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教材是教学有效必由之路

解读教材是教学有效必由之路

ID:33973207

大小:56.46 KB

页数:5页

时间:2019-03-02

解读教材是教学有效必由之路_第1页
解读教材是教学有效必由之路_第2页
解读教材是教学有效必由之路_第3页
解读教材是教学有效必由之路_第4页
解读教材是教学有效必由之路_第5页
资源描述:

《解读教材是教学有效必由之路》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解读教材是教学有效必由之路[摘要]本文以全等三角形的判定的第一课时为例,阐述分析、解读教材的一般方法:一是教材文本内容的解读;二是课程标准的解读;三是教学目标的确定;四是教学程序的制定.只要遵循这些方法,就能使教学更加有效.[关键词]教材;解读;有效所谓教材,就是完成教学任务的依据,是“课程标准”目标的具体体现,是教学内容的载体,是教和学的凭借,是教学过程的支架.所谓解读教材,即教师通过理解教材文本,确定教学目标以及教学的重、难点,灵活地处理教材,优化教学设计,它是备好一堂课的重要环节,也是教师将书本的“学术形态”转化为“教育形态”的必经之路.正确解读教材也是走向教学

2、有效、甚至高效的必由之路,下面以"全等三角形的判定SSS”内容为例.文本内容解读1.这是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11章第2节的内容,是学生学习全等判定的第一课时.2.教材大约有16个小自然段,大约有58X33个字.3.教材首先从三角形全等的性质入手,反过来说明如果满足三条边相等,三个角也相等,就能保证两个三角形全等,接着问如果只满足六个条件中的一部分,那么能保证两个三角形全等吗?然后分别引入两个探究,再用尺规作图的方式归纳出SSS定理(这同时也说明了三角形稳定性的来由).接着以一个三角形钢架为例子尝试SSS定理的应用,最后介绍了利用SSS定理来作一个角等于已知角.1.本节课

3、本附上一个练习、两道复习巩固题,以及一道综合运用题.2.课本中还用了一个框图来阐述作图方法,用两个框图来补注全等证明的格式,以及用一个云图来解释什么是尺规作图.通过比较三个教材版本,笔者发现,北师大版对三角形的全等判定出现得最早,在七年级下册;华师大版则出现较晚,出现的时间是八年级下册;人教版出现的时间居中,在八年级上册.其中北师大与人教版对于判定的出现是一致的,都以SSS定理为首个判定,而华师大则以SAS入手,不过它们都是贯彻先减少一些条件再进行探究的原则.重温课程标准课程标准是教材编写的指南,本节课程标准的阐述如下:1.会用尺规完成基本作图:作一个角等于已知角.2

4、.掌握全等三角形的判定定理:三边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从中可以看出,课程标准只是寥寥数语,但是对这一小节的要求都显现出来了,其中尺规作图的要求是会作,而对SSS定理的要求则是掌握.基于此,可重新确立更加翔实的步骤(如下).掌握全等三角形的判定定理:三边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1)通过实验,理解定理的存在性.(2)理解定理的条件、结论.(3)结合图形,用符号表述定理.(4)掌握应用定理的程序.会用尺规完成基本作图:作一个角等于已知角.(1)了解尺规作图的步骤,保留作图痕迹,并下结论,不要求写出作法,不要求写出作图过程及证明结论.(2)了解求两个角相等的问题可以转

5、化为求两个三角形全等的分析方法.确立教学目标教学目标的设定尤为重要,古人云“有预则立”.教师在研读教材、进入教室开始授课之前,应有明确的目标.目标的制定应结合教学内容,做到具体、可测,但也要防止一种倾向,即将课程目标与课堂教学目标混为一谈,如有人如下描述本节课的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掌握三角形全等的''边边边”条件,了解三角形的稳定性.2.过程与方法目标:在探索三角形全等的条件及其运用的过程中,体会利用操作、归纳获得数学结论的过程,初步形成解决问题的基本策略.3.情感与态度价值观目标:通过探索活动,体验数学知识在现实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培养学生勇于探索、敢于创新的精

6、神.上述三维目标是课程目标而非课堂教学目标,其中用了一些如“体验数学知识在现实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培养学生勇于探索、敢于创新的精神”等技术性的套话,这其实就违背了目标具体、可测的原则,这样的目标“头小帽子大”,接近于“假、大、空”.为此,可制定如下教学目标:1.掌握全等三角形SSS判定定理的应用条件,能区分定理的条件与结论,会按正确格式规范书写,能将SSS定理用于解题,会正确地说出三角形稳定性的理由.2.复述尺规作图的概念,能按照作法的要求作图,能独立地用直尺与圆规操作出一个角等于已知角,并能解释这样作的原因.3.通过对全等判定条件的探索过程(一条边或一个角两条边或两个

7、角三个条件),从中体会要否定一个命题就是举反例的方法,养成将一个复杂数学问题简单化的数学思维习惯.基于上述认识,可设计如下教学活动.通过对本节课的教材解读,笔者发现这节课在设置的内容上有点赶,因为涉及7个活动,对学生的要求过高,对于基础相对薄弱的学校可以进行取舍,如先略去活动5、活动6,这样就可以达到良好的效果.正如章建跃所说:“从一堂数学课的角度看,我认为还是在“三个理解,,即理解数学、理解学生、理解教学”,通过对教材的整体解读,在理解数学、理解教学方面上有所突破,并结合对相应学段学生和班级学生的年龄特点的认识,教学有效性便能由此产生.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