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儒家文化中的和谐思想

论儒家文化中的和谐思想

ID:42019803

大小:60.84 KB

页数:9页

时间:2019-09-06

论儒家文化中的和谐思想_第1页
论儒家文化中的和谐思想_第2页
论儒家文化中的和谐思想_第3页
论儒家文化中的和谐思想_第4页
论儒家文化中的和谐思想_第5页
资源描述:

《论儒家文化中的和谐思想》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论儒家文化中的和谐思想ill摘要:儒家文化历史悠久,在中国文化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其中的一些思想至今还为我们现在人所认同和接受,对现代社会有一定的指导意义。随着我国建设和谐社会口号的提出,儒家文化中的和谐思想也越来越被人们所关注。进入21世纪后,中共十六大和十六届三中.四中全会,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的全局出发,明确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战略任务,并将其作为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重要内容。儒家思想中蕴含许多关于和谐的理念,纵观儒家的和谐思想可以看出它包括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个人自身的三重和谐统一,借鉴其精华并做出适应时

2、代精神的发挥,将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起着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关键词:儒家文化和谐iV一、儒家文化的概述儒家文化是中国文化最重要的组成部分。要了解中国的历史与现实,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新文化,就必须对儒家文化的基本精神及现代价值有一个客观的认识和把握。儒家文化中的和谐意识、人本意识、忧患意识、道德意识和力行意识对中国社会的民族性格和民族精神的形成有深远的影响。在春秋战国时代,孔子创立的儒学即被称之为“显学”o汉以后,通过董仲舒的提出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儒学取得紀国家意识”的合法身份。在漫长的历史发展中,儒学对中国社会形成产生了巨大而深远的影

3、响。“仁”是儒家思想的核心,是儒家道德的基础。孔子所谓的“仁”包括了忠.恕.悌.智.勇.恭.宽、信、敏.惠等等,它几乎包括了做人的全部规范。仁的核心是仁爱,也即是同情、爱护和帮助人。仁是德行的根本,体现于万事万物中而使天下人相亲相爱(《原善》下)。“仁”是爱之源,是道德情感本身,“义”.“礼”、“智”是“仁”的推广和延伸,是道德情感的不同表现。如仁爱、尚义、和谐、诚信、自律等精神。二、儒家文化和谐思想的体现在中国文化中,“和”与“谐”同义,而“和谐”在古代是以“和”的范畴出现的。作为古典哲学的核心范畴之“和”的思想经历了孕育.萌芽.形成和发展的历史过程

4、,构成了完备而别具特色的理论体系。中国思想史上的各家各派,尤其是中国哲学三大支柱儒、道.释,都不约而同地表达了对“和”的祈求与向往,这些思想相映成趣、相得益彰,积淀和凝聚为中华文化的基本精神和悠久传统,至今仍闪烁着智慧之光。(—)儒家“咲人合一”的思想儒家文化的“天人合一”思想为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提供了有益参考。“天人合一”是中国哲学的基本精神,这一学说的宗旨就是要求人与自然保持一种和谐统一的关系。乳子虽对天有一种极滦的敬意,但他并不认为天是神。孔子言:“天何言哉,四时行焉,万物生焉,大何言哉!”“大”即是自然界,而四时运行,万物生长,则是天的基本功能

5、所在。“生”则肯定了自然的生命意义,人与天是密切相关不可分割,人应当像天一样对待生命万物。宋明理学在总结前人“天人合一”思想的基础上,进而发展出一套精致.全面的宇宙哲学和人生哲学体系。儒家“天人合一”思想明确提出了人的生命与万物的生命是统一的,人是自然界的产物,是自然界的一部分,人与天地万物和谐交融。在儒家的“天人合一”思想中,将天地万物视为统一的生命索统,把尊重自然,爱护万物看作是人禹崇高道德。尤負是宋明儒家都有一种普遍的生命关怀.宇宙关怀的思想。理学大师朱熹给“仁”的定义是“心之德而爱之理”,在天地则为“块然生物之心”,在人则为“温然利人爱物之心”

6、O这就从根本上把爱人与爱护自然统一了起来。张载更是将仁爱原则推广到非生命物质这一极限,他从人己.物我均为一气所化,以气之本性为性,论证了人性与天道的一致性,明确提出了“天人合一”概念。他的《西铭》,以天地为父母,视天地万物与己同为一体,同为一性,并由此提出了“民胞物与”与兼爱万物的伦理思想。儒家“天人合一”思想最终所追求的目标是“与天地参”,“辅相天地之宜”,使人能与自然和谐协调发展。儒家一方面认为人是自然的产物,是万物之中的一分子,另一方面又肯定其“天人合一”的思想是与一种人生哲学联系在一起的,并以后者为重心。正是由于看到人的这种独特性,儒家要求人们

7、要在自然界面前弘扬人的主体性。“人能弘道,非道弘人”,这正是儒家理性的体现。(-)儒家“人和”思想儒家“人和”思想由来已久,它们把“和”视为处理人际关系的一个准则,并欲以“中庸之道”化之。孔子说:“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君子中庸,小人反中庸”,就是以人与人之间矛盾的调和来求得社会矛盾的缓和,进而实现社会的和谐。而荀子则提出“上不失天时,下不失地利,中得人和而百事不废”的思想;孟子的“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则与此不谋而合。也就是说儒家把“和”视为处理人际关系的一个准则,进而强调社会的和谐。为了实现《尚书•尧典》中的“克明俊德,以亲九族。九

8、族既睦,平章百姓。百姓昭明,协和万邦”的“人和”的理想模式,孔子倡明仁教,提出了仁、乂、礼、恭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