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西部生态补偿法律制度-研究

中国西部生态补偿法律制度-研究

ID:33921174

大小:2.78 MB

页数:46页

时间:2019-03-01

中国西部生态补偿法律制度-研究_第1页
中国西部生态补偿法律制度-研究_第2页
中国西部生态补偿法律制度-研究_第3页
中国西部生态补偿法律制度-研究_第4页
中国西部生态补偿法律制度-研究_第5页
资源描述:

《中国西部生态补偿法律制度-研究》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研究生学位论文的独创性声明本人声明:所呈交的学历硕士学位论文是我个人在导师指导下独立进行的研究工作及取得的研究结果;论文中的研究数据及结果是按学校《关于规范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研究生学术道德的暂行规定》获得的,如果违反此规定,一切后果与法律责任均由本人承担。尽我所知,除了文中特别加以标注和致谢的地方外,论文中不包含其他人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研究结果,也不包含其他人和自己本人已获得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或其它教育机构的学位或证书而使用过的材料。与我一同工作的同志对本研究所做的任何贡献均已在论文的致谢中作了明确的说明并表示了谢意。研究生签名:下独学校≥雪寥时阃:硼蓄年j6A

2、B导师指导研

3、究生学位论文的承诺如果违反学校《关于规范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研究生学术道德的暂行规定》,我必须接受按学校有关规定的处罚处理并承担相应导师连带责任。导师签名:(锣文炙时间:p矿缸日关于其他单位与人员对研究生学位论文使用授权的说明任何收存和保管本论文各种版本的单位和个人未经本论文作者的导师授权,不得有对本论文进行复制、修改、发行、出租、改编等侵犯著作权的行为,否则,按违背《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有关规定处理并追究法律责任。经本论文作者的导师同意,授权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可向主管上级有关单位送交论文的纸质件和电子文档,允许论文被查阅和借阅,可以采用复印、缩印或扫描等复制手段保存、汇编

4、学位论文;否则,按违背《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有关规定处理并追究法律责任。研究生签名:j雪辱时间:乃彩年多月,日别俗礼(锣文又帅:础6月f日。\第一章导论1.1研究的目的和意义1.1.1研究的目的首先,研究此题目是基于西部地区重要的生态地位。西部地区生态环境是否安全直接影响着东部和全国的生态环境安全和社会经济发展,西部是长江、黄河和珠江三大江河的发源地,是全国的生态保护屏障。目前,西部地区的生态退化问题越来越严重,不仅影响西部的可持续发展,而且还危及中部与东部的可持续发展,威胁着整个国家的生态安全。其次,西部生态建设工程面临着财政“瓶颈"。西部地区是我国生态环境最为恶劣

5、的地区,也是我国贫网面最大的地区(国家“八七扶贫攻坚计划”重点扶持的592个贫困县,67.7%集中在西部,贫困县多达400余个,贫困人口占全国农村贫困人口的71.5%)西部生态环境建设需要巨额的资金投入,但目前西部普遍财政紧张,对生态环境建设的投入相当有限,资金缺口的趋势越来越大,如果没有其他利益主体的积极响应,西部的生态环境建设将难于进行,缺乏稳定充足的资金投入己成为制约西部生态环境建设和生态环境效益的主要因素。目前,在西部没有建立起完善的生态补偿法律制度,现有的西部生态补偿政策也存在着很大的缺陷,因此健全和完善西部生态补偿法律制度,将有效的解决上述问题,从而维护国家的

6、生态安全。最后,研究此题目也基于自身对生态补偿问题的兴趣,并在前期做了大量的准备工作,收集掌握了大量的资料。同时,也希望能为西部生态环境的改善尽自己的一份力量。1.1.2研究的意义第一、建立西部生态补偿法律制度是实现国家生态安全的重要保障。生态安全是国家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西部生态环境的脆弱威胁着国家的生态安全。在西部建立生态补偿法律制度,将有效的保证国家的生态安全。第二、建立和完善西部生态补偿法律制度是西部可持续发展的根本要求。建立健全西部生态补偿法律制度,有利于城乡之间、区域之间的统筹协调,为生态脆弱和经济欠发达的西部地区提供有力的政策支持和稳定的补偿渠道。第三、建立

7、西部生态补偿法律制度是实现社会公平正义的具体体现。长期以来,生态脆弱的西部地区的广大人民群众为了保护好所在地区的生态资源和环境,一方面付出了大量的心血,作出了很大的牺牲,另一方面因资源开发受控、产业发展受限,严重地制约着当地经济社会发展。建立健全西部生态补偿法律制度,是对生态脆弱地区为保护生态环境所付出的代价的必要回报,也体现了公平正义。第四、建立西部生态补偿法律制度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良好的生态环境是2中国西部生态补偿法律制度研究和谐社会的重要标志之一。建立健全生态补偿法律制度,是加强生态环境保护、统筹城乡协调发展的有效途径,也是加快构建和谐社会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8、的必然要求。1.2国内外研究动态1.2.1国内研究动态国内的生态补偿研究起步相对较晚,始于1980年代,到1990年代出现高峰,至今仍是研究的热点,逐渐由政策性研究转入定量化研究阶段。一些研究(梁巧转等1999;谢利玉2000)对补偿的具体计量方法进行了探讨,提出公益性(工程或设施)项目的环境和社会效益评价指标体系,并以边际机会成本作为定价标准,进行价格调整,使部分外部收益内部化。n1另一些研究(张宝声2000,彭珂珊2000,黄富祥2002,赖敏2006,秦艳红2006)主要针对国家在西部的特大项目(如三峡工程)和长远战略措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