斑驳病kit基因突变位点与临床表型相关性的研究

斑驳病kit基因突变位点与临床表型相关性的研究

ID:34358571

大小:5.33 MB

页数:53页

时间:2019-03-05

斑驳病kit基因突变位点与临床表型相关性的研究_第1页
斑驳病kit基因突变位点与临床表型相关性的研究_第2页
斑驳病kit基因突变位点与临床表型相关性的研究_第3页
斑驳病kit基因突变位点与临床表型相关性的研究_第4页
斑驳病kit基因突变位点与临床表型相关性的研究_第5页
资源描述:

《斑驳病kit基因突变位点与临床表型相关性的研究》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南方医科大学2010级硕士学位论文斑驳病K/T基因突变位点与临床表型相关性的研究RelationshipbetweensiteofK/Tmutationandclinicalphenotypeonpatientswithpiebaldism一一一一^课题来源:广东省科技计划项目(20128032000013)学导专培所位申请师姓业名养类人李喜英名邓伟平主任医师称皮肤病与性病学型学术型养层次硕士在学院第二临床医学院2013年05月29日广州硕士学位论文斑驳病K/T基因突变位点与临床表型相关性的研究硕士研究生:李喜英指导教师:邓伟平摘要斑驳病(piebald

2、ism)是一种先天性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性皮肤病,为单基因遗传。临床主要表现为皮肤白斑,全身各个部位皮肤均可累及,在白斑及正常皮肤可见过度色素沉着斑或咖啡斑。斑驳病患者多于出生时即可见白斑,幼年期白斑的分布及形状逐渐趋于稳定,并不再发生变化。组织病理学显示白斑部位黑色素细胞完全缺失。目前研究表明斑驳病与K/T基因突变和SLUG基因缺失相关。K/T基因的作用是编码一种细胞表面受体,即酪氨酸激酶(receptortyrosinekinase,RTK),是一个包含976个氨基酸的多肽链,其由细胞外的配体结合位点、一个短的信号跨膜区和细胞内位点(包含两个RTK活性部

3、分)3部分组成,属于RKT家族成员中的第三类型。K/T受体的配体是肥大细胞/干细胞生长因子。K/T受体依赖配体结合的信号传导是由配体与受体和细胞内酪氨酸激酶位点形成二聚体后实现的。K/T基因突变导致受体酪氨酸激酶功能下降或失活,信号传导功能受损,胚胎发育期成黑素细胞的增殖和迁移发生障碍,从而导致斑驳病的发生【l】。另外,Sanchez.Martin[2J在2003年证实了SLUG基因是斑驳病的另一个致病基因。编码蛋白为SLUG蛋白,又称锌指神经嵴转录因子,由5个锌指结构组成,是锌指蛋白基因家族的一员。SLUG基因在胚胎期神经嵴衍生的细胞发育中起重要作用,

4、可调节表达K/T神经嵴细胞的迁移,从而影响黑素细胞的发育。摘要据统计,大约75%的斑驳病患者是由K/T基因突变引起。融chard【1】研究表明K/T基因突变位点与临床表型存在着密切的关系,发生在K/T基因不同位点的突变将导致不同的临床表型。根据不同K/T不同位点发生的突变,可将临床表型分为轻中重三型。K/T基因细胞内酪氨酸激酶活性区域发生的突变,主要是错义突变,导致氨基酸替换,形成异常的K/T受体蛋白,导致重的临床表型。这是因为细胞内酪氨酸激酶活性部位发生杂合突变的患者,1/4的二聚体是由异常K/T受体蛋白组成,1/2的二聚体由一个正常的K/T受体蛋白和

5、一个异常的K/T受体蛋白组成,这两部分二聚体都是无活性的,而只有当两个正常的K/T受体蛋白形成二聚体时,才具有活性。因此,杂合突变的的患者75%RTK二聚体功能失活,临床上表现为重型⋯。细胞外配体结合域编码序列的突变导致无功能的受体K/T蛋白的产生,杂合突变的患者仅有1/2的K/T受体蛋白正常表达,这会导致K/T受体依赖的信号转导通路出现剂量不足的效应,表型较轻【l】。而发生在横跨膜区附近的突变,可能是移码突变或剪接位点突变,导致翻译提前终止,产生截短的或不完全的K/T受体蛋白,异常的K/T受体蛋白仍能与配体结合形成二聚体,这对正常的K/T受体蛋白有抑制

6、作用,但是这种异常受体形成的二聚体不稳定,杂合突变患者RTK二聚体的活性在正常范围的1/4.1/2之间波动,导致临床表型介于轻型与重型之间,临床表现为中型【lJ。斑驳病K/T基因突变位点与临床表型存在着复杂的关系,但目前国内对斑驳病的研究甚少,国内尚未开展斑驳病K/T基因突变位点与临床表型关系的研究。国人斑驳病患者K/T基因的突变热点,及其与临床表型的关系是否与国外文献报道相一致,目前尚不清楚,有必要对其进行研究。鉴于目前尚无根治本病的方法,鉴定致病基因是进行产前诊断、基因治疗的必经之路。本实验的目的旨在对所收集家系成员进行K/T基因突变检测,并分析其与

7、临床表型的关系。本次实验收集了2个家系,疾病经由广东省人民医院皮肤科医生诊断,收集的家系1成员共12人,其中患者5人;家系2成员11人,其中患者9人。诊断标准主要根据患者特有临床表现先天性额前中央白斑,躯干、四肢白斑,白斑的形状及分布不随年龄的增长而改变,另外家族遗传信息,最后确诊为斑II硕士学位论文驳病。经知情同意后,采集患者、家系中绝大部分正常成员及50例健康对照外周静脉血,基因组DNA提取;设计引物,覆盖了K/T基因的全部编码区和外显子.内含子交界区;利用PCR技术扩增出上述区域;将PCR扩增产物电泳、纯化后送至上海生工生物工程技术服务有限公司进行

8、正反向测序(采用ABI.PRISM3730测序仪进行直接测序,测序试剂为BigD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