时仪:《试论古白话词汇研究的新发展》,《南阳师范学院学报》,2009年第1期,第47—52页曾昭聪:《敦煌文献词汇研究法四题》,《合肥师范学院学报》,2010年第2期,第l1.15页方一新、郭晓妮:《近十年中吉汉语词汇研究的回顾与展望》,《古汉语研究》,2010年第3期,第25.34页李为政:《“长头”辨》,《衡水学院学报》,2010年,第6期,第69—77页董志翘:《汉语史的分期与20世纪前的中古汉语词汇研究》,《合肥师范学院学报》,2011年第1期,笫22.27页周阿根:《墓石义词汇研究和大型辞书编纂》,《宁夏大学学报》,2011年第3期,第28.35页(三)工具书、丛书类[梁]顾野王:《玉篇》,中华书局,1987年【宋】丁度:《集韵》,上海占籍出版社,1985年[清]段玉裁:《晚文解字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年《敦煌变文集》,人民文学出版社,1957年《汉语大词典》,上海辞书出版社,1986一1993年《汉语大字典》,湖北辞书出版社、四川辞书出版社,1986.1990年《辞源》合订本,商务印书馆,1988年《辞海》缩印本,上海辞书出版社,1989年《近代汉语词典》,知识出版社,1992年《古辞辨》,吉林文史出版社,1993年《敦煌文献语言词典》,杭』、1'I大学出版社,1994年《敦煌变文集新书》,文津出版社,1994年《现代汉语词典》,商务印书馆,1996年《唐五代语言词典》,上海教育出版社,1997年《增订注释全唐诗》,文化艺术出版社,2001年《现代汉语方言大词典》,江苏教育出版社,2002年《近代汉语大词典》,中华书局,2008年 秦洁:敦煌三卷本《王梵志诗集》词汇研究堑附录①:附录一来源于春秋战国的词人1、安1、一家、有1、泣、村、张口、哭、他1、尸、不知、身1、本、是、鬼1、地上、立1、养1、儿、毡、且l、前、死1续、即1、入、吾、富、钱、时l、妇、看l、我、好1、若1、脱1、衣裳、与、出、去2、送、即2、舍、见1、满1、面l、旋、鹦鹉、鸟、贫、还1、财、且2、尽l、无l、设、得l、人2、埋、遣、如、里1、羊、披、毛、走l、好2、衣1、立2、不如、日日、亡、同1、命1、绝1、逐、魂魄、历、多、愚人、广、痴、者、少、不1、愁、长1、苦l、夜、眠、游、天1、晓、归、起、相1、索l、贫苦、无处、鞭、苦、早、笑2、极、牛、亦、马、贼1、高、并1、用、处、常、穷苦、随、体、君、独身、贪、奴、婢、门、不容、别1、邻里、钱财、奴婢、卒、属、先、渡、水、至、遍、经l、刑名、铁叉、把、刀、捣、磨、身2、生1、无由、妻、他人、使1、事1、新l、驷马、被2、金、鞍、银、辔、角弓、张1、宝剑、地1、事2,前人1、后人、此、不免、贫穷1、夫妇、相对、坐1、千年、不足、一个、病、床、手、触l、费、将3、b、积、山、一1、两、拳、151l、含玉、上1、镜、开1、尘、中1、生2、歌舞、更1、习、曲l、绝2、断1、丧车、R1、千1、办、贫穷2、席、空1、蟓、休1、万、乐、冥冥、乡里、行1、逞、作、百岁、乃、七十、能1、自l、皮、裹、脓血、强1、相随、脚1、不识、急2、追l、项、心中、骤、四面、兵、围、向、十、挽、张弓、射、使者、迟、共1、号1、悲、妻子、不关、己、永、离、散、头1、飞、无人、知1、骑、食1、恒、受1、饥、难、谁、诸、造、过l、福、各、太、百年1、活、俳佃、脑、买、锦、有意、荣、苦毒、大2、人人、期、半、流星、光1、中途、初生、及1、不得1、审、三思、重1、知足、独、养2、四方、待、自知、学、误、羡、福、今、田、惜、留、何、益、施、盘、酒食、酒、黄泉、下、遮l、方、黄、贵2、贤圣、弱、强2、为1、分别、想、尊、粮食、内、妇人、号名、悉、横1、声l、数1、无2、乞1、谷、衣、远、求、免、饥寒、胜地、饮食、拜、更2、低头、物、未必、虫蛇、人子、何处、事3、女l、个、一一、依、牢、家人、空2、灶、炊、希1、一日1、瘦、唯、愿、损、宝l、吹、相知、卧、生人、闻1、慈母、生3、任官、①本附录以词的义位作为基础研究单位。为考察词义演变的方便,将不同的义项视为不同的词,以“词I”、“词2”的形式表示。附录中所说的词,除“新词”外,实际上指的都是该词存王梵志诗中的义位。因此我们所说某词来源于某个历史时期,实际上指的是该词在王梵志诗中的义位产生于某个历史时期;我们所说该词在现代汉语中消亡,是指其在王诗中的义位在现代汉语中不再使用。如一些现代汉语中常见的词“衣服”、“辛苦”等,我们说它们在现代汉语中消亡,是指其在王诗中的特殊意义在现代汉语中不复存在。 堑扬州人学硕士学位论文州县、未、避、弃、每同、恐、护、付、罩正、怯、到、名、放1、柜、由1、一日2、嫁、何物、贵3、不过l、执、取l、赋役、仰、五百、愚者、语1、在、县、不可、人生、闻、老l、逼、走2、坐l、步、草、种、报1、罪、犹、改、欲、终1、吝、陪、锥、刺、杓、柄、衣食、五、分l、二、膊、成、字、出语、诈、子1、复、被3、睡、肯、菜、粥、逢、天下、女2、父母、耻1、日月、甚、照、家l、爱l、饱、肚、勤、不肯、收l、饮酒、夫1、敌、缝、要、男、东家、好4、既、相2、新妇、当家1、新故、知2、家事、承、夫妻、道3、汝、守、飘、兼、没2、顶、金玉、昏昏、招、何人、积会、将5、母、爱2、好言、偏颇、怨、孝心、问、不2、明1、户、敬、恩、冬、竹、笋、孝、孤、怜、不见1、取2、嫌、丑、专心、听、语2、恭养、泥土、如此、心、忆、忘、长2、前后、腿、连1、骨、蛔、颜色、园、果、熟、老少、皆、八十、共同、众、厄、客l、主人、不久、塞、破1、恶1、官职、不过、动、薄、诤、界、街、边、惊、眼、终2、黑、直、何ri、读书、更3、官、当2、衣2、轻裘、王子、渐、亲l、天子、公1、王候、市、百、余1、三、勾1、稳、利、过2、倍l、卖、抑、贱1、尺寸、分明、百姓、远征、秋、长夜、死者、生者、贤、愚、相识、壤壤、何时、独守、悔、工、匠、巧、自来、官人、耻2、赐、美、气l、实、可怜1、差2、坐3、何为、宅、走3、止、狼、数2、恶2、年、暗l、窟、生死、江河、沸、皎皎、贵4、乘、车马、贱2、担、迎、自身、宅、松柏、邻、接2、令、缘2、偷、盛、脓、坑、一2、平、老小、信、力、王侯、相逢、定、似、堂、灭1、御、里2、浊、掘、四海、屋、覆2、四时、一百八十、最、小、须臾、霜、遭、连、根、夜、保1、修、说、喜、观2、故1、贫家、瓮、土、堂上、百人、后、日2、地下、抽2、不许、私、曲2、名字、使2、亲2、万里、达、青黄、使3、流传、涓涓、亿兆、阳、对、短命、徵、泪、形影、凑、兄弟、教、针、补2、娶、竞、奉、外姓、由2、一日3、斗、父、近、穷1、一物、绳、杖、扶、交游、疏、安居、像、以1、投、意、合3、情、一身、别4、风、炽、疾、愈、烘、火、俱、气2、影1、以2、影1、昵、亲3、为2、外、非、采、底、月、树l、揽、之、寻1、穷2、转、寐、梦、雷、发、雨、威灵、天地、已、女3、妄、暗2、通、清、茧、蛾、蚕、睡寐、如是、好恶、化、鳖、为3、虎、宁、一3、师、服、相次、赎、拄、竟、出气、毕、论、召、天公、尽2、行善、基、肉、荒、当3、谗、佞、君王、左道、于、取3、记、富贵、温、一时、醉、祭、亲4、比、墓地、歌、路、盈、衢、循环、凿、行2、纵、丈、啼哭、造化、弄、形骸、若2、掣、细、牵、眉目、绳子、乍、干2、柳、朴、始1、聚、贪暴、资财、盖、形、供、积聚、万金、望、长生、术、坏、伤、 秦洁:敦煌三卷本《王梵志诗集》词汇研究塑骨肉、何况、差1、明3、进退、忧惧、识、兴、料1、辨、瓜、悠悠、聒聒、天2、一旦、罢、脱2、捉2、量、鬼神、斛、禄、可、缚、自觉、厚、来、强3、著4、安隐、斫、崇、今日、胎、夺、充、换、千秋、殿、经营l、万寿、职、将相、珠玉、佩、金银、绮、猪、气3、新2、口腹、共2、忧、死亡、侧、恭、勉、忍、曾、惶、镬、煎、婚、好仇、公侯、王、鼠、及2、智力、傥来、拒、突、知命、小家、酒肉、糟糠、百夫、余人、谗臣、乱1、人国、妒妇、破2、人家、夫2、憎、花2、亲姻、欢乐、风俗、临丧、古人、高门、贩、子孙、言1、鬻、声2、轻、骂、几、触2、讳、报、精、食2、弹、虽、安3、拭、从1、酬、勿、石、还2、麦、疋、练、帛、贵、辱、计箅、言2、大小、鸡、狗、应1、连2、告、晚、鸣、音、山阿、狐狸、乌鹊、莺、雁、收2、禾、闷、笛、闲、诵、赋、调、弟、景行、涌、观察、太平、授、贪婪、张2、饿狼、断2、榆、扬、代2、天3、理、遵、律、法、眉、可畏、相似、俗人、失、白、鹞、乌l、丈夫、妾、饱食、举、一种2、青、史、行年、五十、始、觉、鸿鹄、昼、幽、显、米、不同、慕、贰、交2、怀2、羞、贫贱、适、猕猴、带、亩、热、池、浴、冷、岸、邀游、热、畏、父子、千金、泥、著6、错、拔、釜、公庭、终3、朝、请2、煞、几时、朝夕、传、饮、今时、伏、珍宝、捐、燎、烧、戴、虚假、禀、太虚、更生、万事、淡、无味、慰、患、贼2、灾、嫉妒、却4、炭、白酒、鹿脯、三四、五六、痛、贪财、亲5、法律、推、囹圄、中道、死伤、罪过、解、防、积善、余2、庆、殃、五色、出门、行步、白汗、浆、撮、狂野、余3、永世、谁人、愚夫、神灵、珠、数3、侵、露、遇、彼此、贮、满堂、耕田、领1、腿、高飞、将6、征1、不归、剥削2、必、居、彭祖、七百、岁、同3、则、妨、里长、行人、呼、久、住、德、西、征2、不得2、南、北、世上、殊、植、填、未有、城、九、穴1、流、晃、安置、八万、四千、家2、言语、安处、万年、坟墓、灰、随风、坟、旧、相续、鱼鳞、春、见3、焰、变、足2、义、往、许、白玉、黄金、思、胍、穴2、宽、狐、侍养、不孝、憨、专、报2、囚、主、四角、八、枚、墓、美酒、倾、胜、十六、二十、困2、每、淹、干饭、应2、役、男子、刑、灭2、血、荒野、白骨、迹、千万、故乡、一双、褐、年2、五十五、不勤、美味、饿虎、中间、惭愧2、狂、饶2、有2、陵、缘3、害、身体、低、杖策、双、垂、腰、就l、弦、弓、强4、寡妇、闻3、棱、许婚、咽、唾、舂人、糠、唇、群、窖、劝、车、不避、驴、雉、具备、县官、恩泽、舂、犁、黄昏、柴、入户、漏、真、休4、肠、悲愁、夏、号2、日、仕人、人中2、运转、省、烂、放2、赋敛、不均、御史、州、递观、童子、选、平明、天王、反、读、经2、同时、悟、又、石药、拜礼、逍遥、桃李、 坚扬州人学硕士学位论文繁、条2、勤心、辞、蒙、不啻、诳、藏、忠孝、不过2、腹、怀3、、逍、祖、十指、既2、速、堡、粜、切、枉法、恨2、苦2、头3、白堂、纪年、时2、闭、耳、公2、文、因3、脊、摄、知彭{、长道、乞2、保2、强弱、营、富有、初、昔只、美貌、欢喜、等j宝2。附录二来源于王梵志诗时代的词村坊、社邑、死生、相就、长眠、回干、就湿、经求、貌n肖、七贫、七富、图、来时道、急首、逆修斋、好处、邻保、你、圈、命报、相当、着1、赤体、从头、他2、造福、造罪、鬼界、他家、户役、呼唤、展脚、寻常1、缠缚、愚痴、觅2、伺命、四片板、黄衾被、沉沦、负特、鬼2、伺命使、余河、倒拽、枷棒、身起、受罪、覆1、撩乱、失精神、家里、后翁、郎君、娘子、镂、浑家、忘却、惭愧1、守财奴、正报、到头、台1、衣服、衣醭、巧声、花帐、七宝堂、土角煽、勾牵、鬼挣.般1、光影、争、角、相共、唱、奈何、永别、西方、掇头、擎头、事当、著3、千年调、觉知、顽骨、双盲、赤绳、赤脚、身上、道1、浑舍、欺、倚住、依巡、次弟、却活、普劝、贵1、火急、程期、憨人、装束、只得、旷身、数个、憨痴、万年期、却2、辽乱、婴孩儿、男夫、惊忙、罪根、肉身、神猪儿、保爱、脓血袋、顽皮、广平王、承闻、七七斋、配罪、受苦、相觅、借贷、藏着、破除、浑身、三教、浪1、霜、教l、续命汤、女官、梳略、带2、芙蓉冠、并2、黄觎单、步虚磺、巡门、常住、当房、生缘1、交l、例头、肥特肚、俗家人、斋家、丰乙七、数珠、肥没忽、尼、威仪、褂、诠择、纲维、佛教、住持、众厨、危饭、不探、生缘2、今身、若为、阳坡、唱祸、子细、出身2、丁儿、征防、不虑、狗偷、行案、迸杖、当1、检案、追2、险语、胱、前人2、干l、曹长、颉颃、解写、除却、厥摩师、纸钱、恶道、别人、当乡、五里官、县局、点、乡头、余者、杂看、高户、禄料、笔头、管户、雷同、看3、守直、村头、便贷、度2、衙、搦l、勒、一代、斯驻、我身、擎l、注渲、好去、漫、得2、没1、多时、僧次、巡、出生、长命财、缠绳、短命鬼、放顽、元来、不怕、慵懒、例1、草衫、觜头、达官、草舍、诸人、朝庭1、核、街头、阔立、地2、荒说、宽恩、五逆、长头、没娑、涅舌、不合、角眼、蛆妒、时对、趁却、Nttl5、替人、到来、条录、分付、儿郎、替代、无明壕、阔海、擎2、好日、故故1、若个、耶娘、别肚、好心、探括、可怜许、逢着、角睛、放习、闻道、出来1、逢头、同2、分擘、续续、出来2、眼看、隔生、五品、虽然、畜1、一双盲、柒、掇2、从小、伴涉、供奉、终归、市郭儿、行行、铺1、杂货、巧语、和、意尽、 秦洁:敦煌三卷本《于梵志诗集》词汇研究翌两两、擘眼、强了、方孔兄、长路、努眼、信缘、欠少、除非、梦里、平生同、曳将、了、奴人、恩言、蛆心、打脊、宁可、鞭耻、业报、闻2、店家、宿客、避头、板、恒沙劫、一色、遮2、各身、头皮、内架堂、袄子、中心、禳、不用、食瓶、籍帐、急促、衾被、有时、实莫、疑俣、风光、四合舍、虚君、休2、三恶处、般2、川原、并舍、土孔笼、好住、无常2、煞鬼、料理、却3、回来、三台、勘、科、排门、正身、司录、开通、元宝、本姓、过来、干枯、队、变见、场、坼破、缘身、系著、到处、元本、北溪、色、住口、田庄、一直、阎天、尽地、何必、老去、祗、缠绕、踟蹰、产图、七尺影、如生、成为、身意相、无用、冥道、涅巢因、灰尘、迷愚、满2、判割、饶l、铁瓮子、走藏、麻藉孔、便宜、参差1、局席、兀兀、舍底、蚪、蛊害、先因、迎先、慢、竖眉、长展脚、请1、医方、当4、娥眉、铺头、买取、分蹀、取4、盼盼、堂堂、阡许、汤、藉、娉、代l、秃兀碑、然始、黄悛悛、失职、索妇、崔、卢、郑、刘、主子、谁家l、死2、骨头、贫奇、唱叫、紫晃、鞴、赤、屈乌爵、不禁、双眉肿、面面、荣花、鸠集茶、命夏钗花、尸枥、堵、谁家2、今代、口2、伏肉、箭堵、过后、唾面、荫干、拾、葫芦、柯车、棒莫、勾2、为当、剩、打2、三五、本巡、索索、礴主、平平、覆盏、可怜2、玛枭、彻沙清、饮飨、枷缫、饭盖、欺屈、三官、申、团坐、曲精、格式、努、面头皮、处置、袂袍、衫段、高机、曹主、经营2、遂飓、博、斋2、樱、随缘、上番、树2、窠2、那汉、不是、赤索、聚头、参差2、取弱、入县、今古、立即、王二、梵志、厅馆、老2、痴汉、但知、笠子、遂浪、迷性、开2、铺2、窠荐、柳麻、铛子、颗、看客、从2、拗、就2、空床、浪语、面北卧、寸步、得知、艋遣、祗当、喻如、冥路、一向子、烂鬼、凫秽、兵夫、吐番、面向、前生、周遛、稳住、骨石、长别、相寻、前3、莫落、陌路、罗锦、二节、坐4、去处、遍独、外鬼、家亲、疃、梳鸣声、求神、枉、瓶、器、作伴、衣钾、趁1、知更、铁钵、分诤、刀光、意里、星星、裨祷、当头1、奔、老头、折本、骨崖崖、皱、喘嗽、判命、将7、舐略、三煞头、了手、论情、好事、槽上、续后、应3、当家2、曹司、巷子、孤牺、两共、一食斋、庸调、巾子、肚皮、头灰、搓、趁2、迥来、倍2、重重2、苦灾、硬、穷汉、村村、连夜、棘蒿丘、邪由、踌、到大、直似、天厨、月料、领2、职田、佃人、殆、判案、阅闹、均平、三上考、选日、稽逋、衙日、更兼、潦乱、告身、入案、官宅、心酸、一则、-N、哈、食手、浊恶、统统、花蕊、逸熟、乱2、结实、生路、证、合家、喜庆、岁日、今朝、暮、浮逃、一半、踪藏、归贯、迸遵、觅活、强处、当头2、心毒、料2、背、阿娘、 竺扬州大学硕士学位论文故故2、不采、上陈、地母、浩浩、光火贼、妻儿2、枵、缠速、厥磨师、熏熏、谁边、阎老、歪酌、追迸、五郡、死活、枯、婆罗草、破袋、遍身、人我、靴牙、皮底、无常定、缝补、稀2、搦2、皮袋、花1、迪头l、迥头2、无明窟、兀雷、耶婊、杌杌。附录三现代汉语中仍在使用的词人1、安1、一家、有1、泣、村、张口、哭、他1、尸、不知、身1、本、是、鬼l、立l、养1、儿、毡、且1、前、死1续、即l、入、吾、富、钱、时1、妇、看l、我、若1、脱l、衣裳、与、出、去2、送、即2、舍、见1、满1、面1、旋、鹦鹉、乌、贫、还l、财、且2、尽1、无1、设、得1、人2、埋、遣、如、里l、羊、披、毛、走1、好2、衣1、立2、不如、f=1同、亡、同1、命l、绝1、逐、魂魄、历、多、愚人、广、痴、者、少、不1、愁、长1、苦1、夜、眠、游、天1、晓、归、起、相1、索1、贫苦、无处、鞭、苦、早、笑2、极、牛、亦、马、贼l、高、并l、用、处、常、穷苦、随、体、君、独身、贪、奴、婢、门、不容、别1、邻早、钱财、奴婢、卒、属、先、渡、水、至、遍、经1、把、刀、捣、磨、身2、生1、无由、妻、他人、使1、事1、新l、被2、金、鞍、银、辔、张1、宝剑、地1、事2、前人1、后人、此、不免、贫穷1、夫妇、相对、坐1、千年、不足、4个、病、床、手、触1、费、卜、积、山、一1、两、拳、口1、上l、镜、开l、尘、中1、生2、歌舞、更1、习、曲1、绝2、断1、日1、干1、办、贫穷2、席、空1、塬、休1、万、乐、冥冥、乡里、行1、逞、作、百岁、乃、七十、能l、自l、皮、裹、脓血、相随、脚1、不识、急2、追1、项、心中、骤、四面、兵、围、向、十、挽、张弓、射、使者、迟、共1、号l、悲、妻子、不关、己、永、离、散、头1、飞、无人、知1、骑、食1、恒、受1、饥、难、谁、诸、造、过1、福、各、太、百年l、活、脑、买、锦、有意、荣、大2、人人、期、半、流星、光1、中途、初生、及1、不得1、审、三思、重1、知足、独、养2、四方、待、自知、学、误、羡、福、今、田、惜、留、何、益、施、盘、酒食、酒、黄泉、下、遮1、方、黄、贵2、贤圣、弱、强2、为1、分别、想、尊、粮食、内、妇人、悉、横1、声1、数1、无2、乞l、谷、衣、远、求、免、饥寒、饮食、拜、更2、低头、物、未必、人子、何处、事3、女1、个、一一、依、牢、家人、空2、灶、炊、希1、瘦、唯、愿、损、吹、相知、卧、生人、闻1、慈母、生3、未、避、弃、每日、恐、护、付、怯、到、名、放1、柜、由1、嫁、何物、贵3、不过l、执、取l、五百、语1、在、不可、人生、间、老1、逼、走2、坐1、步、草、种、报1、罪、犹、改、欲、终1、 秦沽:敦煌三卷本《王梵志诗集》词汇研究型吝、陪、锥、刺、杓、柄、衣食、五、分1、二、膊、成、字、出语、诈、子l、复、被3、睡、肯、菜、粥、逢、天下、女2、父母、耻1、日月、甚、照、家1、爱l、饱、肚、勤、不肯、收1、饮酒、夫1、敌、缝、要、男、东家、好4、既、相2、新妇、当家1、知2、家事、承、夫妻、道3、汝、守、飘、兼、没2、顶、昏昏、招、何人、将5、母、爱2、偏颇、怨、孝心、问、不2、明1、户、敬、恩、冬、竹、笋、孝、孤、怜、不见1、嫌、丑、专心、听、语2、泥土、如此、心、忆、忘、长2、前后、连1、骨、回、颜色、园、果、熟、老少、皆、八十、共同、众、厄、客1、主人、不久、塞、破1、恶l、官职、不过、动、薄、界、街、边、惊、眼、终2、黑、直、何日、读书、更3、官、当2、衣2、王子、渐、亲l、天予、公1、王候、市、百、余1、三、勾l、稳、利、过2、倍1、卖、抑、贱l、尺寸、分明、百姓、远征、秋、长夜、死者、生者、贤、愚、相识、何时、独守、悔、工匠、巧、耻2、赐、美、气1、实、可怜1、差2、坐3、宅、走3、止、狼、数2、恶2、年、暗1、窟、生死、江河、沸、皎皎、贵4、乘、车马、贱2、担、迎、自身、宅、松柏、邻、接2、令、缘2、偷、盛、脓、坑、一2、平、老小、信、力、王侯、相逢、定、似、堂、灭1、布、里2、浊、掘、四海、屋、覆2、四时、一百八十、最、小、须臾、霜、遭、连、根、夜、保1、修、说、喜、观2、故1、瓮、土、堂上、百人、后、日2、抽2、不许、私、曲2、名字、使2、亲2、万里、达、青黄、使3、流传、涓涓、阳、对、短命、泪、形影、兄弟、教、针、补2、娶、竞、奉、外姓、由2、一日3、斗、父、近、穷1、一物、绳、杖、扶、交游、疏、安居、像、以1、投、意、合3、情、别4、风、炽、疾、愈、烘、火、俱、气2、影1、以2、影l、昵、亲3、为2、外、非、采、底、月、树l、揽、之、寻1、穷2、转、寐、梦、雷、发、雨、天地、已、妄、暗2、通、清、茧、蛾、蚕、如是、好恶、化、鳖、虎、宁、师、服、赎、拄、竞、出气、毕、论、召、天公、尽2、基、肉、当3、谗、佞、君王、左道、于、记、富贵、温、一时、醉、祭、亲4、比、墓地、歌、路、盈、衢、循环、凿、纵、丈、啼哭、造化、弄、形骸、若2、掣、细、牵、眉目、绳子、乍、干2、柳、始l、聚、贪暴、资财、盖、形、供、积聚、万金、望、长生、术、坏、伤、骨肉、何况、进退、忧惧、识、兴、料1、辨、瓜、悠悠、天2、一旦、罢、脱2、捉2、量、鬼神、斛、禄、可、缚、自觉、厚、来、著4、安隐、斫、崇、今日、胎、夺、充、换、千秋、殿、经营1、万寿、职、将相、珠玉、佩、金银、绮、猪、气3、新2、口腹、忧、死亡、侧、恭、勉、忍、曾、惶、镬、煎、婚、公侯、王、鼠、及2、智力、拒、突、知命、小家、酒肉、糟糠、百夫、余人、谗臣、乱1、人国、妒妇、破2、夫2、憎、 丝扬州大学硕士学位论文花2、欢乐、风俗、古入、高门、贩、子孙、言l、鬻、声2、轻、骂、几、讳、报、精、食2、弹、虽、安3、拭、酬、勿、石、还2、麦、疋、练、帛、贵、辱、言2、大小、鸡、狗、应l、连2、告、晚、呜、音、山阿、狐狸、乌鹊、莺、雁、收2、禾、闷、笛、闲、诵、赋、调、弟、景行、涌、观察、太平、授、贪婪、张2、饿狼、断2、榆、扬、代2、理、遵、律、法、眉、可畏、相似、俗人、失、白、乌1、丈夫、妾、举、一种2、青、史、五十、始、觉、鸿鹄、昼、幽、显、米、不同、慕、贰、交2、怀2、羞、贫贱、适、猕猴、带、亩、热、池、浴、冷、岸、遨游、热、畏、父子、千余、泥、著6、错、拔、釜、终3、朝、请2、几时、朝夕、传、饮、伏、珍宝、捐、燎、烧、戴、虚假、禀、太虚、更生、万事、淡、无味、慰、患、贼2、灾、嫉妒、却4、炭、白酒、三四、五六、痛、贪财、法律、推、囹固、中道、死伤、罪过、解、防、积善、余2、殃、五色、出门、行步、浆、撮、狂野、余3、永世、谁人、神灵、珠、数3、侵、露、遇、彼此、贮、满堂、耕罔、领1、腿、高飞、将6、征l、不归、必、居、彭祖、七百、岁、同3、则、妨、里长、行人、久、住、德、西、征2、不得2、南、北、世上、植、填、未有、城、九、穴1、流、安置、八力.、四千、家2、言语、万年、坟墓、狄、随风、旧、鱼鳞、春、见3、焰、变、足2、义、往、许、白玉、黄会、思、胍、穴2、宽、狐、侍养、不孝、憨、专、报2、囚、主、四角、八、枚、墓、美酒、倾、胜、十六、二十、每、淹、干饭、应2、役、男子、灭2、血、荒野、白骨、迹、千万、故乡、一双、褐、年2、五十五、美味、饿虎、中间、惭愧2、狂、饶2、有2、陵、缘3、害、身体、低、杖策、双、垂、腰、就1、弦、弓、寡妇、闻3、磕、许婚、咽、唾、糠、唇、群、窖、劝、车、不避、驴、雉、具备、县官、恩泽、舂、犁、黄昏、柴、漏、真、休4、肠、悲愁、夏、号2、日、人中2、运转、省、烂、赋敛、不均、州、选、平明、天王、反、读、经2、同时、悟、又、拜礼、逍遥、桃李、繁、条2、辞、蒙、不啻、诳、藏、忠孝、不过2、腹、怀3一逍、祖、十指、既2、速、堡、粜、切、枉法、恨2、苦2、头3、白堂、时2、闭、耳、文、因3、脊、摄、乞2、保2、强弱、昔、富有、初、昔日、美貌、欢喜、等、宝2、世问、急1、暂l、暂时、不顾、雇、他乡、吃、啾唧、快乐、大1、儿子、唤1、一条、空手、抛1、古来、宝物、棺木、无心、剪刀、琵琶、琴弦、自2、生平、堕、莫、反缚、独自、背后、铁缒、宅舍、三魂、七魄、告知、长命、月月、如今、各各、人形、交通、怕、轻薄、同一、褒、医药、观1、盂、报恩、寺、徒众、合2、寒饥、财富、但2、家门、良、钻、不须、痴愚、谷米、役使、癞、渐渐、衫、裤、西家、别3、随身、翁、男女、横2、韩伯瑜、董永、长大、纸、摘、 秦洁:敦煌三卷本《王梵志诗集》词汇研究墅踏、业、无常1、人间、端坐、分毫、罗衣、无限、相和、没3、盲人、天上、空堂、寒食、节、时间、便、恨l、不惜、强健、灯烛、八节、狂风、倒、度1、时时、岁岁、街巷、悲声、愍憨、鞋、改嫁、奉1、监、铸、贵重、孟光、怨家、真实、修道、念2、东西、聚会、落、霹雳、激、势力、牛哀、当时、因1、因缘、都、故2、孙子、悲喜、槌、催、何异、一滴、王相、先时、汉武帝、秦始皇、处处、宝马、瞰、虑、傥、跪拜、梳、灭族、行迹、傅、父祖、施恩、慎、面2、一盏、道理、偏、盏、声响、院、窠1、律令、波涛、怀抱、忽然、抱、冤屈、截、困l、怜爱、霍去病、冯子都、关、因2、蝙蝠、官宦、铛、帽、膝头、自得、坡、青松、四五、两三、一世、修理、受2、以此、南北、通达、风尘、条1、一朝、纵情、辞别、辄、债、打1、努力、各自、重重l、相离、响、不及、瘀、粪、尿、破坏、后来、败坏、缠、恣意、家家、无名、成就、苦战、相将、从征、阵、将军、马上、军营、省事、远离、鼻涕、富饶、屯田、饲、蹴、曾祖、第一、四季、状、路人、盂、获得、后园、新人、甘果、时气、负债、逃走、逾、流、贱价、黑发、白发、中2、后母、稀1、合1、去1、叠、恰似、相报、资产、托生、任、恰、捉1、著1、好3、思量、可笑、黠、死路、烦恼、被l、拷、生时、却l、经纪、不解、厅l、狱卒、鞭、著2、寻常2、徒、平生、迅速、地狱、苦海、靴、袄、衣架、步步、阿鼻、串、缒、出头1、桥梁、有限、转烛、拟、纵令、年年、增长、带1、宝山、踪迹、眷属、道士、总、礼拜、佛l、道2、垂死、敕、一生、上2、天堂、长裙、金色、朝朝、安2、夫婿、看2、出身l、架、出家、佛殿、损坏、只、往还、心里、仍、将4、配、处分、平等、必须、不觉、临死、忏悔、婿、转动、妻儿1、涅椠、只有、五更、唤2、频年、家具、伴、觅1、住l、替、家母、门户、住2、气绝、恶语、若是、安稳、王祥、缘l、寄住、行路人、光2、陌、当日、有缘、重2、相见、识字、判、例2、众生、忆想、无赖、棒2、出头2、齿、抛2、空虚、波浪、忽2、园林、空闲、死鬼、皮裘、纵使、烛、堂屋、清贫、白日、停、除名、黑暗、悠悠1、佛2、斋1、债主、冥空、私产、嗔、懊恼、磨灭、星散、百年2、头2、咆哮、歇、明2、寂灭、自然、箔、过去、变化、出手、邪淫、今世、苦恼、未来、来生、何曾、无常3、唱歌、郭秃、柳木、腰肢、一群、汉、车子、金刚、释老、运命、秤、没4、淳善、合4、结构、如来、阎罗王、心路、希2、菩萨、剃头、将4、颧、休3、九牛、香粉、一两、声3、何如、钵、下种、梭、寄语、花草、心神、俸禄、动手、怀1、毒手、翻、有理、自家、共3、饱暖、头巾、恣情、入选、斧凿、绿豆、钉、桃符、相打、年少、不恶、一念、寻思、草屋、瓦钵、脚2、方始、修善、遍体、无价、剥削1、念佛、促、托寄、出没、居住、 竺扬州大学硕士学{:奇=论文窄、影2、万劫、频、净、虫蛆、入土、得病、拍手、徒劳、刘伶、碛、白同、残、关山、牵挽、夜叉、面皮、牙齿、青烟、厅2、驮、状似、幞头、足下、恶骂、掌中珠、寸断、富儿、走散、同伴、发愿、身心、色欲、迎春、予2、悉达、新年、掷、相值1、好人、还钱、剥、催迫、伴侣、冷泪、手脚、五体、蛆虫、可惜1、今夕、抽1、荣华、昨、消、长眠、图、你、圈、着l、他2、呼唤、展脚、寻常1、缠缚、觅2、沉沦、鬼2、受罪、镂、忘却、惭愧1、守财奴、台1、般1、唱、永别、西方、身上、道1、欺、贵1、火急、装束、只得、数个、憨痴、却2、婴孩儿、受苦、借贷、浑身、三教、教1、带2、数珠、尼、佛教、出身2、干l、除却、纸钱、别人、点、余者、雷同、看3、度2、一代、得2、没l、多时、巡、出生、短命鬼、不怕、慵懒、街头、到来、儿郎、替代、擎2、好心、逢着、出来1、同2、续续、出来2、眼看、虽然、从小、供奉、终归、行行、铺l、杂货、除非、梦里、了、宁可、宿客、遮2、袄子、中心、不用、急促、有时、风光、般2、并舍、土孔笼、无常2、料理、却3、回来、勘、『F身、司录、元宝、过来、干枯、场、到处、住口、田庄、一直、祗、缠绕、踟蹰、成为、无用、饶1、便宜、参差l、竖眉、请l、当4、娥眉、买取、汤、代1、崔、卢、郑、刘、主子、谁家l、死2、赤、不禁、面面、谁家2、过后、拾、葫芦、剩、三五、申、努、经营2、斋2、随缘、树2、窠2、不是、聚头、取弱、立即、王二、梵志、老2、笠子、开2、铺2、颗、拗、就2、空床、寸步、得知、吐番、面向、前生、稳住、骨石、陌路、坐4、去处、疃、求神、枉、瓶、作伴、铁钵、刀光、当头1、折本、皱、将7、了手、好事、当家2、巷子、肚皮、重重2、穷汉、村村、连夜、领2、判案、心酸、一则、二则、花蕊、结实、生路、合家、喜庆、今朝、暮、一半、心毒、背、地母、枵、谁边、阎老、死活、枯、破袋、遍身、缝补、稀2、皮袋、迪头l、迥头2、无明窟。附录四现代汉语中已经消亡的词遥看、村坊、社邑、死生、相就、地上、欲似、回干、就湿、好1、袍袄、经求、上道、将1、遥、邂逅、貌哨、七贫、七富、来时道、忽、亲表、急首、逆修斋、好处、邻保、自相、差l、命报、相当、赤体、形段、从头、将2、辛苦、破伤、造罪、贪著、鬼界、人道、忽1、罗拽、租调、接1、苦痛、他家、抄掠、户役、差科、展脚1、锦袍、草衣、愚痴、伺命、四片板、黄衾被、别2、都市、三恶道、负特、荒忙、伺命使、棒1、驱走、奈河、倒拽、身起、一七日、牛头、铁叉、授、掇1、碓、础、覆1、撩乱、失精神、家里、后翁、郎君、娘子、驷马、镫、角弓、无主、百日斋、浑家、贮积、惭愧1、 秦洁:敦煌三卷本《王梵志诗集》词汇研究笠正报、到头、将3、含玉、衣服、镜匣、衣醭、巧声、花帐、薄福、七宝堂、土角橱、丧车、勾牵、鬼朴、光影、争、角、相共、奈何、阁、掇头、省觉、擎头、事当、但1、千年调、张眼、觉知、顽骨、强1、双盲、赤绳、脊皮、露头、赤脚、刀锥、忙怕、倮体、浑舍、庄牧、倚住、家内、依巡、次弟、却活、普劝、运度、厌足、程期、剧促、纵得、俳佃、福田、奴仆、旷身、苦毒、万年期、少少、辽乱、无问、男夫、女妇、惊忙、相续、神猪儿、透、恶业、保爱、一聚、顽皮、黠儿、吾家、不善、广平王、承闻、七七斋、配罪、隔命、相觅、藏着、破除、不由j天尊堂、徒自、浪l、一种1、霜、师僧、凡俗、续命汤、应报、号名、女官、梳略、芙蓉冠、并2、黄靓单、步虚磺、巡门、飧、常住、铛釜、当房、王役、病困、乞就、生缘1、交1、阿耶、道人、兀雷、例头、肥特肚、俗家人、出身、胜地、哺、趁1、斋家、礼七、著3、肥没忽、虫蛇、威仪、褂、佛衣、诠择、补1、纲维、五事、破戒、住持、元、法家、众厨、惫饭、余事、随宜、富者、相过、贫者、一日1、不探、生缘2、当身、今身、宝1、若为、巧风、业道、来去、阳坡、唱祸、佐史、台2、任官、州县、丁儿、征防、不虑、狗偷、行案、迸杖、童儿、当l、检案、追2、兵夫、分擘、帖、里正、险语、胱、前人2、愧、曹长、纸笔、缣、饷、发遣、颉颃、解写、揩赤、一日2、厥摩师、恶道、罪根、枷棒、当乡、五里官、县局、南衙、文簿、乡头、杂看、高户、赋役、饼檑、任、禄料、仰、笔头、管户、一概、愚者、守直、黠者、趿趿、村头、户主、从l、衙、搦1、勒、艇艋、缓行、我身、擎l、果报、修福、脓血袋、悭心、注注、好去、桃棒、杌杌、生业、憨人、漫、急手、三宝、僧次、长命财、缠绳、放顽、元来、例1、草衫、觜头、达官、草舍、人定、日西、展脚2、诸人、朝庭l、平章、博戏、核、阔立、地2、荒说、家生、赤体、宽恩、五逆、长头、没娑、衫裤、事当、得便、攀慕、涅舌、合斗、不合、角眼、蛆妒、时对、趋却、索2、新故、替人、条录、分付、无明壕、阔海、金玉、好日、故故1、积金、非关、若个、好言、别肚、探括、恭养、倒见、打煞、可怜许、将来、角睛、共语、放习、行坐、腿、急3、闻道、鬼兵、搦2、擘、喻若、煞活、坐2、府兵、业薄、隔生、五品、诤、畜1、一双盲、柒、掇2、深坑、人中l、曹事、轻裘、伴涉、入朝、与生、市郭儿、千2、火下、山鄣、巧语、和、意尽、两两、劫夺、擘眼、强了、方孔兄、长路、营生、努眼、诤、信缘、欠少、深泉、平生日、自来、官人、曳将、奴人、恩言、蛆心、露地、鞭耻、何为、畜2、水上泡、殊别、业报、闻2、功德、店家、丘荒、故路、长陌、避头、长道、釜灶、掣拨、板、坑窟、恒沙劫、傍、一色、终须、各身、头皮、内架堂、禳、饭瓮、食瓶、籍帐、百方、衾被、实莫、疑俣、四合舍、虚 望扬少it大学硕+学位论文藩、未来道、财色、休2、造福、三恶处、川原、足1、山门、贫家、破瓮、并舍、孔笼、好住、煞鬼、追催、三台、地下、逢头、取次、科、{jlzf]、斯、缚束、开通、本姓、亿兆、念1、贫事、剧、耶娘、煞、徵、暂2、队、变见、忿忿、凑、义居、分2、坼破、五戒,、缘身、系著、元本、四大、相看、南山、北溪、威灵、女3、相3、无明、色声、睡寐、黄母、祗、为3、一3、变化、丹石、相次、色、行善、荒、俭盗、阎夭、尽地、取3、后身、少年、何必、老去、祖公、产图、行2、七尺影、鬼子、如生、朴、身意相、叩头虫、花l、冥道、玉髓、涅粲因、精魂、灰尘、迷愚、石函、天曹、料量、明3、分付、满2、屠儿、聒聒、判割、铁瓮子、走藏、麻藉孔、局席、兀兀、舍底、赫赤、科、强3、蛊害、先因、福德、迎先、预早、媒、阿谁、慢、长展脚、仙药、医方、自死、鸟残、体恕、共2、筋、铺头、分蹀、耿4、盼盼、堂堂、耶姨、身命、阡许、牛头、藉、嘉偶、娉、好仇、儿息、秃兀碎、然始、薰修、赤赫赫、黄煊煌、失职、傥来、索妇、好妇、遮莫、准家、骨头、贫奇、生活、唱叫、紫晃、翰、投耀、屈乌爵、人家。一,双居肿、挈、亲姻、荣花、.前身、坞集茶、临丧、命2、犊车、钗花、尸枥、阴地、堵、下泽、今代、姓望、v12、触2、祖公、伏肉、待堵、唾面、荫干、负恩、瓠芦、柯车、棒莫、计笄、勾2、子细、好丑、为当、打2、本巡、索索、蹲主、平平、覆盏、可怜2、鹞枭、结宇、那、强明、文词、激箭、彻沙清、饮飨、劫贼、枷缫、饭盖、欺屈、三官、团坐、曲精、天3、格式、御史台、师子、面头皮、家僮、惫蹀、处置、形模、衣祷、鹞、袂袍、衫段、高机、缱、曹主、饱食、行年、迥头、遂飓、纷泊、志性、博、客作、樱、著5、无事、散官、上番、窠、柰、那汉、博、县、赤索、叉手、公庭、参差2、方便、价直、入县、今古、借问、今时、福田、高心、下意、生天、嗔恚、豪毛、善业、厅馆、痴汉、但知、多少、俗心、迸浪、周遛、迷性、禀荐、柳麻、吹火、铛子、鹿脯、石盐、看客、宁馨、从2、亲5、遭罗、一身、刑名、浪2、庆、积恶、戾、跨、趋跄、白汗、俄尔、分张、浪语、迥头、面tkl三l-、愚夫、杌杌、二鼠、四蛇、草头、刀风、无疋、疑遣、决鼻、祗当、真成、毛衣、喻如、黄檗、剥削2、冥路、五浊、一向子、烂鬼、轮遛、见2、毡被、晃秽、不中、呼、当1、便贷、悭贪、吝财、布施、后夫、五阴、凫、湛然、壤壤、瞰食、贴贴、安处、寻2、微尘、已后、长别、义陵、秋节、昔时、积代、六贼、相寻、前3、莫落、能2、缒、罗锦、枉屈、二节、遗独、先灵、外鬼、家亲、梳鸣声、本主、何相、丁、毙秽、不中、瓷、碛、衣钾、困2、趁1、知更、同火、分诤、归去来、阎浮、重役、刑、边庭、意里、星星、嫁处、裨祷、彝、 秦洁:敦煌三卷本《王梵志诗集》词汇研究里尊亲、乳食、老头、意智、兴生、取2、骨崖崖、引气、喘嗽、强4、判命、殊、面首、傍边、舂人、舐略、唇口、三煞头、田舍儿、沦情、槽上、肫子、和市、续后、应3、当家、田舍汉、孤牺、两共、客2、一食斋、庸调、巾子、体上、裤祷、头灰、搓、明府、打脊、趁2、遛来、倍2、入户、苦灾、硬、棘蒿丘、邪由、始、到大、直似、肫、仕人、天厨、月料、家口、职田、佃人、醋、阅闹、均平、三上考、选H、好名、京兆、不勤、文案、打酒、逐伴、衙日、稽逋、更兼、受取、放2、曹司、潦乱、御史、秉『F、解官、告身、入案、官宅、分散、无面、本乡、迸观、哈、食手、羹腹、浊恶、染著、石药、生佛、趁2、身名、统统、蓬罗、逸熟、乱2、勤心、惭荷、证、四果、岁同、喧竞、相雠、解释、浮逃、踪藏、归贯、迸迸、觅活、二亲、强处、笄、当头、浮游、案、料2、阿娘、恶来、故故2、甚是、窥、不采、上陈、事4、浩浩、光火贼、万万、营作、髓脑、缠遴、厥磨师、熏熏、妻儿2、取妻、何谓、堂宅、纪年、要须、于时、公2、阎老、朝庭2、歪酌、追迸、五郡、义故、凭话、棒脊、知识、乌2、婆罗草、啖食、人我。⋯公名、靴牙、皮底、肉身、可惜2、无常定、塞墓、小弱、灵神、相值2。附录五使用超过五百年且在现代汉语中仍旧使用的词语人1、安1、一家、有1、泣、村、张口、哭、他1、尸、不知、身1、本、是、鬼1、立1、养1、儿、毡、且1、前、死1、续、即1、入、吾、富、钱、时1、妇、看1、我、若1、脱l、衣裳、与、出、去2、送、即2、舍、见1、满l、面1、旋、鹦鹉、鸟、贫、还l、财、且2、尽1、无1、设、得l、人2、埋、遣、如、里1、羊、披、毛、走1、好2、衣1、立2、不如、日日、亡、同1、命1、绝1、逐、魂魄、历、多、愚人、广、痴、者、少、不l、愁、长1、苦l、夜、眠、游、天1、晓、归、起、相1、索1、贫苦、无处、鞭、苦、早、笑2、极、牛、办、马、贼1、高、并1、用、处、常、穷苦、随、体、君、独身、贪、奴、婢、门、不容、别1、邻里、钱财、奴婢、卒、属、先、渡、水、至、遍、经l、把、刀、捣、磨、身2、生1、无由、妻、他人、使l、事1、新1、被2、金、鞍、银、辔、张1、宝剑、地1、事2、前人1、后人、此、不免、贫穷1、夫妇、相对、坐1、千年、不足、一个、病、床、手、触1、费、卜、积、山、一1、两、拳、口l、上1、镜、开1、尘、中1、生2、歌舞、更1、习、曲1、绝2、断1、日1、千1、办、贫穷2、席、空1、塬、休1、万、乐、冥冥、乡里、行l、逞、作、百岁、乃、七十、能1、自1、皮、裹、脓血、相随、脚1、不识、急2、追1、项、心中、骤、四面、兵、围、向、十、挽、张弓、射、使者、迟、共1、号l、悲、妻子、 竺扬少I,I大学硕士学位论文不关、己、永、离、散、头1、飞、无人、知1、骑、食1、恒、受1、饥、难、谁、诸、造、过1、福、各、太、百年1、活、脑、买、锦、有意、荣、大2、人人、期、半、流星、光1、中途一初生、及1、不得1、审、三思、重l、知足、独、养2、四方、待、自知、学、误、羡、福、今、田、惜、留、何、益、施、盘、酒食、酒、黄泉、下、遮l、方、黄、贵2、贤圣、弱、强2、为1、分别、想、尊、粮食、内、妇人、悉、横I、声l、数1、无2、乞l、谷、衣、远、求、免、饥寒、饮食、拜、更2、低头、物、未必、人子、何处、事3、女1、个、一一、依、牢、家人、空2、灶、炊、希1、瘦、唯、愿、损、吹、相知、卧、生人、闻1、慈母、生3、未、避、弃、每同、恐、护、付、怯、到、名、放1、柜、由1、嫁、何物、贵3、不过l、执、取1、五百、语1、在、不可、人生、问、老1、逼、走2、坐l、步、草、种、报l、罪、犹、改、欲、终1、吝、陪、锥、刺、杓、柄、农食、五、分l、二、膊、成、字、出语、诈、子l、复、被3、睡、肯、菜、粥、逢、天下、女2、父母、耻1、同月、甚、照、家l、爱1、饱、肚、勤、不肯、收l、饮酒、夫1、敌、缝、要、男、东家、好4、既、相2、新妇、当家1、知2、家事、承、夫妻、道3、汝、守、飘、兼、没2、顶、昏昏、招、何人、将5、母、爱2、偏颇、怨、孝心、问、不2、明1、户、敬、恩、冬、竹、笋、孝、孤、怜、不见1、嫌、丑、专心、听、语2、泥土、如此、心、忆、忘、长2、前后、连1、骨、回、颜色、园、果、熟、老少、皆、八十、共同、众、厄、客1、主人、不久、塞、破1、恶1、官职、不过、动、薄、界、街、边、惊、眼、终2、黑、直、何日、读书、更3、官、当2、衣2、王子、渐、亲1、天子、公1、王候、市、百、余1、三、勾1、稳、利、过2、倍l、卖、抑、贱1、尺寸、分明、百姓、远征、秋、长夜、死者、生者、贤、愚、相识、何时、独守、悔、工匠、巧、耻2、赐、美、气1、实、可怜1、差2、坐3、宅、走3、止、狼、数2、恶2、年、暗1、窟、生死、江河、沸、皎皎、贵4、乘、车马、贱2、担、迎、自身、宅、松柏、邻、接2、令、缘2、偷、盛、脓、坑、一2、平、老小、信、力、王侯、相逢、定、似、堂、灭1、布、里2、浊、掘、四海、屋、覆2、四时、一百八十、最、小、须臾、霜、遭、连、根、夜、保l、修、说、喜、观2、故l、瓮、土、堂上、百人、后、日2、抽2、不许、私、曲2、名字、使2、亲2、万里、达、青黄、使3、流传、涓涓、阳、对、短命、泪、形影、兄弟、教、针、补2、娶、竞、奉、外姓、由2、一日3、斗、父、近、穷1、~物、绳、杖、扶、交游、疏、安居、像、以l、投、意、合3、情、别4、风、炽、疾、愈、烘、火、俱、气2、影1、以2、影1、昵、亲3、为2、外、菲、采、底、月、树1、揽、之、寻l、穷2、转、寐、 秦洁:敦煌三卷本《王梵志诗集》词汇研究竺梦、雷、发、雨、天地、已、妄、暗2、通、清、茧、蛾、蚕、如是、好恶、化、鳖、虎、宁、师、服、赎、拄、竟、出气、毕、论、召、天公、尽2、基、肉、当3、谗、佞、君王、左道、于、记、富贵、温、一时、醉、祭、亲4、比、墓地、歌、路、盈、衢、循环、凿、纵、丈、啼哭、造化、弄、形骸、若2、掣、细、牵、眉目、绳子、乍、干2、柳、始1、聚、贪暴、资财、盖、形、供、积聚、万金、望、、长生、术、坏、伤、骨肉、何况、进退、忧惧、识、兴、料1、辨、瓜、悠悠、天2、一旦、罢、脱2、捉2、量、鬼神、斛、禄、可、缚、自觉、厚、来、著4、安隐、斫、崇、今同、胎、夺、充、换、千秋、殿、经营1、万寿、职、将相、珠玉、佩、金银、绮、猪、气3、新2、、口腹、忧、死亡、侧、恭、勉、忍、曾、惶、镬、煎、婚、公侯、王、鼠、及2、智力、拒、突、知命、小家、酒肉、糟糠、百夫、余人、谗臣、乱1、人国、妒妇、破2、人家、夫2、憎、花2、欢乐、风俗、古人、高门、贩、子孙、言1、鬻、声2、轻、骂、几、讳、报、精、食2、弹、虽、安3、拭、酬、勿、石、还2、麦、疋、练、帛、贵、辱、言2、大小、鸡、狗、应1、连2、告、晚、呜、音、山阿、狐狸、乌鹊、莺、雁、收2、禾、闷、笛、闲、诵、赋、调、弟、景行、涌、观察、太平、授、贪婪、张2、饿狼、断2、榆、扬、代2、理、遵、律、法、眉、可畏、相似、俗人、失、白、乌1、丈夫、妾、举、一种2、青、史、五十、始、觉、鸿鹄、昼、幽、显、米、不同、慕、贰、交2、怀2、羞、贫贱、适、猕猴、带、亩、热、池、浴、冷、岸、邀游、热、畏、父子、千金、泥、著6、错、拔、釜、终3、朝、请2、几时、朝夕、传、饮、伏、珍宝、捐、燎、烧、戴、虚假、禀、太虚、更生、万事、淡、无味、慰、患、贼2、灾、嫉妒、却4、炭、白酒、三四、五六、痛、贪财、法律、推、囹圄、中道、死伤、罪过、解、防、积善、余2、殃、五色、出门、行步、浆、撮、狂野、余3、永世、谁入、神灵、珠、数3、侵、露、遇、彼此、贮、满堂、耕田、领l、腿、高飞、将6、征1、不归、必、居、彭祖、七百、岁、同3、则、妨、里长、行人、久、住、德、西、征2、不得2、南、北、世上、植、填、未有、城、九、穴1、流、安置、八万、四千、家2、言语、万年、坟墓、灰、随风、旧、鱼鳞、春、见3、焰、变、足2、义、往、许、白玉、黄金、思、胍、穴2、宽、狐、侍养、不孝、憨、专、报2、囚、主、四角、八、枚、墓、美酒、倾、胜、十六、二十、每、淹、干饭、应2、役、男子、灭2、血、荒野、白骨、迹、千万、故乡、一双、褐、年2、五十五、美味、饿虎、中间、惭愧2、狂、饶2、有2、陵、缘3、害、身体、低、杖策、双、垂、腰、就1、弦、弓、寡妇、闻3、、樯、许婚、咽、唾、糠、唇、群、窖、劝、车、不避、驴、雉、具备、县官、恩泽、舂、犁、 三塑扬少I'1大学硕士学位论文黄昏、柴、漏、真、休4、肠、悲愁、夏、号2、日、人中2、运转、省、烂、赋敛、不均、州、选、平明、天王、反、读、经2、同时、悟、又、拜礼、逍遥、桃李、繁、条2、辞、蒙、不啻、诳、藏、忠孝、不过2、腹、怀3、逍、祖、十指、既2、速、堡、粜、切、枉法、恨2、苦2、头3、白堂、时2、闭、耳、文、因3、脊、摄、乞2、保2、强弱、昔、富有、初、昔日、美貌、欢喜、等、宝2、世问、急1、暂l、暂时、不顾、雇、他乡、吃、啾唧、快乐、大1、儿子、唤1、一条、空手、抛1、古来、宝物、棺木、无心、剪刀、琵琶、琴弦、自2、生平、堕、莫、反缚、独自、背后、铁缒、宅舍、三魂、七魄、告知、长命、月月、如今、各各、人形、交通、怕、轻薄、同一、褒、医药、观1、盂、报恩、寺、徒众、合2、寒饥、财富、但2、家门、良、钻、不须、痴愚、谷米、役使、癞、渐渐、衫、裤、西家、别3、随身、翁、男女、横2、韩伯瑜、董永、长大、纸、摘、踏、业、无常1、人间、端坐、分毫、罗衣、无限、相和、没3、盲人、天上、空堂、寒食、节、时间、便、恨1、不惜、强健、灯烛、八节、狂风、倒、度1、时时、岁岁、街巷、悲声、愍憨、鞋、改嫁、奉1、监、铸、贵重、孟光、怨家、真实、修道、念2、东西、聚会、落、霹雳、激、势力、牛哀、当时、因l、因缘、都、故2、孙子、悲喜、槌、催、何异、一滴、王相、先时、汉武帝、秦始皇、处处、宝马、瞰、虑、傥、跪拜、梳、灭族、行迹、傅、父祖、施恩、慎、面2、一盏、道理、偏、盏、声响、院、律令、波涛、怀抱、忽然、抱、冤屈、截、困1、怜爱、霍去病、冯子都、关、因2、蝙蝠、官宦、铛、帽、膝头、自得、坡、青松、四五、两三、一世、修理、受2、以此、南北、通达、风尘、条1、一朝、纵情、辞别、辄、债、打1、努力、各自、重重1、相离、响、不及、瘀、粪、尿、破坏、后来、败坏、缠、恣意、家家、无名、成就、苦战、相将、从征、阵、将军、马上、军营、省事、远离、鼻涕、富饶、屯田、饲、蹴、曾祖、第一、四季、状、路人、盂、获得、后园、新人、甘果、时气、负债、逃走、逾、流、贱价、黑发、白发、中2、后母、相值2、稀1、章予。附录六使用时间不超过五百年,但在唐代文献中使用普遍度高的词合1、叠、自相、恰、捉1、思量、被1、不解、厅l、寻常2、平生、靴、有限、拟、年年、带1、不由、道士、总、佛1、道2、敕、一生、金色、出家、只、必须、不觉、婿、只有、五更、伴、觅1、住1、替、门户、非关、缘1、陌、当日、重2、相见、判、众生、无赖、棒2、抛2、功德、忽2、烛、白同、停、念l、债主、来去、嗔、头2、歇、今世、未来、何曾、秤、如来、希2、菩萨、一两、何如、钵、借问、方始、出没、 秦沾:敦煌三卷本《王梵志诗集》词汇研究!堕窄、频、净、碛、白日、残、驮、足下、身心、掷、于时、荣华、昨、死生、你、圈、撩乱、身上、图、佛教、余者、一代、供奉、行行、了、崔、卢、郑、刘、不是、今古、老2、今朝、暮、一半、领2、颗、代1、请1、医方、勘、科、三台、祗、不用、出来2、五品、虽然、擎2、元来、得2、没1、多时、擎1、度2、点、出身2、却2、西方、觅2、他2(多)、寻常1、到头、台1、相共、欺、教l、尼、到来、有时、打2、三五、着1、郎君、娘子、镂、看3、坐4、得知、般1、巡、瓶、好事、中心、广平王、铺2、唱、不虑、诸人、汤。附录七使用时间超过五百年,在现代汉语中消失,唐代使用普遍度不高的词语好1、刑名、铁叉、驷马、角弓、将3、含玉、丧车、强l、苦毒、号名、胜地、一同1、任官、旱『F、一日2、赋役、仰、愚者、新故、积金、好言、取2、徵、自来、贫家、腿、诤、轻裘、凑、威灵、女3、为3、一3、行善、荒、傥来、亲姻、临丧、触2、从1、行2、朴、差1、明3、聒聒、强3、共2、天3、行年、公庭、煞、鹿脯、亲5、殃、白汗、愚夫、呼、殊、安处、困2、刑、不勤、强4、入户、放2、石药、勤心、纪年、文、长道、接1、锦袍、别2、都市、掇1、碓、铠、剧、厌足、少少、但1、生业、相过、当身、佐史、童儿、飧、病困、道人、哺、补1、平章、博戏、职任、喻若、劫夺、畜2、殊别、傍、财色、暂2、分2、黄母、祗、少年、精魂、料量、福德、身命、仙药、嘉偶、生活、挈、犊车、下泽、好丑、文词、御史台、师子、家僮、志性、著5、散官、柰、下意、善业、吹火、积恶、跨、毛衣、不中、秋节、客2、佐史、分散、浮游、案、恶来、窥、事4、营作、髓脑、啖食、公名、朝庭2。附录八使用时间不超过五百年,在唐代使用普遍度不高的词语遥看、去l、欲似、将1、恰似、相报、家口、忽、亲表、资产、托生、任、将2、辛苦、著1、好3、可笑、黠、死路、烦恼、人道、忽1、租调、拷、生时、抄掠、差科、却l、草衣、经纪、三恶道、棒1、牛头、狱卒、镫、锹、徒、著2、薄福、迅速、阁、地狱、苦海、袄、步步、阿鼻、串、露头、忙怕、家内、纵得、转烛、福田、奴仆、纵令、无问、增长、透、一聚、黠儿、修福、宝山、踪迹、眷属、礼拜、徒自、一种1、师僧、垂死、上2、天堂、长裙、朝朝、铛釜、安2、王役、夫婿、看2、架、佛衣、佛殿、损坏、法家、余事、随宜、往还、台2、帖、心里、愧、仍、缣、饷、将4、文簿、配、处分、平等、一概、户主、缓行、果报、前身、临死、忏悔、转动、妻儿l、急手、涅 三丝扬少Iq大学硕士学位论文檠、人定、闩西、唤2、家生、频年、家具、得便、索2、住2、气绝、若是、安稳、王祥、行坐、急3、鬼兵、寄住、行路人、光2、坐2、府兵、有缘、深坑、识字、人中1、曹事、兴生、例2、千2、营生、忆想、出头2、齿、水上泡、空虚、波浪、悭贪、园林、空闲、死鬼、皮裘、终须、纵使、堂屋、清贫、饭瓮、除名、百方、黑暗、悠悠1、足1、山门、佛2、斋1、取次、义居、五戒、懊恼、磨灭、四大、星散、百年2、相看、咆哮、相3、无明、明2、寂灭、自然、色声、箔、过去、变化、出手、邪淫、后身、来生、祖公、苦恼、无常3、唱歌、柳木、腰肢、一群、汉、会刚、释老、石函、天曹、运命、体上、没4、阿谁、合4、结构、自死、筋、阎罗王、剃头、将4、好妇、颧、休3、九牛、香粉、阴地、声3、负恩、结宇、梭、寄语、强明、花草、心神、俸禄、怀l、劫贼、毒手、翻、有理、自家、共3、头巾、缱、客作、恣情、无事、入选、斧凿、绿豆、钉、桃符、叉手、价直、相打、年少、不恶、高心、生天、嗔恚、一念、寻思、六贼、草屋、脚2、石盐、宁馨、修善、戾、遍体、俄尔、分张、无价、二鼠、四蛇、草头、剥削l、真成、黄檗、五浊、念佛、促、布施、意智、五阴、居住、寻2、微尘、影2、万幼、积代、能2、虫蛆、入土、先灵、得病、拍手、本主、徒劳、丁、刘伶、归去来、阎浮、边庭、关山、嫁处、牵挽、尊亲、乳食、夜叉、面皮、引气、牙齿、傍边、青烟、厅2、和市、状似、幞头、恶骂、明府、富儿、肫、文案、走散、解官、同伴、无面、发愿、色欲、染著、生佛、趁2、身名、迎春、子2、悉达、四果、新年、二亲、相值l、甚是、好人、还钱、万万、剥、催迫、要须、伴侣、冷泪、义故、手脚、五体、可惜1、可惜2、今夕、小弱、灵神、抽1、消、女妇、村坊、相就、长眠、经求、好处、造罪、他家、浑家、忘却、沉沦、奈河、受罪、呼唤、缠缚、惭愧1、光影、永别、觉知、男夫、惊忙、赤脚、道1、浑含、却活、程期、数个、辽乱、双盲、保爱、受苦、借贷、浑身、浪l、续命汤、女官、巡门、芙蓉冠、交1、数珠、检案、恶道、高户、管户、雷同、好去、漫、出生、不怕、达官、草舍、阿耶、条录、分付、儿郎、替代、好日、若个、耶娘、好心、逢着、闻道、出来1、分擘、眼看、隔生、宽恩、五逆、替人、同2、终归、铺1、努眼、欠少、除非、梦里、恩言、宁可、业报、从小、一色、袄子、籍帐、风光、般2、川原、并舍、好住、无常2、料理、却3、回来、正身、司录、元宝、过来、变见、场、到处、元本、一直、便宜、参差l、成为、无用、冥道、饶l、老去、缠绕、踟蹰、娥眉、买取、堂堂、不禁、面面、命2、遮莫、谁家2、今代、过后、拾、葫芦、三官、申、格式、斋2、随缘、上番、树2、参差2、立即、王二、痴汉、等子、看客、穆、空床、浪语、寸步、喻如、冥路、兵夫、面向、前生、长别、相 秦沽:敦煌三卷本《王梵志诗集》词汇研究三坠寻、罗锦、去处、拗、求神、枉、作伴、知更、铁钵、当头1、皱、将7、论情、当家2、曹司、庸调、巾子、重重2、连夜、天厨、职田、均平、更兼、告身、官宅、心酸、一则、二则、佃人、判案、衙日、浊恶、花蕊、结实、生路、合家、喜庆、阿娘、遍身、搦2、皮袋、愚痴、火急、装束、只得、住持、子细、除却、纸钱、别人、笔头、常住、曹长、我身、经营2、展脚、板、宿客、曹主、唾面、街头。附录九使用时间不超过五百年,在唐代文献中罕见的词语袍袄、上道、速、邂逅、形段、贪著、荒忙、驱走、一七日、百日斋、省觉、衣架、脊皮、缒、刀锥、倮体、庄牧、出头1、桥梁、天尊堂、凡俗、出身1、憨1、破戒、巧风、业道、欤酝、悭心、桃棒、三宝、合斗、家母、恶语、倒见、打煞、将来、露地、丘荒、故路、掣拨、忿忿、冥空、私产、郭秃、叩头虫、车子、玉髓、淳善、鸟残、体恕、心路、荒忙、薰修、投耀、下种、那、激箭、动手、饱暖、形模、方便、多少、俗心、瓦钵、遭罗、浪2、刀风、无疋、轮迥、毡被、托寄、后夫、瞰食、缒、枉屈、何相、同火、面首、田舍儿、掌中珠、寸断、秉正、本乡、羹腹、苍罗、相雠、凭{乇、乌2、蛆虫、鬼子、见2、社邑、回干、就湿、貌哨、七贫、七富、长眠、赤体、造福、伺命、罪根、来时道、急首、逆修斋、邻保、命报、相当、从头、鬼界、户役、四块板、黄衾被、负特、鬼2、伺命使、倒拽、枷棒、身起、覆l、失精神、家里、后翁、守财奴、正报、衣服、衣醭、巧声、花帐、七宝堂、土角橱、勾牵、鬼朴、争、角、奈何、掇头、擎头、事当、著3、千年调、顽骨、赤绳、倚住、依巡、次弟、普劝、贵1、憨人、旷身、憨痴、万年期、婴孩儿、肉身、神猪儿、脓血袋、顽皮、承闻、七七斋、配罪、相觅、藏着、破除、三教、霜、梳略、带2、并2、黄觎单、步虚黉、当房、生缘1、例头、肥特肚、俗家人、斋家、礼七、肥没忽、威仪、褂、诠择、纲维、众厨、簏饭、不揉、生缘2、今身、若为、阳坡、唱祸、丁儿、征防、狗偷、行案、迸杖、当l、追2、险语、胱、前人2、干1、颉颃、解写、厥摩师、当乡、五里官、县局、乡头、杂看、禄料、守直、村头、便贷、衙、搦l、勒、靳艋、注泾、僧次、长命财、缠绳、短命鬼、放顽、慵懒、例1、草衫、觜头、朝庭1、核、阔立、地2、荒说、长头、没娑、涅舌、不合、角眼、蛆妒、时对、趁却、无明蟓、阔海、消、故故1、别肚、探括、可怜许、角睛、放习、逢头、续续、畜1、一双盲、柒、掇2、伴涉、市郭儿、杂货、巧语、和、意尽、两两、擘眼、强了、方孔兄、长路、信缘、平生日、曳将、奴人、蛆心、打脊、鞭耻、闻2、店家、避头、恒沙劫、遮2、各身、头皮、内架堂、禳、食瓶、急促、衾被、实 三坚扬州大学硕十学位论文莫、疑俣、四合舍、虚霈、休2、三恶处、孔笼、煞鬼、排门、开通、本姓、干枯、队、坼破、缘身、系著、北溪、色、住口、田庄、阎夭、尽地、何必、产图、七尺影、如生、身意相、涅粲因、狄尘、迷愚、满2、判割、铁瓮子、走藏、麻藉孔、局席、兀兀、舍底、辩、蛊害、先因、迎先、慢、竖眉、长展脚、当4、铺头、分蹀、耿4、盼盼、阡许、藉、娉、秃兀砗、然始、黄悛俊、失职、索妇、主子、谁家l、死2、骨头、贫奇、唱叫、紫晃、翰、屈乌爵、双眉肿、荣花、鸠桀茶、钗花、尸枥、堵、ISl2、伏肉、特堵、荫干、柯车、棒莫、勾2、为当、剩、本巡、索索、蹲主、平平、覆盏、可怜2、鹞枭、彻沙清、饮飨、枷缫、饭盖、欺屈、团坐、曲精、努、面头皮、处置、袂袍、衫段、高机、迸飚、博、窠2、那汉、赤索、聚头、取弱、入县、梵志、厅馆、但知、邀浪、迷性、丌2、桌荐、柳麻、铛子、从2、就2、面北卧、靳遣、祗当、一向子、烂鬼、见2、晁秽、吐番、周迪、稳住、骨石、前3、莫落、陌路、二节、迪独、外鬼、家亲、疃、梳鸣声、要、农钾、趁1、分诤、刀光、意里、星星、裤祷、彝、老头、折本、骨崖崖、喘嗽、判命、舐略、三煞头、了手、槽上、续后、应3、巷子、孤牺、两共、一食斋、肚皮、头狄、搓、趁2、遛来、倍2、苦灾、硬、穷汉、村村、棘蒿丘、邪由、跖、到大、直似、月料、殆、阅闹、三上考、选同、稽逋、潦乱、入案、哈、食手、统统、逸熟、乱2、证、岁日、浮逃、踪藏、归贯、迸迸、觅活、强处、当头2、心毒、料2、背、故故2、不采、上陈、地母、浩浩、光火贼、妻儿2、枵、缠遭、厥磨师、熏熏、谁边、阎老、盔酌、追遂、五郡、死活、枯、婆罗草、破袋、人我、靴牙、皮底、无常定、缝补、稀2、花l、迥头1、遛头2、无明窟附录十来源于汉语基本层的词人l、安l、一家、有1、泣、村、张口、哭、他1、尸、不知、身1、本、是、鬼l、立1、养1、儿、毡、且l、前、死1、续、即l、入、吾、富、钱、时l、妇、看1、我、若1、脱l、衣裳、与、出、去2、送、即2、舍、见1、满1、面l、旋、鹦鹉、鸟、贫、还1、财、且2、尽1、无1、设、得1、人2、埋、遣、如、里1、羊、披、毛、走1、好2、衣1、立2、不如、日日、亡、同l、命1、绝1、逐、魂魄、历、多、愚人、广、痴、者、少、不1、愁、长1、苦l、夜、眠、游、天1、晓、归、起、相1、索1、贫苦、无处、鞭、苦、早、笑2、极、牛、亦、马、贼l、高、并l、用、处、常、穷苦、随、体、君、独身、贪、奴、婢、门、不容、别1、邻里、钱财、奴婢、卒、属、先、 秦沽:敦煌三卷本《王梵志诗集》词汇研究三堕渡、水、至、遍、经l、把、刀、捣、磨、身2、生1、无由、妻、他人、使l、事1、新1、被2、金、鞍、银、辔、张1、宝剑、地1、事2、前人1、后人、此、不免、贫穷l、夫妇、相对、坐l、千年、不足、一个、病、床、手、触1、费、卜、积、山、一l、两、拳、口1、上1、镜、开1、尘、中1、生2、歌舞、更1、习、曲1、绝2、断1、R1、千l、办、贫穷2、席、空1、壕、休1、万、乐、冥冥、乡里、行l、逞、作、百岁、乃、七十、能l、自1、皮、裹、脓血、相随、脚1、不识、急2、追1、项、心中、骤、四面、兵、围、向、十、挽、张弓、射、使者、迟、共1、号1、悲、妻子、不关、己、永、离、散、头1、飞、无人、知l、骑、食l、恒、受1、饥、难、谁、诸、造、过l、福、各、太、百年1、活、脑、买、锦、有意、荣、大2、人人、期、半、流星、光l、中途、、初生、及1、不得l、审、三思、重1、知足、独、养2、四方、待、自知、学、误、羡、福、今、田、惜、留、何、益、施、盘、酒食、酒、黄泉、下、遮l、方、黄、贵2、贤圣、弱、强2、为1、分别、想、尊、粮食、内、妇人、悉、横1、声1、数1、无2、乞1、谷、衣、远、求、免、饥寒、饮食、拜、更2、低头、物、未必、人子、何处、事3、女1、个、一一、依、牢、家人、空2、灶、炊、希1、瘦、唯、愿、损、吹、相知、卧、生人、闻l、慈母、生3、未、避、弃、每同、恐、护、付、怯、到、名、放l、柜、由1、嫁、何物、贵3、不过1、执、取l、五百、语l、在、不可、人生、间、老1、逼、走2、坐1、步、草、种、报1、罪、犹、改、欲、终l、吝、陪、锥、刺、杓、柄、衣食、五、分1、二、膊、成、字、出语、诈、子1、复、被3、睡、肯、菜、粥、逢、天下、女2、父母、耻1、日月、甚、照、家l、爱1、饱、肚、勤、不肯、收l、饮酒、夫1、敌、缝、要、男、东家、好4、既、相2、新妇、当家1、知2、家事、承、夫妻、道3、汝、守、飘、兼、没2、顶、昏昏、招、何人、将5、母、爱2、偏颇、怨、孝心、问、不2、明l、户、敬、恩、冬、竹、笋、孝、孤、怜、不见1、嫌、丑、专心、听、语2、泥土、如此、心、忆、忘、长2、前后、连1、骨、回、颜色、园、果、熟、老少、皆、八十、共同、众、厄、客1、主人、不久、塞、破1、恶l、官职、不过、动、薄、界、街、边、惊、眼、终2、黑、直、何日、读书、更3、官、当2、衣2、王子、渐、亲1、天子、公1、王候、市、百、余l、三、勾1、稳、利、过2、倍1、卖、抑、贱1、尺寸、分明、百姓、远征、秋、长夜、死者、生者、贤、愚、相识、何时、独守、悔、工匠、巧、耻2、赐、美、气1、实、可怜1、差2、坐3、宅、走3、止、狼、数2、恶2、年、暗1、窟、生死、江河、沸、皎皎、贵4、乘、车马、贱2、担、迎、自身、宅、松柏、邻、接2、令、缘2、偷、盛、脓、坑、一 三堕扬州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平、老小、信、力、王侯、相逢、定、似、堂、灭1、布、里2、浊、掘、四海、屋、覆2、四时、~百八十、最、小、须臾、霜、遭、连、根、夜、保1、修、说、喜、观2、故l、瓮、土、堂上、百人、后、只2、抽2、不许、私、曲2、名字、使2、亲2、力.早、达、青黄、使3、流传、涓涓、阳、对、短命、泪、形影、兄弟、教、针、补2、娶、竞、奉、外姓、由2、一同3、斗、父、近、穷1、一物、绳、杖、扶、交游、疏、安居、像、以l、投、意、合3、情、别4、风、炽、疾、愈、烘、火、俱、气2、影l、以2、影1、昵、亲3、为2、外、非、采、底、月、树1、揽、之、寻1、穷2、转、寐、梦、雷、发、雨、天地、已、妄、暗2、通、清、茧、蛾、蚕、如是、好恶、化、鳖、虎、宁、师、服、赎、拄、竟、出气、毕、论、召、天公、尽2、基、肉、当3、谗、佞、君王、左道、于、记、富贵、温、一时、醉、祭、亲4、比、墓地、歌、路、盈、衢、循环、凿、纵、丈、啼哭、造化、弄、形骸、若2、掣、细、牵、眉目、绳子、乍、干2、柳、始l、聚、贪暴、资财、盖、形、供、积聚、万金、望、、长生、术、坏、伤、骨肉、何况、进退、忧惧、识、兴、料1、辨、瓜、悠悠、天2、一旦、罢、脱2、捉2、量、鬼神、斛、禄、可、缚、自觉、厚、来、著4、安隐、斫、崇、今只、胎、夺、充、换、千秋、殿、经营1、万寿、职、将相、珠玉、佩、金银、绮、猪、气3、新2、、口腹、忧、死亡、侧、恭、勉、忍、曾、悔、镬、煎、婚、公侯、王、鼠、及2、智力、拒、突、知命、小家、酒肉、糟糠、百夫、余人、谗臣、乱1、人国、妒妇、破2、人家、夫2、憎、花2、欢乐、风俗、古人、高门、贩、子孙、言l、鬻、声2、轻、骂、几、讳、报、精、食2、弹、虽、安3、拭、酬、勿、石、还2、麦、疋、练、帛、贵、辱、言2、大小、鸡、狗、应1、连2、告、晚、鸣、音、山阿、狐狸、乌鹊、莺、雁、收2、禾、闷、笛、闲、诵、赋、调、弟、景行、涌、观察、太平、授、贪婪、张2、饿狼、断2、榆、扬、代2、理、遵、律、法、眉、可畏、相似、俗人、失、白、乌l、丈夫、妾、举、一种2、青、史、五十、始、觉、鸿鹄、昼、幽、显、米、不同、慕、贰、交2、怀2、羞、贫贱、适、猕猴、带、亩、热、池、浴、冷、岸、邀游、热、畏、父子、千金、泥、著6、错、拔、釜、终3、朝、请2、几时、朝夕、传、饮、伏、珍宝、捐、燎、烧、戴、虚假、窠、太虚、更生、万事、淡、无味、慰、患、贼2、灾、嫉妒、却4、炭、白酒、三四、五六、痛、贪财、法律、推、囹圄、中道、死伤、罪过、解、防、积善、余2、殃、五色、出门、行步、浆、撮、狂野、余3、永世、谁人、神灵、珠、数3、侵、露、遇、彼此、贮、满堂、耕田、领1、腿、高飞、将6、征1、不归、必、居、彭祖、七百、岁、同3、则、妨、里长、行人、久、住、德、西、征2、不得2、 秦沽:敦煌三卷本《王梵志诗集》词汇研究竖南、北、世上、植、填、未有、城、九、穴1、流、安置、八万、四千、家2、言语、万年、坟墓、灰、随风、旧、鱼鳞、春、见3、焰、变、足2、义、往、许、白玉、黄金、思、胍、穴2、宽、狐、侍养、不孝、憨、专、报2、囚、主、四角、八、枚、墓、美酒、倾、胜、十六、二十、每、淹、干饭、应2、役、男子、灭2、血、荒野、白骨、迹、千力^、故乡、一双、褐、年2、五十五、美味、饿虎、中问、惭愧2、狂、饶2、有2、陵、缘3、害、身体、低、杖策、双、垂、腰、就1、弦、弓、寡妇、闻3、槛、许婚、咽、唾、糠、唇、群、窖、劝、车、不避、驴、雉、具备、县官、恩泽、舂、犁、黄昏、柴、漏、真、休4、肠、悲愁、夏、号2、日、人中2、运转、省、烂、赋敛、不均、州、选、平明、天王、反、读、经2、同时、悟、又、拜礼、逍遥、桃李、繁、条2、辞、蒙、不啻、诳、藏、忠孝、不过2、腹、怀3、逍、祖、十指、既2、速、堡、粜、切、枉法、恨2、苦2、头3、白堂、时2、闭、耳、文、因3、脊、摄、乞2、保2、强弱、昔、富有、初、昔日、美貌、欢喜、等、宝2、世问、急1、暂l、暂时、不顾、雇、他乡、吃、啾唧、快乐、大1、儿子、唤1、~条、空手、抛1、古来、宝物、棺木、无心、剪刀、琵琶、琴弦、自2、生平、堕、莫、反缚、独自、背后、铁缒、宅舍、三魂、七魄、告知、长命、月月、如今、各各、人形、交通、怕、轻薄、同一、褒、医药、观1、盂、报恩、寺、徒众、合2、寒饥、财富、但2、家门、良、钻、不须、痴愚、谷米、役使、癞、渐渐、衫、裤、西家、别3、随身、翁、男女、横2、韩伯瑜、董永、长大、纸、摘、踏、业、无常1、人间、端坐、分毫、罗衣、无限、相和、没3、盲人、天上、空堂、寒食、节、时间、便、恨1、不惜、强健、灯烛、八节、狂风、倒、度1、时时、岁岁、街巷、悲声、憨憨、鞋、改嫁、奉l、监、铸、贵重、孟光、怨家、真实、修道、念2、东西、聚会、落、霹雳、激、势力、牛哀、当时、因1、因缘、都、故2、孙子、悲喜、槌、催、何异、一滴、王相、先时、汉武帝、秦始皇、处处、宝马、瞰、虑、傥、跪拜、梳、灭族、行迹、傅、父祖、施恩、慎、面2、一盏、道理、偏、盏、声响、院、律令、波涛、怀抱、忽然、抱、冤屈、截、困1、怜爱、霍去病、冯子都、关、因2、蝙蝠、官宦、铛、帽、膝头、自得、坡、青松、四五、两三、一世、修理、受2、以此、南北、通达、风尘、条1、一朝、纵情、辞别、辄、债、打1、努力、各自、重重1、相离、响、不及、瘀、粪、尿、破坏、后来、败坏、缠、恣意、家家、无名、成就、苦战、相将、从征、阵、将军、马上、军营、省事、远离、鼻涕、富饶、屯田、饲、蹴、曾祖、第一、四季、状、路人、盂、获得、后园、新人、甘果、时气、负债、逃走、逾、流、贱价、黑发、白发、中2、后母、相值2、稀1、童子、州县、县、官人、 !堕扬州大学硕十学位论文何为、地下、亿兆、一身、相次、饱食、今时、相续、御史、吾家、元、发遣、入朝、南山、窠1、昔时、京兆、何谓附录十一来源于汉语局域层的词(同附录八)附录十二来源于汉语边缘层的词(同附录九)附录十三新词村坊、社邑、相就、长眠、回干、就湿、经求、貌哨、七贫、七富、来时道、急首、逆修斋、邻保、你、命报、赤体、造福、造罪、鬼界、户役、呼唤、缠缚、展脚、愚痴、伺命、四块板、黄衾被、负特、伺命使、奈河、倒拽、枷棒、身起、撩乱、失精神、家早、后翁、镂、浑家、忘却、守财奴、正报、衣服、衣醭、巧声、花帐、七宝堂、土角橱、勾牵、鬼朴、相共、永别、掇头、擎头、事当、千年调、顽骨、双盲、赤绳、赤脚、浑舍、倚住、依巡、次弟、却活、普劝、火急、程期、憨人、只得、旷身、数个、憨痴、万年期、辽乱、婴孩儿、男夫、惊忙、罪根、肉身、神猪儿、保爱、脓血袋、顽皮、广平王、承闻、七七斋、配罪、受苦、借贷、减着、浑身、续命汤、女官、梳略、芙蓉冠、黄锟单、步虚磺、巡门、当房、例头、肥特肚、俗家人、斋家、礼七、数珠、肥没忽、诠择、佛教、住持、众厨、簏饭、不揉、今身、若为、阳坡、唱祸、子细、丁儿、征防、不虑、狗偷、行案、迸杖、检案、险语、胱、曹长、解写、除却、厥摩师、纸钱、恶道、别人、当乡、五里官、县局、乡头、余者、杂看、高户、禄料、笔头、管户、村头、便贷、一代、斯聒、我身、泾注、好去、多时、僧次、出生、长命财、缠绳、短命鬼、放顽、元来、不怕、慵懒、草衫、觜头、核、街头、阔立、地2、荒说、宽恩、没娑、涅舌、角眼、蛆妒、时对、趣却、阿耶、替人、到来、条录、儿郎、替代、无明壕、阔海、故故、好F1、若个、耶娘、别肚、探括、可怜许、逢着、角睛、放习、出头、逢头、分擘、续续、眼看、隔生、五品、一双盲、柒、从小、伴涉、市郭儿、杂货、巧语、意尽、擘眼、强了、方孑L兄、努眼、信缘、欠少、除非、梦里、平生日、曳将、了、奴人、恩言、蛆心、打脊、鞭耻、业报、店家、避头、恒沙劫、各身、内架堂、袄子、禳、不用、食瓶、籍帐、急促、衾被、实莫、四合舍、虚君、三恶处、川原、并舍、孔笼、好住、煞鬼、回来、勘、排门、正身、司录、元宝、本姓、过来、干枯、变见、坼破、缘身、系著、到处、元本、北溪、住口、田庄、阎天、尽地、老去、缠绕、产图、七尺影、如生、成为、身意相、冥道、涅粲因、迷愚、判割、铁瓮子、走藏、麻藉孔、便宜、局席、舍底、鞋、蛊害、先因、迎先、竖眉、长展脚、医方、铺头、买取、分蹀、阡许、秃兀 秦洁:敦煌三卷本《王梵志诗集》词汇研究上塑碑、然始、黄煌煌、索妇、主子、贫奇、唱叫、紫鬼、翰、屈乌爵、不禁、双眉肿、面面、荣花、鸠桀茶、钗花、尸枥、今代、伏肉、名寺堵、过后、唾面、荫干、葫芦、柯车、棒莫、为当、本巡、蹲主、覆盏、鹅枭、彻沙清、饮飨、枷缫、饭盖、欺屈、团坐、曲精、面头皮、袂袍、衫段、高机、曹主、迸飓、上番,那汉、赤索、聚头、取弱、入县、今古、立即、王二、梵志、厅馆、痴汉、但知、笠子、迸浪、迷性、窠荐、柳麻、铛子、颗、看客、浪语、面北卧、寸步、艋遣、祗当、一向子、烂鬼、毙秽、兵夫、吐番、面向、喻如、冥路、周迪、稳住、骨石、莫落、陌路、罗锦、二节、去处、迪独、外鬼、疃、梳呜声、长、作伴、衣钾、知更、铁钵、分诤、刀光、意里、星星、裤祷、当头、奔、老头、折本、骨崖崖、喘嗽、判命、舐略、三煞头、了手、论情、槽上、续后、曹司、巷子、孤牺、两共、一食斋、庸调、巾子、肚皮、头灰、搓、迥来、苦灾、穷汉、村村、连夜、棘蒿丘、邪由、蹄、到大、直似、月料、职田、佃人、黠、判案、阌闹、三上考、选日、稽逋、衙同、更兼、潦乱、告身、入案、官宅、心酸、-N、二则、食手、浊恶、花蕊、逸熟、结实、合家、岁同、浮逃、一半、踪藏、归贯、递进、觅活、强处、心毒、阿娘、不采、上陈、地母、光火贼、缠速、厥磨师、谁边、阎老、盔酌、追迸、五郡、死活、婆罗草、遍身、靴牙、皮底、无常定、缝补、皮袋、长头。附录十四新义死生、图、好处、圈、相当、着1、从头、他2、他家、寻常1、觅2、沉沦、鬼2、受罪、覆1、郎君、娘子、惭愧1、到头、台l、般1、光影、争、角、唱、奈何、西方、著3、觉知、身上、道1、欺、贵l、装束、却2、相觅、破除、三教、浪l、君、教1、带2、并2、常住、生缘1、交1、尼、威仪、褂、纲维、生缘2、出身2、当1、追2、前人2、干1、颉颃、点、雷同、看3、守直、度2、衙、:搦1、勒、擎l、漫、得2、没1、巡、例1、达官、草舍、诸人、朝庭l、五逆、不合、分付、擎2、好心、闻道、同2、畜l、掇2、供奉、终归、行行、铺1、和、两两、长路、宁可、闻2、宿客、板、一色、遮2、头皮、中心、有时、疑俣、风光、休2、般2、无常2、料理、却3、三台、科、开通、队、场、色、一直、何必、祗、踟蹰、无用、灰尘、满2、饶1、参差l、兀兀、慢、请1、当4、取4、盼盼、堂堂、汤、藉、娉、代1、失职、遮莫、崔、卢、郑、刘、谁家1、死2、骨头、命2、堵、谁家2、口2、拾、勾2、剩、打2、三五、索索、平平、可怜2、三官、申、格式、努、处置、经营2、博、斋2、楞、随缘、树2、窠2、 三堡扬州I大学硕士学位论文不是、参差2、老2、开2、铺2、从2、拗、就2、空床、得知、见2、前生、长别、相寻、前3、坐4、家亲、求神、枉、瓶、趁l、皱、将7、好事、应3、当家2、趁2、倍2、重重2、硬、天厨、领2、均平、哈、统统、乱2、生路、证、喜庆、今朝、暮、当头2、料2、背、故故2、浩浩、妻儿2、枵、熏熏、枯、破袋、人我、稀2、搦2、花1、虽然、娥眉。 秦沽:敦煌三卷本《王梵志诗集》词汇研究致谢又是人间芳菲四月天。还记得上一个四月天,我正头疼着论文的选题、开题。经过一年的磨砺,硕士毕业论文总算完稿了。期间,有过困惑与迷茫,有过犹豫与退缩,也有过惊喜与豁然开朗。在痛并快乐着的写作过程中、在三年研究生生涯中,我得到了许多关怀和帮助,在此我要向他们表达最诚挚的谢意。感谢我的导师王强教授。本文由始至终都得到王老师的悉心指导,占去了老师大量时间,论文的顺利完成与王老师的辛劳分不开。王老师为人随和,治学严谨务实,总是教导我们要做出有用的东西,要解决实际问题。感谢王老师三年来对我耐心细致的栽培和无微不至的关怀!感谢钱宗武教授。钱老师开设的《汉语史》、《文化学》等课,别开生面,我至今印象深刻。钱老师深厚的专业素养使我们为自己的浅薄而汗颜,严谨的治学态度让我们为自己的懈怠而惭愧。汉语教研室那盏每天亮到深夜的灯,羞煞我们也!感谢于广元教授、班吉庆教授、张亚军教授。有幸聆听老师们讲授的课程,我获益匪浅。感谢他们为我完成硕士学位课程的学习所付出的辛勤劳动。同时也感谢这三年来与我互勉互励的诸位同学。特别要感谢黄鹏、杨效明两位师弟。两位师弟对我的论文仔细阅读,提出了不少中肯的意见,并且细心地指出了错别字、错误标点。最后,衷心感谢我的父母和亲人,是他们在生活和精神上的支持使我顺利地完成硕士学业。秦洁2013年4月5日于瘦西湖畔 扬州人学硕十学位论文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1.《解析刘勰<文心雕龙>创作论中的公文写作思想》载《档案与建设》,2011年第7期2.《<汉语大词典>礼俗名物词若干条目补正》载《文学教育》,2012年第12期 秦洁:敦煌三卷本《王梵志诗集》词汇研究扬州大学学位论文原创性声明和版权使用授权书学位论文原创性声明本人声明:所呈交的学位论文是在导师指导下独立进行研究工作所取得的研究成果。除文中已经标明引用的内容外,本论文不包含其他个人或集体已经发表的研究成果。对本文的研究做出贡献的个人和集体,均已在文中以明确方式标明。本声明的法律结果由本人承担。学位论文作者虢泰诘签字同期:刃/弓年多月朋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书本人完全了解学校有关保留、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即:学校有权保留并向国家有关部门或机构送交学位论文的复印件和电子文档,允许论文被查阅和借阅。本人授权扬州大学可以将学位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编入有关数据库进行检索,可以采用影印、缩印或扫描等复制手段保存、汇编学位论文。同时授权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将本学位论文收录到《中国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并通过网络向社会公众提供信息服务。新妣丑、汐签字日期:≥彤年否月≯珀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