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视角下中西翻译标准的对比new

哲学视角下中西翻译标准的对比new

ID:34416717

大小:197.89 KB

页数:3页

时间:2019-03-05

哲学视角下中西翻译标准的对比new_第1页
哲学视角下中西翻译标准的对比new_第2页
哲学视角下中西翻译标准的对比new_第3页
资源描述:

《哲学视角下中西翻译标准的对比new》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2008年6月June.2008长沙铁道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第9卷第2期Vol.9No.2X哲学视角下中西翻译标准的对比1,21刘峥,张峰(1.中南大学外国语学院,湖南长沙410075;2.长沙环保职业技术学院,湖南长沙410004)摘要:中国传统翻译标准和西方翻译标准之间存在很大差异。除了中英文本身语言形式上的差异以及概念表述方式等影响因素外,中西方哲学观念上的不同也是造成翻译标准差异的一个深层原因。本文对中西哲学与翻译标准之间的关联以及对翻译标准的影响进行初步探讨。关键词:翻译标准;哲学;差异从中国传统的翻译标准和西方的翻译标准比较来看,中准。认识主体先要求助于内心,感知内心之理,

2、然后再感知外国的翻译标准具有笼统、高度抽象的特征。具体表现在可以物,即认知客观世界,进而形成“天人合一”的认识格局。用几个字便能能概括出翻译标准的丰富内涵,例如“信、达、由上述可知,中国哲学形成了以“道”为元范畴的本体论。雅”“;神似”和“化境”。这些标准大多是翻译家的经验的总其特点有二。首先,本体论的范畴形成源自经验事物,是通过结,带有很强的主观色彩。由于没有条分缕析的论证,因而很“援物类比”而非依靠形式逻辑的演绎推理上升为普遍性范难对这些标准进行准确的把握。而西方的翻译标准,无论是畴。其次,本体论具有浓厚的人本色彩和知行合一的趋向。语言学派还是文艺学派,它们都有较系统的理论作为支撑,

3、并具体表现在注重自身的原始体验,而非借助外界的工具来理借助概念和逻辑进行论证。因此体现出一定的客观性和科学解客观世界。从本体论的“贵无尚虚”的主张可以看出,古代性。这些不同点的深层原因,可以在中西哲学上找到依据。哲人提倡一种对人生和世俗的超越,以及精神对形体的自由,一、中国翻译标准背后的传统哲学主张人要保持内心的虚静,先认识自己再感知外物把握客观(一)中国经典哲学规律,只有持此心态才是人们认识外部世界的必由之径。本体论是哲学的出发点和赖以发展的基石。中国传统哲中国传统哲学的认识论也有自身的特点。认识论是研究学的本体论是以“道”这个范畴为基础展开的。按照儒家对道认识自身的发展过程及其规律,

4、它离不开主客体关系的讨论。的观点,道就是礼仪仁教之道。道家的老子认为“:道者,万物“中国传统哲学认识论的主客关系凝结在‘心物’这对范畴[2]之奥”。《老子》第六十二章按照老子的观点,道是万物之母。中”。在中国传统哲学中,心物范畴之内涵,随历代哲人提由此可以看出“,道”是直接由具体的实物中凝练抽象出来的出不同的命题而相继演化。在本体论上,心与物指主题与认哲学概念。也就是说,道这个概念来自于实体。反过来“道”识客体之间的关系;因此在心物关系中,心呈现出认识主体、是抽象的具有普遍性特点的概念,用于对实际事物的直述和主体属性的身份,而物具有外在客体对象性客体属性的身份。说明。由于“道”这个范畴与

5、实体的紧密联系,它本身不是脱当然心不具备思维能力,而具备思维能力的是大脑。当时古胎于纯粹的形式逻辑,也没有以逻辑范畴的模样出现,因此它代哲学家却是选择了心为认识主体,人们是无法选择历史的。没有脱离实体,和其它概念之间不存在纯形式上的逻辑种属中国传统哲学认识论的代表是儒家认识论。主要以探求包涵关系或其它逻辑关联。从范畴的角度看“,道”属于元范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自身的道德伦理和谐为实用目的。畴,具有抽象性、统摄性和衍生性。而且中国哲学家往往也出来自道德家。因此,中国传统哲学在中国哲学中“,本体”始终是一个经验性的隐喻(empiri2认识论显现出一种道德型认识论的特色。中国传统哲学认知c

6、almetaphor)许慎在《说文解字》中云“:木下曰本,目上为末”。论把道德伦理客体包括人在内的伦理化客体作为认知对象。“体”在古代有两重含义,一是被古代哲人喻指仁义之性。二从中国传统认识论来看,人自身既是主体又是客体。人虽然是指人体十二部分之总称。中文里“,本”与“体”连用表示事变成了客体,但并不能改变它原来是主体的性质。因而在中物形而上之最根本性质。在学界一般与西方的“ontology”对国传统哲学认识论中,主客体之间有一种割不断的同一关系。应。二者在各自文化中均代表形而上的最大普遍性。日本学者思田章认为“东方哲学着重于直观的思考,把个人、中国哲学本体论崇尚“无”与“虚”。这主要体

7、现在两方自然和社会作为整体和统一体系来考察,因而注重内向的、无[3]面。一是对世界本原的探讨,从老子提出的命题“有生于无”我的、柔和的、精神的、协调的和情绪的感情及冥想。”可以看出,老子把恒常、绝对之无视为哲学逻辑结构的最高范中国哲学的认识论不仅探讨了主客体之间的关系,而且畴,并以此为基础对有无这对概念作了辩证思考。因此“老子也就联系主客体之间的中介进行了论述。因为语言是主体理[1]把客观精神世界视为世界的本体”。其二是,主张“虚静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