荀子“性伪说”与弗洛依德心理学的比较研究

荀子“性伪说”与弗洛依德心理学的比较研究

ID:33592484

大小:64.30 KB

页数:9页

时间:2019-02-27

荀子“性伪说”与弗洛依德心理学的比较研究_第1页
荀子“性伪说”与弗洛依德心理学的比较研究_第2页
荀子“性伪说”与弗洛依德心理学的比较研究_第3页
荀子“性伪说”与弗洛依德心理学的比较研究_第4页
荀子“性伪说”与弗洛依德心理学的比较研究_第5页
资源描述:

《荀子“性伪说”与弗洛依德心理学的比较研究》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应用文档-天天文库

1、荀子“性伪说”与弗洛依德心理学的比较研究-教育心理学论文荀子“性伪说”与弗洛依德心理学的比较研究周荃刘建平刘佳明摘要:荀子的“性伪说”是其人性论的主要观点,包括先天的“性恶论”和后天形成的“性伪两部分;而在弗洛依德的心理学思想中,有著名的“本我”“自我”和“超我”之分。本文讨论了就“性恶”与本我、“伪”与超我、“情欲”与性本能等理论进行了比较研究,分析其异同并指出了差别的原因。关键词:荀子性伪说弗洛依德比较研究荀子是先秦时期儒家学说的集大成者,也是一位著名的朴素唯物主义思想家。荀子庞大的理论体系都建立在“人性本恶”这一基本论点之上,因而主张“化性起伪

2、”的社会化过程来构建道德自我。荀子的“性伪说”构成了其人性论的核心部分,这一论说也深刻的揭示出了人格中的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部分。而在两千多年后的西方,精神分析心理学之父弗洛依德关于人格结构的认识也和荀子的“性伪说”有着异曲同工之妙。弗洛依德认为整个人格结构由本我、自我和超我三大系统组成。本我是原始和私隐的部分,由先天本能和生物欲望组成;超我是控制本我的道德司法部分,使人的行为合于社会道德规范。这两种学说虽然有着本质的区别,在定义和内涵上也不尽相同,但是细细分析,不难发现二者之间的相似之处。1.性恶论与本我荀子认为,人性是与生俱来的、质朴的一种自然属性

3、,是未经加工改造的原始素材。“生之所以然者谓之性。性之所生,精合感应,不事而自然谓之性。”表现为“铠而欲饱,寒而欲暖,劳而欲休”。(《荀子·性恶》)同时,荀子认为这种与生俱来的“性”在本质上是“恶”的,“人性本恶,其善者伪也”。因为“今人之性,生而有好利焉,顺是,故争夺生而辞让亡焉;生而有疾恶焉,顺是,故残贼生而忠信亡焉;生而有耳目之欲,有好声色焉,顺是,故淫乱生而礼仪文理亡焉”。(《性恶》)人生来有各种各样的欲望,比如“好利”“好色”“耳目之欲”等等,如果顺从这些本能欲望,就会“出于争夺,合于犯分乱理而归于暴”因此要“师法之化、礼仪之导,然后出于辞

4、让,合于文理,而归于治”(《性恶》)。而弗洛依德的本我则是人格系统中最原始、与生俱来的、潜意识的部分。它由先天本能、基本欲望组成,如性、渴、饥。其能量直接来源于肉体,蕴存着人性中最原始、最接近兽性的一些本能冲动[1]。[这些本能是通过遗传得到的自来本性,它往往是邪恶的、不被道德所容纳的,所以往往被意识所排斥压制,从而置入潜意识领域。本我遵循一种快乐原则,通过反射活动和原发过程把能量释放出来;或者受到社会道德的制约和压抑,潜伏在潜意识中寻求迂回满足。通过比较不难发现,这两种学说存在着许多共通之处。首先,二者都是遗传决定论者,都认为人性是自然属性,而不是

5、后天所习得。其二,二者都认为人性本恶,有着许许多多的生理需求和本能欲望;其三,二者都认为本能中的欲望需要受到道德礼制的规范或者塑造才能得到表达,否者会破坏社会的秩序和礼法。但是,二者的差异也是十分明显的。第一,本能的范围和内容存在着差异。荀子认为先天的本能是性、饥、渴等维持生存的本能需要,同马斯洛需要层次论中的生理需要大致相同。而弗洛依德认为的本能是由性为基础的生理本能,是一种普遍肉体快感的需要。其二,本能需要的表达方式不同。荀子认为生理需要虽然是恶的,但是不能完全去除,而是以一种唯物主义的态度去看待人性:它是天生的、客观存在的,也是不可避免[2]。

6、有欲望并以适当方式去满足,是不妨碍一个人成为君子乃至圣人的。而弗洛依德认为,这些兽性的、本能的冲动像“一口充满沸腾、激动的大锅”[3],时时刻刻都在寻求着生理的满足,但是本能的欲望必然受到道德的制约和压抑,只能通过原发过程或者迂回的手段的去达到满足。2.化性起伪与超我在性恶论的基础上,荀子提出了“伪”这个概念。“伪”就是人为、后天的作用。“伪”是性的对立面,是一种习得的东西,是经过心的思虑后进行活动,从而形成的行为习惯。“可学而能,可事而成之在人者,谓之伪”(《性恶》)。“伪”可以对性进行改造,使得性符合社会规范和道德要求。也就是说,“伪”其实是一种

7、社会道德要求。“伪者,文礼隆盛也。无性则伪之无所加,无伪则性不能自美”(《礼论》)。可见,“伪”是一种后天习得的、跟“性”相对立统一的社会化产物。在人格形成的历程上,荀子主张化性起伪,“性者,吾所不能为也,然而可化也。”人虽然生来有各种欲望,所以要“待师法然后正,得礼义然后治”(《儒效》)。只有用礼义道德来规范人格中的本能需要,才能成就君子人格。“性伪合,然后成圣人之名,一天下之功于是就也”(《礼论》)。怎样才能做到“伪”?荀子认为首先是要在一定的社会文化环境中才能形成。“习俗移志,安久移质”“蓬生麻中,不扶而直;白沙在涅,与之俱黑;积善成德,圣心倍

8、焉”(《儒效》)。这里要指出的是,荀子特别重视“群”的作用,“人有生、有气、有知,亦且有义,故最为天下贵人力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