略论儒家文化中的和谐思维

略论儒家文化中的和谐思维

ID:34446054

大小:304.92 KB

页数:4页

时间:2019-03-06

略论儒家文化中的和谐思维_第1页
略论儒家文化中的和谐思维_第2页
略论儒家文化中的和谐思维_第3页
略论儒家文化中的和谐思维_第4页
资源描述:

《略论儒家文化中的和谐思维》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第12卷第1期武汉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Vo1.12。NO.12010年2月J.ofWuhanUni.ofSci.&Tech.(SocialScienceEdition)Feb.2010略论儒家文化中的和谐思维封来贵(山东财政学院政法学院,山东济南250014)摘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需要确立和谐思维。从中国传统文化特别是儒家文化来看,所谓和谐思维就是以和谐为世界图景和价值目标、并以和谐的世界图景和价值目标规范人们的认识活动和实践活动的思维。和谐思维表达的是一种思维方式,并具有多样性、层次性、有序性、相对性等特征。

2、和谐思维虽然离不开矛盾思维而要以矛盾思维为基础,但它作为A.4f]认识、理解、谋划甚至描述事物及其关系的思维方式,本质上是一种系统思维。关键词:和谐思维;多样性;层次性;有序性;相对性中图分类号:B222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93699(2010)01—0027—04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需要建设和谐文化,相悖,小德川流,大德敦化,此天地之所以为大因为和谐文化是和谐社会的思想基础;建设和谐也”l2,“乐者,天地之和也。礼者,天地之序也。文化需要确立和谐思维,因为和谐思维不但是和和故百物皆化;序故群物皆别”l2l3,

3、主张天人合一谐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是和谐文化的核心,万物一体,各得其所,共生共荣。因此,尽管人和灵魂,它从理性观念的层面上体现着和谐文化、应当发挥El己的主观能动性,“赞天地之化和谐社会的时代精神,规范并指导着人们建设和育”l2,但前提和归宿仍然是知性、知天。《周谐文化、构建和谐社会的致思方向和具体活动。易》曰:“乾道变化,各正性命,保和太和,乃利贞。”l2。意思是说,天道的大化流行,万物各得其正,保持完满的和谐,万物就⋯⋯IJ发展。从这什么是和谐思维?2002年1O月24日,江泽样一种世界观出发,中国传统文化认为,

4、人类社会民《在乔治·布什总统图书馆的演讲》中说:“两千的本真状态和理想境界也是和谐的。如《礼记》中所描述的儒家“大同社会”:“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多年前,中国先秦思想家孑L子就提出了‘君子和而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不同’的思想。和谐而又不千篇一律,不同而又不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相互冲突。和谐以共生共长,不同以相辅相成。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和而不同,是社会事物和社会关系发展的一条重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要规律,也是人们处世行事应该

5、遵循的准则,是人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类各种文明协调发展的真谛。'~[11522从“规律”、“准闭。是谓大同。-L2131t具体到个人,则由于天人合则”和“真谛”的层面看,可以这样说:所谓和谐思一、天道与人道是相通的,人作为大自然的一部分维就是以和谐为世界图景和价值目标、并以和谐也秉承了“天”的本性,其身心的自然状态和理想的世界图景和价值目标规范人们的认识活动和实状态同样是和谐的:“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践活动的思维。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和谐思维表达的是一种思维方式。和谐思

6、维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本质上蕴涵着一种世界观,即从属人世界的角度焉。,,E23s3正是基于和谐的自然观、社会观和人生来看,世界从其本原上来说是和谐的。中国传统观,中国传统文化历来主张以“和谐”作为思考人文化认为,作为包括人和其他一切事物在内的大生及其生存环境的基本原则和基本范式。自然的“天”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盈天地之间者唯万物”[2,“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收稿日期:2009~09—05作者简介:封来贵(1963一),男,山东博兴人,山东财政学院政法学院教授,主要从事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研

7、究28武汉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第i期“政专则和谐,相倚则违戾。和谐则太平之所兴也,违戾则荒乱之所起也。”¨1这样,和谐就是一和谐思维作为一种思维方式具有多样性、层个由人心至人伦、再至社会和政治的多层次互动次性、有序性和相对性等基本要求或特征。的系统]。即个人身心和、人与人和、人与社会和(一)多样性等,而且一般说来,整体的和谐是以其各部分的和在《辞源》中,“和”有“和顺”、“谐和”、“调和”谐为基础的。因此,在儒家看来,人与人和、人与等含义。和的初义是声音相应和谐[4]。据《说文社会和乃至人与自然和,都是以

8、个人身心和为基解字》释义,“和”原作“昧”,从口而禾声,意思是点的,如此由己到人、由人到物。《礼记》日:“四体“相应也”[,如:“律和声,,[2JzI9、“音、声之相和既正,肤革充盈,人之肥也。父子笃,兄弟睦,夫妇也”_6等。关于“谐”字,《辞源》解释为:和合,协和,家之肥也。大臣法,小臣廉,官职相序,君臣相调。《尚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