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手“做”数学让学生放飞思维的翅膀

动手“做”数学让学生放飞思维的翅膀

ID:33900670

大小:49.50 KB

页数:4页

时间:2019-03-01

动手“做”数学让学生放飞思维的翅膀_第1页
动手“做”数学让学生放飞思维的翅膀_第2页
动手“做”数学让学生放飞思维的翅膀_第3页
动手“做”数学让学生放飞思维的翅膀_第4页
资源描述:

《动手“做”数学让学生放飞思维的翅膀》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应用文档-天天文库

1、动手“做”数学,让学生放飞思维的翅膀摘要:动手“做”数学是苏教版教材的主要特点,更是教材的一个亮点,在学习数学中,引导学生在活动中思考,探索,主动获取数学知识,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可以有效地实现《标准》提出的“知识与技能、数学思考、解决问题、情感与态度”等四方面的课程总目标。本人在平时教学中,也注重让学生动手“做”数学,学生掌握数学知识很牢固,学习兴趣大大提高。关键词:“做”数学数学试验动手实践一、动手“做”数学的依据1、建构主义认知理论建构主义认知理论认为,学习不应被看成是对于教师所授予的知识的被动接受,而是学习者以自身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为基础的主动的建构活动,即学生能积极

2、主动地构造意义。要采用全新的教学模式:以学生为中心,在整个教学过程中由教师起组织者、指导者、帮助者和促进者的作用,利用情境、协作、会话等学习环境要素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首创精神,最终达到使学生有效地实现对当前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的目的。动手“做”数学教学形式由灌输变为主动建构,应该说是适应素质教育要求的新的教学模式。真正意义上的“数学活动”是引导学生“做”数学。2、《课程标准》理念《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要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经历观察、实验、猜想、证明等数学

3、活动,发展合情推理能力和初步的演绎推理能力,能有条理地清晰地阐述自己的观点”“有效的数学学习过程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教师应引导学生主动地从事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等数学活动”。在数学思维活动的参与下,在特定的环境下进行的探索、研究活动,让学生在实验与操作活动的过程中理解数学、学会数学。让学生借助有实际意义的工具为中介的“做”,来获得知识。二、动手“做”数学的实践1、充分挖掘教材上“做”数学的资源。(1)苏教版教材专门设置了引导学生做数学的栏目——“数学实验室”引导学生通过“做”数学感受数学,探索知识和结论,应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问题。(2)教材设置的“数学活动

4、”和“课题学习”等栏目,为学生提供了较多的“做”数学的机会,例如,八年级上册共安排了6课时的“数学活动”;“利用轴对称图形设计图形”是这册中非常好的“课题学习”,“数学活动”和“课题学习”的设计突出“动”和“用”两个字,引导学生在活动中思考,更好地感受知识的价值,,增强应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意识;感受生活与数学的联系,获得“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的体验。(3)教材的各章节的教学内容,较多地采用“学生‘做’——在做中感受和体验——主动获取数学知识”的呈现,在学生通过“做”获得感受的基础上,揭示具体“事例”的教学本质,然后再明晰有关知识。(4)在各章节也设计了一些简单问题,引导学

5、生通过做(操作、试验等)去尝试解决这些问题,以激发学生学习本章的兴趣。因此,教师要利用好教材资源,引导学生“做”数学,不要为了多讲几道题目,而吝啬时间让学生动手去做。比如:在教“用正多边形拼地板”4一课时,我让学生做了各种正多边形的纸片若干,学生分组动手探索哪几种正多边形能够拼成地板,小组合作学习后,一般都能够归纳总结得出正多边形拼地板的规律。课后作业中有二道思考题:(1)“用全等的五边形能镶嵌平面吗?”,(2)设等边三角形与正方形的边长都相等,用等边三角形与正方形的组合能镶嵌平面吗?其它两种正多边形也能组合镶嵌成平面吗?并且画出拼图。而对“其它两种正多边形也能组合镶嵌成平面吗

6、?”却不能给出正确的回答,这确实是个很难回答的问题,即使给出正确的回答,但要说明理由却是很困难的。令我意想不到的是,有十几个学生不但给出了正确的回答,而且还说明了理由。再如在《梯形中位线》的教学中,我开展这样的数学合作学习活动:画一画、量一量、说一说,(尝试、实践、操作)要求每小组任意画一个梯形ABCD,作出它的一条中位线MN,并作出如下过渡:由三角形中位线的性质可知:三角形的中位线平行于第三边,并且等于它的一半。那么梯形中位线MN与上下底BC、AD会有什么样的关系呢?通过下面的实验活动,从位置和数量关系的两个方面进行探究,然后给每个小组发一张实验活动表(见表)表:梯中位线实验

7、活动卡实验者实验器材铅笔、直尺、量角器、橡皮擦实验步骤猜想与证明画图画梯形ABCD画梯形ABCD的中位线MN测量用量角器测角度∠AMN=   ∠B=用直尺测长度MN=       AD+BC=结论EF与AD、BC的位置关系EF  BCEF与(BC+AD)的数量关系EF   BC+AD猜想1.梯形的中位线与上下底位置关系2.梯形的中位线与上下底和的数量关系证明这样,学生对数学课堂活动的目的性及活动的结构都有清晰的认识,使得活动得以顺利开展并取得良好的效果,进而激发了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对梯形的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