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自我到他者的主体间性转换_现代西方哲学的主体性理论走向new

从自我到他者的主体间性转换_现代西方哲学的主体性理论走向new

ID:34543739

大小:133.10 KB

页数:4页

时间:2019-03-07

从自我到他者的主体间性转换_现代西方哲学的主体性理论走向new_第1页
从自我到他者的主体间性转换_现代西方哲学的主体性理论走向new_第2页
从自我到他者的主体间性转换_现代西方哲学的主体性理论走向new_第3页
从自我到他者的主体间性转换_现代西方哲学的主体性理论走向new_第4页
资源描述:

《从自我到他者的主体间性转换_现代西方哲学的主体性理论走向new》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理论探索》2009年第3期(总第177期)哲学问题从自我到他者的主体间性转换———现代西方哲学的主体性理论走向孙庆斌(黑龙江大学,哈尔滨150080)〔摘要〕“自我与他者”的关系问题应该在主体间性的研究视域之内。主体间性问题就是在“自我与他者”的关系之内逐步消减“我思”的优越性,承认他人存在的意义,寻找“自我与他者”之间理想的关系样态。对“自我与他者”关系的探讨经历了从自我走向他者的过程:以胡塞尔为代表的主体间性理论主要是反思主体的“唯我论”倾向;以哈贝马斯为代表的主体间性理论关注的是主体之间

2、话语沟通的伦理价值取向;而勒维纳斯关于他者的理论则明确了他者的绝对差异性,指出伦理关系是主体间的奠基性关系,阐释了伦理学是第一哲学的立场。〔关键词〕主体间性,自我,他者,责任〔中图分类号〕B516.5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4175(2009)03-0035-04“主体间性”(intersubjectivity),又译作“主体际场。性”、“主观间性”、“交互主体性”。主体间性问题是一、胡塞尔的主体间性理论及其对唯我论的克伴随着主体性问题的批判性反思提出来的,其关注服的主要问题可以

3、表述为“自我与他者”之间的关系由于胡塞尔主体间性理论的影响,当今哲学界问题。这一问题试图在“自我与他者”的关系范畴之对主体性问题的研究正从关注主体之我思的主体内消减“我思”的优越性,承认他人存在的意义,寻与客体的关系模式转向关注主体间交往的主体与找“自我与他者”之间理想的关系样态。主体间性理主体的关系模式。这种研究范式超越了传统的主体论萌芽于德国古典哲学时期,费希特曾阐述了“自与客体关系二元对立的思维方式,进入了主体与主我与非我”统一的问题,而真正彰显这一主题的是体非对立的思维方式,这一研究方式

4、主要是消减胡塞尔。“主体间性”从产生及至成为被广泛研讨的“我思”的优越性,承认他人存在对于“我思”的意热点问题,绝不是一个偶然的现象。这既是理论自义。身发展的趋势,也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笔者认在胡塞尔那里,主体间性的内涵是指自我主体为,对“自我与他者”关系的探讨经历了从自我走向对他人主体的构造以及交互主体对共同世界的构他者的过程:以胡塞尔为代表的主体间性理论主要造。这种模式以他者的经验意识为轴心,注重主体是反思主体的“唯我论”倾向,并克服“主体性”过度之间的认识关系,这个“他我”并非普通“它物

5、”,而泛滥所导致的人与人之间、人与自然之间不断加剧是与自我并存的“他我”。为此,胡塞尔提出了“共的矛盾;以哈贝马斯为代表的主体间性理论逐渐开呈”、“配对”等概念,以求对“他我”进行确认。胡塞始关注主体之间话语沟通的伦理价值取向,强调语尔指出:“无论如何,在我之内,在我先验地还原了言共识及实践所在;而勒维纳斯的“他者”理论则明纯意识生活限度内,我经验的这个世界(包括他人)确了他者的绝对差异性,指出伦理关系是主体间的———按其经验意义,不是作为(例如)我私人的综合奠基性关系,同时阐释了伦理学是第一哲

6、学的立组成,而是作为不只是我自己的,作为实际上对每〔收稿日期〕2009-03-15〔作者简介〕孙庆斌(1971-),男,黑龙江铁力人,黑龙江大学哲学与公共管理学院副教授、哲学博士,主要研究方向为哲学问题。·35·哲学问题《理论探索》2009年第3期(总第177期)个人都存在的,其对象对每个人都理解的———一个将处于这些规则的支配之下,哈贝马斯将之称为主体间的世界加以经验”。胡塞尔主体间性理论提“有效性要求”。在哈贝马斯看来,只有在语用学中示我们:任何主体意识都是在与他人主体交往的基才能营造主体间

7、沟通和共识的语境,构造真实互动础上形成,“我就是在我自身内,在我的先验还原了有效的“客观世界”。在“客观世界”内,主体之间的的纯粹意识生活中,与其他人一道,在可以说不是交往是“和谐”的。我个人综合构成的,而是对我来说陌生的、交互主哈贝马斯断言,如果我们预设了所有人都可以〔1〕(P878)体经验的意义上来经验这个世界的。”同等参与的不受压抑的对话可能性,在对话中只有现象学首先要解决的是主体如何合理存在的合理的论证能够被接受,那么在原则上,我们就能问题,其目的是要避免主体的“唯我论”色彩。在胡够区分

8、什么是真正的一致,什么是虚假的一致,这塞尔的现象学来看,“意识总是关于某物的意识”,就是他所说的“理想的言谈情境”。也就是说,只有我的直观概念具有理论的优越性,主体借助于意识在语用中,在交往的主体间的语用中,才能具体地的意向性指向外在于我的他物,意向性使超越于己体现出来。在他的“理想的言谈情境”之内,哈贝马的他物呈现为一种透明状态。这样,主体凭借其意斯把“有效性要求”的概念与真理概念关联起来,认向性将其所指向的所有东西同一化。尽管胡塞尔的为说话行为是否有意义,是与“外在世界”(对象和本意是克服主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