珍珠贝亚目和蚶目dna条形码与系统发生学研究

珍珠贝亚目和蚶目dna条形码与系统发生学研究

ID:33713318

大小:6.29 MB

页数:137页

时间:2019-02-28

珍珠贝亚目和蚶目dna条形码与系统发生学研究_第1页
珍珠贝亚目和蚶目dna条形码与系统发生学研究_第2页
珍珠贝亚目和蚶目dna条形码与系统发生学研究_第3页
珍珠贝亚目和蚶目dna条形码与系统发生学研究_第4页
珍珠贝亚目和蚶目dna条形码与系统发生学研究_第5页
资源描述:

《珍珠贝亚目和蚶目dna条形码与系统发生学研究》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中国海洋大学博士学位论文珍珠贝亚目和蚶目DNA条形码与系统发生学研究姓名:冯艳微申请学位级别:博士专业:水生生物学指导教师:李琪20120602珍珠贝亚目和蚶目DNA条形码与系统发生学研究摘要DNA条形码技术作为一种用于物种鉴定的新兴技术正引起广泛的关注。它能弥补传统形态学鉴定的缺陷,推动生物多样性研究的发展。DNA条形码技术自从提出后就在许多动物类群中得到成功应用,但它的推行也引起了许多的争议。DNA序列不仅能用来有效地鉴定物种,而且还能推断物种间的系统发生关系,这就是所谓的分子系统学。分子系统学的发展有助于我们更深刻地理

2、解各物种间的演化关系。珍珠贝亚目是双壳类软体动物中最有经济价值的类群,蚶目中的许多物种也已成为养殖和采捕的主要对象,但目前针对这两大类群的生物多样性以及系统发生学的研究却很少。本研究我们首先验证了DNA条形码技术的可行性,然后将DNA条形码技术用于珍珠贝亚目和蚶目物种的鉴定中,最后用多个分子标记研究了这两大类群的系统发生关系。具体研究结果如下:1.DNA条形码技术在扇贝科种类鉴定中的应用我们对扇贝科8个种63个个体的线粒体COI和16SrRNA基因的部分序列进行了测序,其它4个物种的相应序列从GenBank中获得。种间与种内

3、序列的差异分析显示C01种内的遗传距离在0.000到0.020之间,平均为0.0048,种间的遗传距离在O.133到0.344之间,平均为0.284;16S种内的遗传距离在0.000到0.008之间,平均为0.001,种间的遗传距离在0.053到0.309之间,平均为0.231。可见无论是COI还是16S,种间的遗传距离都远远大于种内的遗传距离,存在条形码间隙。基于COl和16S基因的邻接树(NJ)显示所有物种都以较高的支持度形成相互独立的单系群。两者都充分证明了DNA条形码能有效地鉴定这些扇贝科物种。利用贝叶斯分析方法,扇

4、贝科的系统演化关系也在本研究中进行了讨论,得出的结果与基于贝壳微结构和幼虫形态特征研究基础上的Waller的分类系统虽然在亚科与属的水平上有些差异,但基本一致。2.珍珠贝亚目DNA条形码研究本研究对珍珠贝亚目75个个体的COl基因和16SrRNA基因进行测序,计算所得序列的K2P遗传距离,并构建了系统发生树,结果显示暂定为Pinctadasp.J和Pinctadasp.2的个体应该为长耳珠母贝,定为lsognomonsp.的两个个体和定为Plicatulasp.的一个l珍珠贝亚甘帝f蚶召1啊芹条形谒与系统发生学研究个体应分别

5、为细肋钳蛤和简易襞蛤,同定为Sponaylussp.的个体并没有形成一个单系,研究的75个个体应该归属于圩个种。17个种的C01和16SrRNA基因种间遗传距离都超过了种内遗传距离,并达到了10x阈值;分子系统树也显示所有的种都构成单系群。这表明DNA条形码技术能对珍珠贝亚目物种进行有效鉴定。此外,通过对COl基因和16SrRNA基因的比较,我们认为COl基因是珍珠贝亚目更适合的DNA条形码标准基因。3.珍珠贝亚目系统发生学研究结合Temkin(2010)的数据,使用三个核基因(28S,18S,H3)和1个线粒体基因(16S

6、)重建了珍珠贝亚目的系统发生关系。结果表明,除贻贝超科和蚶超科,其它类群形成了两个支持度很高的分支;第一个分支由珍珠贝超科、牡蛎超科和江珧超科构成,珍珠贝超科与牡蛎超科构成姐妹群,最后再与江珧超科聚为一支;第二个分支由扇贝超科和不等蛤超科构成,扇贝超科内的襞蛤科与不等蛤超科聚为一支,使扇贝超科呈现并系。所有涉及的超科除扇贝超科外,其余都为单系群,Newell(1969)界定的珍珠贝亚目没有呈单系发生。珍珠贝超科内的系统发生关系基本与Temkin(20LO)一致,扇贝超科内扇贝科与海菊蛤科互为姐妹群,表明它们的亲缘关系很近;襞

7、蛤科没有与牡蛎超科聚在一起,证明了Waller(1978)将其提升到超科,与牡蛎超科和双肌蛤超科一起归为牡蛎亚目是不恰当的。本研究得到的系统发生结果质疑了目前基于形态学建立的分类系统。4.蚶目I)NA条形码研究利用基于线粒体COl基因的DNA条形码技术进行蚶目133个个体的鉴定,从Genbank中下载了19条蚶目物种的COI基因同源序列,对这些序列进行变异位点数、单倍型个数和K2P遗传距离等分子多样性指数的计算,并构建了系统树。将形态学和分子数据综合起来考虑,蚶目的133个个体属于24个种。种内个体最大遗传距离为O.155,

8、发生于泥蚶海南文昌群体与其它群体之间;种问最小遗传距离为0.064,发生于毛蚶属胀毛蚶与未知种Scapharcasp.之间。由于泥蚶种内群体间高度的遗传分化,种内个体遗传距离与种间个体的遗传距离发生重叠。然而,构建的NJ树及贝叶斯树显示所有的物种都以较高的支持度形成相互独立的单系群。本研究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