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诗宋词选读课时复习学案12

唐诗宋词选读课时复习学案12

ID:34124480

大小:56.00 KB

页数:8页

时间:2019-03-03

唐诗宋词选读课时复习学案12_第1页
唐诗宋词选读课时复习学案12_第2页
唐诗宋词选读课时复习学案12_第3页
唐诗宋词选读课时复习学案12_第4页
唐诗宋词选读课时复习学案12_第5页
资源描述:

《唐诗宋词选读课时复习学案12》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应用文档-天天文库

1、教学案课题兵车行第2课时计划上课日期教学目标1、领会诗歌中语句的含义,背诵诗歌。2、理清课文思路,理解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3、体会杜甫诗歌章法严密、整齐之又有变化的特点。教学重难点感悟诗人情感起伏的历程并体会作者满腔郁愤的悲痛之情。一、复习巩固、导入新课二、阅读鉴赏、合作探究(一)分析诗歌的第一段讲授:这首诗的结构方式古称“一头两脚体”。全诗共三段:第一段(即“头”)共6句(按乐句计算,下同),一韵到底;第二、三段(即“两脚”)各14句,并四次换韵。从整体看,节奏整齐而又略有变化。1、 朗读诗歌的第一

2、段,思考:诗歌开篇就呈现出悲惨的送别场面,它是如何描写出来的?明确:一个普通“走”字写出众多“行人”被抓,急促出征,更写出了家人不忍亲人离去,惟恐一去成永别的心情。2、 说说“牵衣顿足拦道哭,哭声直上干云霄”这两句话表达了怎样的内容?在整首诗中有什么作用?关键点拨加工润色明确:表面上写的是生离死别之情,实际上是写人民的怨愤,也表达了反对“开边”政策的情绪。兼有提挈全诗和设置悬念的作用,因为第二三段内容都极深刻地说明了这震天哭声的由来。3、试对“牵衣顿足拦道哭,哭声直上干云霄”进行一定的评析。明确:连续

3、的四个动作,把送行者那种眷恋、悲怆、愤恨、绝望的动作神态表现的细腻入微,诗人笔下,灰尘弥漫,车马人流,令人目眩;哭声遍野,直冲云天,震耳欲聋!集中展现了上万家庭妻离子散的悲剧,也表现了对人民悲惨遭遇的同情,对人民命运的关切。(二)分析诗歌的第二三段1、朗读诗歌的第二段,回答下列问题(1)诗人在第二段中怎样具体陈述“点行频”这一诗眼?诗中从“边庭流血成海水”写到“汉家山东二百州”。这里的写法与上面叙写的一个十五岁出征、四十岁还在戍边的“行人”方法有什么不同?对表现主题有什么好处?明确:以一个十五岁出征,

4、四十岁仍守边的“行人”为例以及描写华山以东田园荒芜的景象证明这一事实。由点到面。从更为广阔的社会背景来揭露“开边未已”给劳动人民所造成的苦难。(2)“边庭流血成海水,武皇开边意未已”,又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明确:对最高统治者的强烈抗议,表达自己的悲愤之情。2、朗读诗歌的第三段,回答下列问题(1)“未休关西卒”的原因是什么?请用原诗回答。“租税从何出?”与哪一诗句照应?诗中这样前后照应,层层推进,其作用是什么?明确:“未休关西卒”的原因是“武皇开边意未已”。“租税从何出?”与前面的“千村万落生荆杞”相

5、照应。这样前后照应可以深刻批判封建统治者长期以来的穷兵黩武,连年征战,给人民造成了巨大的灾难。(2)诗人在诗中说:如今是生男不如生女好。重男轻女,是封建社会制度下普遍存在的社会心理,这里反映出来的是一种不正常的社会心态。诗人描写这种不正常的社会心态的目的是什么?明确:这种反常观念是战祸未已、征兵不断的后果,而不是封建意识的真正改过。(3)文章结尾写到苍苍的白骨、冤鬼的哭诉对全文有何作用?这里采用什么表现手法?明确:哀怨的鬼哭与悲惨的人哭形成鲜明强烈的对照,也呼应开篇,诗人饱满的激情得到充分发挥,唐王朝

6、的罪恶被揭露得淋漓尽致。3、第二三段是课文的主体部分,请划分主体部分的层次,归纳各层大意,并指出其中的过渡句和前后照应。明确:开头两句有承上启下的作用,其中“点行频”为下面叙事的总纲。以下分成五层:(1)第二段的前六句为第一层,叙的是服役时间过长,占去人的大半生,死于边庭者极多。(2)第二段的中间四句为第二层,极言战争造成农村缺乏劳动力,生产凋敝,对农业生产造成的危害。(3)第二段的最后两句用“况复”转而单叙“关西卒”之苦。(4)第三段的前半段写秦兵家庭的困难,和“不重生男重生女”这种社会心理的变化。

7、(5)最后四句道尽战场的惨景,也集中地表达了“行人”和诗人的怨愤。明确:前后呼应的地方(1)第一段以“牵衣顿足拦道哭”写战士家属,颇有生离死别之意,下面就用“边庭流血成海水”“生男埋没随百草”来证明“行人”此去决难生还;(2)第二段以“千村万落生荆杞”“禾生陇亩无东西”写农村生产凋敝,第三段再说“县官急索租,租税从何出”也就显得顺理成章了。4、提问:这首诗的基本结构是,以送别出征战士的场面描写开头,以行人答问为主体。回答下面的问题,体会诗的结构艺术。诗人用怎样的方式将行人答问的内容从个人痛苦经历扩展到

8、全社会?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提示:“君不闻”以下四句的基本内容是什么,跟上文有什么联系,把“君不闻”和“君不见”这两幅画面合在一起说明了什么问题?明确:第一问:用“君不闻”“君不见”开头翻出一层新意。第二问:直接诉诸听者(读者)的良知,既表示了说话人(诗人)感情的急遽上升,又有惊醒听者(读者)的作用。  讲授:前人曾认为这首诗是诗人“托为征夫自(同‘诉’)之词”,用以讥切时政。此说有理。既是“托为”,则所诉也就不限于征夫的个人痛苦经历。“君不闻”和“君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