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33331127
大小:65.50 KB
页数:5页
时间:2019-02-24
《北京高考古诗延伸》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应用文档-天天文库。
1、古诗延伸:扣紧具体诗句,审清题目要求,合理延伸第一类:某个意思延伸一、红 梅 苏轼《考试说明》怕愁贪睡独开迟,自恐冰容不入时。故作小红桃杏色,尚余孤瘦雪霜姿。寒心未肯随春态,酒晕无端上玉肌。诗老不知梅格在,更看绿叶与青枝。问:诗中提到的“梅格”,触发了你怎样的联想?1、“梅格”(诗中的)是什么?2、联想到什么?主旨:紧扣“红”,表达不想孤高过人,又不愿随波逐流心态(狭、广)示例一(联作品,析精神)答:我以为诗中“梅格”可理解为梅花不畏严寒与独立开放的精神。
2、
3、值得我们感动的不只是驿外断桥边留下它的黄昏独自愁
4、,也不只是它不与群芳争艳的从容与孤高,更让我们动容的是毛泽东笔下的梅花,在众芳早已凋零的时候,迎风斗雪,坚强地吐出一缕芳香,为世界增添一道美丽的风景。它是季节的最后一个花神,也是预报春天即将到来的使者。它选择了春意盎然前最黑暗的一段岁月,而不愿分享姹紫嫣红的暖阳三月。观赏梅花,不仅要懂得睹其艳丽之姿容,更要懂得其品性的坚贞与独自担当的境界。(201字)示例二(析精神、联人物)答:我认为诗中“梅格”意谓梅花不屈之傲骨。梅花之所以成为千百年来诗人吟咏的心爱之物,是因为它不畏严寒,能在寒冰冷雪中傲然绽放。我们不仅在林
5、逋和陆游等诗人的诗句中欣赏到了梅花的特异独行,更在古往今来抛头颅洒热血的仁人志士中捕捉到了梅花的灵魂:嵇康面对司马王朝的残暴不屈节低头,敢于厉叱其恶行;文天祥在侵略者的威逼利诱面前仍矢志不渝,一片丹心;谭嗣同在变法失败后选择横刀向天,坦然就义,希望以血唤醒中华民族受尽凌辱而麻木不堪的神经。他们都具有梅的坚贞精神,值得学习。(213字)反例:(A、切题“梅格”?B、过分追求语言,华而不实)答:诗中“梅格”意谓梅花之圣洁高雅。牡丹号称群花之王,可惜富丽堂皇令人不可亲近,似阔家姨太太,只应驻足远眺;桃花映得满园春色,
6、惹来蜂蝶阵阵,可惜红艳遮目令人目不暇接,似大家闺秀,只应束之高阁;荷花虽有雅致之风,并有“清水芙蓉”之美誉,可惜过于清淡似庵中尼姑,与世人隔了千山万水……(喧宾夺主)只有梅花,腊月中不惧冷风凌寒斗雪,三冬时遗世独立寂寞傲芳,超尘脱俗,似高人雅士,令人心神俱往。观赏梅花,不仅要懂得睹其艳丽之姿容,更要懂得品其清幽之神韵。(215字)【答案模式】从内容上答:1、结合原诗(前6句),说明“梅格”是什么。(A不畏严寒,B不随波逐流)2(观点)我很敬佩有这种品格的人。3、展开联想,具有这种品格的人物。凡高、布鲁诺,分析其
7、作用。4.收尾,表示自己也要学习。5第二类、赏析形象水调歌头·平山堂①用东坡韵【南宋】方岳秋雨一何碧,山色倚晴空。江南江北愁思,分付酒螺红。芦叶蓬舟千重,菰菜莼羹②一梦,无语寄归鸿。醉眼渺河洛③,遗恨夕阳中。苹洲外,山欲暝,敛眉峰。人间俯仰陈迹,叹息两仙翁。不见当时杨柳,只是从前烟雨,磨灭几英雄。天地一孤啸,匹马又西风。注:①平山堂:在今扬州(在淮河以南,长江以北)西北蜀岗上,为欧阳修所建。②菰菜莼羹:相传张翰在外作官时,见秋风起,想起了家乡的菰菜、莼羹和鲈鱼脍,就辞官归乡。③河洛:泛指为金兵所占领的广大中原地
8、区。(市调研)(3)从这首词的结尾两句“天地一孤啸,匹马又西风”中,你读出了一个怎样的词人的形象?请结合这首词的内容,对这一形象进行赏析。(分析这是一个什么样的形象)。(200字左右)(10分)【答题思路】第一步:先明确是个什么形象:第二步,结合全诗,分析这个形象的特点。13.(10分)评分要点:①(2分)把握词人形象特点;②(6分)能结合诗句进行分析;③(2分)语言。答:全词最后两句勾勒出一位孤独无助而壮志不改的末路(寂寞)英雄的形象。(概括)形象鲜明生动而感人。(观点)
9、国破家亡,前途未卜,寒风凛冽,只有他
10、一人伫立在那里,坚毅地骑在马上任凭西风呼啸,孤独而悲壮。马一声长啸,抒发的是他的孤独,也表达着他不悔的斗志。(结合诗句描绘分析)
11、在祖国的大好河山被金人占领的时候,词人壮志未酬,遗恨万千。心中有对家人的思念,也有不甘任时光流逝而成为“磨灭英雄”的渴望。(结合诗句分析评价)
12、我认为。他这一形象悲中有刚、饱满有力,是一个十分典型的南宋爱国者形象。(观点)第三类、赏析某联(作用)(宣武)终南山王维太乙近天都①,连山到海隅。白云回望合,青霭入看无。分野中峰变②,阴晴众壑殊。欲投人处宿,隔水问樵夫。[注]①太乙:终南山主
13、峰。天都:天帝所居之处,此指长安。②分野:古代以星宿分野,凡地上某一区域,都划在星空某一分野之内。此句说中峰成为分隔不同州郡的分界。[评]“四十字中,无所不包,手笔不在杜陵下。或谓末二句似与通体不配,今玩其语意,非寻常写景可比。”(清·沈德潜《唐诗别裁集·卷九》)问:对于尾联,历来有不同评价。“或谓末二句似与通体不配”,有人认为它与前三联不统一,沈德潜却认为“今玩其语意,非寻常写景可比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