耻感与耻感教育之困境

耻感与耻感教育之困境

ID:34490883

大小:332.12 KB

页数:5页

时间:2019-03-06

耻感与耻感教育之困境_第1页
耻感与耻感教育之困境_第2页
耻感与耻感教育之困境_第3页
耻感与耻感教育之困境_第4页
耻感与耻感教育之困境_第5页
资源描述:

《耻感与耻感教育之困境》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维普资讯http://www.cqvip.com2007年5月榆林学院学报May.2007第17卷第3期JOURNALOFYULINC0LLEGEVo1.17No.3耻感与耻感教育之困境李宏斌(延安大学人文学院,陕西延安716000)摘要:耻感是人之为人的内在精神活动和道德约束力量,是古今中外伦理文化都褒扬的道德品格。耻感教育是一种养成教育、社会教育和文化素质教育,它有助于养成良好的道德人格,过滤和净化社会不正之风,实现“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目前,耻感教育面临着市场经济的“利益中心”导向、社会公平与正

2、义的缺失和文化环境的多元复杂三方面道德困境,但最根本的是道德教育自身的单一和表层。摆脱困境的关键在于澄清道德教育价值认知范畴和实践理性范畴的特性,并在德育过程中充分认识道德的层次性,关注德育的可接受性和发展性。关键词:耻感;耻感教育;道德困境;道德的层次性中图分类号:D64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o08—3871(2007)03一o008—05第一要事。如知耻,则洁身励行,思学正人之所为,皆耻感是中国传统伦理文化中的一种正确荣辱观光明正大,凡污贱淫恶,不肖下流之事,决不肯为;如念和起码道德情感,又可

3、表述为“有耻”或“知耻”。继不知耻,则事事反是”(《传家宝·人事通》)。管仲提出“礼义廉耻,国之四维”(《管子·牧民》)的政西方的伦理文化传统虽然以罪感为主脉,但并没治伦理主张后,孔子巧妙地把耻感渗透在个人的道德有否定耻感对于人们道德行为的重要性。古希腊毕达修养之中。一方面,他把耻感与人的“三达德”(智、仁、哥拉斯告诫人们:“无论是别人在跟前或者自己单独勇)紧密相联,认为“好学近乎智,力行近乎仁,知耻近的时候都不要做一点卑劣的事情;最要紧的是自乎勇”(《中庸》);另一方面,他又把耻感贯彻于人的具尊”。r

4、1](n德谟克利特则坦言:“对可耻行为的追悔是体行动中,指出:“行己有耻,使于四方,不辱君命,可对生命的拯救”,“做了一件可耻事的人,应该首先对谓士矣”(《论语·子路》)。即一个人能使自己的行为自己觉得惭愧。”叫。到近代,经过宏大的宗教改保持羞耻之心,出使到其他诸侯国也不辜负君王之委革和新教伦理的洗礼后,康德提出了著名的“道德自托,这样才可以称为“士”。孟子进一步发挥了孔圣“行律”律令,这种“自律”之所以可能,就是因为有“耻感”己有耻”的思想,把羞恶之心(耻感)直接看作为人本这一隐型的道德机制。“有耻感

5、,才有自律精神,才有性之一的“义之端”,认为:“人不可以无耻,无耻之耻,自律能力,才有向善而行的勇气与力量。”[2]站在人的无耻矣”(《孟子·告子上》)。宋明理学后,耻感被明确精神世界和自由、解放的高度,马克思更是深刻地指表述为“人之为人”的最基本的伦理道德底线。当时的出:“耻辱是一种内向的愤怒”,“耻辱本身已经是一种大儒者朱熹指出:“耻者,⋯⋯存之则进于圣贤,失之革命。”[3](卯’由上可知,耻感是古今中外伦理文化都则入于禽兽,故所系为甚大”(《朱子语类》卷十三)。心受到褒扬的道德品格。它至少有以下几

6、方面深刻内学大师陆九渊也一再申明:“人之患莫大乎无耻,人而涵:无耻,果何以为人哉?”(《陆九渊集·与郭邦逸》)清代第一,它是人之为人的一种内在的精神活动和道的一大批知名学者更是自始至终把耻感上升到“人格德约束力量。无论是中国还是西方的伦理文化传统,本体”的高度,认为没有羞耻心的人就没有独立的人耻感都首先是在人禽之辩和人的内在规定性意义上格。顾炎武专门撰文论证了耻感之于人格的内在性,提出的,它是“主体将自我呈现在善、本质面前,且通认为:“人之不廉而至于悖礼犯义,其原皆生于无耻”,过自我评价所形成的一种特殊

7、的情感感受。”[23“士而不先言耻,则为无本之人”。(《日知录·廉耻》)第二,它是人自身的行为与“个体的内在化群体石成金为教导其后人,挥笔写道:“耻之一字,乃人生意志”发生冲突时内心产生的痛苦体验。因为对个人收稿日期:2003—03—15作者简介:李宏斌(1965一),男,陕西子长人,延安大学人文社科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主要从事传统文化与现代化研究。维普资讯http://www.cqvip.com李宏斌:耻感与耻感教育之困境·9·来说,耻感意味着对自身的存在和人格价值的否定,《公民道的实施纲要》、“

8、八荣八耻”的社会主义荣辱观这种“否定”又分为两个层面:一是社会或他人对个体等等)。因为弱道德和潜道德意识形态是一个社会的背离社会义务和公德的行为的道德价值的否定性评内在性、基础性道德,也是与现实生活的世俗伦理最价(贬耻、谴责);二是个体对自己的行为的负面道德易沟通和最易发生共鸣的内容,其优劣得失集中地反价值的自我意识和对社会否定性评价的主观感受。无映在该社会的风气中。鉴于此,康有为在他的维新思论从那个角度看,耻感都是个体对自身精神世界的想中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