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都的秋--导学案-常娥-教师版

故都的秋--导学案-常娥-教师版

ID:34320929

大小:39.00 KB

页数:2页

时间:2019-03-05

故都的秋--导学案-常娥-教师版_第1页
故都的秋--导学案-常娥-教师版_第2页
资源描述:

《故都的秋--导学案-常娥-教师版》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故都的秋》导学案(教师版)---高一语文组常娥【学习目标】1、领悟作家内心的独特感受,欣赏大自然的优美景致;2、品味诗一般的语言、意境,品鉴情景交融的表现手法。【预习案】1、作者简介及写作背景。郁达夫(1896—1945)中国现代著名小说家、散文家、诗人,浙江省富阳人。郁达夫三岁丧父,自1913年始留学日本10年,饱受了屈辱和歧视。1922年回国后,一方面在大学任教,一方面搞创作,是“创造社”的重要成员。1930年参加中国左翼作家联盟。抗日战争爆发后,积极投入抗日救亡运动。家庭的变故、国家的现状,激起了作者无限愤慨,后流亡苏门答腊,仍坚持抗日战争。因精通日语被迫做过日军翻译

2、,其间利用职务之便暗暗救助、保护了大量文化界流亡难友、爱国侨领和当地居民,1945年9月被日本宪兵秘密杀害,终年49岁。1952年经中央人民政府批准,追认为革命烈士。在个人的性格方面,他抑郁善感;在文艺观和审美追求上,提倡静的文学,写的也多是“静如止水似文学。”主要作品有处女作短篇小说《沉沦》(1921年)、小说《春风沉醉的晚上》(1923年)和《薄奠》(1923年)等,作品风格清新,抒情浓烈,有感伤情调,有时流露出颓废色彩。夏衍先生曾说“达夫是一个伟大的爱国者,爱国是他毕生的精神支柱。”;胡愈之先生曾作这样的评价:“在中国文学史上,将永远铭刻着郁达夫的名字,在中国人民反法西

3、斯战争的纪念碑上,也将永远铭刻着郁达夫烈士的名字。”本文写于1934年8月,由于国民党白色恐怖的威胁等原因,郁达夫从1933年4月由上海迁居杭州,在杭州居住了近三年。在这段时间里,他思想苦闷,创作枯竭,过的是一种闲散安逸的生活。“在家吃点精制的菜,喝点芳醇的酒,睡睡午觉,看看闲书,不愿意将行动和平时有所移易;总之是懒得动。”(引自郁达夫《住所的话》)在这二三年间,郁达夫的确花了很多时间到处游山玩水,写了许多游记,这是他在这段时间创作的主要收获,为我国现代游记的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1934年7月,郁达夫“不远千里”从杭州经青岛去北平,再次饱尝了故都的秋“味”,并写下了优美

4、的散文《故都的秋》。v中国的大都会,我前半生住过的地方,原也不在少数;可是当一个人静下来回想起从前,上海的闹热,南京的辽阔,广州的乌烟瘴气,汉口武昌的杂乱无章,甚至于青岛的清幽,福州的秀丽,以及杭州的沉着,总归都还比不上北京——我住在那里的时候,当然还是北京——的典丽堂皇,幽闲清妙。v五六百年来文化所聚萃的北平,一年四季无一月不好的北平,我在遥忆,我也在深祝,祝她的平安进展,永久地为我们黄帝子孙所保有的旧都城!——郁达夫《北平的四季》2、阅读全文,借助课下注解和工具书,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混混沌沌()潭柘寺()落蕊()一椽破屋()廿四桥()房檩()颓废()鲈鱼()槐树(   

5、  ) 扫帚(    ) 蟋蟀(     )  嘶叫(    )  平平仄仄(    )  普陀寺(    )  譬如(     )    鲈鱼(     ) 3、熟读全文,体会本文的感情基调,从而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课上请同学朗读你最喜欢的一段。【课堂案】1、释题:题目是文章的线索,其中“故都”明确了,“秋”明确了。为什么不用“北平的秋”代替?课堂小记:“故都”两字指明了描写的地点,既含有一种文化底蕴又含有深切的眷恋之情。“秋“确定了描写对象,与故都结合在一起,暗含着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相融合的一种境界,题目明确而深沉。“北平的秋”则没有这样的效果。思路归纳:题目是线索,看好题

6、目是否贯穿全文,是否能表达出特别的含义或情感。2、郁达夫是从哪个角度写秋的?(有人写秋声,有人写秋形、秋色,他写的是什么?)在作者的笔下,“故都的秋”具有什么样的特点?(请找出文章的文眼)课堂小记:秋味:清、静、悲凉。文眼:北国的秋,却特别地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思路归纳:寻找关键性的语段,一般为总括全文的语段,在文章开头或结尾。3、课文为什么不写火一般的香山红叶,明镜似的昆明湖水,对陶然亭的芦花、钓鱼台的柳影等极具北京秋景特色的画面也一笔带过?课堂小记:作者所处的社会环境,在他内心投下了忧虑和冷落的阴影,他追求“清”“静”,并笼罩着淡淡的“悲凉”。正因为这样,他言下的秋

7、味、秋色和秋的意境与姿态,自然也笼罩了一层主观感情色彩。文章不写富有“暖色”的香山红叶,也不写游人如织的颐和园,而写“租人家一椽破屋来住着”,“在破腰壁中,静对着”蓝色的牵牛花。文章紧扣“清”“静”“悲凉”这三个带文眼性的词,来描写景物的特点。陶然亭的芦花、钓鱼台的柳影等景物并不符合文章的感情基调,所以作者一带而过。思路归纳:分析景物特点,分析文章中心。(注意:选材要围绕中心)4、3-11自然节写了故都秋天的哪些风物,试以3、4自然节为例说说这些画面是如何体现文眼的?课堂小记:牵牛花、槐蕊、秋蝉、秋雨、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