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现当代文学课程讲义精选

中国现当代文学课程讲义精选

ID:34068223

大小:481.00 KB

页数:100页

时间:2019-03-03

中国现当代文学课程讲义精选_第1页
中国现当代文学课程讲义精选_第2页
中国现当代文学课程讲义精选_第3页
中国现当代文学课程讲义精选_第4页
中国现当代文学课程讲义精选_第5页
资源描述:

《中国现当代文学课程讲义精选》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应用文档-天天文库

1、100《中国现当代文学》课程讲义蔺春华同学们,我认为,我们的同学在刚一接触到这门课的内容时,首先应该对这门课的设计、安排和作业、考试等有关内容有一个大致的或比较充分的了解,这是眼下最为重要的一件事。我想,如果我是一名学生,当我开始学习之前,我肯定想早一点弄清楚:在这门课里,我们将要学习些什么内容?哪些是重点?更为重要的还有老师的教学意图是什么?将采用什么样的考试方式?有些什么具体的或特殊的要求等等,这些问题的尽早明确或解决,对于我们尽快进入学习状况是至关重要的。在这里,我只结合我们这门课的三个学习要求(即,读作品、读教材、读参考资料),来谈谈我们应采取的学习方法。第一

2、,关于读作品。读作品,特别是读我们在教材中涉及到的重要作品,是学习文学史课程最重要的方法,也可以说,读作品是学好文学史课程的惟一有效的“捷径”。在这里,我想再谈谈作品的“读法”。读作品有多种读法,我们提倡一种有情感投入的“主体性的阅读”,反对“一主题、二分段、三写作特点”式的中学教学式的机械式的冷漠阅读法。阅读本质上是一种“感受”,也就是要通过阅读、欣赏,将外在的作品中的文学因素化为阅读者自己的主体感受,激发和培养起自峰的想象力、感知力、创造力,把阅读看作是一种个人的创造性活动。关于读教材。教材也就是“课本”,是“一课之本”,其重要性不用我再多说。在这里,我只强调两点

3、,一是课前必须预习,二是课后必须复习。课前预习,可以采用“欣赏性阅读”的泛读方式,看看老师都说了些什么,什么是自己知道的,什么是自己不知道的;再看看老师是怎么说的,哪些是自己能理解的,哪些是自己不能理解的。在预习时,就要开始在教材上作“记号”,不要在对待教材的问题养成“洁癖”。不但要作记号,还要随时记下自己的疑问和感想。课后复习,则应该采用“分析性阅读”的精读方式,结合读作品时的感想和体会,用挑剔的眼光找自己的毛病,同时也用叛逆性的思考方式找教材(老师)的毛病。有交流的机会,就与同学和老师辩论,没有机会就自己跟自己较劲儿。第三,关于读参考资料。学习一门课,阅读一些重要

4、的参考资料是必要的,也肯定是对开阔眼界,打开思路,提高学习效果,理解能力等等都是有帮助的。我提出两点希望:一是随时留意自己身边的可能出现的资料,如电视、报刊等。现在,电视的报刊上经常有一些知识性的节目,涉及到历史文化甚至文学方面的内容,即使是很随意地看看,也是一种很好的学习习惯。二是有空就上网、上图书馆。现在的文学作品专集和选集都很多,除了自己特别喜欢的,不用买,一般说来,除了专职做研究外,一般人只有借书才会抓紧时间看,买的书都不看,全成了书架的装饰了,所以,我们可以就上网查,上图书馆借。读参考资料如此,读作品也可以如此。引言中国现代文学和中国当代文学合称中国现当代文

5、学,就性质上来说,是指用现代的语言和文学形式,表达现代中国人的思想情感、审美情趣的文学;在时限上是指1917年开始的新文化运动至新时期,包括了整个新民主主义和社会主义时期将近一百年的新文学。中国新文学是在轰轰烈烈的新文化运动中诞生的,其起点以1917年胡适和陈独秀在《新青年》杂志上发表《文学改良刍议》、《文学革命论》两篇文章为标志。中国新文学以其不可遏止的势头开创了中国文学新的纪元。作为一个历史叙述段落,新文学伴随着中国社会的剧烈变化动荡而律动,走过了不凡的历史时段。100第一讲五四文学革命与20年代文学创作概况一、文学革命的兴起、发展与意义作为新文化运动一个组成部分

6、的“五四”文学革命,1916年间已在《新青年》、《晨钟报》上公开酝酿。1917年1月,《新青年》刊出胡适的《文学改良刍议》。它从“八事”入手,集中指责旧文学的流弊,初步触及到了文学内容与形式、文学的社会功能、真实性与时代性等一系列“文学上根本问题”。《刍议》正面主张书面语与口头语接近,要求以白话文学为“正宗”,是“五四”文学革命的“一个‘发难’的信号”,也是这场革命的第一篇宣言。“国语的文学,文学的国语”自觉地把白话文运动和国语运动结合起来,其意义超出了文学领域。1917年2月,陈独秀的《文学革命论》倡导“国民文学”、‘写实文学”、“社会文学”的“三大主义”。对国风、

7、楚辞直到元曲、明清小说的充分肯定,表明“推倒陈腐的铺张的古典文学”的实际含义并非全盘否定古典文学,锋芒仅指向“明之前后七子”及桐城派的仿古主义。他把文学革命当作“开发文明”、改变“国民性”并借以“革新政治”的“利器;同时,又认为“文学之为物”,有“其自身独立存在之价值”(答曾毅信),这是对梁启超“工具”论倾向的反驳。陈独秀把晚清以来的文学改革运动推向了最高点。刘半农提出改革韵文、散文和使用标点符号等建设性意见;钱玄同从语言进化的角度说明白话取代文言的历史必然性。周作人发表《人的文学》、《平民文学》等文,从个体本位思想出发,倡导新文学内容要从“肉”与“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