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2014高考历史一轮复习(人教版)专题评估检测:专题二十二 现代中国的文化与科技》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应用文档-天天文库。
1、专题评估检测(二十二)专题二十二(45分钟 100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5分,共60分)1.(2012·西安模拟)1955年植物学家胡先因批评苏联生物学家李森科而遭到批判,1956年5月,周恩来同中科院负责人谈话时指出:“科学是科学,政治是政治……如果李森科不对,我们没有理由为李森科辩护,我们就向被批评的胡先承认错误。对一切科学,都要这样。”该讲话( )A.体现了“双百”方针的精神B.奠定了“科教兴国”战略的理论基础C.反映了学术问题政治化的要求D.明确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2、的思想2.我国历史地理学家谭其骧说:“当前我国在经济上实行对外开放对内搞活的政策,理所当然,在文化上也应该采用同样的政策。”文化上的对内搞活政策,主要指的是( )A.“三个代表” B.“五讲”“四美”C.“百花齐放,百家争鸣”D.“三个面向”3.人们对当时的景象用戏言表示:“跑了吭大吭,看个沙家浜;跑着上气不接下气,看个红灯记;朝鲜电影哭哭笑笑,越南电影飞机大炮,阿尔巴尼亚电影莫名其妙,中国电影新闻简报。”该时期最可能是在( )A.反右斗争扩大化中B.“文化大革命”中C.1958年“
3、大跃进”中D.人民公社化运动中4.20世纪50年代,我国调整高等院校,“人文学科受到了抑制,许多所工科学院创办起来,而综合性大学则被削减……1960年,中国的25万科学家和工程师中,有90%是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培养出来的”。这一史实说明( )A.“双百”方针得到顺利实施B.国家工业化建设急需专业人才C.高等教育深受传统教育体制的影响D.“三个面向”和“科教兴国”战略得到贯彻5.(2012·日照模拟)新中国刚刚建立,就召开了“工农教育会议”,确定工农教育首先以识字教育为主,这表明当时中国教育事业
4、的性质与目的主要是( )[来源:.Com]A.占领教育阵地,壮大工农革命力量B.培养国民的民主政治意识,提高工农的地位C.开展人民教育,为国家建设服务D.变半殖民地教育为社会主义性质的人民教育6.某教授在20世纪50年代就读于某工业大学,当时他在校学习的课程有电工技术、电机学、电路分析原理、电机测试与控制等,可见学校重在培养实用型科技人才。他说那时我国创办了20个新的科技院校和26个新的工程研究所,在大约200个高等教育机构中,只有13个是有文理学科的综合性大学。该材料说明当时我国的教育( )A
5、.遵循旧中国的教育模式B.重视文理科院校均衡发展C.培养工业化建设人才[来源:.Com]D.实施“211工程”计划7.新中国教育发展的轨迹是( )A.开基创业→出现偏差→进行调整→严重破坏→健康发展B.开基创业→进行调整→出现偏差→严重破坏→健康发展C.开基创业→出现偏差→严重破坏→全面整顿→健康发展D.开基创业→健康发展→出现偏差→严重破坏→进行调整8.1977年8月4日,邓小平主持召开了全国科学和教育工作座谈会,恢复中断的高考制度。1977年恢复高考( )①是“科教兴国”发展战略的具体体现②
6、有利于社会的公平竞争③有利于人才的选拔④是“文化大革命”后拨乱反正的重要标志之一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①④9.《世界报》报道:“中国龙已经飞起来了,而且飞得很高,它使整个中国充满了自豪。”德国《汉诺威汇报》:“中国正在奋起直追:中国人进入太空的事实证明了这个经济迅速崛起的国家的实力。”这两则关于我国科技成就的评论,最有可能是指( )A.中近程导弹试验成功B.“东方红一号”发射成功C.第一颗氢弹试爆成功D.“神舟”飞船发射成功10.《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
7、-2020年)》指出:“教育公平的重点是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和扶持困难群体,根本措施是合理配置教育资源向农村地区、边远贫困地区和民族地区倾斜,加快缩小教育差距。”以下教育思想或措施能体现这一精神的是( )①有教无类②颁布《义务教育法》③“三个面向”思想④发展“希望工程”A.①②③④B.②③④C.①②④D.①②③11.《走向丰衣足食的世界》书中说“(他)为中国赢得了宝贵的时间,他增产的粮食实质上降低了人口增长率。他在农业科学的成就击败了饥饿的威胁。他正引导我们走向一个丰衣足食的世界”。这是对谁的褒奖
8、( )A.钱学森B.邓稼先C.郭沫若D.袁隆平12.(2013·福州模拟)时代精神凝结了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新中国成立后,从大庆精神到“两弹一星”精神到特区精神再到载人航天精神,其说明了( )A.我国工业化建设成就B.“双百”方针的执行情况C.改革开放的实践D.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探索与成就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2小题,第13题19分,第14题21分,共40分)13.(2012·聊城调研)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 在以前时代的大发明中,我们看见实际生活的需要推动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