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儒家文化的和谐思想及其对建设和谐社会的启示

论儒家文化的和谐思想及其对建设和谐社会的启示

ID:9102505

大小:49.50 KB

页数:11页

时间:2018-04-17

论儒家文化的和谐思想及其对建设和谐社会的启示_第1页
论儒家文化的和谐思想及其对建设和谐社会的启示_第2页
论儒家文化的和谐思想及其对建设和谐社会的启示_第3页
论儒家文化的和谐思想及其对建设和谐社会的启示_第4页
论儒家文化的和谐思想及其对建设和谐社会的启示_第5页
资源描述:

《论儒家文化的和谐思想及其对建设和谐社会的启示》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应用文档-天天文库

1、军械工程学院本科毕业论文论儒家文化的和谐思想及其对建设和谐社会的启示儒家文化历史悠久,在中国文化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其中的一些思想至今还为我们现在人所认同和接受,对现代社会有一定的指导意义。随着我国建设和谐社会口号的提出,儒家文化中的和谐思想也越来越被人们所关注。一、儒家文化的概述儒家文化是中国文化最重要的组成部分。要了解中国的历史与现实,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新文化,就必须对儒家文化的基本精神及现代价值有一个客观的认识和把握。儒家文化中的和谐意识、人本意识、忧患意识、道德意识和力行意识对中国社会的民族性格和民族精神的形成有深远的影响。在春

2、秋战国时代,孔子创立的儒学即被称之为“显学”。汉以后,通过董仲舒的提出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儒学取得“国家意识”的合法身份。在漫长的历史发展中,儒学对中国社会形成产生了巨大而深远的影响。“仁”是儒家思想的核心,是儒家道德的基础。孔子所谓的“仁”包括了忠、恕、悌、智、勇、恭、宽、信、敏、惠等等,它几乎包括了做人的全部规范。仁的核心是仁爱,也即是同情、爱护和帮助人。仁是德行的根本,体现于万事万物中而使天下人相亲相爱(《原善》下)。“仁”是爱之源,是道德情感本身,“义”、“礼”、“智”是“仁”的推广和延伸,是道德情感的不同表现。如仁爱、尚义、和谐

3、、诚信、自律等精神。11军械工程学院本科毕业论文二、儒家文化的和谐思想及其在古今社会的广泛体现(一)中国古代的和谐及孔、孟的和谐思想在中国文化中,“和”与“谐”同义,而“和谐”在古代是以“和”的范畴出现的。作为古典哲学的核心范畴之一,“和”的思想经历了孕育、萌芽、形成和发展的历史过程,构成了完备而别具特色的理论体系。中国思想史上的各家各派,尤其是中国哲学三大支柱儒、道、释,都不约而同地表达了对“和”的祈求与向往,这些思想相映成趣、相得益彰,积淀和凝聚为中华文化的基本精神和悠久传统,至今仍闪烁着智慧之光。“和谐”意义的形成,还与“天人合一”等观念

4、的产生和发展密切相关。“天人合一”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大特色,也是中国古典哲学的一大命题。自先秦理性精神确立之后,“神人以和”逐步让位于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和谐统一的“天人合一”。董仲舒把儒家的基本理论与战国以来风行的阴阳家的五行宇宙论结合起来,为儒家的伦常政治纲领提供了一个完整的宇宙论体系基石。“和”是古典中国哲学在探究“天(自然)—人”、“人—人”、“人—我”等关系中总结出来的人生智慧。中国哲学三大支柱儒、道、释对此都作了淋漓尽致的发挥,并各有侧重地发展和丰富了“和”的思想体系。儒家文化中的和谐意识包涵天人关系的和谐与人际关系的和谐两层意思。关

5、于天人关系的和谐,儒家提倡“天人合一”。孔子主张寓天道于人道之中,要在人道的统一性中见出天道的统一性。因此,他既讲“天知人”,把天拟人化、道德化;又讲“人知天”,强调人在天命面前不是被动的。孟子把天和人的心性联系起来,主张“尽心”而“知性”,“知性”而“知天”,以人性为中介将天和人沟通和统一起来。关于人际关系的和谐,儒家提倡“中庸”。“中庸”也称“中和”、“中行”、“中道”,都是同样的意思,即“和而不同”与“过犹不及”。所谓“和而不同”,说的是对一件事情有否有可,该肯定的肯定,该否定的否定。这是合乎辩证法的和同观的。所谓“过犹不及”,说的是凡事

6、都有一个界限和尺度,达不到或超过这个界限和尺度都不可取。“和而不同”与“过犹不及”11军械工程学院本科毕业论文的实质乃是强调矛盾的统一与均衡,强调通过事物之度的把握以获得人际关系的和谐,避免和克服人与人、人与社会乃至国家、民族之间的对立和冲突。“和”在儒家思想体系中,有着特殊的地位。儒家的出发点是个群关系、人我关系,追求的是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孔子强调的是现世的和谐、社会的和谐,并将“和而不同”(《论语·子路》)作为理想人格的标准;孟子则强调“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孟子·公孙丑下》)。以孔孟为代表的儒家提出一系列旨在实现人际与社会和谐的

7、道德原则以及建设大同社会的远景理想。(二)儒家和谐文化的判断标准儒家的和谐文化坚持以“礼”为判断标准。春秋时期,孔子主张对民“齐之以礼”,打破了“礼不下庶人,刑不上大夫”的周礼界限。“礼”实际上已引申为一切习惯风俗所认可的调整人与人之间、人与社会之间关系的行为规范和准则,成为判断人际和谐、群体和皆、身心和谐的重要标准,发挥着“经国家、定社稷、序民人、利后嗣”的重要作用。儒家认为,要达到人际和谐、群体和谐,应注重积极地立人,而不是消极地惩恶。应该“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并且指出“不学礼,无以立。”每个社会成员都必须按照“礼”的要求立身行

8、事。孔子教导弟子学习时,虽然首先要“博学于文”,但也必须在此基础上“约之以礼”,任何德性都必须以“礼”作为指导,不然,这种德,就会转化为偏执的过错了,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