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学科交叉的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机制研究精选

基于学科交叉的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机制研究精选

ID:33307862

大小:467.00 KB

页数:98页

时间:2019-02-24

基于学科交叉的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机制研究精选_第1页
基于学科交叉的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机制研究精选_第2页
基于学科交叉的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机制研究精选_第3页
基于学科交叉的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机制研究精选_第4页
基于学科交叉的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机制研究精选_第5页
资源描述:

《基于学科交叉的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机制研究精选》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应用文档-天天文库

1、华中科技大学创新研究院课题基于学科交叉的高层次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机制研究2010年6月I前言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关键是培养出拔尖创新人才。当今世界,多极化趋势曲折发展,经济全球化不断深入,科技进步日新月异,人才资源己成为最重要的战略资源,人才在综合国力竞争中越来越具有决定性意义。二十一世纪是科学技术高速发展和知识经济占主导地位的时代,知识和科技创新将成为社会发展的主导力量,而推动科技、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核心力量是掌握先进科学技术和具备创新能力的高素质人才。因此,世界各国的经济竞争和综合国力竞争正在演化为人才和国民素质的竞争,尤其是高素质拔尖创新人才的竞争。大力培养各个领域的拔尖创

2、新人才,己经成为当今世界各国实现经济科技发展和提升国家核心竞争力及综合国力的重要途径。为培养和造就规模宏大、结构优化、布局合理、素质优良的人才队伍,确立国家人才竞争比较优势,进入世界人才强国行列,2010年4月1日,党中央、国务院印发了《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在经过两个多月的全民讨论后于6月6日正式颁布实施。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已成为国家重大战略规划。拔尖创新人才应具有高水平、高进取心和高创造性等特征,是在高端学科领域前沿进行知识创新和科技创新的核心力量,是实现人才强国战略的关键因素,是增强国家核心竞争力的重要保障。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对拔尖创新

3、人才的需求是多样化的,拔尖创新人才既应包括在科学领域做出创造性研究成果的拔尖人才和学科带头人,也应包括在生产、技术等领域有重大发明创造或革新以及在经营、管理和促进社会发展与进步等方面有突出成就的杰出人才等。高等院校是培养拔尖创新人才的主要阵地,应始终把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放在办好高等教育的首要位置,但高校在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上又始终难以令人满意。2005年7月25日,当时在病榻上的我国著名科学家钱学森,曾向温家宝总理提出了一个令他忧心忡忡的问题:“现在中国没有完全发展起来,一个重要的原因是没有一所大学能够按照培养科学技术发明创造人才的模式去办学,没有自我独特创新的东西,老是

4、冒不出杰出人才。这是一个很大的问题。”III为什么我们的大学培养不出科技创新的拔尖人才,钱学森先生生前振聋发聩的这一问,引起了包括国家领导人和普通大学生在内的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在新的形势下,我国高等学校的教育思想、教育内容、方法、人才培养模式以及教学制度的改革,还不适应我国经济、科技和社会发展的要求,特别是我国传统单一的人才培养模式不利于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这突出表现在人才培养目标和规格过于单一,专业和知识面比较狭窄,教学内容比较陈旧,实践环节薄弱,忽视个性的培养,管理机制不够灵活等等。大学在整体上还没有能够形成有利于各类专门人才特别是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良好环境。因此拔

5、尖创新人才的培养,不仅是新形势下高等学校的重要任务,也是高等学校教育创新的重点。培养拔尖创新人才,最重要的是通过教育创新营造出使拔尖创新人才能够顺利成长的条件,为他们提供全面发展的土壤,学术自由的空气和道德养成的阳光。为更好地培养高层次拔尖创新人才,国内一些著名高校纷纷出台各项措施,进行了积极有益的探索。清华大学始终以培养“高素质、高层次、多样化、创造性”的拔尖创新人才为人才培养的总体目标,并从上世纪九十年代开始,就明确了博士生教育作为学校人才培养的龙头地位,将提高博士生的培养质量视为建设世界一流大学战略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浙江大学抓住发展机遇,积极推进博士生教育教学和管

6、理体制改革,积极探索研究型大学办学的新路子,开辟了适应国家社会经济发展需求和学校自身特点的高层次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有效途径。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在财力有限的条件下,按照集中投入、统一管理、开放公用、资源共享的原则,先后投入1.2亿元,重组、新建了物理、化学、生命科学、工程科学、信息科学等五大实验教学中心,购置了一批在相关领域内急需的、通用的,而一般科研课题又无力购买的大中型仪器设备,为高层次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提供了必要的实验条件。上海交通大学坚持把科学研究与人才培养紧密结合起来,利用高水平研究型大学科研创新能力强的优势,把参与科研作为培养高素质拔尖创新人才的重要手段,建设研究

7、生科研质量保证体系,把科研项目作为博士生导师招收学生的必要条件。III我校也始终把培养高层次拔尖创新人才作为研究生教育的重中之重,着重培养研究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从华中工学院到华中理工大学再到华中科技大学,培养高层次拔尖创新人才始终是历任校领导魂牵梦绕的共同心愿,并为此进行了一系列的尝试和实践,培养出了吴孟超、周济、巴曙松、谢伏瞻、杨叔子等一大批社会名家和学术大家,为理工类院校培养高层次拔尖创新人才树立了光辉的典范。在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新时期,华中科技大学在培养高层次拔尖创新人才工作上又进行了新的探索。其中最令人瞩目的是于2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