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34490286
大小:228.42 KB
页数:4页
时间:2019-03-06
《高等学校化学课程的sts教育改革研究》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全国化学教师教育第三届学术研讨会论文集西安2007.5高等学校化学课程的STS教育改革研究柳若芍(山东教育学院化学与化工系山东济南250013)摘要:文章对STS教育发展沿革和时代内涵进行了重新审视,阐明了STS教育的大学化学课程理念和课程目标设定,提出构建STS教育的大学化学课程体系设想,论述了大学化学课程的STS教育方式和学习方式的变革。关键词:大学化学STS教育课程改革2l世纪我国社会的经济发展对人才需求呈现出多样化的格局,要求现代大学培养的人才应该是能把科学知识与经济建设结合起来的“智能型”、“创造型”、“开拓型”人才,他们应该有较扎实的理论功底和广博的知识技能,在
2、深度上有一擅长的专门领域,在广度上了解几种不同的学科门类,以便获得知识的拓广与技能的迁移,才能适应未来世界的竞争。然而,传统的大学化学课程设置学科本位、专业化倾向过重,课程内容更新缓慢,缺乏学科间的整合与交叉,忽略了人文精神的渗透,在这种课程模式下培养出来的学生显然很难适应我国现代化社会的需求。有鉴于此,根据国际、国内教育领域在STS教育理论上的创新和发展,结合当前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实际,在我国高等教育中优化化学课程结构,发扬化学教学中的STS教育优势已势在必行。1对STS教育发展沿革和时代内涵的再审视STS即英文“科学(Science)”、“技术(Technology)”
3、、和“社会(Society)”的缩写,这是在人类认识发展的历史中较早出现的三个独立的概念,现在人们将三者联在一起,构成不同于三个原词的全新概念,其实质是指人类智慧及其创造性与自然环境相互作用的过程中演化而成的科学、技术与社会的一体化体系,是在科学技术高度发展的条件下在人类社会中表现出的一系列全新景象的总合。现代STS教育的兴起,源于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的新技术革命。二战之后,科学技术飞速发展并日益渗透到了社会生活的各个角落,人们在日常生活中接触到越来越多的新事物,如新材料、新能源、电子产品等。人们在享受科学技术带来的繁荣时,也发现在这些新事物的生产和使用过程中,产生了许多新的
4、问题,如环境污染、能源危机、资源枯竭等,这些问题直接威胁着人类的生存和未来发展。由新技术革命带来的诸多社会问题,促使人们对科学的价值和功能进行深入的思考:科学技术究竟给我们带来什么?科学技术的意义何在?人类应该如何使用科学技术?在对这些问题深入思考和讨论的基础上,STS教育思想初露端倪。人们普遍认识到,科学技术是一把双刃剑,为应对迅猛发展的科学技术,为使未来公民能正确对待科学技术,科学教育应该而且必须关注社会问题。对于未来的公民,理解科学、技术和社会的相互联系与理解科学概念和科学过程同等重要。因此,STS教育就是引导人们去认识当今时代科学、技术、社会乃至观念、意识、文化之间
5、的复杂关系,去研究并掌握如何对待这些关系,从而进行有效的调控,以保证自然环境的演化能处于183II化学课程与教学论学科建设最佳状态,使人类社会的文明得以可持续发展的教育。现今,STS教育已成为新技术革命时代世界高等教育改革的潮流所向,这一潮流为“通才”教育的产生起着推波助澜的作用。步入2l世纪,我国高等教育也在尝试一系列的改革,其中体现了STS教育对人才培养的要求,主要表现在:从人才培养的单一模式向多样性与统一性相结合的模式转变;从强调“专业对口”向拓宽专业口径、加强各学科相互渗透、增强适应性转变;从纯粹的专门教育向通才教育转变。于此同时,不少有识之士意识到这个问题,已经进
6、行了卓有成效的工作;中山大学的化学化工学院提出了一体化多层次本科化学教育创新体系改革方案;复旦大学将课程设置分为普通课程、基础课程、专业课程三个层次,新的实施方案把化学各专业的基础课程和专业课程进行了有机的融合,分为低年级的自然科学基础课程和高年级的化学专业课程两个阶段:华东理工大学提出了应用化学课程体系方案;南京大学设立了基础学科强化部;北京大学提出了理科实验班的大理科方案⋯⋯,这些都为大学化学课程中的STS教育实践探索提供了值得参考的借鉴。2STS教育的大学化学课程理念及课程目标设定课程作为一种社会系统,受政治、经济、文化、科技等诸多因素的制约。简言之,课程发展的因素主
7、要是:(1)社会结构因素(经济、政治、文化结构等),(2)学科知识结构因素(学科发展水平、历史发展顺序、学科最新成就等),(3)社会需求人才的个性结构因素(认知方式的需要,价值定向的需要,动手能力的需要,社会交往的需要,文化审美的需要,从业定向的需要等)。在大学化学课程体系中实践STS教育,应准确把握“整合性”、“兼容性”“真实性”“交互性”的课程发展理念,既要重视对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实施与课程评价进行“静态”审视,又要结合课程改革对这些“因素”作“动态”剖析。例如,可参照国内外STS教育专家列举的STS问题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