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胺碘酮治疗老年冠心病心律不齐疗效观察》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胺碘酮治疗老年冠心病心律不齐疗效观察【摘要】目的探讨胺碘酮治疗老年冠心病心律不齐效果。方法92例冠心病心律不齐的老年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各46例,对照组给予慢心律,实验组给予胺碘酮。结果对照组总有效率为76.09%,实验组总有效率为89.1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o结论胺碘酮治疗老年冠心病心律不齐疗效优于慢心律,且不增加不良反应,值得推广。【关键词】冠心病;心律不齐;胺碘酮目前我国老龄化越来越严重,且随着其年龄的增长机能逐渐减退、免疫力下降,极容易患病,特别是器质性心脏病合并其他多种疾病,因而心律
2、不齐发生率比较高。心律失常是冠心病的始发或惟一症状,严重时可损害心脏的泵血功能,甚至危及生命,属于冠心病的高危类型之一,必须及时治疗[1]。本院釆用胺碘酮治疗老年冠心病心律不齐,疗效满意,现报告如下。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本组92例冠心病心律不齐的老年患者中男52例,女40例,年龄60〜78岁,平均年龄68.5岁,病程4〜30年,平均病程13.2年。合并高血压者32例,糖尿病21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各46例,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1.2方法两组患者均给予常规的冠心
3、病药物,在此基础上对照组给予口服慢心律,首次0.2-0.3g,必要时2h后再服0.1-0.2go维持量约0.4〜0.8g/d,分2~3次服。实验组口服胺碘酮长期维持治疗,开始7d给予0.2g/次,3次/出第2个7d给f0.2g/次,2次/d;第3个7d给予0.15g/次,3次/d。之后根据疗效及患者的身体状况逐渐减量,直至完成疗程停药。1.3观察指标观察两组患者用夯期间心率、P-R间期、QRS时间及Q-T间期、定期检查心电图,根据这些指标评价心功能,并记录两组的不良反应。1.4疗效标准参考有关文献,将治疗效果分为:显效
4、:心电图基本恢复正常,心率失常及临床症状疾病消失,发作时间和次数少于治疗前的90%以上;有效:心电图及心率失常有所改善,发作时间和次数少于治疗前的50%以上;无效:心电图、心率失常、临床症状均无改善或加重。总冇效率二显效率+冇效率。1.5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17.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x2检验,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结果2.1两组疗效比较对照组显效17例,有效18例,无效11例,总有效率为76.09%;实验组显效24例,有效17例,无效5例,总有效率为8
5、9.13%,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o1.2两组不良反应比较对照组有3例恶心,停药后症状缓解,1例出现窦性心动过缓,剂量减少后症状消失。实验组有1例呕吐,停药后改善,1例出现轻微的窦性心动过缓,减少给药量后改善,两组不良反应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讨论胺碘酮最初被用于治疗心绞痛,一次偶然的机会发现其对心律失常较为有效,后期逐渐被广泛应用于各种心率失常,为广谱抗心率失常药。它是多通道阻断剂,其作用机制主要包括以下三方面:①轻度阻断钠通道。与静息态和失活态钠通道亲和力较大,与激活态钠通道亲和
6、力小,使其从失活态恢复显著延长,通道开放几率减少,不增宽QRs波群时限,不增加心室的非同步收缩,不影响心室的收缩功能,不会出现I类抗心律失常药物常有的促心律失常作用[2]。②阻断钾通道。钾通道是维持心肌细胞止常轰动的重要基质,其中快、慢激活的延迟整流钾电流(IKr).(IKs)是心肌细胞内的主要通道。应用单纯是IKr应会使QT间期明显延长,跨室壁的复极离散度加大,容易发住2相折返,引发尖端扭转型室速。胺碘酮为混合性钾通道阻滞剂,既能阻断IKs,乂阻断TKro当以上通道阻滞时,QT间期将延长,但因胺碘酮能阻滞心室肌三层的
7、钾通道,而口心动过速时IKs的复极电流大,使胺碘酮的作用强,因此。在一定的剂量范I韦I内,胺碘酮引起的跨室壁复极的离散度反而缩小,不易产牛2相折返,不易引发尖端扭转型室速[3]。③非竞争性阻断a和B受体,扩张冠状动脉,增加其血流量,减少心肌耗氧,扩张外周动脉,降低外周阻力。有报道指出,大剂量的胺碘酮会出现不可逆的不良反应。作者充分利用莫半衰期长的特点小剂量应用,这样的给予方式不仅耐受性好,疗效显著,且可减少不良反应。木组研究中对照组总有效率为76.09%,实验组总有效率为89.13%,而不良反应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8、>0.05),因此再次证实胺碘酮在老年冠心病心律不齐治疗屮的价值。参考文献[1]曾智•心脏病诊疗手册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0:7-76.[1]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中国生物医学工程学会心律分会,胺碘酮抗心律失常治疗应用指南工作组.胺碘酮抗心律失常治疗应用指南.屮华心血管病杂志,2008,36(9):769-77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