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33305238
大小:125.50 KB
页数:23页
时间:2019-02-24
《从人生哲学的进路试论庄子哲学中的道论`气论与功夫理论精选》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应用文档-天天文库。
1、從人生哲學的進路試論莊子哲學中的道論、氣論與功夫理論本文已發表於1992年11月,台大哲學研究所《哲學論衡》創刊號,頁1─24。 杜保瑞前言:我們在研究莊子對吧?我們在研究中國哲學對吧?那麼我們是不是可以尋問一個問題,中國哲學是不是應該能給我們人生的指導?我們是不是可以在中國哲學的研究過程中,發現解決人生問題的根本智慧?如果我們有權力要求的話,我們曾經得到過嗎?這個問題問錯了。中國哲學的出現,本來就是對準人生問題而來的,我們本來就應該研究中國哲學對解決人生問題所提出的根本智慧,而不是把它研究成和人生無關的學問,否則就是不相應的
2、研究進路。本文之作,將以此為根本態度。即:找出莊學中的人生哲學之根本命題為莊學之標的。然後為求理論的符效,再反求其支持此一人生觀的哲學根據。本文對於前一部份的工作,將採取莊子書解讀的直述方式,條列式地由原文直接找出。對於後一部份的工作,則為本文討論的主題,將以哲學理論討論的方式進行。並分別從氣論、道論與功夫理論三個面向來處理,而且都將扣合至莊子人生哲學的命題中。關於材料的問題,莊子書的內外雜篇之作者歸屬之爭議,並非作者的專長,本文將參考近年來學界的研究成果,鎖定內七篇為論述莊子人生哲學的題材,而對於莊子哲學的處理,則不排斥外雜諸
3、篇的觀點,即將以外雜篇的觀點為內篇的發展、繼承,甚至歧出,但只將處理其與內篇可相互發皇的部份。(註一)第一章 莊子人生哲學的命題A:內七篇中的人生哲學命題本章將從莊子內七篇中的直述觀點,提煉出莊子人生哲學的主要命題。從人生哲學的進路來詮釋莊子的哲學體系,是預設了莊學的標的即在於追求一個最高的精神成就境界,這個境界的內涵,是他的人生哲學,這個境界的理據,是可以從他的氣論、道論與功夫論中證出的。以下先揭露莊子人生哲學的觀念內涵,後文再從理論的層面予以證明。一、逍遙遊──人生哲學的最高智慧,是追求與造化者同其逍遙的境界,這是莊子哲學的
4、最高標的。1.人生的最高境界是「「無己、無功、無名」的「至人、神人、聖人」。莊子透過「知效一官」、宋榮子、列子、「遊無窮者」的層層上達之對比以說出他的最高境界之觀第23頁,共23頁點。2.但是凡人不知此境界,這是蜩與學鳩、斥鴳不識鯤鵬,和肩吾不識接輿的情況。莊子藉此說出其志向之遠大,非凡夫所知。3.執持帝王之位是人生最高境界的人,當他面對至人的境界時會有價值上的失落感,這是「堯讓天下於許由」及「窅然喪其天下」的情況。莊子藉此直接表明戰國時代眾多英雄人物及知識份子之所為所事者是為不終竟之事的批判觀點。4.境界不同的人對於事務的價值
5、及處理的方式也會不同,這是「許由不肯接天下」及「不龜手藥」和「莊施辯物用」等的故事所要說明的道理。莊子藉此告訴世人最高的人生境界所要追求的東西不是眼前大家汲汲營營的東西。二、齊物論──獲得最高人生境界者對待知識的態度,是守住大道的本然,不以成心限制世界的真象。1.處在知識橫流的戰國時代,莊子要提出一套極高明的聖人智慧時,當然要對當時的知識市場進行嚴格的批判,以彰顯他的理論與眾人之不同所在,這是「齊物論」處理知識問題的目的所在。2.由於俗世中的知識體系對道的貼合是極有缺陷的,所以莊子處理知識問題的方式,是採取對於所謂的「理論」進行
6、整體性否定的態度,認為理論不能盡詮道的真象,因此齊物論的討論,不是針對各家之說的逐項批判,而是直接否定世俗議論的不終究性。這是莊子在齊物論中從事理論批判工作的方式。(關於理論與道的真象間的差異性關係,我們將在道論中再予處理。)3.既然理論不能盡詮道的真象,那麼身處知識橫溢的時代,我們該如何自處呢?莊子提供的人生智慧就是:「和之以天倪,因之以曼衍。」,守在「道樞」之「環中」上,以「以明」的智慧,觀照事理任其自去(「兩行」),以「不言之辯,不道之道。」,如「天府」散出的「葆光」一般地無窮。三、養生主──一個高明的人生境界,必然要關照
7、到生命的有限性的事實,於是莊子提出對待有限生命的根本態度,應以養生為重,不務贅行,接受天命。1.世人都想馳騁在自己的知識認知中而有所為,但明瞭了<齊物論>中對於知識的不真確性的批判之後,這樣的人生顯然是不智的且危險的,應以「緣督以為經」的方式以養生。(頁七七第一段)(註二)第23頁,共23頁2.養生之妙道在於隨順天理,能如此,則生命永久常新,毫不損傷。(庖丁解牛段)3.順天理的第一種情況,直接的說是對待肉體形貌的態度,引申的說是對待所有命定的情境,都應該以現實所受者為天之所予,欣然接受,不有好惡。(頁七八公文軒段)4.第二種情況
8、是不要改變自我的本性,去追求不屬於自己的生活方式,否則就算擁有世俗的佳譽,也是空譽,內心的感受並不踏實。(頁七八澤雉段)5.生死是上天給人最自然的安排,是「帝之懸解」,故而面對死亡時,不應悲傷,否則就是「遁天倍情」,而那本身就是「遁天之刑」。(頁七八末段)四、人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