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34354450
大小:314.01 KB
页数:20页
时间:2019-03-05
《磨砺思维绽放火花》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磨砺思维绽放火花——提高高三理科班学生作文思辨能力的实践研究萧山三中陈敏摘要:高考语文《考试大纲》对写作有明确的要求:即作文要“深刻,透过现象深入本质,揭示事物内在的因果关系,观点具有启发性”;“有创新,见解新颖,材料新鲜,构思新巧,推理想象有独到之处,有个性色彩。”而浙江省“高考质量评价课题组”在谈到高考作文命题特点时也强调:“加大试题的思维含量、考查学生的思维品质和思维能力将是今后高考作文试题命题的发展趋势。”实际考试试题正是如此。浙江省自主命题以来的作文试题始终不离考查学生的思维品质和思维能力。然而,缺乏思辨
2、性又正好是考生作文的通病,更是理科考生的“致命伤”。笔者针对这一情况,利用积累、引导、仿写、评析和合作等五个实施策略,经过几年的时间,从五方面进行了实践与研究,即审题立意时的思辨,作文选材时的筛选,作文表述时的逻辑及不同文体(议论文、记叙文)的表达来训练学生,以期提高学生的思辨能力。让他们在作文中绽放出思维的火花。关键词:理科生高考作文思辨能力强化训练问 题 缘 起一、作文命题,注重思辨高考语文《考试大纲》对写作有这样几条要求特别醒目:作文要“深刻,透过现象深入本质,揭示事物内在的因果关系,观点具有启发性”;“有创
3、新,见解新颖,材料新鲜,构思新巧,推理想象有独到之处,有个性色彩。”可见,高考作文对考生在思维能力方面有较高的要求。“加大试题的思维含量、考查学生的思维品质和思维能力将是今后高考作文试题命题的发展趋势。”这是浙江省“高考质量评价课题组”有关负责人在展望高考作文命题趋势时对广大一线教师做的强调和提醒。就作文的命题来说,作文的话题无非是三大类永恒的话题。一是“变”的话题,二是“爱”的话题,三是“选择”的话题。物质世界事物运动的永恒决定了“变”的话题的永恒性;生存的高尚美德与和谐发展决定了“变”的话题的永恒性;生存的需要
4、与认识世界客观规律的出发点又决定了“选择”话题的永恒性。纵观浙江省自主命题以来的六次高考作文题,命题立意虽然与时俱进,仍不脱离上述三个方面。而这些作文一旦让思辨参与其中,立即就能绽放出思想的火花,就能增强作文的深刻性、思想性、新颖性。例如,2004年的话题“人文素养与发展”,它在立意上就要求考生从精神与物质的关系的角度思维构思;2005年的话题“一枝一叶一世界”,虽说极富文采,但在思维上也要求考生能从小与大、微观与宏观的层面进行辨证思考;2006年的话题“生有所息/生无所息”,这更是明显的对立性话题,要求考生能就某
5、一问题从不同角度来分析;2007年的话题“行走在消逝中”,也同样诗意地要求考生从“变”的角度用发展的观点看世界;2008年的命题作文“触摸都市/感受乡村”和2009年的新材料作文“绿叶对根的情意”,如果考生只是就事论事泛泛地叙述,不善于透过现象深入本质,或不去揭示“爱”的本质及内在的因果关系,那么分析就不可能到位,论述就会浮泛,思想就容易浅薄,作文就难以出彩。从这里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高考作文命题的思辨性特点。20总之,考查同学们的思辩能力,尤其是辩证分析的能力,一直就是作为选拔性考试的高考作文命题不变的主线,而且愈
6、到现在,趋向愈加突出。因此我们应该注重学生思辨能力的培养。二、扬长避短,立足思辨虽说语文是文理科高考必考科目,但许多理科班的学生有意无意地把这门科目当作“文科”,在日常学习中不重视它。等到高考复习甚至到了正式高考,发现自己在这方面的缺陷,为时已晚,乃至抱憾终生。然而理科班的学生学习语文又有着很大的潜力。原因有二:其一,理科班的学生会动脑,肯动脑,他们有着思考数学,思考理综的头脑与方式,已有了初步的思辨能力;其二,理科班的学生在语文学习上花的时间很少,不足数学的一半,理综的三分之一,但也考出了一百分左右的分数,如若再
7、多花点时间,那一定会有很大的提高。缺乏思辨性是高考作文的通病,更是理科考生的致命伤,因为他们进入高三后政治课涉及的哲学思想不再是考试内容,以致被许多学生遗忘、抛弃,不会自觉地运用在作文分析中。在他们的作文内,对一个问题的分析,总是只看到表面现象就断然下结论,不去分析事物内部的因果联系,只知道是什么,不去思考分析为什么、怎么办,使得所写的文章停留在“是什么”上,忽视在“为什么”、“怎么办”上的深入开掘,缺乏逻辑和思辨性。理 论 支 撑什么是思辩?思辩在哲学上是指运用逻辑推导而进行纯理论、纯概念的思考。高考作文的“思辩
8、”当然不是指这种含义。我们通常所说的“感悟思辩,深刻透彻”是指作文时把有所感触而领悟到的东西,经过认真的思考、辨析,能深刻透彻地理解事物的本质,并最终上升到哲理的高度。具体表现为三点:其一,全面地看问题,避免片面地看问题;联系地看问题,避免孤立地看问题;发展地看问题,避免静止地看问题。其二,要注意现象与本质的关系,要能够揭示问题的原因,我们不要仅仅停留在表面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