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33261347
大小:43.50 KB
页数:11页
时间:2019-02-23
《用诗歌的方法教诗歌——《新安吏》教学谈-教学设计论文》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用诗歌的方法教诗歌——《新安吏》教学谈-教学设计论文用诗歌的方法教诗歌——《新安吏》教学谈薛颖颖(南京师范大学附属中学江宁分校,210000)一、教学设想2014年3月,我参加了一次赛课活动。按照评选组委会的要求,大赛方只提供篇目,不提供教学材料,教学文本需参赛者自行排版、整理;授课篇目不在日常教学范围,备课资源相当有限,需参赛者自行研读文本,设计流程;参赛者从拿到课题到走向讲台,准备时间约24小时,不得与教学对象在课前见面或沟通。当我拿到杜甫的这首《新安吏》时,着实感到压力倍增。可当静下心来,仔细思考后发现,不管怎样的局限和束缚,诗歌教学总有它的宗旨。我想,所谓“
2、以不变应万变”,放在诗歌教学中,就是尊重文体的特征,挖掘文本的内涵,用诗歌的方法来教诗歌。《新安吏》是唐代伟大诗人杜甫的作品,与《石壕吏》、《潼关吏》统称“三吏”。诗歌围绕“点兵”事件展开,从“客”的角度叙述了事件的过程,是一首典型的叙事诗。在文本定位上,我个人主张抓住杜诗“以事入诗”的特点,涵咏诵读,鉴赏品味,从而体会诗人复杂的情感,感受其沉郁顿挫的诗风。教学中,以学生熟悉的《石壕吏》导入,唤起其对杜甫“三吏”的印象。先立足宏观,梳理诗歌脉络;再强化细节,涵咏精读语言;最后以期达到自然生成,体会杜诗丰富意蕴的教学效果。二、教学过程(一)初读感知,了解诗歌脉络师各位
3、同学,杜甫有一首诗,大家一定非常熟悉,(PPT展示《石壕吏》)这首诗,让我们看到一位忧国忧民、具有民本思想的现实主义诗人。他的杰作“三吏”、“三别”也体现了诗人沉郁顿挫的创作风格。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组诗“三吏”中的另一篇——《新安吏》。师叶圣陶先生曾说:“国文本是读的学科”。请同学们自由地大声朗读全诗,看看哪些字音和字义还把握不准,一会儿我们交流。(学生自由朗读,参照注释相互交流。教师正音后学生再读。)师这首诗是一首叙事诗,主要事件是什么?生好像是一个路人看到有人在征兵。诗里说:“客行新安道,喧呼闻点兵。”师这一句总领全诗,其中哪个词语点明了主要事件呢?生点兵。
4、师很好。纵观全诗,“点兵”这件事又是以什么人的视角展开叙述的?生(齐)客。师我们经常说,读诗要身临其境,把自己置身其中。请同学们再读诗歌,围绕”点兵”,立足“客”的视角,诗人写出了事件的几个阶段?生首先,这个“客”是路过此地,诗歌开始是一段对白,所以第一个阶段是“客”询问点兵的情况。生第二个阶段,诗人在描写点兵的场景:“肥男有母送,瘦男独伶俜。白水暮东流,青山犹哭声。”我还发现,诗歌余下部分都用了上引号和下引号,这说明都是对白,这部分内容和上面的内容不太一样。师非常好,刚才你说描写点兵的场景,这是站在作家的角度概括的,如果立足“客”的视角,你会用哪个词语来概括呢?生
5、所见所闻。师你读书很仔细!关注句读和符号,这种习惯很好,它可以帮我们理清诗歌的脉络和层次。引号里的内容相对集中,你能看出这段对白是谁在说吗?生应该是“客”。从开头的“莫自使眼枯”到“收汝泪”再到“勿泣血”,可以看出是客在劝导安慰百姓。师所以,我们可以用劝慰来概括第三个阶段。这样一来,我们通过把握典型动词:借问、见闻、劝慰,了解了这首叙事诗的事件和脉络。[设计意图:用学生熟悉的《石壕吏》引出《新安吏》,旨在有限的时间内,唤起学生过去的阅读经验,消除对陌生文本的距离感。抓住诗中贯穿全诗的“点兵”一词,以点带面,梳理全诗,理出层次。只有整体把握了诗歌,才能为下一步精读、涵
6、咏诗歌打下基础。](二)精读涵咏,体会诗人情感1.品味语言,诵读对话,把握情感。师古人说:“读书切戒在慌忙,涵泳工夫兴味长。”读诗更须细细品读、静静品味。请大家仔细阅读诗歌,思考交流:“客”问了什么?得到了怎样的回答?生客问:“县小更无丁?”注释里说“更”是“岂”的意思,也就是说这个地方难道连“丁”都没有了吗?注释中又说“百姓宜以十八以上为中男,二十三以上成丁”,成丁才服兵役。而下文说道:“次选中男行”,可见府吏抓的都是十几岁的年轻人。师结合注释理解得很好,在一问一答中,你读出了作者怎样的情感?生我感到诗人言辞中有一种斥责之情,不满这种强行征兵的行为。生“县小更无丁
7、?”带有一种反诘口吻,可见他内心不平、不忍,甚至感到荒唐和不可思议。师嗯,作者用了“借问”二字,我们读过“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从这个“借问”中,你又发现了什么?生“借问”说明诗人虽然不平、不忍,但是依然毕恭毕敬,有礼有节地质问。但从下面他追问“中男绝短小,何以守王城”进一步说明,诗人很有正义感,并有打破砂锅问到底的气势。师这里分析得很在理,我们从新安吏给出的回答又发现了什么?生“府帖昨夜下”,“昨夜”说明时间很短,一个“下”字突出事件紧急,迫在眉睫,同时也不容置疑,无可商量,这说明新安吏态度蛮横、不讲道理。生我觉得也未必是态度蛮横,其实,新安吏无法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