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与农村留守儿童2

农村与农村留守儿童2

ID:34441362

大小:139.50 KB

页数:7页

时间:2019-03-06

上传者:U-25918
农村与农村留守儿童2_第1页
农村与农村留守儿童2_第2页
农村与农村留守儿童2_第3页
农村与农村留守儿童2_第4页
农村与农村留守儿童2_第5页
资源描述:

《农村与农村留守儿童2》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农村与农村留守儿童三十年的改革开放使中国的经济腾飞发展,中国正由一个传统农业大国向先进的工业大国转变。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中国屹立在世界的东方,我们为之自豪。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日益受到重视,建设过程中出现的如“留守儿童”问题开始受到全社会的关注。农村的发展遇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机遇,抓住机遇发展农村,是我们全国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举措。农村的发展如何及相关问题的解决直接关系到我国能否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本节重点在于研究“农村”与“留守儿童”二者的现状与发展。  农村的现状: 1.政治:党和政府高度重视“三农问题”,“三农”问题也连续几年成为中央的头号文件,成为党和政府的工作重心。党和政府先后提出“城市反哺农村”、“工业反哺农业”、“减免农业税”、“加大粮食种植补贴”、“减免义务教育学费”、“三下乡”等政策和措施来促进我国农村的发展。最近,党和政府又提出“买家电进行补贴”的措施来提高农民的生活水平。近几年来,北京、山东、重庆等省市纷纷启动“大学生当村官”的计划。这是促进农村发展的一大举措。党和政府对农村的关注与扶持的力度、经费的投入是前所未有的。全社会也参与关注农村的发展。农民是建设新农村的主力军,他们对新农村充满希望与憧憬,参与建设新农村的积极性极高。党和政府为加速农村的快速发展缩小城乡发展的差距而采取多种措施。最典型是将重庆市规划为我国首批城乡综合配套设施建设试验区之一,进行新的探索和尝试.                                 尽管目前党和政府高度重视“三农”问题,但政策实施的力度不够。某些对农民不负责的官员不断损害农民利益,从中牟取个人利益。使许多政策变质为一句空话和口号,让农村人得不到真正的实惠。另一方面,农村缺乏人才,使得政策得不到好的实施,更多的时候可能是好心办了坏事。最为中国人口最多,和区域最多的农村,党和政府还没有足够的经济实力去做出全方位的改变,只有依靠国家实力和意识的提升。上面几点都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新农村的建设与发展。 2、经济: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农村的经济也有一个质的飞跃。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使农民的生活发生了巨大变化。农民从土地上解放出来,有了更大的选择空间和发展机遇。农村乡镇企业的快速发展加快了农村的城市化进程。现在农村家庭收入的主要来源已不再是传统的种植业,而是外出打工。农村剩余劳动力得到开始转移,从第一产业向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转移。他们既为我国的城市快速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又给农村的发展带来资金和技术。农村和城市的交流加强,用城市的发展带动边缘乡镇的发展是我国城乡发展的思路。农村发展最成功的典型例子是江西的华西村。它的成功发展给我们提供一些借鉴和经验。“因地制宜”发挥地方特色优势是一个地方成功发展的基础和关键。  虽然农村有了一定的发展,但就目前来看,城乡发展仍存在大的差距。农村为自己和城市的发展付出了太大的代价。但是农村生态问题越来越严重,环境问题越来越突出,土地荒漠化,耕地锐减,人均耕地减少,水污染,垃圾乱堆乱放成为农村的“特色”.现在在农村,农民的用水安全无法保障。环境问题和生态问题是制约农村经济发展的最大因素。另外由于农村劳动力大量的外流,造成了耕地的荒废,使占有一席之地的粮食生产日益没落。对整个中国的高速发展也造成了不利影响。3、交通建设:我国国土辽阔,自然资源丰富,合理地开发和有效地利用国土资源,对于我们实现经济发展战略目标有着极其重要的战略意义。在各地区自然资源开发过程中,首先遇到的一个突出问题是交通问题。运输紧张,不适应经济发展的需要,就会成为国土开发的限制性因素。所以,研究国土的整治与开发,必须同时研究交通运输的发展,也可以说,交通运输建设是国土整治的重要内容。农村的基础设施较以前有了很大的改变。“要致富,想修路”成为党和政府的共同的认识。完善的基础设施和良好的投资环境是农村发展的基础。党和政府把农村的基础设施建设作为重点,完善公路网、电网等交通通信设施。农村医疗合作等社会保障制度也在逐渐完善中。但我国农村道路总体水平,路网密度,技术水平低,路况差;东、中、西部发展不平衡,各地区存在重建设,轻护养,建养不平衡的情况。要实现社会主义和谐发展,必须做好农村道路建设。4科教文化:自从我国提出“科教兴国”的战略后,无论城市的还是农村的教育都得到一定的发展。农民家庭在教育方面的开支的比重越来越大,高中生、大学生在农村已不再罕见.据有关资料显示,2004年全国普通高校招生报名人数总计723万,较2003年净增110万名,增幅为17、9%。其中农村考生为398万名,占报名总数的55%,首次超过城镇考生人数。党和政府对教育经费的投入逐步加大。完善农村教育基础设施建设,以确保农村教育的健康发展。“科技兴农”战略推动着现代农业的发展,“科技下乡”活动丰富着农民的生活,开阔着农民的视野。文化生活日益丰富,农民的生活不再那么贫瘠,精神得到陶冶,生活得到充实。具有地方特色的传统文化也得到继承与发扬。地方传统文化活跃在农村舞台上成为一道亮丽的风景。与此同时,农民的思想也发生着变化,他们的思想不再那么保守,不再封建。他们开始走出自己的狭小天地,融入城市,开始探寻一种新的生活。 5..教育但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市场竞争也越来越激烈,就业困难已是一个不容置疑的事实。现在农村依然有大量剩余劳动力需要转移。文化水平低、没有一技之长成为农民打工的最大障碍。如何提高农民的文化水平和技能是我们在发展农村经济时必须解决的问题。同时在接受高等教育问题上,大学高昂的学费让许多农村学生望而退步,即使父母双方都外出务农,使生活质量明显提高,但也无法承担起这些费用。农村的父母因交不起高昂的学费而自杀的事情也屡有发生。虽然国家采取各种措施来保证每个农村的孩子都能上得起学,但并不是每个贫困生都能享受到这种政策。另外,我们不能忽视的就是农民工子女的问题,即是留守儿童的问题。全国留守儿童人数约5800万,14岁以下的约为4000万。由于父母一方或双方外出打工,他们的情感教育缺乏应有的家庭氛围。于是,安全、情感危机、心理等一系列问题也日益突出。大多数留守子女有着孤独、寂寞、性格暴躁、自闭等心理问题… ..现在不少农村学生已经学会了吸烟、喝酒、打架、赌博、沉迷于上网等不良习惯,甚至还走上了违法犯罪的道路。对那些独自守侯在家门口,静静地期待着父母回来的留守子女来说,他们的童年是浸满思念与孤独的。留守儿童的现状,或者说父母外出务农的问题在段时间无法去解决,这是个历史问题,也是个社会问题。但是我们仍然有我们能够去做的,那就是去了解、关注留守儿童,给予他们爱与希望。我国留守儿童问题分析:一:我国留守儿童现状: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持续发展,越来越多的农村剩余劳动力外出务工,一大批未成年的孩子被留在家里,由此出现了一个新的特殊儿童群体——留守儿童,且这个群体的人数正在不断扩大,成为一种比较普遍的社会现象。根据中国妇联发布的《全国农村留守儿童状况研究报告》以及中央教科所“中国农村留守儿童问题研究”小组抽样显示,全国留守儿童人数约5800万,其中4000多万年龄在14周岁以下。农村留守儿童多数集中在中西部人口大省,如劳务输出大省四川,在调查中发现,一般农村学校,农民工留守子女的比例达到70%,个别地方甚至达到了85%。比如阆中市各级各类学校在校学生10.4万人,其中留守学生7.8万人,占学生总人数75%[4]。重庆市的留守儿童数量也很多,农村留守儿童约有85万人,占全市中小学生总数的22.3%[5]。各调研小组数据显示:从农村留守儿童的绝对数量看,巴南区约1.2万名,涪陵区超过2万名,万州区约6万名;从农村留守儿童在义务教育阶段学生所占比例看,巴南区约为15.4%,涪陵区约为35.2%(有的学校接近50%),处于库区腹地的万州区比例更高,个别学校甚至超过70%①。农村留守儿童群体是我国农村大量剩余劳动力向城市转移过程中所带来的附属产物。由于现阶段我国农村经济发展水平较低、社会保障不健全等客观因素的存在,加上长期缺少父母的关爱及有效的教育、引导和管理,留守儿童往往在心理上产生一种不适应感,严重的则会导致心理畸形发展并在行为上表现出不同程度的失范和越轨现象,出现一定的“留守儿童综合症”,如厌学情绪增加、学习成绩下降、性格孤僻、遇到小事易走极端等。部分孩子存在任性、孤僻、冷漠、忧郁多疑、不讲文明礼貌、合作意识差、上进心差等多方面的性格缺陷和不同程度的心理障碍。他们正处于成长发育的关键时期,却无法充分享受到父母的关爱和引导,他们过早地体会到生活的辛酸和压力,面临着人身安全、身心健康、受教育等多方面的隐忧。二:农村留守儿童存在的相关问题1.心理疾病患病率高。 由于长年远离父母,留守儿童缺乏基本正常的情感交流和沟通,患心理疾病的几率高。据调查,农村小学四、五年级学生心理问题总检出率为17.58%,高于全国平均水平(据一次全国22个省市的调查,少年儿童的心理健康问题检出率为6.32%~16%[1])。留守儿童年龄幼小就离开父母,父母关爱严重缺失,尽管有些是爷爷奶奶或亲朋监管,但毕竟是与父母亲疏不同,遇到一些麻烦就会感觉柔弱无助,久而久之变得不愿与人交流,性格内向。在调查中发现,有21.1%的外出务工父母一个星期左右和孩子联系一次,34.1%的一个月联系一次或很少联系。很多父母半年以上回家一次,有的甚至几年不回家,这种长期的父母分离导致孩子自卑封闭,逆反心理严重。一、 性格柔弱内向。留守儿童年龄幼小就离开父母,父母关爱严重缺失,尽管有些是爷爷奶奶或亲朋监管,但毕竟是与父母亲疏不同,遇到一些麻烦就会感觉柔弱无助,久而久之变得不愿与人交流,性格内向。在调查中发现,有21.1%的外出务工父母一个星期左右和孩子联系一次,34.1%的一个月联系一次或很少联系。很多父母半年以上回家一次,有的甚至几年不回家,这种长期的父母分离导致孩子自卑封闭,逆反心理严重。二、自卑心理障碍。儿童大都具有攀比心理,具有强烈的的自豪感,而父母不在身边他们就好像失去了坚强的依靠和保护,因此和有父母在身边的孩子相比容易产生自卑的心理障碍,有的甚至自暴自弃,丧失信心,学习上不求上进。据调查,仅有15%的孩子能够自觉学习,大多数孩子需要在督促下学习。还有不少孩子上网成瘾,荒废学业,义务教育没有完成就流落社会。三、寂寞无聊心理。父母的外出使孩子在家里感到空落,感到寂寞,进而产生心理骚动和抑郁等问题。一位初三的女生在日记中这样写道:“妈妈,你知道吗?自从你和爸爸还有弟弟走后,我一个人在家里由多么的寂寞,有多么的伤心。自从你们走了以后,我几乎没有笑过,多么怀念以前我们在一起的时光。”这种寂寞的心理必然导致精神上的空虚,进而导致行为上的出格。四、盲目反抗和逆反心理。留守儿童因为缺乏保护而总觉得别人会欺负他,一点小事就会计较当真,与人交流时充满警惕甚至是敌意。对老师,临时监护人的管教有比较强的逆反心理。调查显示,54%的留守儿童和他们的临时监护人有矛盾,其中15%经常有。53%的留守儿童表示学习上遇到困难感到无助。39%的留守儿童表示曾经受到同学的欺负。五、产生怨恨父母的心理。少数孩子不理解父母,认为家里穷,父母没有能耐,才外出打工,由此产生怨恨情绪,有的孩子在父母回家后疏远父母,和父母产生情感隔膜,甚至怨恨父母无情。2.易受社会不良风气影响因为脱离父母的监管、引导,留守儿童极易流入一些社会闲杂人群中,形成不良的行为习惯。据公安部的调查:全国未成年人受侵害及自身犯罪的案例大多数在农村,其中大多数又是“留守儿童”。福建省一些地方派出所的数据显示,在因打架斗殴、小偷小摸等行为被送到派出所的孩子中,有60%是留守孩子。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中国农民工子女问题课题组向北京市科协提交的“七大”提案《关注农民工子女心理健康》显示:“留守儿童”犯罪率增长到总数的60%。3.学习自觉性的差留守儿童在最重要的成长阶段得不到应有的关心和照顾,导致一部分儿童行为习惯较差,上课注意力不集中,作业不及时完成,不配合学校教育。4.安全与监护情况堪忧80%以上的留守儿童由祖父母隔代监护和亲友临时监护。监护状况不佳,易受意外伤害。儿童本身自我保护意思淡薄。5.留守儿童性知识的安全教育缺乏。留守儿童们也很难懂得青春期自我保护意识。很多孩子受到性侵害不能及时得到父母帮助,极易酿成严重后果,建议政府和社会高度重视农村留守儿童特别是留守女孩的性安全教育,保护他们的合法权益,让他们在亲人般的关爱中健康成长。” 6.交通情况不佳山区地处偏远,居住地与学校之间距离遥远,没有或少有交通工具接送儿童上学放学。7.农村留守儿童在校率低。中国留守儿童约5800万人,中国人民大学人口与发展研究中心的研究显示,进入初中阶段以后,农村留守儿童在校率大幅度下降,14周岁留守儿童的在校率仅为88%。产生这一现象的原因还有很多:一方面是留守儿童多为祖父母隔代监护和亲友临时监护,年事已高、文化素质较低的祖辈监护人没有足够能力辅导和监督孩子学习。二是家庭和学校监护不力,导致相当数量的留守儿童产生厌学、逃学、辍学现象。三是农村的办学条件、师资力量、教学理念存在局限与制约,针对留守儿童的需求提供特殊有效的教育和关爱不够,学校与家庭之间缺乏沟通。三:对策与展望为留守儿童创造良好的成长环境,让这些孩子与城市、农村的同龄人享受同样的蓝天和一样的阳光,是我们营造和谐社会的一个重要指标。留守少年儿童的问题,已经引起了政府和社会的高度关注,全国各地方,尤其是流出人口多的地区,都在探索和行动。“留守少年儿童关爱工程”、“临时父亲”或“临时母亲”、“亲情热线电话”的出现;心理教育辅导课程的开设;为留守孩子组织的各种集体活动;同伴教育方式普遍推广,即任课教师有意识地把留守儿童和非留守儿童结成互助对子,通过课堂讨论、课外活动、家庭作业等情景设计和实践,让他们相互帮助,达到减轻留守儿童心理压力的目的但我们应该看到,由于留守儿童教育问题具有长期性、广泛性的特点,解决留守儿童问题又必须依赖经济社会发展和突破体制障碍,所以目前在关爱留守儿童方面所做的工作还存在很多问题,主要表现为上层关注多,基层措施少;专家呼吁多,部门落实少;局部活动多,整体受益少;短期工作开展多,长效机制跟进少。总之,留守儿童问题是一个综合性问题,既牵涉到教育方面,也关乎心理、社会、法律、经济等方面。这些问题如果不能得到及时的解决,影响的不仅仅是孩子的成长,同时也影响到他们的父母能否在外安心的工作,更远的会影响到社会的安全和稳定。因此,农村留守儿童教育及成长的根本出路就在于全社会能认识到这一问题的严重性和重要性,从而使大家自发自觉的来关爱、帮助、支持留守儿童,提高农村教育水平,为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创造一个良好的社会环境,让祖国的花朵饱含着生机,期待着怒放的那一天。。 陕西歧山县凤呜镇孝子陵初级中学初一学生王海红由于父母长期在外打工,只能常年和奶奶生活在一起。    重庆市荣昌县清升镇中心校的留守学生一元钱左右就可以在镇政府吃上“搭伙饭”。主要参考文献: 《中国教育报》〈〈中国民工调查〉〉隋晓明主编  群言出版社〈〈中国社会与中国研究〉〉周晓虹主编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中国国力报告〉〉武建忠中国时代经济出版社转贴《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研究报告》,《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3月第34卷第2期,作者刘明华、李朝林、刘骁畅。相关政策连线:一:国家政策:针对留守儿童问题,中央和地方出台了不少的规定和办法,如:“一帮一”、“手拉手”、“特别关爱”、“结对帮扶”、“共享蓝天”、“关爱行动”、“寄宿制工程”、“心理阳光工程”、“代理家长制”、“留守儿童之家”、“爱心爸爸”、“爱心妈妈”、“四老”家长培训班等。在全国政协召开的“关于农村留守儿童问题亟待解决”提案办理协商会上,政协委员呼吁构建留守儿童政府支持、家庭监护、学校教育、社会帮扶、亲情关护的网络,给留守儿童以持久、温暖的关爱。二:我市及我校政策就重庆市而言在全市开展大学生“六个一”社会实践活动。其中包括到农村“三进三同”一个月以及撰写一篇有价值的社会调研报告。“六个一工程” ,其重点不仅在于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也不仅仅是锻炼学生的意志;而是培养一代新人,重塑社会主义主流价值观,增强民族凝聚力的明智决策,具有深远的时代意义和战略意义。重庆医科大学作为新时代重要教育阵地之一,积极响应,组织多支进乡队伍,其中临床第一学办组织的暑期“大学生香楠支教活动”通过深入重庆市彭水县香楠村,切身体会农村生活,帮助农村儿童,收集了大量的生活资料,同时锻炼了自身的毅力和品质。切实推行“三“六个一”大学生实践工程,获得了互利的双边效应。那么在重庆市彭水县香楠村,支教老师和那里的儿童都发生了怎样的故事。那里的农村现状又是怎样的呢?我们又从这么多的故事中获得了什么呢?下面,让我们带领大家走进重庆市彭水县香楠村的小路,前往乡村的深处,感受这些不得不说的事儿吧。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