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都的秋导学案2

故都的秋导学案2

ID:32562102

大小:62.80 KB

页数:4页

时间:2019-02-12

故都的秋导学案2_第1页
故都的秋导学案2_第2页
故都的秋导学案2_第3页
故都的秋导学案2_第4页
资源描述:

《故都的秋导学案2》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应用文档-天天文库

1、故都的秋导学案教学目标:1、感知作家独特的视角,领悟情景交融的表现手法2、引导学生对故都秋景的特点进行分析教学重点:1、体会故都的秋的“清”、“静”、“悲凉”的特点;2、掌握文章以情驭景、以景显情、情景交融的写法教学难点:把握文中的意蕴和情味一、课堂预习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混()沌潭柘()寺一椽()破屋驯()鸽落蕊()耗()子平仄()椭()圆颓()废廿()四桥2、解释下列词语⑴混混沌沌:形容糊里糊涂、无知无识的样子⑵不能自已:不能控制自己的情绪和行为3、解题“故都”两个字指明描写的地点,含有深切的的眷念之意,也暗含着一种文化底蕴;“秋”字确定

2、描写的内容,与“故都”结合在一起,暗含着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相融合的一种境界4、介绍作者生平及写作背景:郁达夫(1896─1945)现代作家浙江省富阳人1913年留学日本,曾广泛涉猎外国文学,深受近代欧洲、日本各种社会思潮和文艺作品的熏陶1922年回国,从事文学创作活动,与郭沫若、成仿吾等组织了“创造社”,1930年参加中国左翼作家联盟抗日战争爆发后,赴武汉投入抗日救亡活动,后流亡到苏门答腊,坚持抗日斗争1945年9月被日本崐宪兵秘密杀害主要作品有短篇小说《沉沦》、《春风沉醉的晚上》、《她是一个弱女子》、《薄奠》、《出奔》、《茫茫夜》等写作背景:

3、1934年4月,由于国民党白色恐怖的威胁等原因,他从上海迁居到杭州,这段时间里,他思想苦闷,创作枯竭,过的是一种闲散安逸的生活,并花了许多时间到处游山玩水,写下许多记游散文,1934年7月,中国大地连年混战就,民不聊生,郁达夫本人也居无定所,颠沛流离,饱受人生愁苦和哀痛作者“不远千里”,从杭州经青岛去北平,再次饱尝了故都的“秋味”,于是写下了本文二、学生合作探究,小组讨论,整体把握阅读1、2、13、14段,回答:⑴、故都的秋有什么特点?可是啊,北国的秋,却特别地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文章的文眼)⑵、郁达夫先生对北平的秋天是什么情感?我的不

4、远千里,要从杭州赶上青岛,更要从青岛赶上北平来的理由,也不过想饱尝一尝这“秋”,这故都的秋味”他为赏秋不辞辛劳,可见爱秋之切!最后一段:“秋天,这北国的秋天,若留得住的话,我愿把寿命的三分之二折去,换得一个三分之一的零头”他为这秋色宁愿付出生命的三分之二可见爱秋之深啊!(3)、南国之秋的特点是什么?作者为什么写南国之秋?草木凋地慢,空气来得润,天地颜色显得淡,并且又时常多余而少风对比,突出作者对故都的秋的喜爱阅读课文3—11段,回答:(1)、散文的特点是“形散而神不散”,本文围绕“秋”描写了哪些“形”即关于“故都的秋”的景物?怎样具体体现故都清

5、、静、悲凉的特点的?①、第三段,秋院(小院秋晨)“听得到青天驯鸽子的飞声”以声衬静,以声音反衬了故都的寂静,写出了环境的宁静“细数一丝一丝漏下来的日光”“静对着像喇叭似的牵牛花的蓝朵”写出了心的静“一椽破屋”“破腰壁”写出了境的悲凉②、第四段,秋槐(秋槐落蕊)“像花而又不是花的那一种落蕊,早晨起来,会铺得满地脚踏上去,声音也没有,气味也没有,只能感出一点点极柔软的触觉”视觉、听觉、嗅觉都无从把握,只能通过“一点点极微细极柔软的触觉”来感受那其中的美写出了环境的静,心的静“扫街的在树影下一阵扫后……还觉得有点落寞”看到扫帚的丝纹,让我们仿佛听到了

6、那细微的扫地的声音,在原本繁华热闹的故都,连扫帚扫地这样细微的声音都能听得清清楚楚,正反衬出故都的静寂,写出了环境的静,心的悲凉③、第五段,秋蝉(秋蝉残声)“秋蝉的衰弱的残声”在我国的古典文学作品中,蝉多是哀怨、忧伤、忧愁的象征“衰弱”突出蝉声之小,而着一“残”字,则让萧瑟的气氛笼罩着故都,让人顿生悲凉之感文章所渲染的那种冷清,寂寞的氛围也就不言而喻了这里用反衬的手法,以有声写无声,以动写静,写出了故都秋的静和悲凉的特点④、第六至十段秋雨(秋雨话凉)“那灰沉沉的天底下,忽而来一阵凉风,便息列索落的下起雨来一层雨过,云渐渐地……”写出了环境的静,

7、悲凉“息列索落”这个拟声词写出了秋雨的静,不喧闹,不缠绵;雨后“云渐渐地卷向了西去”,一个“卷”写出了秋雨经过之快几句话活灵活现地写出了秋雨忽来忽去、干脆利落的特点⑤、第十一段,秋果(胜日秋果)“像鸽蛋似的着枣子颗儿,在小椭圆形的细叶中间,显出淡绿微黄颜色的时候......”“淡绿微黄”,视觉上给人一种清,静之感总结:和故都的秋景一样也是“清,静,悲凉”的“清、静”既是对客观景物特点的描写和总结,又是作者内心的感受;“悲凉”则更多的是作者的主观感受郁达夫将个人的不幸、现实的动荡、政局的腐败都融入到秋景、秋色、秋声、秋味、秋意里,在作者的笔下景中

8、有情的悲凉,情中有景的落寞的确是“一切景语皆情语”,达到了“物我为一”的境界,这也是这篇散文的魅力之所在这里的秋景与秋声也包含着作者的感情这种通过写景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