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略论_大学_之_本_的层次化及其对儒学的发展》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2001年第8期学术研究略论《大学》之“本”的层次化及其对儒学的发展王四达(华侨大学中国文化系副教授、博士,福建泉州362011)[摘要]本文不赞同对“大学”之“本”持“一本说”的观点,认为在《大学》里,“本”是层次化的,既有分又有合:“格物”是“修身”之本,“修身”是“治平”之本,而“明德”既是“至善”之本,又是贯通“三纲八目”的“大本”。《大学》对“本”的层次化设计导致了儒家政治思想的体系化和理论基础的落实化:“三纲八目”的架构是其体系化的表现,而“格物致知”的奠基则是其落实化的反映。三者都是它对儒学的发展。[关键词]儒学《大学》本发展〔中图分类号
2、〕B2221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0-7326(2001)08-0062-03《大学》作为《四书》之一,在儒学史上占有作者引《诗》云:“邦畿千里,维民所止”来说明人重要地位是不言而喻的。在这篇短短的文章中有一应该“知其所止”,那就是要“止于至善”,但首先个值得注意的现象,那就是作者多次强调应该“知要先从个人做起,“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永本”。因此,解读《大学》之“本”便成了把握“大无停止,甚至要“无所不用其极”。而个人的“自学之道”的关键所在。有些现代学者明确指出“本”新”又是“新民”(据朱熹说“亲民”即“新民”)①是“修身”,虽然
3、不无道理,但遗憾的是,这种的基础,如果大家都能“于缉熙敬止”,恭恭敬敬“一本说”很难与《大学》文中多“本”并存这个事地归止在所应归止之处:“为人君止于仁,为人臣止实谐调起来。于敬,为人子止于孝,为人父止于慈,与国人交止那么什么是“大学之道”的“本”呢?我们认于信”,那就能营造一个“无讼”的社会,———“此为对此是不能简单地从中挑一个来确定的,因为谓知本”。对此,朱熹说:“盖我之明德既明,自然“本”既可以指根,又可以指干:《说文·木部》称有以畏服民之心志,故讼不待听而自无也。观于此“木下曰本”;《广雅·释木》曰:“本,干也”。故又言可以知本末之先后矣”!
4、用来指根基的或主干的东西,并可引申为本质的东然而,“三纲”的实现是要以“八目”为步骤西。《大学》就是在这两层意义上论“本”的,所以的,它们就是从“内圣”到“外王”的具体化。就文中的“本”既是层次化的,但又有分有合,圆融“八目”的指向来说,它包含着“身”、“家”、“国”、无碍。“天下”四个层级以及与之相应的“修”、“齐”、众所周知,《大学》的理论框架是所谓的“三纲“治”、“平”四个目标。显然,“修身”应该是“治八目”。就“三纲”追求“至善”境界来说,“本”国平天下”之“本”,而“齐家”则是二者的中间环是“明明德”(下面凡引自《大学》即不再另注)。节。倘若
5、不以“修身为本”,家、国、天下的理想追第一个“明”字朱熹解为“自明”(以下凡引自朱熹求便无从谈起,因为“本乱而末治者,否矣”,所以《大学章句》的亦不另注),指的是君子个人的自新。“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但对·62·“修身”而言,“本”又在于“格物”,不去格物,就“有财”、“有用”。朱熹说:“有人,谓得众;有土,不明为人之理、治道之要,知何以致?身何以修?谓得国”。因此《大学》说:“德者本也,财者末所以朱熹认为紧要的是“格物”二字。由此看来,也”。抓住这个“本”,自然就会实现“君仁”、“臣《大学》的作者是懂得社会实践是认识的源泉、而认敬”
6、、“父慈”、“子孝”、“天下平”这个社会理想。识是行动的指南这一道理的。其实,按照《大学》反之,再从“天下平”这个理想结果追究它的成因,“三纲八目”环环相扣、逐级推演的论证方法来看,最根本的也是“德”,所以《大学》又说:“古之欲本来也应从“格物”这个基础层级展开详细论述,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可奇怪的是,文中在逐一论完从自新到新民以达致家”⋯⋯随后就一路反推到“格物”那里,这也证“无讼”社会,指出“此谓知本”后,突然没头没脑明“德”确实是统摄全体的,“明明德”则是沟通地又接了一句“此谓知本,此谓知之至也”。随即又“三纲”与“八目”
7、的桥梁。由此可见,从“格致”论证起“诚意”来,这就重复两次“知本”而又跳出发,最后到达“至善”境界,这是一个起始于过一个基础层级,对此,朱熹正确地指出这一句是“德”又回归于“德”的圆圈。孔子曰:“克己复礼②“结语”,“此句之上别有阙文”,所缺的就是论“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即是从“克物致知”这一章,于是他“窃取程子之意以补之”,己”这个“仁”出发,导向“复礼”那个“天下归并以上述的“知本”和“知之至”为结句。尽管朱仁”的最高境界。《大学》的作者也像他的先师那子补文未必与《大学》佚文相符,但此处的原文以样,精心构造了一个以“德”一以贯之的政
8、治思想“格物”为“本”则是无疑的,因为有上述残句为体系。证。这样,“八目”在整体构架上就分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