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迹》文本解读及教学设计

《月迹》文本解读及教学设计

ID:33822431

大小:67.77 KB

页数:3页

时间:2019-03-01

《月迹》文本解读及教学设计_第1页
《月迹》文本解读及教学设计_第2页
《月迹》文本解读及教学设计_第3页
资源描述:

《《月迹》文本解读及教学设计》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月迹》文本解读及教学设计[215004]江苏苏州市教育科学研究院袁卫星一、文本解读意境是--篇散文的魂。我认为,散文意境有三个层次,或称三重境界:一是写实,二是传神,三为妙悟。它们“不是一个单层的平面的白然的再现,而是一个境界层深的创构”(宗白华:《中国艺术意境之诞生》)。贾平凹的《刀迹》一文,用这“三垂境界”來“三读”,恰有一帝妙处。一读《月迹》,是读它的“写实”。这里的“实”,一方面是指真实的客观存在;另一方而,则是指思想感情的真实,不虚饰,不侨情。《月迹》中,作者以盼月、追月、寻找月迹为线索,记叙了儿吋对月亮的认识和想象

2、。小秋Z夜,为了寻找月亮,一群孩子从堂屋追到院子,从院子追到河滩,充满了童真童趣。而对于这一“童年趣事”的追忆,又显霜出作者心屮一•抹温暖的痕迹,寄托了作者浓浓的思乡之情和对生活的热爱。二读《月迹》,是读它的“传神”。这里的“神”,指的是事物内在的底蕴和神采。它耍靠“形”来传达,“形”即客观事物的外部形态。《月迹》中,作者笔下的月亮是长了腿的:竹窗帘儿里,它款款地,悄没声儿地溜进来,出现在窗前的穿衣镜上;院子里,它玉玉的,银银的,灯光也没有它那般儿亮;酒杯里,它原木一动不动的,手一动,它便酥酥地颤,使人可怜儿的样子;匍萄叶儿上,

3、磁花盆儿上,爷爷的锹刃儿上,河的上湾,河的F湾,羡至弟弟妹妹的眼睛里,也都有它的身影,它的模样……三读《月迹》,是读它的“妙悟”。这里的“悟”,是指作者对人生真谛的透视,对生活本质的发现。《住持禅宗语录•圆瑛江法》有云:“一月在天,影合众水,月无临水之心,水无现月之意,感应道交,法尔如是。试问此月,是一是多?为同为异?若言是一,千江有水千江月;若言是多,千江月只一月摄。若言为同,则天涯相隔;若言为异,则一相圆明。”又云:“人人白心月,无古亦无今,灵光常无味,体性木晶莹。辉映天地,迥脱根尘,不离当处,岂假外寻。”这种“T江冇水T•

4、江刀”的空明,“人人自心刀”的禅理,莫不体现在《刀迹》中。《刀迹》中写道:“我两处去看了,两处的水里都有月亮,沿着河沿跑,而且哪一处的水里都有月亮了。”乂写,“大家都喝下肚去,月亮就在每一个人的心里了噢,月亮竟是这么多:只要你愿意,它就有了哩。”“那月亮不是我们按在天空上的印章吗?”……这种境界,不是李口“举杯邀明月,対影成三人”中的你我他,也不是苏轼“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的虚空超越。而是月我同一,天人融和,虚实一体而又忘我忘神的境界。“三读”完《月迹》,我们还是要冋到教材屮来。苏教版初屮七年级(下)语文教材将此篇编入“童年

5、趣事”。那么,根据李海林先生关于教学内容确定性论述中,关于课文里有什么、编者想让我们教什么,我们能够教什么、学牛应当学到什么、学牛最终学到了什么等儿个层面的定位,在“妙悟”层面的教学,就需要慎之又慎了。因为,对于审美沟通的传统研究认为,沟通前的准备十分重要。学生没有禅宗、天人合一等概念,我们怎么让它去“悟”?所以,我觉得此文教学适合“深文浅教”,在“趣”字上给力,至于禅意,点到即止。美国批评家尼尔?波兹曼在他著名的论苦《童年的消逝》中,论述了一个悲哀的主题:媒介当初如何创造“童年”,现在乂如何使Z“消逝”。事实也是如此:应试教育

6、的强取豪夺,电视文化的潜移默化,拔苗助长的家长心理,以及精致玩具的好心扼杀,使得童年在许多孩子的人生屮早早就“举手投降”,木来应当是快乐、幸福、自由的童年时代,却变得苦闷、孤独、压抑。好在波兹曼在10年后发现,儿童本身,正是保存“童年”的一股力量。因此,通过此文的阅读与鉴赏、表达和交流,引导我们的孩子珍惜童年,善待童年,捍卫童年,甚至拯救童年,在语文教育重视“人文性”,凸现“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今天,是冇必要的,也是能操作的。值得注意的是,文中“我们”这一群孩子能够找到月亮,“奶奶”起着重要作用。“奶奶”是个线索人物,引导“我们

7、”寻找美;“奶奶”了解童心、富有童心,充满热情,调解“纠纷”,引导“我们”关注外界,探索口然,把“我们”的心灵不断带进新的境地。二、教学设计本课教学可抓住充满着童真童趣的两句话展开:一句话——“月亮是个好”,另一句话——“月亮是我们要的”。-、抓“刀亮是个好”(一)诵读涵泳古人咏月诗词名篇名句,看看月亮在古人,1.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唐•李白《古朗刀行》)2.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3.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不可得,刀行却与人相随。•又疑瑶台镜,飞在青云端。尤其是古代文人那里是不是一个“好”:仙人垂两足,桂树何团团。举头

8、望明月,举杯邀明月,•…(唐•李白《把酒问月》)低头思故乡。对影成三人。(唐•李口《静夜思》)……(唐・李白《月下独酌》)4.人攀明月5.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照古时人。……(唐•李白《把酒问月》)6.斫却月中桂,清光应更多。……唐•杜甫《一百五日夜对月》)7.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