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21206010
大小:61.00 KB
页数:11页
时间:2018-10-20
《生态伦理建构的哲学基础从主体性到主体间性》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生态伦理建构的哲学基础从主体性到主体间性大气污染、水资源短缺、土地沙漠化等生态危机的出现,让中西方社会走上反思现代文明中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进而探寻以人与自然和谐一体为内容的生态伦理建构之路。这其中,生态主义荒野自然观成为众多理论中构建人与自然和谐一体的生态伦理、化解生态危机颇具影响的诉求。生态主义荒野自然观看到了主体性高扬下的人对自然界的种种僭越行为和消极影响,依据诸如耗散结构理论、自组织理论、盖亚假说等自然科学的最新发展成果,提出要消解不利于人与自然和谐一体关系形成的哲学基础一人的主体性,实现哲学(价值)走上荒野的非人类中心主义主张。如罗尔斯顿认为自然
2、的内在价值具有首要性,人应该把自己限定在自然界的关系中。史怀泽认为要敬畏生命(自然)、顺从生命(自然)。在生态主义荒野自然观维度内,人的主体性被消隐,从自然的自在性出发重新认识和界定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实现人与自然在原生态意义上的平等,最终形成自在状态下人与自然浑然一体的荒野生态伦理观。荒野生态伦理观从理论视角来看,貌似可以成为解决现代社会中生态危机的一剂良方。然而,从理论逻辑回归现实生活,不难发现,无主体(人)参与的荒野生态伦理观面临着实际操作过程中诸多的诘难一无主体(人)参与,人与自然关系究竟怎样确定?离开了主体(人)的认识,自然的价值如何发现?按照
3、自然的自在性来定位人与自然的关系时,如何面对诸如洪水、地震、海啸等自然灾难?面对现今社会已经产生的生态危机,离开了人的治理,自然自身将如何处理这些问题?等等。这些问题使无主体参与的荒野生态伦理观陷入反人类社会的历史虚无主义困境中。实际上,整个生态主义的理论基点强调自然先于人的固有内在价值,无不需要发挥人的主体作用来挖掘和认识。离开了人的主体性,自然的内在价值无法认识,人与自然之间的伦理关系也无法形成。一、人的主体性:生态伦理建构的逻辑起点生态伦理作为调节人与自然之间关系的规范体系和价值准则,其形成和确立离不开人的主体性的生成。尽管主体性思想的萌发在启蒙运
4、动后的近代社会才初现端倪,但自人类社会产生时起,主体性就已经形成。主体性的形成源于人的存在结构和生存需求,并在劳动实践中得到了强化和明确。人作为自然界物种进化的产物,生产力落后、生存资料短缺构成了人类社会最初的生存境遇,这种生存境遇使得人在存在结构上呈现出不足、匮乏因而需要摄取的特质和状态。外在世界从未直接提供给人赖以生存的物质资料,为了生存,人必须去认识世界、改造世界,即通过主体去生产和创造以维持生命的延续。这种为了满足生存需求,积极认识和改造人之外的世界,以克服人在存在结构上的不足和匮乏的属性,即为人的主体性。正是这种为了满足生存需求,积极认识和改造
5、世界的主体性,最终促成以价值关系为指向的伦理体系形成。因为在认识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必然产生人(主体)与对象之间的某种价值指向性联系。如人与自然之间的价值联系、人与人之间的价值联系及人与群体(社会)之间的价值联系,等等。这些价值指向性联系经过人(主体)反复劳动实践的积淀,最终形成以禁忌、习惯、风俗为形式的伦理关系,这些伦理关系告知人哪些应该做、哪些不应该做,只有遵守了这些应该或不应该的关系约定,才能获得生存所需的条件,使得生命得以维持和延续。在为了克服存在上的不足和匮乏而与外在世界打交道时所形成的众多价值指向性联系中,人与自然之间的联系是最为基本的联系。
6、为了生命的延续,人必须与自然界进行物质交换而发生联系,如狩猎、捕鱼、采摘、种植等物质生产活动。然而,这些物质生产活动并不是脱离自然规律的抽象行为,物种的生长规律和时令的变化更替,都会影响和制约着物质生产活动的开展。因此,要想与自然界顺利进行物质交换,源源不断地获得生命赖以维持的物质资料,人们需要发挥主体能动性,认识并遵守物质交换过程中自然界的变化节奏和运行规律。例如,在《管子•度地》中有对时节的变化规律及根据时节变化规律适时安排劳作的明确记载:春三月,天地干燥,水纠列之时也……令甲士作堤大水之旁,大其下小其上,随水而行。地有不生草者,必为之囊。大者为之堤
7、,小者为之防,夹水四道,禾稼不伤。岁埤增之,树以荆棘,以固其地,杂之以柏杨,以备决水。民得其饶,是谓流膏,令下贫守之,往往而为界,可以毋败……当冬三月,天地闭藏,暑雨止,大寒起,万物实熟。利以填塞空郄,缮边城,涂郭术,平度量,正权衡,虚牢狱,实唐仓,君修乐,与神明相望[3]。而在《礼记•月令》中更有对物质生产活动在不同时节中的禁忌的详细介绍。例如,在孟春之月,禁止伐木,毋覆巢,毋杀孩虫、胎、夭、飞鸟,毋麕毋卵。在春季狩猎和捕鱼时,要做到牺牲勿用牝(即不捕杀雌性动物,因为雌性动物需要繁衍和晡育幼崽)及毋漉陂池(即不用X捕鱼,以保证一定数量鱼群的存在))这样
8、,才能保证与人进行物质交换的物种生生不息的繁衍,人类也因此才能源源不断地获得生存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