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坐与座的文化阐释》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文化民族艺术研究坐与座的文化阐释李翎提要:中国的坐、座有一个由低向高、由规矩向自由变化的过程,而其中佛教文化及由佛教东传随之进入的西方文明也深刻地影响了华夏大地,进而渗透到人们的日常起居、作息习惯,低矮的床、榻逐渐升高,最终定格为挺拔、典雅、独具中国特色的明式家具,这其中有文化中心南移的原因,但它的发端则是西方胡文化中高式坐具、高坐姿式对传统礼教的冲击。关键词:坐座佛教中图分类号:G122作者:李翎,女,鲁迅美术学院美术学系副教授。邮编:110003中国传统的坐姿类似我们今天所说的跪,古称跽,坐时赤脚而跪,臀部压于双脚后跟,上身保持直立,重心放于臀部与脚跟上。按照先秦礼制,这样坐才是
2、合礼的,否则为不恭,例如秦始皇兵马俑坑出土有圉人(养马的人)(图1)、河北满城出土的汉代长信宫灯(图2)都是这种坐姿。而我们现在习惯的盘腿大坐、垂足高坐、席地伸腿的箕坐在唐朝以前都是不允许的,至少在正式场合不被允许。在魏晋南北朝时,虽然有了以上各种坐姿,也仅限于非正式场合、非正统人物的特异之举。形成这种有别于西方早在古埃及时就有的垂脚高坐习惯的原因大致有三个,其一,中国是礼仪之邦,礼制的出现很早,即在商周时期传统的各项礼制已基本完备,至秦汉时似乎已深入到了人的意识里,成为日常生活的行为规范。这些礼要求人们做事要谦卑,见同志者要行礼、见长辈者要叩拜、119文化研究民族艺术见尊贵者要
3、跪拜,频繁隆重的各种祭天祭祖活动也是以跪拜的形式进行的,因此跪逐渐演变成合礼的表示谦谦君子风度的标准坐姿,据载:汉管宁常坐一木榻,积五十余年未尝箕股,其榻上当膝处皆穿(余庭璧著,杨绳信校注!事物异名校注∀事物异名卷下∀杂器∀床#)。其二,中国传统的文章制度形成于三代,而三代时期的文化中心位于北方,北方干燥寒冷的气候促使人们在作息的时候以低矮的坐具为主,形成席地而坐的生活方式,同时收敛四肢以长袍覆盖来保持热量。其三是中国传统服饰的缺陷使人们的举止不得不规敛。中国传统的服装是上衣下裳,裳内所谓的裤子实际上是裤管(胫衣)套在腿上以保暖。再以后裤子虽然有了裤腰,但还是无裆,所以要用大裳或加长
4、的衣襟来遮羞(战国、汉流行的曲裾深衣便是源于内裤的无裆,其次才是美的表现)。而坐时自然要双腿合拢,长袍加覆,决不可以门户大开地盘腿散坐或两腿大伸大曲地箕坐,否则一不小心便显得不恭不敬了。由于裤子无裆,中国早期典籍中全然没有骑马的字眼,只有乘马(乘坐马车),战国时期赵武灵王出于军事的考虑而进行了传统军装的改革,从而出现了所谓的胡服骑射,正是穿了少数民族的胡服戎装才可以骑马作战,说明这种胡服的裤子是有裆的,但是这种有裆的胡服在当时甚至于秦汉也仅限于军队、下层劳动者使用,直到今天我们说起戎装这个词所指依然是军装。上层贵族囿于传统的礼,是不屑于穿用的,据史记,汉昭帝时(前87∃75),
5、大将军霍光专权,上官皇后(霍光外孙女)为了阻止宫女与皇帝亲近,买通医官,以爱护昭帝身体为名,命宫中妇女都穿有裆并在前后系带的穷裤,此后,有裆的裤子才由下而上地流行起来,而胡服之真正风靡还要等上几百年,到魏晋南北朝、唐朝才随着佛教对这块土地的征服逐渐地登上大雅之堂,并随之改变了人们起居行坐的作息方式。在当时人们席地而坐,所藉的是各式席子以及低矮的床、榻。床,用于坐卧,!释名#解释床为:人所坐卧曰床,床装也。释榻为:长狭而卑曰榻。从形象资料上看,床、榻只有大小而无形制上的区别,!通俗文#注有:床三尺五曰榻%%八尺曰床。所以床可与人共坐或卧,而榻为独坐之具,总之这种近地的低式坐具是与跽的
6、坐姿相适应的。河南信阳长台关战国楚墓出土有一张漆木床,床足高19厘米,河北望都汉墓壁画上,主记史和主簿所坐为上面铺有席的榻,从画面上小榻与人物的比例看,足高也不会超过15厘米,早期床、榻形制特点就是比较低矮。佛教中人物的坐姿一般有盘腿坐(跏趺坐)、单盘坐(一腿盘曲,一120文化民族艺术研究腿下垂,佛教称半跏趺坐)、垂足坐(倚坐),后期(五代宋以后)还有游戏坐。座具以各式莲花座为主,其中束腰莲花座则与唐朝、五代宫廷女子习用的筌笞(或称筌蹄)形制上基本相同。另外常见的便是胡床。胡床是印度、西域一些游牧民族常用的一种座具,以木材为骨,穿绳为面,因此也叫绳床,玄奘!大唐西域记∀卷二#载:
7、至于坐止,咸用绳床。王族、大人、士庶、豪右,装饰有殊,规矩无异。从现有的形象资料来看其形制有三种,一类似交椅,民间叫马扎(图3),离地较高,适合印度这样湿热国家,开合方便,又适合游牧民族迁徙不定、逐水草而居的生活习惯。!事物异名校注#引宋陶谷!清异录∀陈设门#所记:胡床施转关以交足,穿便绦以容坐,转缩须臾,重不数斤。另一种类似我们古代时用的榻,但比榻高得多类似方凳(图4)。还有一种绳床样式在早期的有关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