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经验的不断积累中建构韦恩图

在经验的不断积累中建构韦恩图

ID:34178793

大小:35.00 KB

页数:3页

时间:2019-03-04

在经验的不断积累中建构韦恩图_第1页
在经验的不断积累中建构韦恩图_第2页
在经验的不断积累中建构韦恩图_第3页
资源描述:

《在经验的不断积累中建构韦恩图》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在经验的不断积累中建构韦恩图——“集合”教学导入的思考与实践杨汛桥镇中心小学邵建峰今天有幸在李国娟工作室上了一节“集合”,上好后在李特的指导下,我对这节课有了不少的想法。下面我就针对自己这堂课的导入作下阐述:一、教师教学之惑“集合”是人教版新教材三年级上册数学广角的内容。其主要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经历韦恩图的产生过程,能借助直观图,利用集合的思想方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并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初步体会集合这种数学思想。从教材的编排意图中,我们可以发现教材注重借助韦恩图表示集合及其运算,帮助学生理解集合的知识,并让学生掌握画韦恩图的方法。虽然学生在以往的学习中已经接触过集合思想,但学生在低年级接触的

2、集合思想更多的是一一对应的思想,对于两个集合间的交集并没有出现过。由此,在教学上让我产生了很多的疑惑。我应该用什么样的教学模具?怎么样导入能够让学生水到渠成的画出韦恩图?二、学生学习之困学生一开始在学习的时候很难想到韦恩图,对于为什么要把具有相同特征的元素圈起来学生更是有些摸不着头脑。如:三(1)班参加语文小组和数学小组的学生名单。语文杨明1刘红2陈东3徐强4马超5  数学马涛6陈东3周晓7杨明1陶伟8李芳9赵军10参加两个小组的一共多少人?教师在黑板上贴上语文组和数学组并贴上相应的学号,问有什么办法可以一眼就可以看出参加语文组和数学组各部分的人数?这个问题相对来讲比较开放,对于学生而言有一定

3、的难度。但从学生解决问题的思维途径来看,很多学生只是机械的停留在表面,对于用韦恩图来表示各部分的人数不知其所以然。三、教师思考之措老教材原来课题叫“重叠问题”而且在三年级下册,现在叫“集合”。比以往数学味更加浓厚。所以我觉得在这节课上必须让学生明白集合的概念,必须让学生自己经历韦恩图的产生。由此,我想到了学生排队的情景,是不是能够与已有的知识经验相结合,建立维恩图的雏形,让学生自然而然的产生韦恩图。四、课堂实践之行师:同学们,今天我们一起来学数学。课件出示并说:亮亮从左数是第5个,从右数还是第5个,这一队一共多少个同学?生:11个。生:12个。生:9个。师:到底是多少个同学?师:怎么有不同的答

4、案,有什么办法可以证明你的答案是正确的?生:计算。生:画图。师: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试试看。这一队到底有几个同学?学生在草稿纸上解决。教师找了个画图的黑板上板演。亮亮生:○○○○●○○○○师:真聪明,他还把亮亮用黑色的圆圈来表示。一块数一数多少人。生数。师:10在哪儿?还10吗?还11吗?说10和11的学生摇摇头。师:谁能够用算式说明9怎么来的?生:5+5-1=9师:在图上找一找,5在哪儿?学生边说教师边在黑板上圈出5○○○○●○○○○(韦恩图雏形的建立)师:这个5在哪儿?再圈出从右边数的5个。师:那为什么要减1呢?生:亮亮被用了两次,所以要减1.设计的意图:让学生通过简单的排队这个生活经验并且联

5、系已有的知识经验感受韦恩图的雏形,为下面的例题埋下伏笔。也为学生自己创造韦恩图打下基础。五、教师教后再思我深知自己在教学中的粗糙,在李特对我这节课的点评中,我也深感李特的智慧。其实,学生出不来韦恩图总是有原因的,只有在学生心目中建立知识结构的雏形,学生才会利用原有的雏形去解决新的问题。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